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案 21.桃花源记学习要点名师高效引领【感知课文】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过程连贯起来。文章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也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学法点拨】1.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强,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2反复诵读,读出感情,结合注释理解大意。3先忠于原文模仿性地讲故事,再运用想像创造性地讲故事,加深理解。自主学习学习要点检索一给

2、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 ( ) 阡陌( ) 垂髫 ( ) 怡然自乐( ) 便要还家( ) 间隔( )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遂迷,不复得路。【 】 闻之,欣然规往。【 】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落英缤纷【 】3、 在本文中出现了如下古今异义词,请分别加以解释。 交通: 古义: , 。 妻子 古义: , 。 绝境 古义: , 。 无论 古义: , 。 鲜美 古义: , 。 四根据要求按原文填空(1) 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

3、是: , 。 (2) 桃花源记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 。 (3) 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祥和的语句是: , 。 , , 。 , , 。(4) 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 , 。5、 通读全文,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合作探究重点难点研读【问题探究】一1.(词语赏析)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忽逢”一词是什么意思?答: 点拨:查找该词出现的语段和具体语境。再根据词语的本义来答题。2. (理解句子)1.如何理解“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答:

4、 点拨:结合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特色: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思考作者的用意何在。 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 点拨:联系全文,根据文中“作者寄托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个中心来答题。三(体会情感)1.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答: 点拨: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四(综合探究)1.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 答: 点拨: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紧扣文本、联系现实,有的放矢,做有效的迁移和拓展,切忌漫无边际、泛泛而谈。在这道题目中, “画蛇添足”本是指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得不偿失。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看似

5、与主题无关,但分析文中对南阳刘子骥的评价,说他是“高尚士也”,可以看出他是与陶渊明有共同志趣的人。在文章结尾提及他,作者显然是别有用意2.如何评价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答: 点拨:先弄懂文章中的思想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现在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评审。分析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当然没有必要要求古贤超越历史的局限。这个题先了解陶渊明在文章中思想观点,然后再根据现在审美观点,辩证去分析评价。【品悟写法】一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记叙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时间为顺序,层层设置悬念。文章详略得当,反映主题。请完成下面填空。1.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叙事

6、性散文,构思巧妙,富有小说色彩。作者在故事发展中,不断设下悬念。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为了把桃源写成一个似有似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作者在现实中希望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2.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材

7、料取舍上真正做到了( )学考对接知识迁移运用1 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豁然开朗( )(2)屋舍俨然( )(3)咸来问讯(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5)寻病终( )(6)无人问津( )(7)欣然规往( )(8)寻向所志( )(9)处处志之( )(10)便扶向路( )(11)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无论魏晋(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1)、后suì( )无问津者 (2)、便yo( )还家 (3)、yuán( )溪行 (4)、xún( )病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

8、为具言所闻。译文: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4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答: 6.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

9、的名字。作品 作者 7.综合实践 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呢?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请你完成以下问题:(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感受。二阅读探究(一)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10、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阡陌交通 ( ) 便要还家(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

11、2)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 3 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 ,_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5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二) 课外类文阅读探究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肆:致力。艺:种植。靡:没有。暖:遮蔽。

12、俎豆:祭器。1、给下列各字注音。 稷( ) 靡( )俎( ) 孺( )2、解释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义。憩( ) 荫( ) 纵( ) 斑白( )3、翻译下列两句诗。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译文: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译文: 4、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的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相一致?答: 5、节录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结合注释疏通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 三文采展示 假如当时的人找到了进入桃花源的路,桃源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根据本文特色,请用你的笔写出一个片段表达你心中的桃花源。(100字左右)100桃花源记参考答案自主学习学习要点检索一 ynqintiáoyìyo ji

13、àn二 沿着 类 全部、完全 通“邀”邀请 于是 计划 整齐的样子 田间小路 小孩 繁多的样子三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妻子和儿女。 今:已婚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之地。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 古:不要说,要不必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指食物的味道好。 四(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4)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14、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合作探究重点难点研读【问题探究】鉴赏语言1.“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理解句子1 文章写渔人出桃花源以后“扶向路,处处志之”,但后来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表明桃花源只是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而虚构的理想社会,根本不存在,是一种美好的幻想而已。也说明桃花源虽好,然而不可得2.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体会情感1.桃花

15、源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是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的曲折反映。综合探究1这不是“蛇足”,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暗示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独有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2.在当时兵荒马乱,社会污浊,官场黑暗的社会环境中,陶渊明的这一“桃花源式”的理想,不仅表达了他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争,反对剥削的愿望,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归隐山林,消极避世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可取,反映了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品悟写法】1. 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 发现 访

16、问 离开渔人进出桃源、2.详略得当。学考对接知识迁移运用1 积累运用1(1)敞亮的样子。(2)整齐的样子。(3)都。(4)邀请。(5)不久(6)这里指探求(7)高兴的样子(8)标志(9)做标志(10)从前的(11)值得(12)不要说,更不必说2、 (1).遂 (2)要 (3) 缘 (4)寻3(1)老人和孩子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2)这个人(渔人) 一一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 思路分析:第(1)个句子难点在于用了借代修辞“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第(2)句是省略句,将省略内容补出就明白了。(3)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点拨:重点理解“

17、异”“穷”等词。(4)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点拨: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5)(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点拨:重点理解“妻子”“邑人”“绝境”等词语。(6)(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点拨:重点理解“何世”“乃”“无论”等词语。 4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6例如:红楼梦曹雪芹7.(1)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

18、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2)、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二阅读探究(一)课内精彩语段阅读1.交错相通通“邀”,邀请值得类2(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

19、(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 示例(1):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二)课外类文阅读探究1. ì ú 2. .憩:休息 荫:遮蔽 纵:纵情 斑白:指老人3. (1)春天养的蚕吐出长长的丝,秋天庄稼成熟收割而没有国家的赋税。(2)孩子们纵情地放声歌唱,老人们欢快地到处游玩。4.与课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

20、自乐”表达了一致的意思。5.这些诗句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文采展示 人们找到桃花源之后,把外面的生活对村里人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一些村里人感到十分的好奇,禁受不住诱惑,于是跟着一些外界的人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到外面闯荡。这样来来去去,外面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也跟着进来了,有些人富了,开始有了私心。加上桃源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吃的住的渐渐不够了终于,桃源生活已经和外面没有两样。22.短文两篇陋室铭 学习要点名师高效引领【感知课文】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

21、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表现了怡然自得的心情,还隐有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文章多用对偶、押韵、排比,潇洒有致,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用孔子的话,表现出作者高尚的情趣。【学法点拨】1.反复诵读,在吟咏背诵中感悟文章的主题。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思想与时代背景,把握文章寄托的感情。与同学交流讨论自己喜爱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凝炼、句式整齐、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的特点。查找一些后人引用或评议文章的资料,加深理解。自主学习学习要点检索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苔()痕2.德xn()3.案牍()4.鸿rú()5.西蜀()二.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

22、的意思。1.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5.鸿儒( ) 6.白丁( ) 7.调素琴( )8.无案牍之劳形( )三用现代汉语表述句子的意思。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何陋之有? 四、按照要求用原文填空1、描写陋室环境突出陋室之雅的句子是: ,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是: ,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6、用比喻

23、赞美“陋室”的句子是(以古代名贤自况): ,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全文画龙点睛): 五反复朗读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1.本文从几个方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答: 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答: 合作探究重点难点研读【问题探究】一(鉴赏语言)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句中“上”、“入”二字有何表现力?答: 点拨词的表现力可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是否描摹出物态或状态等方面来看。二(理解句子)1.“调素琴”说明作者喜爱音乐,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答: 点拨光从字面上看两者是有点矛盾,但是透过字面来看这

24、两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则答案显而易见。2、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什么关系吗?答: 点拨了解类比或“兴”的写法及其作用作答。三。(体会情感)陋室铭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为什么以“陋室”类比古贤的居室?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答: 点拨结合主题,根据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来答题。四(综合探究)1.“惟吾德馨”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 点拨结合文章主旨,分析每一个层次表达的意思。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这些文字在文中的作用如何?答: 点拨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理清文意;善于抓住关键句理清文章层次。【品悟写法】一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篇幅

25、短小,语言优美,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1.本文是一篇骈文,多用对偶句,对仗工巧,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板滞的感觉。全篇除末句外,都是骈句,均押韵。且其句式、节奏、韵律、语气与全篇迥然相异,这就给人造成一种一语千钧的突兀之感,有力地突出了全文的( )。 2.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 )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

26、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 )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学考对接知识迁移运用1 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有仙则名 ( ) (2)谈笑有鸿儒( )(3)无丝竹之乱耳 ( ) (4)无案牍这劳形( ) (5)斯是陋室()(6)惟吾德馨()(7)往来无白丁()(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

27、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4.“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答: 5.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答: 6.根据陋室铭一文,结合班级现象和自己的心志仿写一篇教室铭答: 二阅读探究(一)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山不在高,有

28、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 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以调素琴( )(2)草色入帘青。( )2、用原文语句回答。 统领全篇的语句是: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描写陋室环境的语句是: 3、从作者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 4、你能概括一下作者“德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吗? 答: 5、文章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6、翻译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 7、“何陋之有”是一个 句,

29、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8、同学们,你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吗?请写出你的居室(与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的也行)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如果要给你的居室挂上一幅对联,以增添情趣,你会选择一幅什么对联呢?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理由 对联: 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答: (二)课外类文拓展阅读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评陋室铭 林西仲曰:通篇总是“惟吾德馨”四字衍出,言有德之人,室藉以重,虽陋亦不陋也。起四句以山水喻人,次言室中之景,室中之客,室中之事,种种不俗,无他繁苦。即较之南阳草庐,西蜀玄亭,匪有让焉。盖以有德者处之,自有不同者在也。末引夫子何陋之

30、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读者皆不可不知。 (选自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1. 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通篇总是( )虽陋亦不陋也( )无他繁苦( )若全引便著迹( )2. 翻译下列句子 即较之南阳草庐,西蜀玄亭,匪有让焉 答: 盖以有德者此处,自有不同者在也。 答: 3. 请根据课文陋室铭填空 与“以山水喻人”相对应的句子:“ , 。 , 。 与”室中之景,室中之客,室中之事”相对应的句子:“ , 。 , 。 , 。4.根据这篇短文,我们可以看出陋室铭一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三文采展示 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

31、的地方,并说明理由。(150字左右)100陋室铭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学习要点检索一1、tái 2.馨3.dú 4.儒 5.sh二1.灵异 2.这 3.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映入 5.鸿儒:博学的人。6.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调:调弄,这里指弹8.。案牍:官府公文三1.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2.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4.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5.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6.“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1、描写陋室环境突出陋室

32、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以古代名贤自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全文画龙点睛):孔子云:何陋之有?五1.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交往之雅、兴趣高雅2.强调作者的品德高尚,志趣高远。合作探究重点难点研读【问题探究】鉴赏语言1、 参考答案这两个字把“苔痕”、“草色”拟人化

33、,“上”字生动地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而“入”字生动地写“草色”有情,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同时与“绿”、“青”色彩搭配,显得陋室环境生意盎然而又与世隔绝,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独特形象。理解句子1、参考答案这两者无不矛盾,前者指悦耳的声音,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后者指不悦耳的灯红酒绿之中的声音,暗示作者不与官场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两者不过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同一问题作描写抒情罢了。2.宋人朱熹评价诗经所用的“兴”的手法时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文章是用“山”、“水”的成名或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同时这也是作类比的论证,前后文气贯通,一

34、气呵成。体会情感1。 参考答案作者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的景色描写陋室的环境,以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生活情景,展示居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这是以“惟吾德馨”否定“陋室”之“陋”,把“惟吾德馨”的颂扬推向极综合探究1.参考答案这句话提挈全文大意。理由是:第一层以虚衬实,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

35、。第二层写室中生活情状,是室主人“德”的外在表现。最后一层隐含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的意思。2.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三个方面对居室进行描写。即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目、铺垫。【品悟写法】1. 主旨2. 类比 古代名贤自比学考对接知识迁移运用2 积累运用1。(1)有名(出名、闻名)(2)大 (3)干扰(扰乱、使乱) (4)形体、身体 (5)这(6)品德高尚(7)没有学问的人(8)灵异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4.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5.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6.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善于抄作业,猎奇闻。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二阅读探究 (一)文段精读1.(1)弹奏(2)映入2、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苔痕上阶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