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8章 菜肴颜色的化学基础学习目标第一节 概述 一、 色泽是食品的重要感官质量二、 颜色的形成三、 食品颜色的形成和变化四、 食品色素的分类第二节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及其变化一、 叶绿素和绿色蔬菜在烹饪中变色二、 血红素和肉类变色三、 食品中的其他天然色素及其变化第三节 食品的褐变作用一、 食品褐变概述二、 酶促褐变三、 抗坏血酸褐变的作用第四节 烹饪中的人工着色一、 人工着色的食用天然色素二、 食用合成色素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8章菜肴颜色的化学基础学习目标掌握叶绿素及绿色蔬菜变色了解血红素及肉色变化熟悉酶促褐变第一节 概 述一、色泽是食品的重要感官质量食品的色泽是食品感观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2、人们通过视觉对食品的一种感受。食品的几何形状、大小、外观形态和质感都可以用视觉来认识,但颜色是最重要的视觉因素,因为食品几乎所有的理化变化都可能给食品带来颜色、光泽方面的变化。良好的色泽对食品营养价值、口感、风味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保障和体现。在烹饪加工中,操作者很大程度上是凭颜色来判估加工中食品的性质的。可以说,烹饪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怎样能使菜肴的色泽更加诱人。作为第一外观因素,人们往往对颜色有偏爱,因此食品颜色成了人们评价和选购食品的主要依据。例如,红色可以使人解馋,黄色可以止渴,绿色则使人清凉等。又如,人们会根据红烧肉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它的油腻程度,根据葡萄酒粉红色的程度来判断它的风味,根据
3、咖啡颜色的深浅来判断苦味的差异大小等。二、颜色的形成颜色是由光波的波长(或频率)决定的。波长愈长,愈偏向红色;波长愈短,愈 偏向紫色。例如,红光的波长在750640nm之间,橙光的波长在640600nm之间,而紫光的波长在400 nm附近。物体呈现一定的颜色的关键在于它能选择性的吸收可见光的一部分,而剩下的其他光则按三原色原理综合起来形成该物体的颜色。因为不同的物质吸收光的波长和程度不同,所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如果吸收光的波长是在可见光区以外,那么这种物质是无色的。例如,在全色光照射下,如果一个物体只吸收510mm波长(绿色)的那部分光,那么剩下的其他光相加是紫色的。物体吸收什么波长的光,
4、吸收程度的大小都是由其分子结构决定的,当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共轭双键或N=N等基团时,便在可见光中显色,这些基团叫发色团。三、食品颜色的形成和变化 一种食品或菜肴的颜色是在一定照射光下,食品各成分对光的行为(吸收、反射、透射等)的总结果。但食品各成分所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我们把起关键作用的、对食品颜色有决定作用的成分称为色素。菜肴颜色的形成和变化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个是照射光的颜色及强度;另一个就是菜肴中色素的种类、含量和状态。因此,从化学方面来看,食品的变色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原有色素性质的改变;二是原有色素或新增色素在含量上的增减。色素增加可叫褐变,色素减少叫 褪色或漂白。 四、食品色素
5、的分类食品中的色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天然色素又可按来源、溶解解性和化学结构分成不同类别和具体种类。常见天然色素的分类和特征见表81。类别和结构特征色素名称亚类 (具体色素)溶解性存在方式种类数量颜色主要来源四吡咯类(卟啉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脂溶叶绿体25绿色、褐色绿色蔬菜血红素血红素铁血红素铜水溶血红蛋白肌红蛋白6红色、褐色禽畜肉四吡咯衍生物藻色素藻红素等水溶色素蛋白15红色到绿色海藻四吡咯衍生物胆色素胆绿素等水溶6红、绿、黄色禽畜肉异戊二烯衍生物(多烯色素)类胡萝卜素叶红素类(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脂溶脂肪或蛋白质复合物450黄色到红色蔬菜水果等植物原料叶黄素类(辣椒红
6、素、虾青素、卵黄素等)植物、部分动物多酚类衍生物花青素天竺葵色素等水溶糖苷形式150红、紫、蓝色花、水果等花黄素(黄酮类)芹菜素、橙皮素等800黄色植物儿茶素(黄烷醇)儿茶素、没食子酸等30反应型茶叶鞣质儿茶酚、黄木素等水溶或不溶单体或聚合物200反应型植物醌类衍生物甜菜红甜菜红素、天然苋菜红素等水溶糖苷形式70黄色到红色红甜菜等许多植物虫胶色素水溶1橙色到紫色紫胶虫胭脂虫红水溶1红色胭脂虫黑色素水不溶聚合物、蛋白质复合物16黑色动物酮类衍生物红曲色素红斑素等脂溶15红色微生物(红曲)姜黄素水溶脂溶1黄色姜黄、芥末异咯嗪核黄素水溶酶蛋白辅基1黄绿色动物第二节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及其变色 一、叶绿
7、素和绿色蔬菜在烹饪中变色 叶绿素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叶绿体内的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色素,它使蔬菜和未成熟的果实呈现绿色。(一)叶绿素的组成和结构叶绿素是一种镁卟啉衍生物,其结构见图8 -1。它的化学组成或名称可以叫镁卟啉二羧酸叶绿醇甲醇二脂。叶绿素是含镁的卟啉二羧酸(叶绿酸)与叶绿醇(含20个碳原子的一种高级一元醇,或叫二十碳醇,它是一种二萜化合物)和甲醇(CH3-OH)形成的酯。H3CH:C H 图8 -1叶绿素的分子结构不同的叶绿素分子只是在于卟咯环上R取代基不同。叶绿素a是最常见的一种,其R为甲基;叶绿素b也常见,R为甲醛基。叶绿素a、b常一同存在,并以3:1的比例一起构成叶绿体中的复合
8、体。(二)叶绿素的性质1叶绿素的物理性质叶绿素的绿色来源于其组成中的镁卟啉结构,所以只要这部分结构变化都会引起变色。叶绿素中的叶绿醇是脂溶性的,所以叶绿素是脂溶性色素,但叶绿酸是水溶性的。 2化学性质 叶绿素分子中与颜色和溶解性有关的结构可以发生如下反应,从而对绿色蔬菜的色泽有重大影响。 (1)叶绿素分子中镁卟啉发生镁取代反应 叶绿素镁卟啉结构中的镁可被H+和其他金属离子取代,从而产生变色。 叶绿素在稀酸环境中镁可被两个氢原子取代,生成褐色的脱镁叶绿素,从而使原有的绿色消失。所以,在酸性中加热,蔬菜容易变为褐色。 叶绿素中的镁可被铜离子取代,形成绿色鲜亮且稳定的铜叶绿素。该色素可以用做人工着色
9、。 (2)叶绿素的水解反应 在酸、碱或叶绿素酶的作用下,叶绿素的二酯结构可水解,生成叶绿醇、甲醇及水溶性的叶绿酸或仍然是脂溶性的脱叶醇基叶绿素(甲基叶绿素)。水解对绿色没有影响,但能改变叶绿素的溶解性能。 (3)叶绿素分子中镁卟啉环上发生变化当组织衰败时,叶绿体蛋白与其辅基叶绿素分离,在光辅射或酶的作用下,叶绿素分子的卟啉环上可发生氧化、还原、加成或裂解等反应,从而引起颜色的巨大变化,生成无色或紫色物质。 (三)绿色蔬菜组织变色及保护 1绿色蔬菜储藏中变色 绿色蔬菜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发生“黄化”作用而变色,这是因为叶绿索受酶、酸、氧的作用,逐渐降解为无色产物和黄色的脱镁产物,使蔬菜中原有的呈黄色
10、的类胡萝卜素显露出来的缘故。要防止这种变色,应尽量维持新鲜蔬菜的最低生命状念,做到临用时才加工。 2绿色蔬菜烹饪加热中变色蔬菜在烹饪加热中会引起叶绿素不同程度的变化。短时间的快速加工,主要是发生蛋白质变性、组织破坏而释出叶绿素,叶绿素本身没有变化,所以蔬菜的绿色更加明显,这个现象是烹饪中加工蔬菜时判断制熟程度的主要标志。但长时间的加热,会使游离叶绿素在蔬菜组织中的有机酸的作用下,发生脱镁反应,生成褐色脱镁叶绿素。这是蔬菜久煮变化的原因。同时,叶绿素加热还会发生水解反应,产生水溶性成分。以上这些变化可概括为图8 -2。 (绿色脂溶性产物) (绿色水溶性产物) (绿色水溶性产物)叶绿体蛋白 叶绿素
11、 脱叶醇基叶绿素 叶绿酸 脱镁叶绿素 脱镁脱叶醇基叶绿素 脱镁叶绿酸(褐色脂溶性产物) (褐色水溶性产物) (褐色水溶性产物)图8 -2绿色蔬菜烹饪加热中的变色反应 3绿色蔬菜烹饪中的护色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绿色蔬菜加热中变色的主要影响因素应该是pH值和加热时间。pH值越低,变色越容易,一般在pH<4.0时,很快变色,所以加醋烹调的蔬菜会很快变成黄绿色。pH>8.6时,蔬菜呈青绿色,因为稀碱能中和有机酸,能防止叶绿素脱镁,从而保持叶绿素原有的鲜绿色,这就是在烹饪中经常谈到的稀碱定绿的原理。开锅盖或加锅盖炒菜,其变色速度不一,前者慢,后者快,这种现象亦和pH值有关。开盖煮时,菜中部
12、分有机酸挥发,菜汤的pH值较大,所以变色速度慢。煮菜时间对变色程度有影响,长则变色程度大,短则小。 传统烹饪工艺中常使用热水烫漂(即焯水)来保护绿色。其原理大致是:大量高温的热水,能使叶绿素酶迅速失活,排除蔬菜组织内的氧气,对组织中的有机酸具有稀释和挥发作用,从而减少了叶绿素生成脱镁叶绿素的机会。这种方法成功的保证是,一要水多、二要快速、三要高温。另外,目前较好的蔬菜护绿方法是多种技术联合使用。例如,在采用高温短时间处理的同时,并辅以加碱式盐、脱植醇,低温贮藏产品,添加铜叶绿酸钠等。二、血红素和肉类变色血红素是高等动物血液和肌肉中的红色色素,存在于肌肉与血液的红血球中,以复合蛋白质的形式存在,
13、分别称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在活的机体 中,它是呼吸过程中02和CO2的载体。(一)血红素的结构和存在方式血红素是一原子铁和卟啉构成的铁卟啉化合物。其结构见图8 -3。图8 -3血红素结构 在动物中,血红素都是以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方式存在的,很少有自由的血红素。肌红蛋白是由1分子血红素和1分子一条肽链组成的球蛋白构成,而血红蛋白是由4分子的血红素和1分子四条肽链组成的球蛋白构成。肌红蛋白的分子量为17 000,血红蛋白为68 000。 各种肉的颜色不同的原因就是其所含的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及它们的状态、分布不同。特别是正常屠宰的动物肉,其颜色与肌红蛋白的含量、状态和分布极其相
14、关,所以肉色素常指肉中肌红蛋白(有时包括血红蛋白)的各种存在方式和状态。例如,生猪肉与熟猪肉颜色的差异实质上是其肌红蛋白存在方式和状态上的差异。 (二)血红素的存在方式和理化性质 1血红素及肌红蛋白的物理性质 血红素及肌红蛋白都是水溶性的红色成分,存在于肌肉的肌浆中。 2血红素及肌红蛋白的化学性质 肌红蛋白及其所结合的血红素可以发生许多化学变化,导致肉色改变。这些反应有: (1)血红素卟啉铁的结合反应 正常情况下,肌红蛋白中的血红素铁处于二价,它能够通过配位键与O2、CO、NO等结合,分别形成氧合肌红蛋白( MbO2)、羰合肌红蛋白(一氧化碳肌红蛋白MbCO)、亚硝基肌红蛋白(MbNO)。它们
15、都是红色物质。氧合肌红蛋白(MbO2)可以脱氧变回肌红蛋白状态。(2)血红素卟啉铁的氧化还原反应 血红素铁在低压氧时,能够被氧化为三价,形成褐色的高铁血红素肌红蛋白或称为变肌红蛋白(MMb);在有还原物质存在时,变肌红蛋白还可能被还原为二价状态。 (3)血红素铁卟啉环的破坏和脱铁反应血红素铁卟啉环发生氧化、还原、加成等反应,会破坏卟啉环的稳定,出现脱铁、脱珠蛋白、卟啉开环等严重后果,使肉色产生很大变化。 (三)肉类在贮存、加工中的色泽变化1新鲜肉的色泽变化新鲜肉的颜色由氧合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变肌红蛋白三种色素的动态平衡所决定。动物屠宰放血后,由于对肌肉组织供氧停止,所以新鲜肉中的肌红蛋白保持
16、为还原状态,使肌肉的颜色呈稍暗的红色( Mb)。鲜肉存放在空气中,肉表面的肌红蛋白处于高氧分压下,容易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肌红蛋白( MbO2)。MbO2是比较稳定的,因为肌红蛋白中的珠蛋白部分具有防止血红素氧化的作用。因此,MbO2的鲜红色可以保持相当时间。但肉的内部,特别是次表层,因为存在低氧分压条件,亚铁(Fe2+)血红素被氧化成高铁(Fe3+)血红素,形成棕褐色的变肌红蛋白(MMb),这时若鲜肉中还原性物质存在,能不断使变肌红蛋白又还原为肌红蛋白。只要有氧存在,这种循环过程即可以连续进行。这种循环过程可以表示为: 如果新鲜肉放置在空气中过久,由于表面的干结防止了氧的渗透,加上还原物耗
17、尽和细菌的繁殖生长,降低了氧压,最终致使肉内外都变成棕褐色。可见,肉的颜色与其存放时间紧密相关,可作为判断肉新鲜程度的重要指标。 鲜肉用膜包装时,低氧分压会加快血红素的氧化速度,如果薄膜对氧穿透小而且肉组织耗氯超过透人的氧,则可造成低氧分压,促使氧合肌红蛋白变成褐色变肌红蛋白。如果薄膜包装材料完全不透气,肉类的血红素将全部还原成紫红色肌红蛋白,当打开包装膜使肉品暴露于空气中时,即形成鲜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 当有金属离子存在时,会促进氧合肌红蛋白的氧化并使肉的颜色改变,其中以铜离子的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铁、锌、铝等离子。2肉类在加热过程中色泽的变化未经腌制的肉加热时,肌红蛋白及肌浆其他蛋白变性、
18、凝固,肌红蛋白失去水溶性,导致颜色变浅。并且,血红素失去珠蛋白的保护,很快被氧化成珠蛋白变性高铁肌红蛋白,从而呈灰褐色。这是烹调加热肉类最常见的变色现象。3腌制肉的色泽肉类腌制过程中加入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起发色怍用。亚硝酸盐或硝酸盐可产生NO,肌红蛋白与NO反应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MbNO)。MbNO较Mb和 MbO2更稳定,加热时,球蛋白部分发生变性,生成变性珠蛋白氧化氮肌红蛋白,或称亚硝基肌色原,此时NO一血色原仍保持鲜红色,从而保证了腌制肉的鲜红色。这一原理也称为肉色固定原理。腌制肉加热时,颜色不再发生变化的原因就在于此。 抗坯血酸存在时,可以防止MbNO进一步与空气中氧的氧化作用,使其形
19、成的色泽更稳定。但MbNO对可见光的照射不稳定,因此经腌制后的肉类制品的切口暴露于光线下,MbNO会发生分解,由鲜红色变成褐色高铁血色原。 4腐败肉的颜色 当肉经过久存后,肉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消失,过氧化氢的积累使血红素氧化而变绿。这是肉类偶尔会发生变绿现象的原因。另外,细菌活动产生的硫化氢与肌红蛋白作用也产生硫代肌绿蛋白,使肉变成绿色。腐败变质的肉中还存在血红素的分解产物,如各种胆色素等,从而出现非正常的黄色或绿色。新鲜肉、熟肉、腌肉和腐败肉中的主要色素见表8 -2。表8 -2 新鲜肉、熟肉、腌肉和腐败肉中的主要色素色素生成方式铁的价态卟啉环的状态球蛋白的状态颜色1.肌红蛋白高铁肌红蛋白的还
20、原、氧合肌红蛋白脱氧Fe2+完整的天然的暗红2.氧合肌红蛋白肌红蛋白的氧合Fe2+完整的天然的亮红3.变肌红蛋白肌红蛋白与氧合肌红蛋白的氧化Fe3+完整的天然的棕色4.亚硝基肌红蛋白肌红蛋白与一氧化氮结合Fe2+完整的天然的亮红5.球蛋白变性高铁肌红蛋白变肌红蛋白受热Fe3+完整的变性的棕色6.亚硝基肌色原亚硝酰基肌红蛋白受热Fe2+完整的变性的亮红7.硫代肌绿蛋白肌红蛋白与H2S、O2作用Fe3+完整的,但一个双键被饱和天然的绿色8.胆绿蛋白过氧化氢氧化作用,抗坏血酸盐或其他还原剂作用Fe2+或Fe3+完整的,但一个双键被饱和天然的绿色9.胆色素各种氧化、还原作用无铁卟啉环破坏不存在黄、绿、
21、红三、食品中的其他天然色素及其变化*食品中除叶绿素和血红素外,异戊二烯衍生物色素、多酚类色素等也较常见。(一)异戊二烯衍生物色素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是由异戊二烯残基为单元构成的以共轭双键为基础的一类色素,是一类从浅黄到深红色的脂溶性色素,在植物食品蔬菜中含量丰富,也在蛋黄、部分羽毛、甲壳类,金鱼和鲑鱼中存在。其中,最早发现的是存在于胡萝卜肉质根中的红橙色色素即胡萝卜素,因此,这类色素又总称为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其中有大量共轭双键,形成发色基,产生颜色。类胡萝卜素都是脂溶性色素。类胡萝卜素热稳定性较好,加工或贮藏中,pH值、温度、加热时间对类胡萝卜素影响很小,但抗氧化、抗光照性
22、能较侈差,易被酶分解褪色。侧如,虾黄素(结构见表8 -3)与蛋白质配位时龙虾壳显蓝色,红加热烹饪过程中,由于与虾黄素结合的蛋白质变性凝固,从而使虾黄索游离出来,游离型虾黄素不稳定,能氧化生成红色的虾红素,从而使虾的表皮呈现诱人的红色。类胡萝卜素作为一类天然色素早就广泛应用于油质食品(如人造黄油、鲜奶油及其他食用油脂等)着色。若将类胡萝卜素吸附在明胶或可溶性的碳水化合物载体(如环状糊精等)上,经雾干燥制成“微胶相分散体”,即可溶于水,形成光学透明的液体,可用于饮料、乳品、糖浆、面条等含水食品的着色。表 83 食品中一些类胡萝卜素颜色名称结构式存在橙黄色素胡萝卜素胡萝卜、柑橘、南瓜、蛋黄、绿色植物
23、叶黄素柑橘、南瓜、蛋黄、绿色植物玉米黄素玉米、肝脏、蛋黄、柑橘红色素番茄红素番茄、西瓜虾黄素虾、蟹、鲑鱼辣椒素辣椒辣椒玉红素 (二)多酚类色素多酚类色素是植物中水溶性色素的主要成分,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为花青素、花黄素和鞣质(又称单宁)三大类,其中花黄素和鞣质还与呈味有关。花青素、花黄素及鞣质中的一些成分的基本结构为苯并吡喃,结构为:1花青素类花青素是酚类色素中的一大类,多与糖形成糖苷,故又称为花青苷。所有花青素的基本结构母核是2一苯基苯并吡喃,即花色苷元(见图8 4)图84花青素的基本母核结构食品中的花青素主要存在于花、叶、果类蔬菜和水果中,如菜苔的紫色、茄子皮的蓝紫色、苹果的红色等色素,葡萄果
24、汁色素就是7种以上的花青素苷组成的,主要为锦葵葡萄糖苷色素,呈紫红色,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可用于饮料、色酒等。花青素的稳定性差,受pH、SO2、金属离子和氧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变色现象。例如,矢车菊色素在pH=3时为红色、pH =8.5时为紫色、pH=11时为蓝色。2.花黄素类花黄素又叫黄酮类色素,广泛分布于植物界,是一大类水溶性天然色素,呈浅黄色或橙黄色,花黄素类的母体结构是2苯基苯并吡喃酮(见图8 -5),与花青素的母体结构相似。图85 2苯基苯并吡喃的结构花黄素类在加工条件下会因pH值和金属离子的存在而发生难看的颜色,影响食品的外观质量。例如,遇到三氯化铁,花黄素可呈现蓝、蓝黑、紫、棕等不同
25、颜色。在烹调时,用铁锅和含铁自来水时,菜肴有时会呈现蓝色和褐色就是这个道理。在自然情况下,黄酮类的颜色自浅黄以至无色,鲜见明显黄色,但在遇碱时却会变成明显的黄色,其机制是黄酮类物质在碱性条件下其苯并吡喃酮的1,2碳位间的CO键断开成查耳酮型结构。各种查耳酮的颜色自浅黄以至深黄不等,在酸性条件下,查耳酮又恢复为闭环结构,于是颜色消失。例如,做点心时,面粉中加碱过量,蒸出的面点外皮呈黄色,这就是黄酮类色素在碱性溶液中呈黄色的缘故。马铃薯、稻米、芦笋、荸荠等在碱性水中烹煮变黄,也是黄酮物质在碱作用下形成查耳酮结构的原因。其变化反应式为:橙皮素(白色) 橙皮素查耳酮(金黄色) 3植物鞣质 在植物中含有
26、一种具有鞣革性能的物质,称为植物鞣质,简称鞣质或单宁。其化学结构属于高分子多元酚衍生物。鞣质主要由下列单体组成:儿茶酚 焦桔酚,即焦性没食子酸 根皮酚原儿茶酸 棓酚(鞣质、没食子酸、五棓子酸)鞣质作为色素,颜色较浅,一般为淡黄、褐色。其对食品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易被氧化发生褐变作用,酶、金属离子、碱性及加热都促进它褐变,所以对含鞣质多的果蔬加热、储放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现象。另外,鞣质有涩味,是植物可食部分涩味的主要来源,如石榴、咖啡、茶叶、柿子等中都存在。 鞣质是无定形粉末,易溶于水中。除儿茶素外,具收敛环,能使蛋白质凝固,所以果汁脱涩可用此方法。鞣质与白明胶生成沉淀或混浊液,用这种方法可检出0.
27、01%的鞣质。生物碱及某些有机碱可使鞣质沉淀,重金属离子可与鞣质生成不溶性盐,鞣质也容易被氯化钠或氯化铵等盐类盐析出来。第三节 食品的褐变作用一、食品褐变概述褐变是食品加工和烹饪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颜色变深的一种变色现象。有些褐变对食品有益,如面色、糕点、咖啡等食品在烘烤过程中生成焦黄色和由此引起的香气等是有益的;而有些褐变则是有害的,如蔬菜和水果的竭变不仅使食品原料丧失其固有色泽,影响外观,降低营养价菹,而且是食物腐败变质的标志之一。根据食品褐变反应的机理不同,可将裎变作再分为以下几类: 酶促褐变(生化褐变) 褐变作用 羰氨反应褐变(美拉徳反应) 非酶褐变(非生化褐变) 焦糖化褐变反应 抗坏血酸
28、褐变反应二、酶促褐变 酶促褐变是指发生在新鲜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的一种由酶所催化的变色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酶促褐变是一种不希望出现的变化。例如,香蕉、苹果、梨、茄子、马铃薯等都是很容易在削皮切开后褐变的食物,应尽可能避免其产生褐变。但像茶叶、可可豆、蜜饯等食品,适当的褐变则是形成良好的风味与色泽所必需的条件。(一) 酶促褐变的机理生鲜果蔬原料在采收后,组织中仍在进行生命代谢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完整的果蔬组织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偶联进行的,但当发生机械性的损伤(如削皮、切开、压伤、虫咬、磨浆等)及处于异常的环境变化下(如受冻、受热等)时,其原有代谢转变为异常代谢甚至产生不受控制的个别酶反应,使
29、氧化产物积累,造成变色。酶促褐变的产生是植物细胞内酚被酚酶催化氧化聚合的结果。正常植物中的酚虽然也被氧化,但其氧化产物醌又可被其他还原物还原成酚,不会积累起来。在异常情况下,细胞中还原物减少,酚酶又以游离态形式出现,加上组织破损后,与氧气接触面大大提高,氧气直接可将酚氧化成醌,大量醌自动聚合成分子量很大的高分子物质,其吸光性强,叫黑色素。上述变化过程为: 酚酶 自动聚合酚醌黑色素 O2 正常代谢的还原作用例如,马铃薯切开后,其自身的一种酚类化合物酪氨酸,在其酚氧化酶催化下,被空气中的氧气迅速氧化,发生如下反应:醌型3,4 -二羟苯丙氨酸(多巴)多巴色素(红色)上述反应过程也是动物毛发、皮肤中黑
30、色素形成的机理。 儿茶酚在水果中含量多,同样容易氧化成邻二醌,然后形成极易聚合的羟基醌,最后形成黑色素。绿原酸是许多水果特别是桃、苹果等酶促褐变的主要底物,也是这些水果褐变的主要原因。而香蕉中,主要褐变的底物是一种含氮的酚衍生物,即3,4二羟基苯乙胺,它可使香蕉变成黑褐色。 氨基酸及类似的含氮化合物与邻二酚作用可产生颜色很深的复合物。其机理是酚类物质先经酶促氧化形成相应的醌。然后,醌和氨基酸发生非酶的缩合反应,而导致褐变。例如,白洋葱、大蒜、大葱在加工中出现的粉红色就属于此类变化。 另外,一些结构较复杂的酚类衍生物(如花青素、黄酮类、儿茶酚素等)都能作为酚酶的底物。例如,红茶加工中鲜叶中的儿茶
31、酚素经酶促氧化、缩合等作用,生成茶黄素和茶红素,它们是构成红茶色泽的主要成分。(二)酶促褐变的防止食品发生酶促褐变,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多酚类物质(酚类底物)、酚氧化酶、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导致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的植物组织结构破坏等异常代谢状态,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有些瓜果(如柠檬、橘子、香瓜、西瓜等),由于不含有多酚氧化酶,所以不发生褐变。土豆如果能保持其组织的完整,也不会产生褐变。酶促褐变的四个条件既然缺一不可,那么除去任何一个条件,酶促褐变即可防止。在实际控制褐变情况中,除去果蔬中的酚类物质是很难的,可能性极少。所以,一般都从降低或控制酶的活性、隔绝氧气和维持组织结构完整等方面人手。 抑制多
32、酚酶活性的方法很多,但真正能用于食品方面的抑制剂和方法却很少,因为它们往往会引起食品风味的改变,或有害于食品的卫生,或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等等。现实的控制酶促褐变的主要途径有: 1热处理 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加热新鲜果蔬,使酚酶及其他所有的酶都失活,是最广泛使用的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来源不同的多酚氧化酶对热的敏感度是不同的,在7095加热约7秒钟可使大部分多酚氧化酶失去活性。 加热出理的关键是要在最短时间内达到钝化酶的要求,否则易因加热过度而影响质量;相反,如果热处理不彻底,热烫虽破坏了细胞结构,但未钝化酶,反而会强化酶和底物的接触而促进褐变。例如,白洋葱、韭葱如果热烫不足,变粉红色的程度比
33、未热烫的还要厉害。炒藕片时,速度慢、时间长会导致明显的变色。 加热处理也有缺点。水果和蔬菜经过加热后,会影响它们原来的风味,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时间,以达到既能制止酶的活性又不影响产品原有风味的目的。微波能的应用为热力钝化酶活性提供了新的有力手段,可使组织内外迅速一致受热,对质构和风味的保持极为有利。特别应该注意,烹饪中初加工的生原料不能通过冷冻来防褐变,因为酶在低温下仍然有活力,而且冷冻会导致原料组织结构更大的破坏,反而容易发生褐变。2.酸处理因为酚酶的最适pH值在67之间,pH低于0.3时已明显地无活性,所以利用酸处理控制酶促褐变也是广泛使用的方法。常用的有柠檬酸、苹果酸、磷酸以及抗坏血酸
34、等。柠檬酸除降低pH值外还有螯合酚酶的Cu辅基的作用。抗坏血酸除了有调节pH值的作用外,还具有还原作用。当抗坏血酸存在时,醌能被抗坏血酸还原,重新转化为相应的酚,使褐变得以防止。其反应式为:3.添加化学物质处理二氧化硫及常用的亚硫酸钠(Na2SO3)、亚硫酸氢钠(NaHSO3)、焦亚硫酸钠(Na2S2O5)、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等都是广泛使用于食品工业中的酚酶抑制剂;另外,它们还是还原性漂白剂,对变色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ppm的二氧化硫约降低酶活性20%,浓度达到10ppm时几乎可以完全抑制酶的活性。如果采用加热处理会引起食品风味破坏时,可采用亚硫酸法,此法不仅防止酶促
35、褐变,并有一定的防腐作用,还可以避免维生素C氧化失效。使用亚硫酸及其盐类也有一些不利的方面,它会使食品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并使食品脱色(尤其是含有花青素的苹果、芹菜、草莓等不能用此法,因为二氧化硫对它们有漂白作用)。在浓度较高时,还有碍人体健康,因此使用量一般不能超过13g/Kg。使用氯化钠抑制褐变应用的范围有限。为了保持苹果的形态,可以把去皮的苹果泡在氯化钠溶液中,一般多与柠檬酸和抗坏血酸混合使用。单独使用氯化钠抑制苹果中酚酶的活性,浓度须达到20%才有效,这么高的浓度会破坏食品的风味,因此在使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用酚酶底物类似物(如肉桂酸、对位香豆酸及阿魏酸等酚酸)可以有效地控制苹果汁
36、的酶促褐变。由于这三种酸都是水果蔬菜中天然存在的芳香族有机酸,在安全上无多大问题。肉桂酸钠盐的溶解性好,售价也便宜,控制褐变的时间长。 4.驱氧或隔氧法 最简便的方法是将果蔬投入水中,与空气隔绝来抑制酶促褐变。在水中浸泡隔氧的时间页久了,存在于组织中的氧也会引起果蔬的缓慢褐变。因此,可以采用表面处理的办法防止组织中的氧引起的褐变。例如,把切开的水果用高浓度的抗坏血酸浸泡,以消耗切开水果表面组织中的氧,这样水果切开的表面组织便形成了一层阻氧的扩散层,以防止组织中氧引起酶促褐变。由于苹果和梨的组织中含氧较多,采用此法不能达到去氧目的,可以把果实浸泡在水和糖浆之中,进行真空抽气,使水或糖浆代替氧气填
37、充在组织空隙之中,使其与氧隔离,褐变就能被抑制。 5保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对于新鲜果蔬,若不是马上食用,应尽量不要损伤其组织,不要让微生物、昆虫等侵蚀它,也不要放在高温条件下;冷藏时要注意其最适温度,不要太高或太低;烹饪加工时,应尽量缩短其生鲜状态时的加工时间,做到即食即做。三、抗坏血酸褐变作用抗坏血酸褐变在果汁及果汁浓缩物的褐变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发现,柑橘类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色泽会变暗,放出CO2,抗坏血酸含量降低,这是抗坏血酸自动氧化的结果。其反应过程如下: -2H H2O L抗坏血酸 脱氢抗坏血酸 2,3 -二酮基古洛糖酸 羟基糠醛 2H2O、CO2反应产物糠醛可与氨基酸进行羰氨反
38、应产生褐变。pH值较低时容易发生此种褐变;金属离子也可促进抗坏血酸的氧化褐变,以柑橘汁为例,铜、铁影响较大,铅次之,锌和锡较小。第四节 烹饪中的人工着色 在烹饪加工中,为了制品色彩的艳丽或保持原有色泽以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增进人们的食欲并提高其食用价值,常常添加适当的食用色素。一、人工着色的食用天然色素 目前,天然色素按有关规定允许作为人工着色色素使用的有:虫胶色素、姜黄素、叶绿素铜钠盐、辣椒红素、红曲色素、甜菜红、一胡萝卜素、胭脂树抽提物、焦糖色等,其中焦糖色、辣淑红素、藏红花、绿叶汁等在烹饪中经常使用。 天然色素虽在安全性方面较有保障,但其着色效力较差,易变色,价格高,在实用方面受到一定
39、限制,所以合成色素大量使用。 二、食用合成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色彩鲜艳,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并且可以任意调色,使用方便,成本低。但合成色素很多属于煤焦油染料,它们的化学性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在代谢中产生有害物质。因此,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对合成色素的使用有严格要求。根据我国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亮蓝、赤藓红、新红、赤藓红铝色淀、新红铝色淀以及合成的胡萝卜素和叶绿素铜钠盐等。这些人工合成色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偶氮化合物和非偶氮化合物两大类。(一)苋菜红苋菜红是胭脂红的异构体,又名食用红色2号,属
40、于单偶氮色素。苋菜红的分子式为C20H11O10N2S3Na3,化学名称为1一(4一磺酸基一1一萘偶氮)一2一萘酚3,6-二黄酸三钠盐。 苋菜红是红褐色或暗红褐色均匀粉末或颗粒。对光、热、盐均比较稳定,耐酸性良好,对氧化还原作用敏感,易溶于水成为带蓝光的红色溶液。可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不宜用于发酵食品着色。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苋菜红最大使用量为0.05 g/kg。使用范围包括果味水、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红绿丝及罐头。婴儿代乳食品不得使用色素着色。 使用苋菜红着色时,一般可分为混合与涂刷两种。混合法适应于液态与酱状或膏状食品,即将欲着色的食
41、品与色素混合并搅拌均匀。例如,制造糖果时,可在熬糖后冷却时加入糖膏中并混合均匀。涂刷法系对不可搅拌的固态食品应用,可将色素预先溶于一定的溶剂(如水)中,而后再涂刷于欲着色的食品表面,糕点装潢印色可用此法。 (二)胭脂红 胭脂红的分子式为C22H11O10N2S3Na2,化学名称为1(4'磺酸基一1萘偶氮)2萘酚6,8二磺酸三钠盐,属于单偶氮色素。胭脂红是红色至深红色均匀粉末或颗粒,耐光、耐热( 105),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抗还原性差,遇碱变为褐色,易溶于水,呈红色,溶于甘油,难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用于饮料、配制酒、糖果等,最大使用量为0.05 g/kg。其使用方法可参照苋菜红: (三)柠檬黄 柠檬黄又称肼黄或酒石黄,分子式为C16H909N4S2Na3,,化学名称为3 羧基5羟基1(对磺苯基)4(对磺苯基偶氮)邻氮茂的三钠盐。柠檬黄是橙黄色至橙色均匀粉末或颗粒,耐光、耐热( 105),易溶于水、甘油、乙二醇,微溶于乙醇、油脂,在柠檬酸、酒石酸中稳定,遇碱稍变红,是安全性较高的食品合成色素。我国规定其最大用量为l00mg/kg。 (四)日落黄又称橘黄,化学名称是1 (4' 磺基1苯偶氮)2茶酚6 磺酸二钠盐,属单偶氮色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11T 689-2009 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
- 桃花培训课件
- (一模)宁波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
- 淮阴工学院《流体力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2》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公司间借款谅解备忘录
- 2024官方发布:企业借款协议标准版
- 2024年外贸合同争议解决条款
- 旅游景点张拉膜结构游客中心方案
- 2024年委托设计施工合同
- 建设银行员工劳动合同
- 浙江大学学生社团手册(08)
-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共98页)
- 医院医用气体管路的设计计算(2014)
- 人教版统编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编写简介
- SQE质量月报参考格式
- 初中物理实验室课程表
- CTQ-2型支线接触网故障智能切除装置概述
- 砂石料取样试验标准与规范
- 运营管理已完毕第七讲库存
- 罗马数字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