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装订线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外装订线绝密启用前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评卷人得分一、信息匹配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一乘轿子(chng shng) 马笼头(lng lng) 作坊(zu zu)鲜为人知(xin xin) 张牙舞爪(zhu zho) 咖啡(k ji)2.选词填空。普及 普遍(1)用帛造纸,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_。(2)男同学_喜欢打篮球这项运动。因为所以 既又 虽然但是(3)_清明上河图上画的人小,_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

2、清清楚楚。(4)赵州桥的设计_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_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3.结合语境写字词。1“ji_问ji_家h_处有”凝聚着诗人杜m_的无限zh hu_,表面在问,实际上为下面的答做了铺垫。2这本手c_记l_了很多宝贵的经yn_,bo cn_时间达几千年,后来不知为什么竟然传到了u zhu_。3河北shn_zho xin_的那座举世闻名的石拱桥sh j_巧妙,在l sh_上是一个伟大的chun j_。4.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在句中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1)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_(形状和姿态各不相同)的人。(2)徐悲鸿是一位_(名

3、声传遍了国内外)的画家,尤其擅长画骏马。(3)这块栏板上的两条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_(回过头看向远方)。5.根据提示写出四字词语。(1)形容知识渊博的词语:学富五车、_、_(2)含有“龙”的词语:龙飞凤舞、_、_(3)“又又”式的词语:又蹦又跳、又快又准、_、_6.理解课文内容填空。1本单元我们感受到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元日中,王安石用“千门万户曈曈日,_”写出了万象更新的情景,也让我们知道了该节日的一个习俗_;纸的发明中按照_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表达了作者_之情;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画”指的是_。2“文房四宝”指的是_,“雅人四好”指的是_,“花中四君子”指的是_,“中医四诊”指的是_。评

4、卷人得分三、选择题7.下列词语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白纸。B积累工具。C建造石桥。D制造文字。8.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描写传统节日的一项是(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B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9.下列介绍蔡伦造纸的过程,正确的一项是( )A剪碎或切断一浸一捣一捞一晒。B剪碎或切断一捣一浸一捞一晒。C剪碎或切断一浸一捞一捣一晒。D剪碎或切断一捣一捞一浸一晒。10.对下面语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

5、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A知识就是力量,“读万卷书”让自己更专业。B“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C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D我们一直都在读书。评卷人得分四、语言表达11.按要求写句子。1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_2赵州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一千四百多年了。(修改病句)_3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

6、的生活情境。(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安徒生童话使我们看到了_,看到了_。4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仿照例句,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写天空中白云的样子)_评卷人得分五、古诗阅读阅读古诗,完成练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2.题目中的“山东”指的是( )A山东省。B山的东面。C华山以东。D泰山以东。13.“遍插茱萸少一人”中“遍”的意思是( )A全部。B量词,次,回。C又。D普遍。14.读诗题,明内容。诗题中的“_”告诉了我们诗人写诗的时间

7、。这首诗描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_,这个节日的习俗有_、_等。15.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完成练习。(1)诗句中的“_”字与“_”字分量很重,写出节日里游子的孤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2)“每逢佳节倍思亲”告诉我们触发诗人思乡念亲之情的是“_”。我还能写出两句关于思乡的诗_,_。16.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芙萸少一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客居他乡,无比孤独的心情。B这两句诗通过写兄弟插上茱萸,在登高望远,反衬出自己的寂寞与孤独。C诗人插上茱萸登高时,发现兄弟不在,所以增加了几分孤独、忧愁。D这两句诗运用想象的手法,写重阳节家乡兄弟们登高时的情景,表现出因不

8、能与亲人团聚而深感寂寞,倍加思乡的情感。评卷人得分六、现代文阅读阅读理解。赵州桥(节选)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涧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17.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减轻_ 容易_ 节省_18.选文围绕“_”这句话,分别从_、_、_、_四个方面来介绍赵州桥。19.选文

9、中画双横线的句子用具体的_(事例 数字)来说明赵州桥的雄伟。20.选文中的“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用“ ”画出来。这种设计有哪些优点? 用“”画出来。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火把节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吧!太阳还没爬上山头,山寨里家家户户的门都不约而同地打开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板。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着对方的犄角。经过几番惊险的搏击,得胜的公牛身披红布,在主人的牵引下,绕场一周,骄傲地接受着人们

10、的欢呼和赞叹。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人就点着早已准备好的火把,跑出屋门,绕屋三圈,然后奔向田野,奔向山川。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了起来。看,熊熊的篝火燃烧起来了。山寨的人们都集中到一起来了。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火光照红了每个彝家人的脸,也照亮了每个彝家人的心。听,那悦耳的歌声,唱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唱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企盼。21.对短文第1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11、是( )A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B这句话表达了彝家人过节时的欢快心情和邀请客人参加自己民族盛大节日的自豪。C这句话表达了彝家人害怕节日不热闹的着急心情。22.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围绕这句话,本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3.短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_24.火把节表达了彝族人民怎样的感情?_评卷人得分七、书面表达25.习作。题目:快乐的节日提示及要求: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节日,重点围绕着“快乐”来写一写。2可以写节日期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也可以通过场面描写体现快乐的氛围。3要流露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

12、感情。4不少于300字。参考答案1.shng lng zuxin zho k【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乘”是个多音字,读“shng”时可组词“一乘轿子”,读“chng”可组词“乘客”。“笼”是个多音字,读“lng”时可组词“灯笼”,读“lng”可组词“笼罩”。“作”是个多音字,读“zu”时可组词“作坊”,读“zu”可组词“杰作”。“鲜”是个多音字,读“xin”时可组词“鲜花”,读“xin”可组词“鲜为人知”。“爪”是个多音字,读“zhu”时可组词“爪子”,读“zho”可组词“爪牙”。“咖”是个多

13、音字,读“k”时可组词“咖啡”,读“g”可组词“咖喱”。2. 普及 普遍 虽然 但是 既 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以及关联词的理解与运用。(1)普及:普遍地传到(地区、范围等);普遍推广,使大众化。(2)普遍:存在的面很广泛;具有共同性的。(3)“清明上河图上画的人小”和“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是转折关系,用转折关联词“虽然但是”(4)“赵州桥的设计”可以“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不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重量,节省材料”句子是并列关系,用并列关联词“既又”3. 借 酒 何 牧 智慧 册 录 验 保存 欧洲 省 赵县 设计 历史 创举【解析】4. 形态各异 名扬

14、中外 回首遥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词语含义的理解,作答时认真阅读括号里的内容,再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作答。(1)根据“形状和姿态各不相同”,再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可知,本题应填写词语“形态各异”。(2)根据“名声传遍了国内外”,再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可知,本题应填写词语“名扬中外”。(3)根据“回过头看向远方”,再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可知,本题应填写词语“回首遥望”。5. 学贯中西 学识渊博 画龙点睛 叶公好龙 又高又大 又酸又甜【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填空,要求学生注重日常积累。作答时要认真审题,按要求填写。(1)本题要求填写“形容知识渊博的词语”,这类词语比较多,如:学贯中西、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博览

15、群书、博古通今等。(2)本题要求填写“含有龙的词语”,这类词语比较多,如:画龙点睛、叶公好龙、龙飞凤舞、双龙戏珠、笔走龙蛇等。(3)本题要求填写“又又式的词语”,这类词语比较多,如:又高又大、又酸又甜、又惊又喜、又快又稳、又香又甜等。6. 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春联 时间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清明上河图 笔墨纸砚 琴棋书画 梅兰竹菊 望闻问切【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填空及课文理解填空,要求我们掌握所学内容。根据给出的内容可知,第一个横线上应填写“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这句诗写出了万象更新的情景及该节日的一

16、个重要习俗贴春联。纸的发明主要描写了没有纸的时候,我们把文字刻在龟甲、竹片、帛等物品上。后来人们还发现了用蚕茧和麻可以造纸。最终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传承下来传播到全世界。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它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具体描述北宋都城汴京街市的热闹,重现八九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境。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要求我们注重识记与积累。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色彩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又称“雅人四好”。花中四君子,即中国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

17、竹、菊。其中,梅,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兰,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菊,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中医四诊是指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7.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搭配。A项中“创造”的意思是:一指发明;二指制造、建造;三同创作。与“白纸”不搭,可以改为:制作白纸。B项中“积累”的意思是: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与“工具”不搭,可改为:积累知识。D项中“制造”的意思是:.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人

18、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与“文字”不搭,可改为:制造机器。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组到时要认真审题,题中要求选出“不属于描写传统节日的一项”。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自盛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意思是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诗句与重阳节相关。B“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意思是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诗句与七夕节相关。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意思是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这首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

19、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意思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诗句与清明节相关。9.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造纸步骤:蔡伦率领几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树木,剥树皮,捣碎,泡烂,再加入沤松的麻缕,制成稀浆,用竹蔑薄薄捞出一层凉干,揭下,造出了最初的纸。1、斩竹漂塘: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鱼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2、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图中可见大锅中的碎料用大

20、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3、荡料入帘: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4、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干,揭下即为成品。故根据以上蔡伦造纸步骤,可推断出A答案。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概括。认真阅读所给语段,分析可知,该段中“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是中心句,下面讲述的书的作用及自己的阅读经历均是围绕这一句展开叙述的。因此,可将本段内容概括为:“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11. 虽然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

21、,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是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赵州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善良的拇指姑娘 历经磨难的丑小鸭 天空中的白云形态各异:有的像大山,有的像羊群,有的像骏马,有的像狮子,有的像棉花糖。【解析】1本题考查用关联词合并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关系。本题前后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所以选择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首先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其中要注意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将近一千四百多年”的意思是不到一千四百多年,“一千

22、四百多年”的意思是超过一千四百年,所以“将近一千四百多年”前后矛盾。根据赵州桥一课所学内容可以知道,赵州桥的历史已经超过一千四百年,所以应将“将近”删除。3本题考查补充句子。例句写的是清明上河图中的内容。题目要求补充的是安徒生童话的内容。4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注意加点词和例句的结构,仿写要注意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即可。注意仿写的合理,不要有错别字。本句是用上“有的 有的有的”写天空中白云的样子,写出白云的变化的样子。12.C13.A14. 九月九日 重阳节 登高 插茱萸15. 独 异 佳节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16.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山

23、东”指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可以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字义。“遍插茱萸少一人”翻译为头上都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遍”的意思是全部,都。(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作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九月九日”告诉了我们诗人写诗的时间。这首诗描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与该节日有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等。(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中“独”与“异”两个字分量很重,写出节日里游子的孤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倍思亲”指更加思念亲人,体现了诗人的思乡念亲之情。故事中有关

24、事项的诗句好友许多,如:出自唐代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句的意思是: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芙萸少一人”意思是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都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两句诗运用想象的手法,写重阳节家乡兄弟们登高时的情景,表现出因不能与亲人团聚而深感寂寞,倍加思乡的情感。C选项中“诗人插上茱萸登高时,发现兄弟不在,所以增加了几分孤独、忧愁”说法错误。17. 加重 困难 浪费18. 赵州桥非常雄伟 长度 宽度 建筑材料 形状19.数字20.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

25、墩,只有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反义词,所谓的“反义词”也就是意思相反的词语,词语“减轻”的意思是使程度减少。和其意思相反的词语是“加重”。词语“容易”的意思是很轻易,很便利的意思,因此和其相反的词语是“困难”,词语“节省”的意思是把可以不耗费的减省下来,所以其反义词是“浪费”。(2)此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全段是围绕第一句话而展开来写的,第一句话是中心句,说明赵州桥很雄伟,由句子: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

26、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我们可知,文段是按照桥的长度、宽度以及建筑材料来写的。(3)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我们由句子的内容: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该句子运用的是举事例的说明方法。(4)此题考查的是我们信息筛选的能力,我们由句子: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可知答案。我们再由句子: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

27、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可知答案。21.C22.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斗牛场进行斗牛比赛,得胜的公牛接受人们的欢呼和赞叹。23.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我是从“太阳还没爬上山头、日上三竿、夜幕降临了”等词语看出来的。24.火把节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选项叙述正确,C选项叙述错误。“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吧!”表达的是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不是害怕节日不热闹的着急心情。(2)本题考查找中心句及概括段落大意。本段围绕“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写了斗牛的过程很热闹和斗牛结束后,得胜的公牛接受着人们的欢呼和赞叹。(3)本题考查写作顺序。本文从“太阳还没爬上山头”“日上三竿”“夜幕降临了”可知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抓住关键句来理解。从“听,那悦耳的歌声,唱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唱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企盼。”可知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