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重点考点分类阐释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重点考点分类阐释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重点考点分类阐释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重点考点分类阐释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重点考点分类阐释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古诗文阅读重点考点分类阐释湖北 周立雄如何整体感知文段内容(一)考点详解综观近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以语段为主,而整体感知文段内容是其中一大考点,它包括对段意概括,对思想感情的理解,对思路和结构层次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等。1明确中心,概括大意。大众化的题目就是直截了当地要求概括段落大意或中心内容。由于所选文段的文体有异,针对不同的文体,又会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些打上文体色彩烙印的题目:议论文要求写出论点(观点),如2010年广西河池中考题“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这

2、道理就是本选段的论点;说明文要求概括事物的特点或中心内容;记叙文要求概括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寓言要求分析寓意;写景文要求概括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如2010年福建福州中考题“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要求回答的就是景物的特点。2全面把握,归纳要点。这类考点常要求归纳某一方面的要点,如事件的几个原因、事物的几个方面的特点、支撑中心论点的几个分论点等等,如2010年福建泉州中考题“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此类题答案一般有多个要点,要仔细分析,全面把握,严防漏掉要点。3前后贯通,理清思路。理清文章或文段思路是阅读常考题。不同的文体,考题形式不同:议论文

3、常要求回答先后各论述了什么问题;记叙文要求理出故事情节或者人物的行踪,如2010年湖北襄樊中考题“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说明文要求回答说明顺序或说明的层次等。5透过文本,分析形象。这主要是针对写人的记叙文而言,要求通过文段中对人物的描述、介绍,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道德品质、思想感情、才能本事等,如2010年江苏常州中考题“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6挖掘思想,深探感情。议论文以真知灼见见长,记叙文以真情实感见长,说明文以真知实识见长。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记叙文和

4、议论文中,更是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分析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考点。如2010年辽宁丹东市中考题“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鲁庄公与宋太宗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这是探讨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再如2010年山东临沂中考题“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则是指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二)方法指导不管做以上哪类题,都需要先通读选段,全面把握它的内容和行文思路。在此基础上,着眼题目,有所择重的细读与答案相关的内容。由于考点有异,所以答题方法会存在一些不同,现分类探讨。一、概括大意,归纳要点。这两类题都需要概括归纳,答案语言都要求简洁

5、概括。而很多文段本身就有这样概括的句子或词语,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心语句或关键语句,即能概括选文中心或某一方面内容的语句。分析答题时,要善于发现这些语句,有时候就可以用这些现成的语句作答。发现这些关键语句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它们位于文首的概率最大,位于结尾的次之,位于文中的最少。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关注文首和文尾。同时,还有文体规律可循。议论文的关键语句是表明观点的语句,它们或为中心论点,或为分论点。在它的统领下的文字,都是围绕它来阐述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其中心句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是全文的论点,全文都围绕它展开论述。记叙文的中心语句一般都是那些议论、抒情的语句,或是文首领

6、起的语句。如醉翁亭记第二段在描写了醉翁亭周围早晚、四季的美丽景象后用一个抒情句作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它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说明文的中心语句常位于文首,如核舟记的3、4、5、6自然段开头都有关键词语,分别为“船头”、“船尾”、“船背”、“通计一舟”,分别表明了每一段说明的中心内容。归纳要点一般有两个以上的要点,所以,此类题以找关键词为主,一般来说,一个要点就用一个关键词语表达出来。如问题:醉翁亭记的第3自然段描写了几幅图景?这个题的答案需要找出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分别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还有一些文段没有中心语句,这种情况在记叙文中最普遍

7、。回答时,要求答题者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述出来。如果是这种情况,也要分清文体来分析、回答。是议论文的就要分析出文段论述的是什么观点或什么问题,这观点或论题就是它的中心内容;是记叙文的要审视故事展开的各个情节,将几个情节归纳起来就是文段的中心内容;是说明文的要弄清说明的是事物还是事理,围绕事物的什么特点或什么事理来说明,这被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或说明的具体的事理也就是文段的中心内容。二、顺藤摸瓜,理清思路。理清思路题一般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题目中常提供一个或几个要点,要求回答其它要点。做这类题可采用“顺藤摸瓜”的方法。所谓顺藤摸瓜,就是找到作者写作时行文思路的规律,据此将思路理出来。不同的文体,其行文

8、思路的一般规律是不同的。记叙文以情节的发展来构思全文,所以,理清思路一般就是理出故事情节。如公输一文,其行文思路就是墨子止战的几个故事情节:墨子听说楚国将攻打宋的消息后,日夜兼程赶往楚国阻止战争用道理说服公输盘用实战演习折服公输盘和楚王,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议论文以论述的拓展来行文,所以,理清思路一般就是要理清论述的层次,有的先摆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论述,有的逐层深入论述,有的采用并列的结构方式论述等。掌握了它的这些规律,理清思路就易如反掌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述思路:先摆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以两个假设的事例来证明此论点,后推导出论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明文一

9、般是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或说明事理的,所以只要搞清了说明的几个具体内容和说明顺序,思路也就理清了。如核舟记,它的行文思路是按照总写分写总写的结构方式来行文的,中间为主体部分,其行文思路按船的部位来介绍,即按方位顺序来介绍,分别介绍了“船头”、“船尾”、“船背”。三、分析描述,把握形象。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的,通常要通过描述他(她)的言行举止的文字来分析。如公输中的墨子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他为了阻止战争不辞辛劳日夜兼程赶往楚国,并采用种种方法实现了愿望的描述,表现了他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四、全面

10、审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就是介绍事物或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常常也渗透着作者的喜恶倾向,更不用说感情色彩浓厚的记叙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了。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渗透的思想感情,一定要立足全篇,否则就会误解作者。在技巧上,可分文体来探讨。对于记叙文而言,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句,这些句子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喜怒哀乐之情,是文段的点睛之笔,也是读者分析作者感情的抓手,找出了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有一些记叙文写得很含蓄,其理其情都寄寓于叙述中,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揣摩作者所寄之理所含之情。对于议论文而言,要善于抓住直接表明观点(即论点)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蕴含道理,而

11、且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感情。(三)真题体验(2010年福建三明卷)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3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12、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占:占卜。有年:指丰年。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忭(bin):高兴,快乐。13.阅读甲乙两文后,按要求回答下

13、面问题。用原文句子写出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醉翁亭: 喜雨亭: 乙文写了一件什么喜事?甲乙两文的作者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第题属于归纳要点题。先锁定此题答案在文段中的范围,然后寻找关键语句。对于“醉翁亭”命名的由来,作者有这样的语句表述“太守自谓也”,可见这就是关键句,是要点。对于“喜雨亭”命名的由来,作者在文中是这样说的“亭以雨名,志喜也”,这是关键句,是要点。第题前一问,实际要求回答选段的中心内容。要善于寻找中心句,由于是记叙文,所以中心句一般是议论、抒情句,但此选段没有这样的句子,因此就要答题者自己概括。概括时,要善于抓住中心事物,这里的中心事物是“喜雨”,所写喜事也就是久旱后

14、天降喜雨。后一问比一般的直接回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因要回答两文表达的相同的感情。先分别分析两文中作者各自寄寓的感情,然后找到它们的“交集”。参考答案:13.醉翁亭:太守自谓也。喜雨亭:亭以雨名,志喜也。久旱逢甘霖(天降喜雨)与民同乐(20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闺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

15、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注】按:巡视,巡行。 窬:y,洞,窟窿。【参考译文】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

16、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盗贼:于成龙:解析:这属于分析人物形象类的题,宜通过对人物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透视人物的主要特点。从盗贼偷的物品多可以看出他们贪婪的本性,从他们诡辩、分几次转移赃物可以看出他们狡诈的个性。而对于于成龙,通过分析他用看似极其简单的方法就破了案这件事,可以知道他断案如神。参考答案: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2010年广西河池卷)文言文阅读。【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

17、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

18、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然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解析:这个题所涉及的文段的文体都属于议论文,要求回答的问题是由事例提炼出观点。我们要善于由现象探讨本质:甲文第一段选取的事例中的人面临两种选择,一生一死,结果都为尊严而选择了死;乙文第一段选择的六则事例都有一个共同点事例中的人都历经磨难以卑微的身份而担当国家重任。同时,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题目中已给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前一问就有这样的信息“生死固然重要”,然后以“但”转折要求回答什么更重要,从文段和这里所提供的信息,答案自然是“人的尊严(或骨气、气节等)”。参考答案:人的尊严(骨

19、气) 逆境造就人才D(2010年云南昆明卷)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3题。【甲】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0、选自晏子春秋)【乙】师旷撞晋平公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注释:师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援:执持,拿。衽(rn):衣襟。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除:清除,去掉。11请根据提示,将【甲】文的故事情节依次填写在A、B两处。 A 楚王当堂羞辱 B 楚王自取其辱13【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21、。解析:第11题属于理清思路题,宜通读全文,并联系已给的情节来思考,要注意几个情节要前后连贯,思路顺畅。第13题虽然要求答题者谈自己的看法,但实际上还是属于内容理解一类的题,因回答的原因必须联系原文的内容,要对原文内容有透彻的理解,特别要理解两人说话的方式方法,要据其方式方法来谈。参考答案:11楚王密谋策划(或楚王与臣预谋、楚国君臣密谋等) 晏子巧妙回击(或晏子机智反击等)13示例一: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事实的情况下,巧用类比进行反驳,片言支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示例二:我欣赏师旷的说话艺术,他先直话曲说,巧妙地将晋平公说成是“小人”,引

22、起晋平公的重视,再因势利导,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四)金牌教练集训A.阅读三峡,回答问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阕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更正为: 或王命急宣 或:或者虽乘奔御风 奔:飞奔的马每至晴初霜旦

23、 霜:降霜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2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 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沿溯阻绝自三峡七百里中绝 自 哀转久绝自非亭午夜分巴东三峡巫峡长其间千二百里三 其间猿啼三声泪沾裳飞漱其间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 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比较的方法,表现船行之迅疾,一泻千里的江水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使人感

24、到豪气万丈。“清荣峻茂”一字一景,色彩斑斓,简洁概括,精当贴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从正面极力渲染了山峰之高峻,江面之狭窄。参考答案:1 有时2“阙”通“缺”,空缺。3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或: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的趣味。6.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回答问题。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

25、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不同的含义。主人日再食(古义: 今义: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 今义: )2请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 4用原文语句填空。文章以“ ”和“ ”表现跋涉之苦,以“ ”和“ ”表现冷冻之苦,以“ ”和“ ”表现食宿简陋。5作者为什么在众多同学面前“略无慕艳意”?这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生追求? 参考答案:1

26、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熟后得到的汁水。2支:通“肢”,肢体。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3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4负箧曳屣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 四支僵劲不能动 缊袍敝衣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表现了他以求学为乐的人生追求。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

27、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更正为: 公将鼓之 鼓:击鼓下视其辙 下:向下遂逐齐师 逐:驱赶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击2请写出出自这两段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3请将选文故事情节填写完整。 曹刿从战指挥作战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看到了什么? 5齐国“败绩”时,曹刿为什么制止鲁庄公立即追击? 6这两段表现了曹刿怎样的才能? 参考答案:1 追击2一鼓作气。解释: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后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3曹刿战后论述战胜的原因4其

28、辙乱,其旗靡。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6表现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D阅读愚公移山选段,回答问题。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29、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A杂然相许()然 B吴广以为然 () 然足下卜之鬼乎 ()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其妻献疑曰 ()其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甚矣,汝之不惠! 3请用原文语句填空。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说明路程遥远的语句是: 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愚公反驳智叟的理由是: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

30、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参考答案:1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是的,对的不过,但是 这样 代词,他的代词,他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无实义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你太不聪明了!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前者理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这一毛,其如土石何?后者的理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4A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回答问题。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