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从脾论治高脂血症主题词:高脂血症;脾失健运;中医药疗法 摘要:高脂血症的发病,脾失健运是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脾是影响血脂正常代谢的关键,因而在健脾的基础上活血化痰,能有效地降低血脂。从脾论治高脂血症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 概述:高脂血症是体内脂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种病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脂肪肝等病密切相关。中医无高脂血症病名,从其主要症状来看可归于中医学的“湿阻”、“眩晕”、“中风”、“胸痹”等范畴。高脂血症的
2、病因有很多,但脾失健运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而脾失健运是“湿阻”“眩晕”、“中风”、“胸痹”发病的重要病机。所以笔者认为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 脾主运化,主升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说明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无不在于脾,当然也包括了血中膏脂的生成与转输。而血中膏脂来源于水谷精微,对人体具有濡润、补益、充养
3、的作用。膏脂的生成与转输有赖于脾的生理功能1。因此,脾气充足,则输化正常,水津四布,膏脂可入内、溢外,发挥濡养的作用;脾气不足,则运化失常,水津不布,精化为浊,诸症皆起。可见,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2。李东垣说“脾受胃禀,乃能熏熟五谷”。说明脾虚运化无力,或清气不升,浊阴独留而为痰浊,或脾不散精,精微不布,聚津为湿,聚湿为痰。过多的痰湿不能及时转化和排泄,留而不去,即成痰浊。痰浊一旦形成,既可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脾虚更甚,加重脂浊生成,又能直接浸淫血脉,造成西医所说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2 脾虚可生痰 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运
4、动缺乏、年老体衰等因素均可致高脂血症,但在其病理演变过程中,痰浊内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脾为生痰之源。因此,高脂血症的形成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痰的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方面。外源性的痰是嗜食肥甘厚味,生湿成痰。内源性的痰是脏腑(尤其是脾)功能失调,水谷运化输布失常而生。正如张景岳说“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为痰,唯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因此,内经说:“惟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3 脾虚可生瘀 脾虚不但生痰,而
5、且生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诸气必虚。“气为血之帅”,“运血者气也”,气盛则血行滑疾,气虚则血流迟缓滞涩可形成瘀血。而瘀血形成后也将导致或加重高脂血症。现代研究表明:脾虚和瘀血都是会使脂质升高。如脾气虚时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血液粘滞性增加,容易形成瘀血,进而引起高脂血症的发生。临床实验已证实,高血脂症往往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具有“浓、粘、聚、凝”特点3。因此,脂瘀同生共存,相互搏结,共同构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4 从脾论治高脂血症 基于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所以笔者认为在治疗高脂血症时应从脾入手,调理脾的功能与化痰活血相结合,
6、具体治法有以下3 法。 4.1 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证见形盛体胖,肢体困倦,胸膈满闷,纳呆,呕恶,痰多嗜卧,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治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方选二陈汤,平胃散等加减。若痰浊化热兼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4.2 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证见肥胖,神疲乏力,身体困重,面浮肢肿,胸闷,便溏,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濡细。治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畏寒肢冷,气短者,加肉桂,重用参、芪以温阳益气,利水渗湿。 4.3 健脾益气、化痰活血通络 证见头晕乏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动则汗
7、出,胸闷甚或胸痛,痛有定处,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肢软无力、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偏瘫,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5 结论 高脂血症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均与脾的机能下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病机,因此治疗高脂血症的关键当以健脾助运为主,正如素问奇病论中论及“脾瘅”时所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运用辛平芳香,健脾运化之品,祛除体内的陈腐秽浊之气,使脾运恢复,水谷精微得以吸收布散,脏腑得以受气血及津液濡养。同时根据临床辨证,分清虚实,并辅以益气养阴、清热解郁、化痰
8、除湿、活血化瘀等法,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求标本同治。当然我们在治疗时要注重整体观念,在强调脾在高脂血症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因此而忽视肝、肾等脏腑。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肝主疏泄,能促进脾胃的运化,脾运功能的正常要靠肝的疏泄升发,故只有肝脾调和,才能升降有常,气血冲和。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及肾阴的滋养;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若脾失健运,久必及肾,所以在健脾的基础上补肾,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高脂血症的治疗中,从脾论治,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9、160; 1 赵坤元,赵惠.李七一论治高脂血症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 3 ) :24-25. 2 熊文生.辨治高脂血症重在理脾化痰J.新中医,1996.l1: 4-5. 3 张愍,尹炳生.中西医结合高血脂症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98.本文关键词:高脂血症脾失健运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西医保守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方法 将9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A组44例、B组55例。A组以西医治疗为主,B组加用中药治疗,对照两组
10、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症状迅速减轻,病程较A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明显优于单用西医保守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及手术率。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acute pranereatitis
11、160;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e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AP).Methods 99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A 44 patients was the Western treatment and Group B 55 patients use the combi
12、nation treatment of Western treatmen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n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wo groups with statistical method.Results Group B becomes better quickly and shortened the course of disease in contrast to Group A(P<0.01).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Weste
13、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conservative Western treatment,with shortening 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 decreasing the complication and operation rate. Key words acute pancreatitis;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
14、ine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及重型急性胰腺炎(SAP),虽然AP总的死亡率为2%10,但SAP的病死率仍高达30以上1。我院2003年1月2006年8月共收治胰腺炎患者99例,其中SAP达90以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9例中对照组(A组
15、)男27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8岁。试验组(B组)男28例,女27例,平均年龄45.6岁。两组资料齐同可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上病例均依据临床、生化及B超、CT明确诊断。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第六届胰腺外科学术会议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2。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及基本支持疗法: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抑制胰液分泌、应用抗生素及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及制酸药物治疗。试验组除以上治疗外同时加用芒硝750 g+冰片10 g
16、碾成细颗粒状装入布袋持续外敷腹部,尤其是胰腺体表投影区,浸湿后及时更换新药(或晾干捏碎后重复使用,但疗效稍差,注意避免高温加热或曝晒),待不间断外敷10 h左右均无明显浸湿成块后复查B超,如无异常可停用;大黄15 g+芒硝5 g(后下)水煎200 ml待冷却(与体温相当为宜)后低压灌肠,2次/d,待能自行排便每天2次以上(注意避免腹泻)后逐渐减少至停用。2 结果 A、B两组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见表1。表1 两组病例疗效比较 (略)注:其中好转及无效病例包括病情得以控制或无法控制后转院病例说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17、P<0.01)。其中对照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为(5.56±1.73)天,腹水基本吸收时间为(9.23±2.21)天;治疗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56±0.98)天,腹水基本吸收时间为(6.37±2.86)天。说明治疗组在肠功能恢复时间、胰性腹水吸收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缩短(P<0.01)。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分解代谢疾病,发病机制有众多因素的参与,如胰酶引起自身组织的消化、胰腺的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的作用、内毒素等,可导致全身脏器的损害,
18、病情发展迅速,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重型胰腺炎病人由于剧烈全身炎症反应和全身性感染引起呼吸困难、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治疗中如何控制其发展是提高急性胰腺炎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按中医理论,急性胰腺炎系由肝胆失疏,湿热蕴结之病机,进一步演变为热毒炽盛,瘀热内阻,或上迫于肺,或内陷心包,或热伤血络则谓之重型。其病机之关键是实热血瘀。因此,以通腑泄热、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方中大黄、芒硝相互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大黄、芒硝排出大量肠内细菌及毒性物质。试验证明,大黄还有抑制胰酶活性和增加胰液流量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利胆、促进肠蠕动,减轻毛细血管的渗出,抑制肠道菌群和内毒素的移位的作用。配合
19、芒硝水解后产生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壁吸收,存留肠内形成高渗溶液,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使肠内容积增大,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灌入中药后肠蠕动增加,通过泻下作用排除大量毒性物质和肠道内细菌,从而通过减少内毒素血症及TNF的水平,抑制诱发MOF,降低病死率。也减轻病人的腹胀,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及缺氧程度。本组采用中药汤剂直肠内灌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既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减少胃肠道细菌数量,促进肠道减少胃肠道细菌易位所致感染;又可以减轻病人腹胀,促进黄疸消退,减缓病人症状。同时,直肠内中药灌注无胃管内注药所引起的腹胀、腹部不适,且用药后导泻作用显著,腹胀减轻明显,病人乐于接受。芒
20、硝外用能起到清热解毒、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和消肿软坚之功,加之冰片有清热消肿、止痛的功能。同时外敷促进胰酶性腹水的吸收,从而减轻腹内炎症及肠壁水肿,减少肠间脓肿和胰腺囊肿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日。 AP的预后凶险,主要表现在其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而有效地治疗SIRS是改善AP预后的关键。而对SIRS的防治焦点在于拮抗内毒血症及炎性介质的释放。而诸多研究表明,中药在治疗由胰腺引起的SIRS方面有许多西药不能替代的作用。我们给予基本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中药与西药协同针对AP发病的各个环节,迅速改善胃肠功
21、能,抑制和降低胰腺分泌,减轻毒物对机体的损伤,进而加速胰腺功能恢复,对于防止初期胰腺炎进一步缺血坏死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一些病例可不经过进展期而直接进入恢复期3,从而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且药源丰富,使用方便,费用较低,适用于AP的综合用药。 参考文献 1 吕云福.现代胰腺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21-122. 2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分级标准.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73. &
22、#160; 3 崔乃强.中西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106例.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6(6):152.上一页 1 2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医药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作者:朱跃兰, 文章出处:论文网 发布时间:2007-7-12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变,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治疗手段多样化,发现了许多有益的方药和治疗方法,在减轻症状、调整体质、延缓或消除病因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1
23、古今文献回顾 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首见于黄帝内经,为中医痹病理论之源。素问·痹论提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的概念,描述其特异性症状“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涩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金匮要略记载“中风历节病”的病理为“筋伤”、“骨痿”,临床主要表现为“历节痛,不可屈伸”,近似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并组合了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瘀血致痹学说,治身痛逐瘀汤等方,别具一格,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痹病理论。现代中医对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24、认识与古代基本一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特点是“本虚标实”,故多以补肝肾、强筋骨、补益气血以治其本,祛风散寒胜湿、活血通络止痛以治其标。2 内治法2.1 辨证分型治疗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其证候分为肾虚髓亏、阳虚寒凝、瘀血阻滞3型,这种分类方法为临床所广泛采用。王少山等1主张分期辨证,初期证多瘀血阻络,中期证属肝肾亏虚,后期多为气阴两虚。刘洪旺等2将本病分为3型论治:气滞血瘀型选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香附、乳香、泽兰、五灵脂、红花、地龙、没药、蜈蚣、归尾、川芎、川牛膝;寒湿痹阻型以当归四逆汤加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当归、地黄、独活、川牛膝、茯苓、泽泻、威
25、灵仙、桂枝、芍药、秦艽、防风、细辛;肝肾亏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药用枸杞、杜仲、熟地、川牛膝、鹿角胶、茯苓、泽泻、当归、山药、菟丝子、柴胡、白芍。刘向前等3对湖南省12家医疗单位1997年1月2003年12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892份中医住院病历进行表格调查,结果共诊断出45种证候类型,常见的证候类型:寒湿阻络证、气滞血瘀、肾虚髓亏证、湿热痹阻证。复合证型,以肝肾亏虚或肝肾阴虚为基本证,与其他证组合而成。2.2 专方加减治疗 曹向阳等4自拟壮筋活血汤治疗,从整体观念出发,将其当作全身性疾病治疗,围绕肾、肝、脾三脏立法组方,以滋补肾阳为基础,温煦肢节、气化水湿,同时从“肝
26、肾同源”、“肝主筋”理论出发滋补肝阴、柔筋利节。脾肾密切相关,脾阳得肾阳之助,能化湿通络,配合活血化瘀药物可祛瘀通脉,使气行得畅,疼痛缓解。严培军等5从痰瘀水湿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76例,用川芎、鸡血藤各15 g,丹参、红花、半夏、茯苓、陈皮、白术各10 g,白芥子6 g;疼痛甚加制川乌、制草乌;肿胀甚加泽兰、泽泻;偏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白芍;寒盛加威灵仙、桑寄生;湿盛加薏苡仁、虎杖。每日1剂,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后,临床治愈62例,好转106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为95.45%。许书亮等6自拟骨炎汤,以骨碎补、补骨脂、五加皮、熟地、威灵仙、川牛膝为基本药物,屈伸
27、障碍明显者加地鳖虫、僵蚕,疼痛剧烈者加制川乌、独活,肿胀明显者加泽兰、汉防己、地龙,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58例,总有效率达89.2%。黄肖华等7以逍遥散为底方,肝气郁结型给予柴胡、当归、白芍、茯苓、桃仁、红花、牛膝、木瓜、羌活、防风、蜈蚣等;肝气郁结并湿热型以柴胡、当归、白芍、茯苓、桃仁、红花、牛膝、木瓜、羌活、防风、蜈蚣、丹皮、栀子等。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4例,结果临床控制19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显效率75.9%,总有效率94.4%。3 外治法3.1 针刀治疗 刘书鹏等8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5例,局部施以小针刀术并注射强
28、的松龙注射液及Vit B12注射液,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配合弹推髌骨手法治疗。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3%,疗效较为满意。顾春英等9采用针刀闭合术,关节腔冲洗12次,配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12个疗程,从而调节关节生物力学状态和改变关节滑液流变学状态,共治疗骨性关节炎300例,取得良好治疗效果。郎伯旭等10采用针刀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明显优于口服解热镇痛药组,说明针刀的有效松解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是显著而迅速的,而合理的功能锻炼则对疗效的保持及维持关节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3.2 中药外用治疗 姜洪洋等11采用自拟中药方(川乌、草乌、海桐皮、伸筋草
29、、透骨草、白芷等)熏洗治疗本病120例,取得满意效果,总有效率为95%。唐广应等12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伸筋草、乳香、没药、海桐皮、透骨草、牛膝、川椒、艾叶、威灵仙、钩藤、泽兰、补骨脂、骨碎补,煎汤熏洗患膝。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30例,治疗效果较满意,疗效稳定。陈利新等13用自拟中药方(生川乌、生草乌、白芷等)经碘离子导入治疗本病400例,总有效率98.5%。周启慧14应用通络止痛膏制成膏药外敷,达到散寒祛湿、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治疗本病120例,显效93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8%。1 2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骨性关节炎
30、中医药3.3 针灸推拿治疗 任彬等15针刺采用斜刺阳陵泉、阴陵泉、血海、梁丘4穴,手法为平补平泻。周光辉16将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超短波配合中频电疗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膝痛程度积分、膝关节功能评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陈玉玲等17取肾俞、足三里为主穴,配以梁丘、阴陵泉或血海、阳陵泉,采用穴位注射疗法,根据病情交替使用当归注射液、鹿茸注射液、复方夏天无注射液等。师彬等18采用推拿正骨方法,如理筋手法、骨盆矫正、髋膝联动法,并结合阳性点复方活血膏贴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57例,取得
31、较满意疗效。张贺民19采用按摇膝眼法,先予以循经点穴,疏通经络使气血通畅,再施以局部按摩,按摇膝眼等手法使局部粘连得以松解,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4 综合疗法 柳海平等20采用自拟骨痹痛消方内服,配合自拟关节熏洗方熏洗、手法推拿按摩等综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52例,有效率为95.2。常程峰等21应用祛风除湿的中药热敷,配合针刺和小针刀,治疗本病75例,临床治愈54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3.33%。卢宇等22采用膝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药物封闭等综合治疗,同传统物理疗法加药物封闭治疗进行对照,共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治疗结果显示
32、两者疗效差异显著,使用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和药物封闭等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满意。何成奇等23应用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注入阿是穴)与运动疗法相结合,治疗本病30例,显效15例,进步8例,改善4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0%。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治疗方法也很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医辨证分型不规范,难以做有效比较;临床科研设计不尽合理,治疗用药多种多样,大方复方多,难以找到有效的中药组合等。为进一步研究本病,应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科研设计,此是提高文献科学性、可靠性的前提条件。对于治
33、疗,除了采取辨证论治外,还应注意辨病专方论治,把辨证与辨病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既可为中医药治疗骨性关节炎提供新思路,还可为将来研制组方精炼、重复性好的中药新药打下基础,为中医药的研究及开发新药提供可靠的依据。参考文献1 王少山,张世华.骨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47.2 刘洪旺,刘志刚.退行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中医辨证施治.中国骨伤,1997,10(4):27.3 刘向前,姚共和.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住院病历中医证候诊断回顾性分析.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5):58.4 曹向阳,李无阴.壮筋活血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52例.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6):30.5 严培军,孙玉明.从痰瘀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76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印制费合同范本
- 科技背景下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与优化
- 科技引领未来社区门诊的信息化革新
- 电子商务中绿色物流与可持续供应链策略
- 银行店面转租合同范本
- 社交电商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推动
- 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 生产环境改善之道定置管理的步骤与方法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附答案【b卷】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含完整答案(夺冠)
- 《飞科电器公司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7800字论文)》
- 零星维修工程项目施工方案1
- 楚辞离骚的原文全文完整注音版、拼音版标准翻译译文及注释
- 湖北省荆州市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附答案】
- 刑事诉讼法课件
- 肩袖损伤病例讨论
- 《ISO 41001-2018 设施管理- 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专业读与应用指导材料之2:“4 组织环境-4.2 理解相关方的需要和期望”
- 2024年中国冻虾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DB13(J)-T 8543-202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72%)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及答案
- 某港口码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