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蚌埠二中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 12 月月考高二语文试题第 i 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共福利支出有刚性特征,表现为公共福利支出规模在一个较长时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不依赖经济周期的变动。政府支出规模在经济衰退期扩张,在繁荣期却削减不多,导致政府支出呈长期向上趋势。福利刚性源于公众对公共福利的刚性依赖。民众期望公共福利越来越高,能升不能降,否则产生不满。福利刚性抑制了政府灵活调整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能力。当经济衰退和财政收入下降时,若政府不能削减福利支出,就只能通过加税、缩减公共投资支出或举
2、债来维持。公共福利刚性的存在最终拖累经济增长,使政府陷入了“两难”:一方面,在财力不足时,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支出将抑制经济增长,从而抑制财政收入增长和公众长期福利的改善;举债则会加大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甚至破产或垮台。另一方面,若削减公共福利支出,则将引发公众不满,也可能导致政府垮台。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公共福利陷阱”。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更易落入这个陷阱。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是指人均而非绝大多数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少数人高收入或超高收入,而多数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
3、段前,多为落后农业国,为摆脱普遍贫穷和实现追赶,不得不强调效率优先,收入差距扩大有一定必然性。另一方面,人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不等于形成了不断扩大的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中等收入,价值观稳定,遵纪守法,努力向上,重视子女教育,希望社会稳定。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若一个社会中多数人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甚至还有不少贫困者,社会就会不稳。在中等收入阶段,政府面临巨大考验。虽然国家和民众总体上不再贫穷(而是总体小康),但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会降下来(因为原有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基数也大了),从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会降下来。而此时社会矛
4、盾却多发且激烈,民众在公共福利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望。但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公共收入增速则比以往更慢了。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相比,政府财力处于不充分且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政府为缓解社会矛盾,又需要特别关注民生,以致容易陷入“两难”,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公共福利陷阱”。(摘编自黄少安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共福利支出具有刚性特征,能升不能降,是因为公共福利的支出规模并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b. 公共福利刚性的存在不仅拖累经济增长,甚至会导致政府常常陷入“两难
5、”境地。若政府措施不当,则会引发公众不满,进而可能导致政府垮台。c. 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是因为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d. 政府财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无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立足于公共福利刚性特征,重点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困境。b. 文章提出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易入公共福利陷阱的观点,并阐述了其原因。c. 文章谈到中等收入群体基本特征,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d. 作者提出“公共福利陷阱”问题,为后文提出
6、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社会财富极大丰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b. 如果政府加强了公共福利的预期管理,就不会轻易陷入“两难”境地,导致垮台。c. 只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才能规避公共福利陷阱。d. 公共福利陷阱的存在启示我们:应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社会稳定性。【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强加因果
7、,“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是公共福利刚性特征的表现,而不是原因。c项,以偏概全,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主要因素是没有形成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多数人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甚至还有不少贫困者。不能把原因仅仅概括为“是因为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d项,“发展中国家” 错,扩大范围,应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8、,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错,应是为了推出“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的结论。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错,原文是说“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
9、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受“利奇马”影响,上海风雨影响开始显现。9日18时,上海从防汛防台级应急响应升级为ii级应急响应。记音从上海市防汛办获悉,此次台风影
10、响预计将超过去年3次台风正面登陆的影响。截至15时,上海已撤离1万余人。上海各行各业严阵以待。铁路上海站各站区准备了充足的应急储备物资,包括草包、沙袋、雨衣、雨鞋、应急照明器具及抽水泵等。车站加强了对各站站房屋顶排水管沟的清理、疏通,做好站区停放列车的防溜措施,加强对现场的安全巡视,及时掌握各类设备运行情况。针对列车停运,各站加开退票窗口,应对退票高峰,同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发布列车调整信息,引导旅客安排行程。随着“利奇马”逼近,东航迅速进入抗台保障的备战状态。启动应急预案,科学研判台风对航班运行的影响,优化调整航班编排,多策并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保障旅客出行。(摘编自光明日报)
11、材料二:关于台风的命名、除名问题,很多人都有疑问,台风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被除名?除名意味着什么?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石妍介绍,台风的名字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提供,每个成员提出10个名字,总计140个名字循环使用。而台风命名表上的名字并不是“终身制”,当一个台风造成某个或多个成员国(地区)的巨大损失,遭遇损失的成员国(地区)可以向台风委员会提请将该台风除名。一旦除名,则由该名称提供者,重新提交新名称补缺。例如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的2014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它们都因为破坏力巨大,被正式除名,这些名称将成为这些“罪大恶极”台风的专
12、属名称。石妍介绍,截至目前,台风命名表上被除名的共有45个,其原因也并不都是台风“罪大恶极”。比如2000年台风委员会第33届会议中,泰国提供的“翰文”被印度气象局以宗教因素为由反对,最终未被使用,由“莫拉克”替代:2015年第47届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韦森特”遭到除名,并由“兰恩”取代,其除名原因是与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表产生同名冲突。类似的例子还有“库都”“欣欣”“婷婷”等。1949年以来登陆华东台风排行榜排名年份/编号名字登陆地点登陆风速11956无编号wanda(温黛)浙江象山65ms(超强台风)220060608saomai(桑美)浙江苍南60m/s(超强台风)32019190
13、9lekima(利奇马)浙江温岭52ms(超强台风)420161614meranti(莫兰蒂)福建厦门52ms(超强台风)51953无编号nina(妮娜)福建晋江50ms(强台风)619808015percy(珀西)福建漳浦50mns(强台风)720050515khanun(卡努)浙江台州50ms(强台风)81958无编号grace(葛瑞丝)福建福鼎45ms(强台风)919666614alice(爱丽丝)福建罗源45ms(强台风)1019858510nelson(纳尔逊)福建长乐45ms(强台风)1120040414rananim(云娜)浙江温岭45m/s(强台风)材料三:台风灾害主要是在台风
14、登陆前和登陆之后引起的。台风引起的直接灾害通常由三方面造成:一是狂风。台风风速大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逸230公斤。因此台风大风及其引起的海浪可以把万吨巨轮抛向半空拦腰折断,可把巨轮推入内陆;也足以损坏甚至摧毁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特别是在建筑物没有被加固的地区,造成的破坏更太。大风还可以把杂物吹到半空,使户外环境变得非常危险。二是暴雨。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中可降下100一300毫米,甚至50o一800毫米的大暴雨。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三是风暴潮。当台风移向陆地时,
15、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海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如果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能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等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外台风的这些灾害极易诱发城市内涝、房屋倒塌、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摘编自中国气象报i)材料四:最近30年,登陆台州的台风,数8923号台风、97ll号台风、0414“云娜”台风和此次“利奇马”台风这四个威力最大,破坏力最强。纵观这30_年,超强台风凶悍依旧,但防台成果今远胜昔。经济发展、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得全社会防台
16、能力大大增强。与9711号台风和“云娜”台风袭来时相比,台州海塘坝固若金汤,“防台型”民居鳞次栉比,饶是“利奇马”风速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极值,但台州未发生大面积倒房现象,狂风裹挟的海浪始终未能涌入堤内贻害家园。过去人们对游移路径捉摸不定的台风,囿于气象科技水平不高,难以做到精准预报。但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和气象科技进步,我们对台风生成和移动速度、路径,已可精确到分秒和公里。对特定某一个台风活动规律了如指掌,十分有利于我们科学、高效防御台风。台风,作为杀伤力巨大的自然灾害,所涉的地区,每一个人都难以置身事外。防台意识和行动。绝不只是政府部门和防汛防台指挥部的事,更是全社会芸芸众生自保和利他的义
17、务和天职。非常时期,面对来犯之强敌,特定区域的人们,务必众志成城应对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转移险段群众,躲避强风器雨保安全,就成为人多势众的集中大行动。(摘编自台州日报)4. 下列对台风“利奇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表明,过去一年台风3次正面登陆对上海的影响,无法超过“利奇马”此次登陆对上海造成的影响。b. 在“利奇马”的影响下,东航正因为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保障旅客出行。c. 根据材料二,“利奇马”作为今年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台风,对我国华东地区造成严重灾害,“利奇马”将被我国除名。d. 根据登陆风速,“利奇马”成为今年以来登陆我国华东地区最强的
18、台风,同时跻身建国以来登陆浙江最强台风前三位。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莫兰蒂”被除名是由于其造成过巨大损失,“翰文”是因为涉及宗教,“韦森特”是因为与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表产生冲突。b. 虽然有140个名字供台风循环使用,但是并不代表这140个名字是“终身制”的,有些名称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不再被人们使用,即被除名。c. 台风所引起的直接灾害,通常是由其风速高、降雨量大、导致潮水猛涨等造成的,并且这些直接灾害还极易诱发其他次生灾害。d. 最近30年,随着海塘坝、“防台型”民居等城乡基础设施的完善,浙江台州地区的防台能力显著增强,大面积倒房现象鲜有发生。6. 根
19、据材料,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台风灾害的防范工作。【答案】4. d 5. b 6. 加固台风影响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建筑物防台能力。提高监测水平,及时预测台风运行规律,做好应急预案。增强群众防台思想意识,做好防台知识普及工作。对可能受到台风灾害影响地区的群众,做到及时转移,保障安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运用主要错误类型如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和偷换概念等方法细心查找。a项,时态错误,将未然当作已然,原文中为“此次台风影响预计将超过去年3次台风正面登陆的影响”,“预计”表推测。b项,“东
20、航正因为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错误,原文中是“启动应急预案,科学研判台风对航班运行的影响,优化调整航班编排”等多策并举,才能做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保障旅客出行,缩小范围。c项,“将被我国除名”无中生有。而且除名行为应由台风委员会施行,原文中“遭遇损失的成员国(地区)可以向台风委员会提请将该台风除名”。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加因果等。b项,“不再被人们使用,即被除名”错误,“被除名”不一定是“不再使用”,原文材料二“它们都因为破坏力巨大,被正式除名,这些名称
21、将成为这些罪大恶极台风的专属名称”。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核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本题根据题干确定信息所在,再进行筛选概括,整合答案。材料一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上海在应对台风时的相关措施,比如“上海从防汛防台级应急响应升级为级应急响应”是对台风的及时监测,“上海已撤离1万余人”是及时撤离台风影响区群众,可概括出“对可能受到台风灾害影响地区的群众,做到及时转移,保障安全”。材料
22、三主要向我们介绍台风灾害,考生可根据灾害的影响,列出相应措施,如狂风、暴雨、风暴潮都对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可从加固基础设施,提高建筑物防台风能力作答。材料四系统介绍了台州的防台措施,涉及到了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台风监测水准,增强群众防台意识等方面,考生可对文段概括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警服李伶伶李剑从上班那天起,就没好好穿过警服,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是个警察。李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省公安大学,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破案能力,以为毕业后会到公安局的刑侦大队工作,没想到被分配到一个街道的派出所当片警,整天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他很郁闷。所长老陈
23、知道他有情绪,找他谈了几次都没有效果,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了。这天接到一个报警电话,小区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家里遭盗窃,上锁抽屉里的银行卡、金项链和2000元现金被偷走。接到报警后,老陈叫上李剑一起赶到案发现场。老人住在二楼,门窗都完好无损,抽屉上的锁也没坏,屋里一切井然有序,也没留下指纹。要不是家里的猫碰掉了放在桌上的烟灰缸,烟灰上留下一个陌生的脚印,老太太还不知道家里进了贼。屋里没有监控录像,楼门口也没有,小区门口也没有,只有一个不完整的脚印和丢失的东西证明小偷来过。老陈勘查完现场,看了李剑一眼说:“你觉得小偷是个怎样的人?”李剑说:“从现场情况和脚印看,是个男性惯偷,盗窃技术娴熟,还
24、会开锁。”老陈说:“惯偷作案前会先踩好点,老太太只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他为什么会对她下手呢?”李剑说:“我刚才跟老太太聊天,了解到老太太的侄女最近在她家住,侄女是做生意的,有钱,开的车是宝马。可能小偷踩点时误以为她是老太太的女儿,所以趁老太太遛弯时作案。”老陈说:“你的分析很有逻辑,不过我的结论跟你正好相反,我觉得是熟人作案。”李剑说:“怎么会是熟人呢?”老陈说:“现场纹丝不乱,像没被翻过,说明案犯知道东西在哪儿;门窗没有破损,说明案犯有这家的钥匙。而他能在老人外出遛弯这半小时的工夫把东西偷走,说明他对老人的生活作息很熟悉。这个人的身高不足一米七,体重不超过一百三十斤,年纪三十八岁左右。”李剑
25、说:“你怎么知道?”老陈说:“脚印告诉我的。”李剑不太相信。老陈问老太太:“亲朋好友或是认识的人里有没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比如邻居什么的?”老太太被点醒了似的说:“我家对门的情况跟你说的挺像,可是他好多天不回来了。”老陈说:“他干啥去了?”老太太说:“不知道,自从他媳妇跟他离婚后,就没怎么见过他。”老陈说:“以前经常见?”老太太说:“是,见着还会聊几句。”老陈去敲对门的门,没人应。老陈让李剑在这儿蹲坑守候。李剑在楼门口蹲了一宿一天,也没见到人。刚想给老陈打电话说不蹲了,就看见进来一个男人,身高、体重和年纪、相貌都跟老陈说的差不多。李剑趁他走过来抓住他的手腕说:“别动!”男人意识到了什么,转身就跑
26、。李剑很快追上他,却出其不意地被他扎了一刀。李剑手捂着伤口追赶男人,幸好来替换他的同事及时赶到,才没让那个男人逃掉。经审讯,男人正是偷老太太钱财的人。他打麻将输了,回来看到老太太门上挂着钥匙。他敲敲门,想提醒老太太把钥匙拔下来,却没有回音。鬼使神差地,进了屋,看见有个上锁的抽屉,就打开抽屉,拿了东西。至于为什么没有留下指纹,因为他戴着手套。天冷,他习惯戴手套。李剑把所长佩服得五体投地,问他有这么高超的本领为什么甘于待在这么个小地方?老陈说:“保卫国家和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是警察的责任,跟在哪里没有任何关系!”出院上班后,李剑第一次把警服穿得一丝不苟。见到所长老陈,给他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老陈
27、满意地笑了。(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2015年12期,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勘察现场,讨论案情,询问老太太等,这些细节使文章情节更紧凑合理,使读者入情入境。b. 李剑从开始不好好穿警服、不愿意当片警,到最后认真穿警服、敬标准军礼,表现了人物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的转变。c. 小说写老陈的结论和李剑正好相反,表现了李剑的破案经验不足和对工作的敷衍,并引出下文老陈对案犯特征的判断。d. 小说写对案犯的抓捕和审讯过程,既印证了老陈对案情的分析,突出了他本领的高超,又塑造了陈剑负责勇敢的形象。8. 作为小说的一个重要人物,老陈有什
28、么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9. 小说以“警服”为题,妙在哪里?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答案】7. c 8. (1)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或甘于奉献的精神)。即便做片警,老陈也把保卫国家和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成自己的责任。(2)细致敏锐,有洞察力。老陈在破案线索极少的情况下,准确推断出小偷的特征,并及时将其抓获。(3)宽厚耐心,善于鼓励、引导年轻人。在李剑对案发现场进行分析后,老陈对他及时肯定、鼓励;以自己高超的本领和人格魅力,使李剑受到感染,认识到警察的责任。 9. (1)从小说主旨看,警服代表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神圣使命,折射出的是正义与责任。(2)从情节设置看,小说以李剑对警服的态度转
29、变为主,李剑开始“就没好好穿过”警服,最后却“穿得一丝不苟”。(3)从塑造的人物形象看,写出了李剑对警察责任的深刻认识及其态度转变。(4)从表达效果看,以“警服”为题,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项,不能表现李剑对工作的敷衍。【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作为小说的一个重要人物,老陈有什么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通读全文,找到有关老陈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语句或段落,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老陈的
30、性格特点。围绕抓小偷的中心事件,老陈的判断是这样的:“现场纹丝不乱,像没被翻过,说明案犯知道东西放在哪儿;门窗没有破损,说明案犯有这家的钥匙。而他能在老人外出遛弯这半小时的功夫把东西偷走,说明他对老人的生活作息很熟悉。这个人的身高不足一米七,体重不超过一百三十斤,年纪三十八岁左右。”“脚印告诉我的。”李剑不太相信。“保卫国家和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警察的责任,跟在哪里没有任何关系!”“你的分析很有逻辑性,不过我的结论跟你正好相反,我觉得这是熟人作案。”以上这些语句都是老陈的话,通过他的语言描写可知道老陈是一个细致敏锐,有洞察力,宽厚耐心,善于鼓励、引导年轻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的老警察。另外,
31、“出院上班后,李剑第一次把警服穿得一丝不苟。见到所长老陈,给他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通过李剑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的转变表现了老陈以自己高超的本领和人格魅力,感染李剑,让李剑认识到警察的责任。最后,分点回答问题即可。【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警服为题,妙在哪里?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本题考查欣赏小说标题的作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要想回答出标题的作用,应该从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揭示和表达效果等方面思考。围绕“警服”,小说先写了李剑开始工作时“就没好好穿过”警服,最后却把“警服”“穿得一丝不苟”。写出了李剑对警察责任的深刻认识及其态度转变。他认识到“警服”代表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
32、神圣使命,折射出的是正义与责任。穿上“警服”,就意味着“保卫国家和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警察的责任”。从表达效果看,以“警服”为题,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点睛: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
33、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对于小说的理解,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解答,小说标题类题目时也应如此。比如本文的标题“警服”,就可以考虑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
34、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
35、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帜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史记叔孙通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
36、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b.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c.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d.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代起儒者参与政治制度的制订和国家的管理,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b. 征,又称“征辟”是汉代选拔
37、官吏的一种制度。这种自上而下选用官吏的方式,重要性仅次于秦汉时的“察举制”。c. 趋,特指快步上前,是表示恭敬一种礼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的“趋”,与此文中的“趋”意思不同。d. “设九宾”,设置九位传呼、导引的赞礼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设九宾于廷”的“九宾”,指九宾大礼,是战国时代诸侯国在外交接待上的最高礼仪。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叔孙通善择明主。最早跟随项梁,随后投靠怀王,怀王被项羽立为义帝后,叔孙通留下侍奉项羽。自从投降刘邦后,叔孙通一直跟随刘邦,不离不弃。b. 叔孙通为主分忧。刘邦夺得天下,有功劳的大臣在皇帝面前举止失当,叔孙通主动请缨,征召
38、儒者为朝廷制订臣子拜见君主应该遵守的礼节规范。c. 叔孙通见识深远。高祖夺得天下后,叔孙通对皇帝陈述儒者可与守成的道理,为高祖接受;到鲁地征召,斥责两个不服从征召的儒者人格卑鄙,不知顺应时势的变化。d. 叔孙通不贪名利。长乐宫朝贺大典圆满成功,叔孙通受到五百斤铜钱的奖赏。他把这些铜钱全部分给了各位儒生,受到儒生的称赞。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2)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高帝说:“该不会有困难吧?”叔孙通说:“我愿意略微
39、采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融合起来制成新礼节。”(2)御史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就把他们带走。一直到朝见酒宴结束,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礼节失当的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原文: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诸侯”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的主语,不可断开,排除a、c项;“仪法”是一个词语,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
40、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c项,“他日趋庭的趋,与此文中的趋意思不同”错,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可见与文本中的“趋”意思相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c项,
41、“斥责两个不服从征召的儒者人格卑鄙”错,原文“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意思是“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可见“卑鄙”是“鄙陋,见识浅陋”,而不是“人格卑鄙”。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有:得无乎?固定句式,该不会吧?颇,略微;杂就;融合起来制成。如,符合;引去,带走;竟,结束;无者,没有的人。【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
42、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叔孙通是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叔
43、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所奉事的将近
44、十位君主,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您办的事不合古法,我们不会这么做的。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汉高帝七年(前200),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
45、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
46、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叔孙通出宫之后,全部把五百斤赏赐给诸生。诸生于是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的确是圣人啊,知道当世最重要的是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题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
47、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与颔联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之景,联想“雁过梅岭”的传说,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人如飞雁的感慨。b. 颈联描绘了眼前景色:江潮初落,水面平静;瘴气缭绕,一片迷蒙。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c. 尾联一个“应”,流露出不确定的主观感觉,表现了诗人想要以望梅聊以自慰却又难以实现的忧愁无奈之情。d. 全诗写“愁”,却未着一个“愁”字。尽管如此,读者还
48、是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愁绪满怀,心情悲苦。15. 古人云:“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抒情上的匠心所在。【答案】14. a 15. 示例:这首诗以景衬情,情景融合,情致凄婉,却收得含吐不露。比兴与对比。前四句,诗人借用“雁过梅岭”的传说,由雁及人,以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对比,突出人不如雁,表现了诗人思乡的忧伤痛苦。借景抒情。江潮初落,水面平静;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意境,表达了故乡难归、前程未卜的痛苦与烦恼。反衬。以“江静”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使悲苦心情更加深切。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尾联写诗
49、人的想象,是虚写: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是可以见到的。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的悲苦心情。用典。“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表达诗人虽不可归家,但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亲人的愿望,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
50、,“抒发人如飞雁的感慨”说法错误,应为“人不如雁”。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技巧能力。赏析诗歌手法技巧,首先点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诗歌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题目是“古人云: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抒情上的匠心所在”,“抒情上的匠心所在”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运用哪些手法技巧。仔细阅读诗歌,可发现,首联和颈联,诗人把“南飞燕”与自己形成对比(也可说是衬托)。“南飞燕”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通过对比(衬托),突出
51、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颈联“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是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水面静寂江潮初落,林间迷蒙瘴气缭绕,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意境,表达了故乡难归、前程未卜的痛苦与烦恼。属于借景抒情。此联中的以“江静”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使悲苦心情更加深切。用的是反衬手法。尾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写诗人的想象: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与颈联和在一起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的悲苦心情。还有结合注释可知尾联的“陇头梅”是运用典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表达诗人虽不可归家,但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亲人的愿望,
52、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具体作答时,根据围绕“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衬托”“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几种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点睛】诗歌的手法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
53、怎样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两句表现这座庞大宫殿依山势而 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3)李煜虞美人中“_,_”两句,表明身为阶下囚的词人因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的心境。【答案】 (1). 各抱地势 (2). 钩心斗角 (3). 佛狸祠下 (4). 一片神鸦社鼓 (5). 春花秋月何时了 (6). 往事知多少【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
54、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抱”“钩”“佛狸”“鸦”“花”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第 ii 卷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5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 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文学作品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 ”。(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
56、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 ,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 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b.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c.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 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d.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
57、说是一个“黑色幽默”。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b.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c. 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d. 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炙手可热 曲高和寡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b. 街谈巷议 曲高和寡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c. 街谈巷议 高山流水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d 炙手可热 高山流水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答案】17. d 18. c 19. b【解析】【17题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下仓库重建钻机租赁协议
- 医疗园区道路建设注浆合同
- 安防系统租赁承包合同
- 文化创意产业房产转让协议
- 写字楼公共区域管理规定
- 色彩知识讲座模板
- 心内护理查房
- 汽车技术规划
- 《生物前言》课件
- 员工考核管理
- 餐饮行业智能点餐与外卖系统开发方案
- 《中式家具设计》课件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企业信息管理》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偏微分方程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师范大学
- 2024年共青团入团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 2022年全国应急普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大全-下(判断题库-共4部分-2)
- 花键计算公式DIN5480
- 《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JGJT46-2024知识培训
- 2024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共七套)
- 《燃气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高考及人生规划讲座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