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公开课教案人教部编版_第1页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公开课教案人教部编版_第2页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公开课教案人教部编版_第3页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公开课教案人教部编版_第4页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公开课教案人教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 .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3 .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4 .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 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一一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

2、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 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1 .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 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 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2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 “我”游览各拉丹

3、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一一冰河砾石堆上 一-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 一一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3 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1 .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 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 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 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 派奇美令人眩晕。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2 .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

4、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 样的特点。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备课笔记【教学提示】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 握。 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 (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3 .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 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明确:第5 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

5、描写, 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4 .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三、板书设计游览顺序在长江源头 各拉丹冬冰塔林第一天v风,冰体第二天流水观看感受浩浩苍苍琼瑶仙境波纹是否就是年轮开始演绛长江的故事抓住景物特征 多角度描写第2课时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

6、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 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薰黑的骨骼,有如刀 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 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 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

7、空步”。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 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 “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 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

8、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1 .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 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2 .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 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

9、杰作。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 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 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三、板书设

10、计在长江源头 各拉丹冬由雪山奇伟之暴联想到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赞美自然的伟力由冰山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年轮长江及雪山久远流水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故事|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教学反思可取之处这一节课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符合 语文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足之处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自己 对雪域高原的认知太肤浅,在备课前应找到藏北游历这部 书,了解雪域高原,了解作者。这是一篇充满神奇色彩的游记, 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还/、够充分。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学目标3 .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11、4 .积累、品味、吟唱和运用古诗词,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5 .积极主动参与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诗与画的结合。6 .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激发学生用多 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7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 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古筝乐曲一剪梅。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天我们会吟诵:春眠不觉晓,生:处处闻啼鸟;师:夏天我们会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生:映日荷花别样红;师:秋天我们会吟诵:晴空一

12、鹤排云上,生:便引诗情到碧霄;师:冬天我们会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热热身,其实也是对古诗的又一次巩固与积累。)师:这一首首古诗就如同这一曲美妙动听的古筝乐曲,让人沉醉流连,让人乐而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美妙的乐曲一起到古诗苑中漫步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门别类辑古诗1 .色彩。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 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等闲识得东风 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2)如(蓝

13、)。2 .植物。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明确:人闲住)花落,夜静春山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 (杏)出墙来。3 .动物。很多同学家里一定养过小动物吧,小动物多么可爱,在古人的诗句中那些动 物更是活灵活现。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明确: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4.地名。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词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一看下面一些含有地名的诗词。明确

1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目标导学二:诗情画意品古诗为诗配画1 .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画:(宋)马远梅石溪凫图解说词: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 春日活跃的生机。2 .词: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画:(现代)王成喜铁骨生春解说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画家以铁干

15、、春蕾隐喻性地歌颂了红梅傲雪迎春的图尚品格。3 .诗:(清)郑板桥题竹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画:(清)郑板桥竹图解说词:画幅上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而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 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襟,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 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目标导学三:声情并茂诵古诗师:诗词最突出的特点除了追求意境的图画美之外,还特别注重节奏和韵律, 具有音乐的美感。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可以看出在早期,诗、歌与乐、舞其实是合为一体的。欣赏

16、歌曲月满西楼欣赏歌曲思君片段跟唱古诗但愿人长久目标导学四:满腹诗书用古诗师:前面我们提到,在早期,诗、歌与乐、舞本是合为一体的。而诗即歌词,在实际表 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到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才独立成体。下面我们 欣赏一首现代流行歌曲,请谈谈你由这首歌的歌词想到了什么。欣赏歌曲烟花三月: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

17、比那西湖瘦 该歌词化用的古诗词句:(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3)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 小雅采薇:“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 折杨柳枝。踝座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小结:流行歌曲歌词化用古诗词,使歌曲更有意境,增添了浓厚的情韵。三、板书设计分门别类辑古诗古诗苑漫步诗情画意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满腹诗书用古诗教学反思可取之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学们

18、通过信息的搜集和 处理、作品的欣赏和诗歌咏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特 别是动手能力,还增强了合作探究意识。这次活动课按照新课 标的教学理念设计,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 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充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足之处本节活动课学生参与度很高,我在课堂纪律方面没有维持 好,这个需要注意,既要活跃课堂气氛,也要有秩序地进行教 学。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成功不是只有将来才有,而是从决定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积累而成!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今天拼搏努力,他日谁与争锋。在你不害怕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