(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第二版)第 二 课《论语》治学十则(《论语》)_第1页
(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第二版)第 二 课《论语》治学十则(《论语》)_第2页
(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第二版)第 二 课《论语》治学十则(《论语》)_第3页
(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第二版)第 二 课《论语》治学十则(《论语》)_第4页
(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第二版)第 二 课《论语》治学十则(《论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 案 首 页授课时间年 月 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论语治学十则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儒家思想。二、掌握十则语录的基本含义,体会孔子所说的学习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三、掌握道德修养的要求,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四、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及文学表现手法。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十则语录的基本含义,体会孔子所说的学习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难点: 掌握道德修养的要求,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

2、法:讲授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教具:PPT课件 图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论语治学十则学习的态度: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学习的方法:学思结合学习的内容: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君子人格的塑造:必须具备多种才能、要重视自我修养、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做人的思想:做人要正直磊落。做人要重视“仁德”。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

3、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一、导入新课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孟语录,了解了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学派思想在他的生前并没有被官方认可和采纳,在他的一生中,也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曾经在官场发挥作用,所以他基本上是以一个民间思想家的身份,通过外出访问和在家办学的方式来传播他的思想。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亲传弟子们把孔子生前指导教诲弟子们以及与弟子们交流探讨时说的话整理成文,汇编成了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论语中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有关学习的论述。二、板书课题 论语治学十则(论语)(一)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4、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1. 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岁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和16岁的纯情少女“颜征在”)相爱,他们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由于他们的结合不符合礼法,故称“野合”。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孔父之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备受歧视。19岁的孔母颜征在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和孟皮,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

5、视的艰难生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17岁时,年仅33岁的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 2. 青壮年时期 19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表示祝贺,故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伯表示排行老大)。 20岁时,孔子开始当“委吏”,管理仓库。第二年,孔子开始当“乘田”,管理畜牧。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鲁昭公,鲁昭公败逃。孔子离开故乡到了齐国。第二年,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第三年,齐大夫因怕孔子被重用,欲谋害孔

6、子,孔子逃回鲁国。 3. 政治上的辉煌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四方则之。 第二年,孔子升任小司空,管理司法部门。后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夏天孔子随鲁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识破了齐国劫持鲁定公的阴谋,并逼迫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取得了鲁国外交史上最辉煌的胜利。 第三年,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第四年,为巩固鲁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三桓的势力,孔子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欲拆毁三桓都城的城防。三桓中,孟孙氏和叔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堕都。两家堕都后,三桓中的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拒绝堕都,并得到孟孙氏的暗中支持。堕三都的重大行动半途而废。

7、第五年春季,齐国因鲁国任孔子为大司寇而大治,恐其强盛,故采用美人计,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鲁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到国外寻求机遇。 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4. 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年春天,孔子到达卫国。十月,孔子受谄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师徒又遭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7岁时,孔子返回鲁国。五月,鲁定公死

8、,鲁哀公立。 59岁时,孔子见不能得到重用,又离开鲁国,再次来到卫国。孔子与卫灵公政见不一,只 好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于孔子,孔子微服而逃。 60岁时,孔子经过郑国到陈国。在郑国首都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时,孔子离开陈国前往蔡国。 62岁时,孔子离开蔡国往叶。后又离叶返蔡。 63岁时,在陈蔡之间,孔子师徒被围困绝粮,许多弟子因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到达楚国,楚君欲重用孔子,并欲封500里地给孔子,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只好离楚返卫。 67岁时,孔子夫人亓官氏死。 68岁

9、时,孔子在弟子们的拥戴下,季康子派人用钱迎孔子回归鲁国。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至此结束。 5. 晚年生活 孔子回到鲁国后,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待遇,但政治上得不到重用。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 69岁时,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 70岁时,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去世。 72岁时,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在卫国的政变中遇害。 公元前479年,73岁时,孔子去世。鲁哀公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该为孔庙。(二) 关于论语论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

10、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

11、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

12、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

13、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尔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然而,严峻的事实是,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14、。这使我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本性。同时,也使我感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三)关于课文1.学习课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而且经常练习它,不是很高兴吗?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怨恨生气,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

15、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

16、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丰盛,居住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快而说话谨慎,并主动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儿虚心请教,以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样做的话,就可以说是好学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了。讲解这一句在谈

17、论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看似安于贫穷的行为,但其原因并非安贫,而是乐道。而其所乐的是何道呢?小弟以为这所乐之道有二:一是因为其志在学习及其所带来的乐趣,所以无暇顾及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亦即学而篇首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意;二是因为不取不合义的利,故乐自义来。除此之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亦还有一层较为消极的意义即是:注重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便容易因陷于物欲而失其应有的向学之志。“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一向是孔子欣赏的德行及教学的重点,它和敏合在一起,亦见于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基本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既然把“敏于事而慎于言”放在这章

18、主要在谈论为学精神态度的章节中,其敏于事的对象,应该主要是指求学,而求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修文(知识技艺等外在的修为),质的修养(内在的品性道德等修养)亦属其范围;另一方面,慎于言则多少有些强调以下几章的意思为政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我来教你如何才是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是求知的态度)。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不过却是相当有道理的。对于知道的事情要有信心,对不知的事情要承认不知,如此才能脚踏实地学习。比方说:对于猫狗只知道猫不知道狗,那看到狗时就一定知道它不是猫,但是只知道它不是猫,并不等于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止于此

19、,就是以不知为知,而非不知为不知了。一定要承认自己并不知道它是什么,进而再去学习,才有可能知道它其实是狗。述而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孔子说:也许有人是自己完全不懂却还去创作的,我与他们不同)。子路篇,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有所保留而不说)。子张篇,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贡说: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综合以上内容,这一句应理解为: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好学是一个必须的条件。而要作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之追求,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低了学习

20、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则应该要勤快努力地全力以赴,并忠实地检讨自己对真知是否了解;遇到有机会时,也应向任何学有专精的人士请益,并验证自己所学。如此都能做到了,才称得上是好学的人。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重要的是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讲解“不患人之不己知”,与第一章中的“人不知而不愠”,属同一思想。因为君子注重的是自己个人品行的修养,并非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赏识和夸奖,所以孔子多次表明这一观点。“患不知人也”,因为不知人就不知事,不知人和事就不能够辨明其真伪、善恶、美丑、是非、正邪等,这就十分地糊涂、十分地昏庸、十分地危险了,所以孔子十分担忧这种情

21、况。这一句,一方面强调了君子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和分辨的能力,才能清楚地认识人和事,也才能把事情做正确、做好;另一方面还表明了孔子对于当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被别人(包括统治者)理解、认识、重用时的一种良好心态。的确,每一个人,特别是有个性、有创新的人,不被别人和上级理解、认识、重用那是经常的事。因此,要好好向先贤们学习,一是不担心别人不认识自己,二是当别人不认识自己时不生气、不难过、不留心理负担。作为老师也好,学生也好,在社会上也好,在学校中也好,首先注重自己的学习和修养,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分辨能力,而对于别人的态度要有“不患”和“不愠”的良好心态。总之,在为人处世方

22、面,只要我们都能够“严以律己,宽而待人”,那么,上下级关系、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师师关系、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就一定能够和谐;我们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就会更加愉快、更加甜美;我们的事业也就能够沿着“包容和谐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高。(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而不作深入的思考,就会一无所得。只是自己一味的空想,而不踏踏实实的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

23、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的知识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明智的学习态度。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

24、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厌倦,做到这些,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讲解“默而识之”,学问要靠知识来的,这里的“识”在古代文字中是与“志、记、志”字通用,所以“默而识之”这句话就是说: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

25、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学而不厌”,他自己说作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这在文章上读起来很容易了解,乍看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深深体会一下,孔子的学问就在这里。虽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平凡,能安于平凡是很难的,这也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引伸。以自己的经验来证明,假如发狠学一样东西,肯下工夫去学习,最多努力一段时期,就不能继续不倦的去搞了。所以一生能够学而不厌,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像写毛笔字、打太极拳,开始很有兴趣,再继续下去,到快有进步的时候,对自己的毛笔字,越看越讨厌,简直不想看;打拳也打得自己不想打了,认为学不好。这正是一个关键,是个进步的开始,可是大多数

26、都在这种情况下厌倦的放弃了。因此,就觉得孔子这句话,的确了不起。另一点便是“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但是如果“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教育的事有时真使人厌倦不堪。尤其是现在青年的教育,从小底子打得太差了,几乎必须要重新打基础。所以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必须要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须要有舍身饲虎、入海救人的牺牲精神才行,又像是亲自施用换心术硬要把自己的东西,装到他的脑子里去的这种心情。但有许多学者有了学问,却当成千古不传之秘,不肯教给别人。孔子这三句话,表面上看是很容易的,做起来就非常难。后世为人师表者,可以将这几句话作成格言,

27、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提起孔子这几句话,在肚子里脸红一下,马上自己改正过来。孔子在接着这三句话之后便说:“何有于我哉?”翻成白话,便是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过到处留意,默默地学习中,我把它强记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都很难做到,所以我认为这篇是第一篇学而的引伸注解。(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8、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就一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向他们学习,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就可以对照自己加以改进。讲解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

29、83;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孔子说:到了年底天气非常寒冷的季节,就可以知道松柏是最耐寒、最后凋零的了。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

30、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两亿多年前,严寒使大部分植物灭绝,但却产生了耐寒的松柏;两千多年前,战乱使周王朝衰微,孔子发出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叹。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在乱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这里是用

31、“松柏”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经受严峻考验,不随俗流,保持节操的人。而不同于一些见利忘义、无骨气的小人。(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孔子说:“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彩,未免过于粗野;人外在的文彩胜过内在的质朴,未免过于浮夸虚伪。外在的文彩和内在的质朴有机结合,这样的人才配称君子。”讲解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是诚实、质朴的,它需要外在的东西来表达和修饰,就像一件商品还需要包装一样。人内在本质的东西如果不加修饰,不加制约,质胜文,未免陋略、粗野;但是如果过分装饰,文胜质,“嘴尖皮厚腹中空”,那更要不得。真正的君子,必须是文质兼美、文质彬彬

32、的。孔子从多方面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希望读书人做一个完美的君子。本章是孔子从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方面对君子提出的要求,希望知识者既要加强思想品质等内在仁德的修养,又要注重言行礼仪等外在影响,做一个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的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孔子的文质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响。作为君子,既要充实自己,修身养性,又要推销自己

33、,为人所知。君子不是不求名,而是不求虚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的是名实相符,既不妄取虚名,也不埋没自己的才华。文与质,是同一矛盾体中的两个方面,亦即两极;文即形式,质即内容。二者的关系如何?文采和质实和谐统一,这才是一个君子应具有的品格。偏颇于任何一方,都达不到事物的最佳境界。就是二者和谐地统一。儒家后学对此有共识,看到了一个矛盾体的两极,是对立统一、互为依存的;像一个人的双手和双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和谐配合,才能有效运作。故,文质之间,和谐至上。树立“文质彬彬”形象,就是要处理好质和文的关系。文是外表,质是内在。对一个人而言,质是质朴的天性,是指内在的品质、道德等方面;而文

34、则是他的文采、文明等,是指外在形式特征。孔子认为,人的这些天性,不论其好坏,如果不经过社会文化的陶冶,不经过文的调节,就会失去善的一面。孔子又认为,一个人文化水平较高,并且很有文采,甚至超过了质朴,如果因此失去了作为人的本性,那就会变得虚浮,华而不实,言而无信,脱离实际,流于表面,就会浮躁、浮夸。这两种类型的人都不是理想的形象。只有“文”和“质”兼备,两者平衡,互相和谐,才是最佳形象,才能算是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即,文质彬彬的君子。(1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活命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全仁义的。讲解这一则语录是谈道德修养的。孔子认

35、为,质疑和理想是君子追求的人生最高目标和境界,为了正义和理想,必要时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要做“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志士仁人。志士仁人在生死关头,当生命和仁德“二者不可得兼”的时侯,决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应当义无反顾,舍生取死。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

36、力量。2. 文章所包含的思想(1)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

37、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从之,其不善

38、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

39、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2)关于君子人格的

40、塑造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

41、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

42、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

4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 (3)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

44、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