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1. 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
2、再啮,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刘羽冲,沧州人。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 , 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 于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 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何文勤公尝教昀曰: “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 经年 一年左右。
3、 列说 到处劝说。 沟洫( xù) 沟渠。(1) 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 “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 “竟不可得 ”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说文解字中“角 ”是象形字,本义是 “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 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 较量,竞争; 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乙文中 “练乡兵与之角 ”中“角”的义项应为。(填序号)(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理解:这句话表现出了讲学家因能正确探究事物的道理而拥
4、有的谦虚和自信,所以被人们所信服。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翻译:(石头)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理解:河中石兽最后被打捞成功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实践经验是极其丰富的。石头在水流的反冲击力下,终会被冲到河的上游。c.古人岂欺我哉 !翻译: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理解:刘翀只会死读书,不能结合实际进行变通,种种实践都失败了。他却一直不悟,认为自己的失败都是写书的古人在欺骗他。(3) 从甲文中,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遇事不可“ ”,老河兵依靠自己丰富的实 际经验方才判断出沉石的正确打捞地点;乙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刘羽冲死读古兵书和古水利书,屡次失败。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 空用原
5、文问答, 空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 ( 1)终了,最后; (2) a( 3)据理臆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满腹皆书能害事;不能纸上谈兵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理论必须和实践进行结合才能成功 【解析】 【分析】( 1) “竟不可得 ”翻译为 “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 “竟 ”意思是 “最终”。“练乡兵与之角 ”翻译为 “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 ”, “角”意思是 “较量 ”,故选 。( 2) a: “尔辈不能究物理 ”刻画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自己为是,自恃博才。故选 a。( 3)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
6、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做 事不能 “据理臆断 ”这一道理。乙文通过刘羽冲死读古兵书和古水利书,屡次失败的故事,告诉人们 “满腹皆书能害事 ”的道理。两篇文章都启示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据此作答。故答案为: 终了,最后; ; a; 据理臆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满腹皆书能害事;不能纸上谈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理论必须和实践进行结合才能成功【点评】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
7、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 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参考译文】(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
8、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 里,最终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
9、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 ;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刘羽冲,他是沧州人。有一回,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
10、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认为于国于民这是好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成了鱼。.从此之后,他抑郁寡欢,很不自在,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 “古人怎会骗我! ”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何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 “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1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黔无驴,有好 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 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
12、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柳宗元黔之驴)【注】 好:喜欢。 慭慭:小心谨慎。(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阅十余岁 棹数小舟 尽其肉,乃去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然则天下之事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当求之于上流慭慭然, 莫相知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为顺流下矣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庞然大物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驴不胜怒,蹄之。(4) 【甲
13、】【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 ( 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2) d(3)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4)【甲】文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片面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乙】文从老虎的角度,说明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掌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二者联系起来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解析】 【分析】( 1) “阅 ”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经过,经历 ”; “去”也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 “离开 ”。( 2
14、) a 项,然:第一个解释为“这样 ”,第二个是形容词后缀,可解释为“的样子 ”。b项,为:第一个是介词,解释为“被”;第二个是动词,解释为“当作,作为 ”。c 项,以:第一个相当于 “而”,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关系;第二个是动词,解释为“认为 ”。d 项,之:两个都是代词。故选d。( 3) 句中 “颠”意思是 “颠倒,错乱 ”; 句中的 “不胜 ”意思是 “禁不住 ”。( 4)河中石兽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庙里的和尚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
15、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文章结尾“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句揭示了主旨: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 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黔之驴中写虎的笔墨非常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说明了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所以两文所讲道理都有共同点,都启示人们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全面深入调查,弄清事物的本质。故答案为: 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d;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甲】文说明了
16、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片面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乙】文从老虎的角度,说明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掌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二者联系起来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
17、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附参考译文】【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
18、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 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
19、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乙】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
20、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 ”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款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乙】晋平公 问于师旷 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 “暮,何不炳烛 乎?平公曰: “安有为
21、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 乎?平公曰: “善哉! ”(选自说苑)【注】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炳烛:点燃蜡烛。 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及鲁肃过寻阳 恐已暮矣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3) 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答案】 ( 1)到,等到;迟,晚( 2) 只
22、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 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3) 知错就改(吕蒙); 随时可学(师旷)。【解析】 【分析】( 1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及”,等到; “暮”,迟,晚。( 2)重点字词: “涉猎 ”,粗略地阅读;“见”,了解; “少”,少年时代; “壮”,壮年时代。(3)【甲】文结合 “蒙乃始就学 ”,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在学习上我们是可以学习的;【乙】文的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 ”学习已晚。结合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得出:我们可以学到学习是不受年龄
23、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是学生呢?故答案为: 到,等到 ; 迟,晚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知错就改(吕蒙); 随时可学(师旷)。【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
24、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附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吴下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重
25、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乙】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 了。 ”乐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 “讲得好啊! ”4. 阅读文言文后答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
26、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尔安敢轻吾射! 康肃笑而遣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 “无他, 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用生动的小故事阐释了“熟能生巧 ”的大道理,富含情趣和哲理,通俗易懂,意味深长。b
27、. 本文主要写了射箭和酌油两个场面,陈尧咨的射箭写得十分简略。这样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c. 本文用 “睨之 ”“微颔之 ”置“”覆“”酌“”沥“”等词语表现了卖油翁的身手不凡、谦虚沉稳。d. 本文结尾写陈尧咨“笑而遣之 ”,一个 “笑”字生动的刻画出陈尧咨的有所领悟和自我解嘲,是传神之笔。【答案】 ( 1)放下;轻视;打发( 2) (老翁)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到葫芦里。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3) c【解析】 【分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
28、变化,根据语境 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释:放下。遣:打发。(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覆:覆盖。徐:缓缓地,慢慢地。杓:舀东西的器具。沥,灌注。惟:只,不过。“尔”通 “耳”:相当于 “罢了 ”。( 3) c.没有体现卖油翁的 “谦虚 ”。故选
29、c。故答案为: 放下;轻视;打发; (老翁)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到葫芦里。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c 。【点评】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考查的是
30、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康肃公问(他)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 ”老翁说: “(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
31、的本领)呢?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 (葫芦 ),(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 “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 “宜燔。 ”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1) 解释划线的词。 将援引射之 宜燔 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 (2)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3) 本文涉及几个人物 ?谁的观点正确?
32、为什么?【答案】 ( 1)拿起;应当;煮食;寻找(2) 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3) 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解析】 【分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烹”是“煮食 ”;“索”是古今异义词, “寻找 ”的意思。(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 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
33、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已而(不久)、索(寻找)、凌(升)”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则寓言叙写了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雁而争论不休,最后争论社伯那里,两个人顾争论,然而自己的目标早已经飞走了,错过了射雁的时机,什么都没有得到。从中可以看出,三个人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做事情要抓住时机,错过时机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为: 拿起;应当;煮食;寻找; 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
34、论而贻误战机。【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参考译文】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
35、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鸿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 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6.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36、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用 “/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是 非 木 柿(2) 下列句子中 “之 ”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3) 请结合第 段原文至少两个具体词语,分析作者是如何把讲学家塑造成 “目中无人、狂安自大 ”的。(4) 下列四张示意图,最符合老河兵对河中
37、石鲁应“求之于上流 ”的原因分析是()a.b.c.d.(5) 下列古人的四句话,与河中石兽说明的道理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道虽迹,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b. 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c. 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 d.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答案】 ( 1)是/ 非木柿(2) d(3) 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 ”,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人了。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
38、”的形象。(4) b(5) c【解析】 【分析】( 1)语句 “是非木柿 ”的意思是:这(石兽)不是木片。依据主谓间停顿,正确的句读是:是 / 非木柿。( 2) d 项 “之”是结构助词 “的”的用法,其他三项 “之”均为代词。故选 d。( 3)本题作答要结合 “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中的 “笑”和“尔辈 ”来分析作答。这里的 “笑”是对那些僧人耻笑和嘲讽,实则表示自己高人一等;然后用 “尔辈 ”来表明讲学家自己的与众不同。可以看出讲学家 “目中无人、狂妄自大 ”的形象。( 4)本题可依据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39、坎穴。渐漱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 b 图最符合老河兵的说法。故选b。( 5)河中石兽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语句“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的意思是:从见闻得到的知识,不如心 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不如经过实践体验得来的。这与河中石兽所表明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故选c。故答案为: 是/ 非木柿 d; 讲学家听了僧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后,第一反应是“笑”,耻笑、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后开口就说“尔辈 ”,这个称呼颇有意味,说明讲学家已经认为自己与众人不是同一类
40、人了。从中能看出讲学家“目中无人、狂妄自大 ”的形象; b; 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 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
41、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文章的主旨即可做出选择。【附参考译文】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
42、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
43、道理就主观判断呢?7. 现代文阅读沙枣梁衡1968 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 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断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 不去管它。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6 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大家在门前的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第二天傍晚我去担水才发现,原来醉人的香味是从不起眼的灌木丛里发出的。从
44、此,我开始注意沙枣。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 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 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1972 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
45、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 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侧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
46、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 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
47、,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 岁的老人, 20 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被蚊, 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不是人像沙枣,而是沙枣像人。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
48、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宋人咏梅有一名向: “暗香浮动月黄昏。 ”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尝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 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1) 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2) 作者笔下的沙枣有哪些可贵品质?(3) 请按括号里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
49、去几尺远(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是哪一类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 )结尾句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 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答案】 ( 1)如:忽视(不在意) 关注(注意) 喜欢 赞美(2)生命力顽强、香远益清、无私奉献、质朴、吃苦耐劳( 3) 动词。这些动词生动地再现了风沙到来的过程,表现出风沙的凶猛,突出了沙枣守土固林的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高大粗壮,林带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特点,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 4)表面是写沙枣的香
50、味让人难忘,实际是写沙枣的质朴、坚韧、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让作者难以忘怀,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精神的无限赞美之情。【解析】 【分析】( 1)本文叙写 “我”大学毕业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对公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 “也不去管它 ”漠视不在意;在门前空地上吃饭,隐隐约约闻到花香,不解其因 引起关注;参加县里学习班对花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喜欢;搬到县城中学,再次闻到沙枣的香,沙枣花香,一只漂在我心里赞美。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结合文章中的“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 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二是能自卫为 三
51、是它能抗盐碱 ”“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等内容,从沙枣的“生命力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香“满人间 ”等角度来概括作答。( 3) 语句 “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 ”中的 “冲”打“”突出风沙的凶猛; “被撞个粉碎 ”被“风卷回去 ”突出了沙枣守土固林的作用,语句通过这些动词的使用具体、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风沙侵袭和沙枣抵御的过程。 语句 “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 ”,把 “沙海前的林带 ”比喻为 “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
52、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的高大粗壮,林带的厚重和坚不可摧的特点,从而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文章的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 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从表面上看,写出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从深层含意来看,这里的“香 ”更指沙枣所具有的质朴、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远,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的赞美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为: 如:忽视(不在意) 关注(注意) 喜欢赞美 生命力顽强、香远益清、无私奉献、质朴、吃苦耐劳 动词。这些动词生动地再现了风沙到来的过程,表现出风沙的凶猛,突出了沙枣守土固林的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高大粗壮,林
53、带密不透风、坚不可摧) 的特点,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 表面是写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实际是写沙枣的质朴、坚韧、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 让作者难以忘怀,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精神的无限赞美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细读文本可知,全文以作者对沙枣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本题考查作品形象的把握,注意从文章后半部分介绍的内容提炼即可。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从句子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分析内容,揣摩感情。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理解,注意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一语双关意义。8. 阅读理解(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5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乙)晋平公 问于师旷 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 “暮,何不炳烛 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 乎? ”平公曰: “善哉! ”(选自说苑)【注释】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
55、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炳烛:点燃蜡烛。 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 暗。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喑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1) 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及鲁肃过寻阳 恐已暮矣 蒙辞以军中多务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3) 找出孙权劝学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解释。(4) 孙权与师旷均劝学成功,但劝学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答案】 ( 1)到,等到;晚;推脱;怎么,哪里(2)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3) 示例:吴下阿蒙: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4) 示例: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重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国内旅游合同范本
- 加油站供货合同范本
- 保安管理服务合同范例
- 健身房市场推广合同范本
- 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课堂使用)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2024)
- 企业合同范本英文
- 2024年宣城郎溪县县直事业单位引进专业人才考试真题
-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 劳动合同范本 宿舍
- 2024年青海青城中西医结合医院招聘考试真题
- 三好学生竞选12
- 2024年河南郑州二七区侯寨中心卫生院招聘笔试真题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解读
- 岗位职责心得体会(2篇)
- 2025年上海宝冶集团限公司招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机械设计基础 课件 01机械设计概论
- GB/T 6822-2024船体防污防锈漆体系
-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选拔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征、治理困境及对策建议
- 救护车挂靠私立医院协议书(2篇)
- 《血透患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