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6 朱德的扁担教学目标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重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重点)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难点)学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师备课“”。“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斗笠、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导语: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八角楼上讲述的
2、是谁的故事呢?不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毛泽东。今天,我们将认识另一位和毛主席同时代的伟大领袖。1.课件出示朱德像。(板书:朱德)2.师生交流关于朱德的资料。(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朱德的了解,一两句话即可。朱德 老一辈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深受人民爱戴。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朱德同志”。(2)教学“同志”。顺口溜记住“志”:“志”分上下“士”和“心”,红军战士心连心,大家互相称同志。学生齐读:朱德同志。3.出示扁担图片,板书“扁担”,指名读。“担”在这里是轻声。(板书:)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朱德和扁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二、初读
3、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标好自然段的序号。2.学生用手势告诉教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3.请4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检查识字,指导书写(一)识字1.出示词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认读。2.巩固识记。(1)出示两位革命领袖的照片,读名字加深印象:毛泽东、朱德。(2)绕口令识记“扁担”: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偏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3)出示句子: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与敌人打仗。(识记“同志、队伍、敌人、打仗
4、”4个词语)(4)结合生活实际认读词语:山高路陡、整夜整夜。(课件出示陡峭的山路图)扩词:陡(陡坡)(陡立)(陡峭)(很陡)(课件出示护士晚上照顾病人图。)情境:教室连夜批改作业、医生治疗病人(5)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教师结合图片或具体语境解释。斗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出示斗笠图片)不料:没有想到。用“不料”练习说话:早上还是晴空万里,不料午后下起了暴雨。(7)用生字组词,再读一读。(二)写字。1.按类别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1)独体字:士(2)上下结构的字:志、军(3)左右结构的字:担、伍、师、战(4)半包围结构的字:扁2.仔细观察汉字在田字
5、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时该注意什么,以及识记生字的方法。“志、军、战、扁”4个字。4.学生描红、临写。全班交流评价,再根据反馈意见练写。“词语表”中本课词语,同桌互查互纠,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四、再读课文,作业设计1.学生自读课文,再正确、深刻地朗读课文,同桌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同桌对读,完成填空。3.鼓励学生阅读关于朱德同志的故事。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学案·”,“”)1.品读课文,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2.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一、结合民谣,导入新课1.出示民谣,教师范读、
6、指名读。导语:在当年的井冈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朱德挑谷上山,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出示民谣)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过渡:你们知道这首民谣唱的是什么故事吗?(朱德挑粮。)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围绕一根扁担发生了什么感人的故事。二、了解背景,理解词语1.(课件出示会师图)介绍故事的背景。资料:故事发生在江西井冈山。井冈山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简笔画)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2.结合文段,理解“会师”的含义。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1自然段,哪个词语描
7、写的是这个场面?(出示“会师”一词,指导读好“会师”)现在,这儿有了两支队伍,人数增多了,力量更强大了,大家心情会怎么样?(开心。)让我们也高兴地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师:会师后不久,这两支队伍就被整编成了“红军”,朱德任红军最高指挥官军长。此时,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生接:敌人)。朗读指导:“不远处就是敌人”要重读强调,突出井冈山根据地当时的严峻形势。4.出示相关语句,理解“围攻”“巩固”。(课件出示)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1)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挑粮的原因。)导学: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敌人可狡猾了,他们分
8、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把红军团团围住,这就叫“围攻”。(出示词语“围攻”,指导读好)敌人要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巩固”。(出示词语“巩固”,指导读好)敌人把红军紧紧围住,就是想把红军困死、饿死。红军要巩固根据地,就必须有粮食。(2)指导读好这个句子,“巩固、粉碎、足够”要重读。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一)感受挑粮的艰难。1.联系生活体验,读出路途之长。学生可能对五六十里山路没有概念,可告诉学生,走平路的话,如果从早上六点钟出发,不停地走,一般要走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走完;如果走山路的话,时间就更长了。再引导学生练习朗读。2.结合图画,想象“挑粮路”之险。课件出示“山高路
9、陡”的井冈山山路图片,展示“山高路陡”、地势险要的情况。走这样的险路,还要挑着粮食,所以文中说“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指名读出山势之高,路途之险。3.体会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思考:这么远,这么难走的路,红军战士害怕吗?(不害怕。)哪个字表现出来了?(争。)4.齐读这两个句子,读出山路难走,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情景。(二)学习描写朱德挑粮的句子。1.认真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找一找描写朱德挑粮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思考:从两个“一块儿”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2.板书短语,再完整地说说朱德同志挑粮的情景。挑着粮食 穿着草鞋 戴着斗笠这是三个动宾短语
10、,其结构是“动词+名词”,可让学生说说类似的短语,如:背着书包、披着外套、唱着小曲。3.朗读指导。这两句话第一句概括朱德和战士们去挑粮,第二句具体介绍朱德挑粮的样子,两句话紧密关联,朗读时语气要连贯。(三)找出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理解朱德“找扁担,写名字”。过渡:朱德跟大家一起去挑粮,可是,战士们为什么要藏他的扁担呢?1.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理解句子。(1)学生自由读,谈谈读后的感受。明确:“整夜整夜”说明朱德同志白天挑粮,晚上还要熬夜,利用休息时间研究怎样打仗,他该多辛苦啊!(2)朗读指导:“白天、晚上、整夜整夜”要重读强调,以凸显朱德同志夜以继日的辛苦,强调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不同,晚上也得不到
11、休息。2.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战士们心疼朱德同志,就藏起了他的扁担。为什么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要写上自己的名字?明确:他要与战士们一起挑粮,储备足够的粮食,粉碎敌人的围攻。3.怀着对朱德同志的敬佩,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战士们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明确: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用一种委婉而巧妙的方式,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决心。战士们理解他、尊重他、敬佩他,也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4.你觉得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搞特殊,工作辛劳。)四、练习讲述,作业设计1.教师帮助学生提炼每段的关键词,同桌合作,练习讲述课文中
12、的故事,再指名讲述。第1自然段:会师、红军、敌人。第2自然段:挑粮、争着。第3自然段:白天、晚上;藏、找。第4自然段:敬爱、不藏。2.课后阅读关于朱德同志的小故事,更加立体地感知伟人形象。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学案·”,“”)本文旨在通过记叙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因为文章的篇幅稍长,加之课文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经历相去甚远,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教学也不容易把握分寸。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朱德这个人物以及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讲读重点段落(第3自然段)。我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
13、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朱德同志勇挑重担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逐步培养。在教学本课时,我还通过“多效引导,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16朱德的扁担文本分析:本文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文章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于细微处见精神,语言简洁平实,娓娓道来,既展现了一位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形象,也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
14、情。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简要揭示当时的背景和形势:朱德和毛泽东同志会师井冈山,红军在山上,敌人在山下;第2自然段主要讲为了巩固井冈山根据地需要储备足够的军粮,红军战士们争着到宁冈的茅坪去挑粮;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讲述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道儿挑粮,战士心疼他,藏起了他的扁担,他却又找来一根扁担继续挑粮;第4自然段讲战士们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教学中,可紧扣“朱德的扁担”这一看似平常却又不平常的扁担,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从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之处着眼,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到红军战士、朱德同志不畏困难、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教学目标:“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
15、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2.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品质,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2.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格。课时安排2课时“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斗笠、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识记生字,写好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16、解文章大意。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导语: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吗?那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心人民疾苦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和毛主席同时代的伟大领袖。1.课件出示朱德像。(板书:朱德)2.师生交流关于朱德的资料。(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朱德的了解,一两句话即可。(2)教师相机简介朱德: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深受人民爱戴。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朱德同志”。(3)教学“同志”。顺口溜记住“志”:“志”分上下“士”和“心”,红军战士心连心,大家互相称同志。学生齐读:朱德同志。3.出
17、示扁担图片,板书“扁担”,指名读。正音:“担”在这里是轻声。(板书:)过渡:人们常常用扁担来干什么?对,人们用扁担挑水、挑粮食,所以可以说挑一担粮食、挑一担水。人们可以把很多的、很重的东西装在箩筐或桶里,挂在扁担的两头,把扁担的中间挑在肩上,这样行走起来就比较方便。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朱德和扁担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轻声读课文两遍,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标好自然段的序号。(3)想一想:课文讲了朱德的什么事情?2.学生用手势告诉教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3.请4名学生接读课文,
18、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课文主要讲了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三、检查识字,指导书写(一)识字1.出示词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认读。 同 队 恩 人 山高路走 先 打 心 不 爱2.巩固识记。(1)出示两位革命领袖的照片,读名字加深印象:毛泽东、朱德。(2)绕口令识记“扁担”。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偏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3)出示句子: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与敌人打仗。(识记“同志、队伍、敌人、打仗”4个词语)(4)结合生活实际认读词语:山高路陡、非常难走。(课件出示陡峭的山路图)扩词:陡(陡坡)
19、(陡立)(陡峭)(很陡)(5)多音字:“难”在“灾难”一词中读nàn,在“难走”一词中读nán,可扩词“难过、为难、难忘”。(6)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教师结合图片或具体语境解释。斗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出示斗笠图片)不料:没有想到。用“不料”练习说话:早上还是晴空万里,不料午后下起了暴雨。(7)用生字组词,再读一读。德(品德)(美德)(公德) 志(立志)(志气)(志向)担(重担)(挑担)(担子) 扁(扁豆)(扁圆)(看扁)根(树根)(根本)(草根) 争(争论)(争吵)(斗争)料(木料)(笑料)(材料) 敬(尊敬)(敬重)(敬爱
20、)疼(疼痛)(心疼)(头疼)(二)写字。1.按类别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1)独体字:士(2)上下结构的字:志、军(3)左右结构的字:担、伍、师、战(4)半包围结构的字:扁2.仔细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时该注意什么。“志、军、战、扁”4个字。“志”的上部是“士”,不是“土”。下面心字底的卧钩一定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钩,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车”字;末笔竖在竖中线上。左紧凑右舒展。斜钩从竖中线起笔,写至右下格向上提,似弯弓待发,末笔点勿丢掉。上窄下宽。户字头要写得略小,长撇向左下伸展,给下边部件让出足够空间。4.学生描红、临写。
21、全班交流评价,再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四、课外延伸,作业设计1.拓展相关资料,鼓励课外阅读。过渡: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明证。1958年,72岁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课件出示图片)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大家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同志的故事吗?课下可以阅读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朱德的非常之路等课外书。我想,朱德同志的高大形象一定会再一次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里。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品读课文,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品格,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2.学习动
22、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一、介绍民谣,导入新课1.出示老歌谣。导语:同学们,在当年的井冈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朱德挑谷上山,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课件出示民谣)2.教师范读民谣,再指名读、齐读。过渡:同学们知道这首民谣唱的是什么故事吗?(生:朱德挑粮。)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围绕着一根扁担,发生了什么令人感动的故事。二、了解背景,理解词语1.介绍故事的背景,课件出示会师图。过渡:这个故事发生在江西的井冈山。井冈山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简笔画)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
23、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2.结合文段,理解“会师”的含义。过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1自然段,哪个词语描写的是这个场面?(出示:“会师”。指导读好“会师”)现在,这儿有了两支队伍,人数增多了,力量更强大了,大家心情会怎么样?(生答:开心。)是呀,大家多开心啊!让我们也高兴地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3.教师补充介绍相关背景知识。过渡:会师后不久,这两支队伍就被整编成立了“红军”,朱德任红军最高指挥官军长。此时,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生接:就是敌人)。朗读指导:“不远处就是敌人”要重读强调,突出井冈山根据地当时的严峻形势。4.出示相
24、关语句,理解“围攻”“巩固”。(课件出示)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1)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挑粮的原因。)导学: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敌人离红军这么近,想攻打红军。敌人可狡猾了,他们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把红军团团围住,这就叫“围攻”。(出示词语“围攻”,指导读好)敌人要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巩固”。(出示词语“巩固”,指导读好)敌人把红军紧紧围住,就是想把红军困死、饿死、冻死。红军要巩固根据地,就必须有粮食。(2)指导读好这个句子,“巩固、粉碎、足够”要重读。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一)感受挑粮的艰难。(课件出示
25、)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1.联系生活体验,读出路途之长。预设:学生可能对五六十里山路没有概念,可告诉学生,走平路的话,如果从早上六点钟出发,不停地走,一般要走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走完;如果走山路的话,时间就更长了。再引导学生练习朗读。2.结合图画,想象“挑粮路”之险。预设:课件出示“山高路陡”的井冈山山路图片,展示“山高路陡”、地势险要的情况。走这样的险路,还要挑着粮食,所以文中说“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指名读出山势之高,路途之险。3.体会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思考:这么远,这么难走的挑粮路,红军战士害怕吗?(不害怕。)哪个字表现出来了?(争
26、。)4.齐读这两个句子,读出山路难走,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情景。(二)学习描写朱德挑粮的句子。1.认真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找一找描写朱德挑粮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课件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思考:从两个“一块儿”,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2.板书短语,再完整地说说朱德挑粮的情景。挑着粮食 穿着草鞋 戴着斗笠明确:这是三个动宾短语,其结构是“动词+名词”,可让学生说说类似的短语,如:背着书包、披着外套、唱着小曲。3.朗读指导。这两句话第一句概括,第二句具体介绍,两句话紧密关联,朗读时语
27、气要连贯。(三)找出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理解朱德“找扁担,写名字”。过渡:当时井冈山上缺粮,战士们争着去挑粮,朱德也跟大家一起去挑粮。可是,战士们为什么要藏他的扁担呢?再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找一找原因。1.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理解句子。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1)学生自由读,谈谈读后的感受。明确:“整夜整夜”说明朱德同志白天挑粮,晚上还要熬夜,利用休息时间研究怎样打仗,他该多辛苦啊!(2)朗读指导:“白天、晚上、整夜整夜”要重读强调,以凸显朱德同志夜以继日的辛苦,强调朱德同志与战士们的不同,晚上也得不到休息。小结:作为军长,朱
28、德比战士们更辛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尽管如此,他还要去挑粮。他和战士们打成一片,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司令,怎么能让红军战士不心疼呢?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难怪战士们要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一个“藏”字,体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和尊敬。2.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战士们心疼朱德同志,就藏起了他的扁担。为什么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要写上自己的名字?明确:他要与战士们一起挑粮,储备足够的粮食,粉碎敌人的围攻。3.怀着对朱德同志的敬佩,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战士们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明确: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用一种委婉而巧妙的方式,告诉战士们不要再
29、藏他的扁担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决心。战士们理解他、尊重他、敬佩他,也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4.你觉得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四、练习讲述,总结全文1.教师帮助学生提炼每段的关键词,同桌合作,练习讲述课文中的故事。第1自然段:会师、红军、敌人。第2自然段:挑粮、争着。第3自然段:白天、晚上;藏、找。第4自然段:敬爱、不藏。2.指名讲述。小结:朱德爷爷的这根扁担,让我们学习到了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相信读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和同学们一样受到教育。课后可以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紧扣关键词,体会人物品质(教学重点)师: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生1: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朱德工作很忙,现在还要走这么多路,说不定会累出病来。生2:而且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师:什么是“山高路陡”?生1:山很高,路也不平。生2: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柏油路这么平坦。师:再想想,这儿的陡,除了不平之外,还有什么意思?(做了个手势)生1:路很窄,下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地产新员工入职培训总结
- 2025-2030中国葡萄果酱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药物发酵罐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花园耕耘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期货交易委托合同
- 2025-2030中国船用加热设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11《我是一张纸》(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 软件购买协议
- 基站铁塔基础施工承包协议
- 2025-2030中国肘部刚度处理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上海市普陀区中考英语二模试卷(含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初中教育集团2024学年第二学期4月份素养调研九年级语文试卷题卷
- 二级造价师水利工程考试真题卷(2025年)
- 2024年云南省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
- 幼儿园牛奶知识普及课件
- 2025中美关税大战“对等关税”政策解读课件
- 2025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课件 人教2024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 中国电影史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华东师范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自主招生个人陈述写作实例
- 玉盘二部合唱正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