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评课稿_第1页
《湖心亭看雪》评课稿_第2页
《湖心亭看雪》评课稿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心亭看雪评课稿湖心亭看雪是清代文学家张岱的作品,文章描写的是作者观 看雪后西湖的美景。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领着学生理解 生词,串讲课文内容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李老师一改以 往的教学模式,采用了 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奏 张弛有道,知识系统由浅入深,由读促学。李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排井然有序,条理清晰:对文本关注全面细致, 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读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品味及内容主旨的理解等 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 慢慢走,欣赏啊! ”在课堂教学中涂老 师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词 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表现的爱国情 感。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括张岱的形象一一痴,

2、并引导学 生去文中搜索哪些方面表现出张岱的 痴”。这里学生先找到了 是日更 定矣,余孥一小舟”,学生认为时间之晚,天气之冷,当别人在家取 暖时,他选择了独自去看雪景。在这里,学生总结出他这是行”上的痴。除了行痴”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便更进一步的挖掘课文中的痴景二 痴遇"。李老师不单停留文章的表层,更通过对 金陵'理解提 升了文章的主题。即由 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一一亡国之思,故国 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 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这堂课除思路清晰之外,其对语言的品味分析更是精湛,体现了 文 本细读”的教研主题。如 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句中,三个

3、 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连词 与"。李老师问学生: 文中的天与云与山与水1作者明明可 简洁地说 天与云与山与水,为何又非要多添一个 与字呢? ”这便引 发学生的思考,以一个 与”字,用在这里到底有什么好处。后来学生 联系整个意境的话,便自然得出。因为那时雾气很大,用与句意为因看不清而连成一片,而不用 与”,就给人一种孤立的感觉。当学生 有了这层理解之后,再联系后面的 上下一白",便能感受到一种浩大 之气。这便由一字引到一句,再由句引到一种意境,最后发出自身渺 小之感。而后再引导学生读出个中的味道。除这里之外,涂老师借用 量词替换法,来引

4、导学生去理解古文背后的意蕴,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中量词的使用妥当不妥当?是不是要改成 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 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即第一组是原文,第二组将量词替换:痕(道)一一堤、点(座)一一 湖心亭、芥(只)一一余舟、粒(个)一一人,量词替换后,学生便 自然而然体会到替换后的字将破坏原有的浩大之气, 且与当时雾气大 的环境相抵触,最后引到 人生如沧海一粟”,作为明朝遗民张岱的沧 桑之感。对于语言的品味,李老师做到细致入微。在品味这个句子时, 李老师还自然地融入了 通过对典型句子的分析抓住了对景物白描的 写法,领略到这种写法能抓住事物特点、语言精练、准确。”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时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和同学交流,有的 说出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状浓抹总相宜”等等。但同时课堂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不足,没有充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积极的评价。 课堂 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还有所欠缺,总想着自己的设计步骤,学生回答打 乱自己的预设后不能及时调整步骤。 再是对本文中中国文人的思想内 涵挖掘还不够,显出教师的文化底蕴的不足。我的思考:一、课堂上出现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