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装订线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外装订线绝密·启用前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题号一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评卷人得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天地。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主人怪而问衡。 怪:_2.翻译下列句子。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_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出匡衡的什么精神?_阅

2、读铁杵成针,回答问题。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4.李白小时候的读书态度任何?(用短文原句回答)_5.他在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遇见了谁?她在干什么?(用短文原句回答)_6.李白了解情况后,反应如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短文原句回答)_7.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_8.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阅读天地。画荻教子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3、成人。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或:_惟读书是务。 务:_10.翻译下列句子。(1)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_(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_11.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_阅读囊萤夜读,回答问题。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12.晋朝人车胤学习态度和学识如何?(用短文原句回答)_13.他因“家贫不常得油”,又时如何解决这一困难的?(用短文原句回答)_14.我还知道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有_、 _ 、_。1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

4、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保叔塔:塔名。突兀层崖中: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昭庆:寺名。棹:用桨划船。娥:借指女子的眉毛,这里是说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16.找出原文中描写西湖风景的句子,用“ ”画出来。17.文中画“”的句子写出了作者_的心情。18.文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_小古文阅读。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

5、,孟子不复諠矣。注释:诵:背诵。辍(chuò):停止。諠(xun):忘记。19.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其母方织_ 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戒之_ A命令 B告诫 C戒备20.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_21.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_读弟子规节选,完成练习。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注释)冠: 。俱: 。置: 。定: 。勿: 。(译文)(出门)帽子要戴正,扣子要系好,袜子和鞋都要穿平整紧凑。(在家)衣帽都要摆放好,各自都要有固定的位置,不要乱丢,把家里弄得又脏又乱。22.请根据译文内容,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补全注释。23.这段话

6、所讲的事情中,哪些你还没有做到呢?以后准备怎么做?_吴起守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昔:从前。止:留住。求:寻找。俟(sì):等待。为:坚守。24.“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一句中的“之”指的是()A吴起B朋友C食物D军队25.“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一句中的“恐”的意思是()A恐惧B恐慌C担心D使害怕26.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吴起守信的一项

7、是()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ABCD27.吴起“不食待之”的原因是()A朋友告诉吴起不要先吃。B吴起不想在答应别人后又食言。C吴起要在军队里树立威信。D吴起怕被人说闲话。2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_阅读理解。孟母诫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注释诵:背诵。缀然:突然中止的样子。喧:遗忘。引:拿来。29.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 )A母亲要教育孩子B教育孩子要用暴力C做任何事都要

8、全神贯注,不能半途而废30.解释加点的字。其母方织_ 以此诫之_3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_。课内阅读。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32.文中加点字“之”的意思是()。A老媪B用铁杵磨针这件事C没有实际意义33.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_34.理解本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媪。B这个故事发生在象耳山下的一条小溪边。C李白受到了用铁杵磨针的老妇人的启发,完成了学业。35.能够概括本文中心的四字词语是_,本文带给你的启示:_开心阅读。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

9、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穿:凿穿。其:它的,指蜡烛。之:指代书。邑人:同县的人。偿:报酬、回报。遂:于是、就。36.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不逮:烛光照不到。B穿壁:在墙上凿洞。C大姓:姓“大”的人。D佣作:做雇工,劳作。37.“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用文中原句回答)38.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_小古文阅读文徵明习字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

10、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书林纪事(注释)临:临摹。日:每天。率:标准。遂:于是,就。于:对,对于。尝:曾经。苟且:敷衍了事,马虎。简札:信件,书信。少:同“稍”,稍微。易:改换,更换。愈益:愈加,更加。39.(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玉树临风B兵临城下C身临其境D唐临晋帖40.(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C因此,愈老的书法水平更加精致巧妙。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41.(提取信息)文徵明

11、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他( )A有兴趣,肯用功。B人聪明,练得多。C练得多,不随意。D不随意,有耐心。42.(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 )A日以十本为率B书遂大进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43.(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_阅读课文,完成练习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4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未成,弃去:_(2)逢老媪方磨铁杵:_(3)太白感其意:_(4)还卒业:_45.“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的意思

12、是:_46.“铁杵成针”的故事最后成为一句俗语:_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47.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_(2)破之_48.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_49.“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_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50.用“”给下

13、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取之满握 “之”的意思是_(A代词,指手 B代词,指果)(2)母曰 “曰”的意思是_(A说,告诉 B日子)(3)汝勿贪多 “汝”的意思是_(A你 B女孩)51.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文中的小孩愚蠢无知,软弱爱哭。B做人不能太贪婪,要学会取舍。C小孩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D我们做事要善于动脑筋。文言文阅读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至:等到,直到。操:拿、持。度(d&

14、#249;):量好的尺码。52.解释下面的字。郑人有欲买履者。欲:_履:_者:_5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1)而置之其坐。_(2)至之市。 _(3)而忘操之。 _(4)反归取之。 _(5)何不试之以足? _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至之市,而忘操之。_(2)宁信度,无自信也。_5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丢三落四。B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就会像郑国人一样失望而归。C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D要坚持原则,才能把事情做好。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

15、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坐:因为。5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席而啖菱。 啖:_(2)欲以去热也。 去:_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前山后山,何地不有!_(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_58.北人“强不知以为知”,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_59.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请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表达感悟,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敏而好学,

16、不耻下问。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文言文阅读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6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邻居有烛而不逮。逮:_遂成大学。遂:_6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_(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62.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思是_,现在人们一般用这个成语形容_。63.读了短文,你觉得匡衡的哪些美德值得我们学习?_课内阅读。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

17、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64.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解释。逢老媪方磨铁杵_ 太白感其意_65.“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中的“之指的是_。66.“太白感其意”,李白感受到了_。67.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_课内阅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68.这段文字选自_。69.解释下面的词语。恭:_通:_练囊:_70.翻译“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个句子。_71.车胤买不起灯油读书,他想到了什么方法?你有什么感受?_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

18、,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注释)宋:宋国。富人:富裕的人。坏:毁坏,损坏。筑:修补。盗:偷盗。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7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雨墙坏雨:下雨。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7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家/甚智其/子。B其家/甚智/其子。C其家甚/智/其子。D其/家甚/智其子。7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B如果不把墙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C这个富人家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 钱

19、财。D偷盗之人是富人的邻居。75.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人们(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B富人家的儿子非常聪明。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_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76.整体感知:给这则小古文加标题,下面最合适的是哪个( )A囊萤映雪B尊师重道C程门立雪D雪中送炭77.字词理解:对照译文,照样子解释加点字的意思。例:杨时见程颐于洛(求见)(1)时与游酢侍立不去_ (2)颐既觉_78.迁移运用:你从杨时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什么?像这样的成语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试着再写出三个。_

20、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注释)赴举:赶去科举考试。失意:指未录取。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得失:成功与失败。贤郎:这里指老乡的儿子。外:后面,暗指未被录取。79.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回家)D解名尽处是孙山(尽头)80.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_。81.从上文看,孙山是个( )的人。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自私自利D不通人情82.这个故事可以用( )这个成语概

21、括。A任人唯贤B同舟共济C名落孙山D功成名就古文阅读训练文徵(zhn)明习字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l),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注释)临:临摹。日:每天。率:标准。遂:于是,就。于:对,对于。尝:曾经。苟且:随便,马虎。愈益:愈加,更加。精妙:精致巧妙。83.(理解字词)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以十本为率(用)B书遂大进(书写)C或答人简札(有时)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因此)84.(感知句义)写出画“ ”句子的意思。_85.(正确选择)能说明文徵明练书法练得多的是( )。A日以十本为率B书

22、遂大进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86.(正确选择)文徵明“愈老而愈益精妙”的原因是( )。A有兴趣,肯用功B练得多,人聪明C练得多,不随意D不随意,有耐心87.(评价人物)读了短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_阅读古文,完成练习。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盾:盾牌,古代作战时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誉:赞誉,夸耀。陷:穿透、刺穿。或:有人。弗能:不能。应:回答。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88.下列句

23、子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子之矛B陷子之盾C不陷之矛D吾矛之利89.翻译句子。(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90.这则寓言中隐含着的一个成语是_。91.对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B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C说话不要说得太满。课外阅读。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注释)逐日:追逐太阳。逐走:竞跑,赛跑。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河、渭:即黄河、渭水

24、。大泽:大湖。未至:没有赶到。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9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A行走。B跑。93.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河、渭不足。()A不够。B够。94.在文中找到与下面的句子意思相同的句子,写在横线上。黄河和渭水的水都不够他喝。_95.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的哪些优秀品质?_96.山海经中保存了一些人们熟知的神话,你还能写出一个吗?神话故事中还有像夸父一样的人物吗?说说看。_阅读天地。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97.解释加点的字。性敏好学:_家贫:_98.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99.联系本文与“囊萤夜读”的故事,将这两

25、个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_。阅读天地。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注释)计:办法。俄:一会儿。老父:对年老的男人的尊称。100.解释加点的字。初竖执之:_遂依而截之:_101.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102.你觉得文中老父说的办法好吗?为什么?_103.这篇短文给我们什么启示?下面分析有误的有_。(填序号)别人提意见时,你要学会分析,不能盲目听信别人的话。别人提出的建议,尤其是老年人,我们一定要尊重、听从。人不能自作聪明,倚老卖老,这样会耽误了别人的事。三人行,必有我师

26、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阅读铁杵成针片段,回答问题。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0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是:_。 方:_。10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_106.文中的“李太白”就是_代著名诗人_,被人们称为_。107.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_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王冕求学(节选)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10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牧牛陇上_

27、 (2)窃入学舍_109.翻译句子。已而复如初。_110.画线的句子让我们想到另一位古人也是这样刻苦读书的,你知道他的名字和他的故事吗?_111.你认为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参考答案1.     到,及,这里是照到。     奇怪。2.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3.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二是借书苦读。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解析】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

28、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1)本题考查对加点字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平时积累作答。“邻居有烛而不逮。”的意思是: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主人怪而问衡。”的意思是: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据此进行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资”“遂”“成”“大学”。本句可译为: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

29、匡衡成了大学问家。(3)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在解答文章主要讲述几件事的问题时,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本文前半部分讲述了匡衡凿壁借光的事,后半部分讲述了他借书苦读的事。这两件事都表现了匡衡为了读书,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4.未成,弃去。5.逢老媪方磨铁杵。6.太白感其意,还卒业。7.示例:干什么事只要有毅力、下苦工夫就能克服困难做出成绩的。我今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像老婆婆和李白那样坚持下去直到成功。8.持之以恒【解析】译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

30、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的意思是: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这说明李白对待学习的态度是“未成,弃去。”(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根据“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一句作答。(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根据“太白

31、感其意,还卒业。”一句进行作答。(4)此题为思路拓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通过阅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克服困难,下功夫学习就能取得成绩。(5)此题为思路拓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9.     有时     致力,从事10.     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趁机进行抄写。  &

32、#160;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11.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解析】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1)本题考查对加点字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平时积累作答。“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

33、抄录。”的意思是: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惟读书是务。”的意思是:只是致力读书。据此进行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就”“士人”“或”“因”“抄录”“惟”“务”进行翻译。(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本文通过讲述欧阳修勤奋苦读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勤奋苦学,终能取得成绩。12.恭勤不倦,博学多通。13.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14.     韦编三绝     刺股悬梁     目不窥

34、园15.示例:古代的小朋友在艰苦的环境下都能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我们条件那么好,反而不好好学习,今后我一定天天向上,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解析】译文:胤这个人学习很努力,知识渊博。他家里很穷经常没有灯油,夏天用布袋装数十个萤火虫来照明看书,白天看完晚上还接着看。(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的意思是:(车)胤这个人为人谦恭,为学勤勉不知疲倦,知识非常渊博。这句话写出了车胤的学习态度和学识。(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

35、日焉。”的意思是:他家里很穷经常没有灯油,夏天用布袋装数十个萤火虫来照明看书,白天看完晚上还接着看。说明了车胤为了看书,抓萤火虫来照明。(3)本题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能力,在日常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有:凿壁借光、韦编三绝、刺股悬梁、目不窥园等。(4)此题为思路拓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囊萤夜读告诉我们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16.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17.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西湖美景18.西湖真是太美了!【解析】译文: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

36、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1)首先要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描写西湖风景的句子,根据译文,可以发现“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是描写西湖风景的句子。(2)“茶毕,棹小舟入湖。”意思是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从上一句“心飞湖上”可以看出作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西湖美景。(3)主观题。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文中描述回答即可。19. &#

37、160;   A     B20.从此以后,孟子背诵不再忘记。21.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可分心。【解析】译文: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说:“我把这块(匹)布剪断了,还能继续织吗?用这来告诫孟子。从这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1)本题考查对加点字意思的理解。“其母方织”的意思是: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以

38、此戒之”的意思是:用这来告诫孟子。(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常用实词、虚词的意思,并结合注释就不难理解。(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即可。本文中孟母把正在织的布剪断来告诫孟子学习的时候要专心、全神贯注。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不可三心二意。22.帽子 都 摆放 固定 不要23.“置冠服,有定位”我还没有做到,大部分都是妈妈帮我做的。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自己的衣帽自己整理。【解析】译文:(出门)帽子要戴正,扣子要系好,袜子和鞋都要穿平整紧凑。(在家)衣帽都要摆放好,各自都要有固定的位置,不要乱丢,把家里弄得又脏又

39、乱。(1)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学生可根据题干所给译文找到加点字的正确解释。(2)此题为思路拓展题,要结合弟子规的内在含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去作答。答案不唯一,注意语句通顺。24.B25.C26.D27.B28.想要让军队信服,不守信用是不行的。【解析】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

40、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29.C30.     正在     告诫31.从此以后,孟子不再遗忘。【解析】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接着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32.B33.他路过

41、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34.A35.     持之以恒     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就能成功。【解析】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36.C37.愿得主人书遍读之38.本文写了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到大户人家帮佣只为借书这两件事。【解析】译文:匡

42、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39.D40.A41.C42.B43.文徵明是一个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人。【解析】译文:文征明临帖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

43、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44.     放弃。     碰到。     被感动。     完成学业。45.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人在干什么。老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4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解析】译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

44、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47.     离开     击破48.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49.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解析】(1)略(2)略(3)略50.     B     A     A51.B【解析】译文:瓶子里有果子,孩子伸手去瓶子里取,抓了一大把,瓶口小,手无法出

45、来,硬出手疼,心急大哭,母亲说: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手就可以出来了。52.     想要     鞋子     的人53.     尺寸     到去     尺寸     尺寸     鞋54.     等到了集市上,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46、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55.C【解析】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56.     吃     消除57.   &#

47、160;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58.明明自己不懂,却偏偏装懂,实在可笑。59.B【解析】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

48、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60.     照到     于是,然后61.     匡衡于是就凿开墙壁利用穿过墙壁的光,把书照着光来读。     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62.     凿壁偷光     凿穿墙壁借用邻居家的光线来读书     学习勤奋刻苦63.主动学习。匡衡凿壁偷光,创造条件来学习,他

49、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刻苦。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值得我们学习。【解析】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64.     正在     被

50、她的意志感动65.老媪66.老媪持之以恒的决心67.磨杵成针。提示: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解析】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68.晋书·车胤传69.     谦逊有礼     通晓,明白     白色薄绢做的口袋70.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71.把抓来的萤火虫放进白绢做成的透光袋子里借着微弱的光读书。我感受到了车胤的乐学上进,觉得也要像车胤一样热爱学习。【解析】译文:胤这个人学习很努力,知识渊博。他家里很穷经常没有灯油,夏天用布袋装数十个萤火虫来照明看书,白天看完晚上还接着看。72.B73.B74.D75.C【解析】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