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_第1页
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_第2页
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_第3页
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_第4页
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练习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硫及其化合物 氮及其化合物 练习题1. Cl2和SO2都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若将等物质的量的Cl2和SO2混合后,再通入品红与BaCl2的混合溶液,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溶液很快褪色; 溶液不褪色; 出现沉淀; 不出现沉淀A2. 浓2SO4在下列反应中,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A. Cu + 2H2SO4(浓) = CuSO4 + SO2 + 2H2O B. C + 2H2SO4(浓) = CO2 + 2SO2 +2H2O C. 2FeO + 4H2SO4(浓) = Fe2(SO4)3 + SO2 + 4H2O D. Fe2O3 + 3H2SO4(浓) = Fe2(SO4)3 +

2、 3H2O 3. 关于SO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它可使石蕊试液褪色与水作用生成硫酸 能使溴水褪色等物质的量的氯气和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4. 将二氧化硫通到显红色的酚酞试液中,发现红色消失,主要原因是SO2有 A漂白性还原性氧化性溶于水显酸性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迅速褪色 用澄清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 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可以生成三氧化硫少量二氧化硫通入浓的氯化钙溶液中能生成白色沉淀6. 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用的措施是少用煤作燃料把工厂烟囱造搞燃料脱硫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开发新能源 7.能证明SO2有漂白性的是  &#

3、160;  A.酸性KMnO4溶液通入SO2后紫色消失 B.显红色的酚酞溶液通入SO2后红色消失 C.品红溶液通入SO2气体后红色消失  D.溴水通入SO2气体后橙色消失8下列实验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使品红褪色   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溶于稀盐酸  通入溴水中能使溴水褪色,且滴加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其中能证明有SO2存在的是   

4、0;A.都能证明       B.都不能证明     C. 能证明    D.只有能证明9向FeCl3和BaCl2的酸性混合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是     A.BaSO4          B.FeS        

5、     C.BaSO3          D.S10在氢硫酸溶液中加入(或通入)少量下列物质,能使溶液pH减小的是     O2 .Cl2. SO2. CuCl2     A.            B.     &#

6、160;    C.           D. 11. 下列溶液中,不能区别SO2和CO2气体的是石灰水H2S溶液KMnO4溶液溴水酸化的Ba(NO3)2溶液 品红溶液ABC只有D12为了保护臭氧层,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B.减少含铅废气的排放量C.减少氟氯代烃的排放量 D.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13、除去试管壁上的附着的硫,可采用的方法是通入氢气后加热伸入灼热的铁丝用水洗涤用二硫化碳洗涤后再用水洗14. 关于单质硫的叙述中,通常状况下

7、为黄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CS2,氧化性比氯弱,只能被还原不能被氧化,医药上用来做硫磺软膏,治疗某些皮肤病,其中正确的是15. 能够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反应是.CuCl2 + H2S = CuS + 2HCl B.Cl2 + H2S =2HCl+ SC.3Cl2 +6FeSO4 = 2Fe(SO4)3 + 2FeCl3 D.H2SO4(浓)+ NaCl(固) = NaHSO4 + HCl16.下列反应中,SO32-表现出还原性的 是 ( )A.SO32- + 2H+ = SO2 + H2O B.SO32- + 2S2- + 6H+ = 3S +3H2OC.SO32- + Ba2+

8、= BaSO3 D.SO32- + CI2 + H2O = 2H+ + SO42- + 2CI-17.实验室水银不慎洒在桌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硫粉盖住.立即扫除掉 .立即洒水.用沙土盖住18.能说明硫的非金属性比氯元素弱的主要事实是()氯气可溶于水而硫难溶于水;硫最高价态为而氯最高价态为;铁与氯气化合生成三氯化铁,铁与硫化合生成硫化亚铁;氢气与硫化合需要加热300度以上,而氢气与氯气化合点燃即可反应.19 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A.NO2 B.NO C.N2O D.N220 将1.92g

9、铜粉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当铜粉完全作用时收集到1.12L(标准状况)。则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21 在一定条件下,将m体积NO和n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m/2体积的气体,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则m与n的比值为 A.3:2 B.2:3 C.8:3 D.3:822 将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硫酸铵样品13.2g,在加热条件下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收集到气体4.3L(标准状况),则该样品内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A.碳酸氢铵和硝酸铵 B.碳酸铵和硝酸铵C.氯化铵和碳酸氢铵 D.氯化铵和硝酸铵23 下列氧化物中,不是酸酐的是A、NO B、N2O5 C、SO2

10、 D、SiO224下列过程中属于人工固氮的是A、闪电时,氮气转化为NO B、氨氧化法制硝酸C、用NH3和CO2合成尿素 D、合成氨 25 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是A、N2、CO2、Cl2、SO2B、SO2、NO2、CO、粉尘C、NH3、CO2、NO、雾 D、HCl、SO2、N2、粉尘26、除去混在NO2气体中的少量NH3,可选用的试剂为A、浓H2SO4 B、NaOH溶液 C、稀H2SO4 D、水27、盛有N2和NO2混合气体25毫升的量筒,倒立于盛有水的水槽中,过一段时间后,气体的体积不再变化,测得气体体积为15毫升,则原混合气体中N2和NO2的体积比是( )A、3:2 B、1:4 C、2:3

11、D、3:128 将3.20gCu和10.0mol/L的硝酸30.0mL充分反应,还原产物中有NO和NO2。若反应后溶液中有amolH+,则此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为A、a/2mol B、2amol C、0.100amol D、(a+0.100)mol29 在硝酸铵分解反应中,生成的含氮产物中仅有氮气和硝酸两种,其中被氧化的氮元素和被还原的氮元素物质的量之比为A、5:3 B、1:1 C、5:4 D、3:530常温下,体积为VL的烧瓶中充满NO2和NO的混合气体,将烧瓶倒置于装有足量水的水槽中,若想使烧瓶中充满气体,则需通入的氧气的体积可能是A、VL B、1.5VL C、0.5VL D、1.2V

12、L31 在容积为1升的干燥烧瓶中,用向下排空气法充入氨气后,测得烧瓶中的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9.7,若将此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当喷泉实验停止后,进入烧瓶中的溶液的体积应为A、1/2升 B、3/4升 C、4/5升 D、1/5升32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碳酸氢钠溶液与少量石灰水反应:Ca2+OH- CaCO3H2OB. 氯化铵与氢氧化钠两种浓溶液混合加热:OH- H2ONH3C. 氢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H+ OH- H2O D. 单质铜与稀硝酸反应:Cu2H+ 2NO3Cu2+ 2NOH2O33 下列关系中,是一种正盐,的分子量比的分子量大16,是酸;当无论是强碱还是强酸时都有如下

13、转化关系: 当是强酸时,、均含同一种元素;当是强酸时,、均同时含有另一种元素。回答下列问题:(用化学式填写)()是_,是_,是_。()当是强碱时,是_,是_,是_,是_。()当是强酸时,是_,是_,是_, 是_。()写出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34. 实验室用饱和NaNO2与NH4Cl溶液反应制取纯净的氮气,实验装置如图3-11所示:试回答:(1)装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_(填写编号)。A防止NaNO2饱和溶液蒸发 B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C使NaNO2饱和溶液容易滴下(2)B部分的作用是_。A冷凝 B冷却氮气 C缓冲氮气流(3)加热前必须进行的一个操作步骤是_;加热片刻后,即应移去酒精灯,以防止反应物冲出,其原因是_。(4)收集纯净N2前必须进行的步骤是(用文字说明)_,收集最适宜的方法是(填写编号)_ _。A用排气法收集在集气瓶中B用排水法收集在集气瓶中C直接收集在排净空气的球胆或塑料袋中练习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