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邢台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侧重体现的是孔子和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涉及到社会转型,也未体现孔孟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故ad错误。材料中孔子的大意是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大意是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这体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

2、负,故选b。重构礼乐纲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武帝所采用,故c错误。【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是否符合史实;是否与材料相关;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2. 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儒家之言教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是无从谈起的。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a. 产生于古代的某种官职b. 提倡教化以现实为基础c. 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d. 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答案】b【解析】【详解】“儒家也最重教化”

3、说明儒家思想重视教化,“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是无从谈起的”表明儒家思想提倡教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礼义”,排除c;材料表明儒家思想提倡教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无法体现“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排除d。3.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 君主无为而治b. 强化血缘等级c. 推行礼乐仁政d. 实行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a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

4、c、为儒家思想,所以a、b、c都不正确,材料符合法家的主张,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4. 朱子语类:“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 “知行合一”b. “发明本心”c. “格物致知”d. “存天理,灭人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依据所学可知,“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故朱熹认为,若没

5、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应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程朱理学5.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下列与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

6、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材料最为接近,故c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未涉及为国为民,故b排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映义利关系,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6.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a.

7、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 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 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 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故选c。a、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与题意不符。考点:三教合一点评:三教合一是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儒家学者创立了理学,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明理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7. 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所持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主要原因是a. 两人的阶级立场不同b. 两人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c. 两人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d.

8、 儒家是主流思想而法家不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这是因为处在我国小农经济的产生阶段,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黄宗羲是生活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故选c。a项错误,两者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b项错误,两者都谈不上对社会规律的把握;d项错误,二者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思想的类型,而是是否适应当时的形势的问题。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与韩非子比较。8. 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表达了小生产者a. 要求提高政治

9、地位的愿望b. 要求建立政令统一中央政权c. 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d. 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墨子主张尚贤,反对血缘世袭,体现了小生产者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故a正确;法家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故b排除;道家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故c排除;墨家并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故d排除。9. 有人写道:“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 人与自然的和谐b

10、. 社会现实c. 人与社会的和谐d. 人的生命【答案】b【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从各自思想角度对于当时社会提出建设性意见,属于社会现实的关注,故b正确;a是道家思想;c是儒家思想;d是儒家思想。没有涉及思想的共同点。【详解】10. 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a. 天行有常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 弱者道之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守株待兔”意在讽刺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体现了法家的变革理念,而“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指不完全遵循过去,不效法

11、陈规,具有因时而变不断革新的含义,故b项正确; “天行有常”为荀子思想,认为应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自身规律而行事,排除a项;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儒家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弱者道之用”是道家思想,指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属于道的运动,而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排除d项。故选b。11. 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 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

12、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故答案选d。其他三项均不是社会根源。点睛: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

13、,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12.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以下关于太学的说法正确的有汉武帝时期设立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学校其教学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太学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其教学主要内容是“五经”,汉武帝下令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故正确;“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才出现,错误;太学属于中央官学,不属于地方教育,

14、错误。选项正确;、c和d项错误。【点睛】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13.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 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b. 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c.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作法使春秋战国时期生动活跃

15、的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汉武帝时期虽然实行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不是所有的除了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消亡了,而是不再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成了正统思想,所以d项是汉代文化局面。其实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所以c项说法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封建政权的思想控制·秦汉时期的儒学思想14.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许多言论对后人有深刻启迪,如“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等。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思想家分别是a. 老子 陆九渊

16、 黄宗羲b. 庄子 陆九渊 黄宗羲c. 庄子 王阳明 顾炎武d. 庄子 陆九渊 顾炎武【答案】b【解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体现出的是到家的思想境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庄子的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体现出的是陆王心学的内容,因此这一人物是陆九渊;“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体现出的是是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人物是黄宗羲,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15. 明后期,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长期在小生产者阶层中讲学,从者云起。他曾经提出“明哲保身论”,“知保身者则必爱身如宝,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人爱我,则吾身保矣”。这种思想a. 从人文角度

17、开启近代启蒙思想b. 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消极避世观c. 因弘扬了个性而迅速成为主流d.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理想和诉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追求个性自由成为了他们的诉求,而王艮的“明哲保身论”中便蕴含了尊重生命价值,尊重个人的人文情怀,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艮的思想虽然带有进步性,但不属于近代启蒙思想,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艮的“明哲保身论”论证了爱身与爱人的关系,强调爱身也要爱人,人爱我才能保身,这蕴含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是消极避世,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

18、期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故c选项错误。16. 如图是孔子学院的标识,采用昂首高飞的和平鸽与地球两种图案的组合,构成一个变体的“汉”字,图案包括了a. “全球、汉语、和平、崛起”的深刻寓意b.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c.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d.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特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采用昂首高飞的和平鸽与地球两种图案的组合,构成一个变体的“汉”字”,整个图案包含了“全球、汉语、和平、崛起”四层寓意,充分体现了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故c项正确;标识并示能反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及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排除bcd三项。故选a。17. 李贽在藏书中既反对专权,又称颂“圣主”

19、;既同情农民起义,又视起义为“盗贼”,其认识源于a. 个性的价值观b. 阶级的局限性c. 思想的矛盾性d. 主张的片面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李贽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一方面他要维护封建传统的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所处的时代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又使其产生了反传统的思想,故其认识产生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故b项正确;个性价值观是李贽所处的时代造成的,是历史局限性的体现,排除a项;李贽思想源于其所处时代与现实的需要,并非其思想上的矛盾与片面,排除cd两项。18.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

20、理”主要是指( )a. 世界万物的本原b. 社会发展的规律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 人的情感、感受【答案】c【解析】【分析】当时天理都是为封建思想服务的。理的本质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故c正确。【详解】19.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民为邦本c. 天下为公d. 君舟民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可知黄宗羲认

21、为学校教育具有判断是非的权利,天下事不再是天子个人的事,是天下人的事,与天下为公的社会政治理想相符,故c项正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君民关系,故排除bd两项。故选c。20. 荀子认为:“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据此判断荀子a. 主张性恶反对性善b. 主张礼法并用c. 强调实施严刑峻法d. 提倡为政以德【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了通过“明礼仪,起法正,重刑法”,既崇尚礼制,又注重法治,即“隆礼重法”,才能达到天下皆治而善。由此可知看

22、出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故b正确;材料不是说明荀子用性恶论反对性善论,排除a;严刑峻法是法家思想主张,排除c;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故选b。21.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书中说“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曲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儒学实际上吸收了a.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b. 法家中央集权思想c. 战国阴阳五行思想d. 周公礼乐制度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吸收了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c选项符合题意;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法家思想与材

23、料无关,b选项排除;礼乐制度是维护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2.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 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c. 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d.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的儒家的学者针砭时弊,批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打击。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要求,因此b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

24、说,a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项说法错误;宋明理学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d项错误。23.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对统治者最有利,其原因不包括( )a. 适应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b. 符合当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c. 有利于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d. 被秦始皇采用,完成了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答题的能力。法家思想中“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等主张适应了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故a、b、c三项的表述正确,均与设问要求“不包括”不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实

25、行皇帝制,自称“始皇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战国时期”,故d项的表述错误,本题应选d项。24.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材料信息体现的就是:既要上下相和又要保证贵贱等级的思想,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a项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b项只体现礼乐制度中的“乐”,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君子庶人日趋平等”不

26、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排除c。d项只体现了礼乐制度中“礼”的思想,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要重点把握到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要把握到这些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巩固统治以及对中国后世的影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领会这些制度的内涵。关于“礼乐制”,要分“礼”和“乐”两个方面来把握,领会到规范“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25.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

27、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性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所以选d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天人感应2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对某位明清思想家思想的概括。这位思想家是a. 李贽b. 黄宗羲c. 顾炎武d. 王夫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主张明道救世,面对

28、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顾炎武认为当务之急在于探索“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其思想的概括,c项正确;李贽主张童心说,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排除a项;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主专制,排除b项;王夫之提出气一元论,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循天下之公”,排除d项。故选c。27.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a. 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 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 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 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29、答案】b【解析】【详解】儒家思想注重道德说教,由材料“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可得出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故b不符合题意;在我国封建社会,汉武帝起,儒家学说才占据统治地位,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儒家教育开创者是孔子,而非汉武帝,故d不符合题意。28. 它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这个学术群体的代表人物是a. 董仲舒b. 黄宗羲

30、c. 程颢、程颐d. 朱熹、李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结合所学可知,唐宋以来儒家学者在抨击佛教、道教的同时,融合了佛教、道教的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来解决信仰危机与道德危机,推动了理学的产生,程颐与程题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故c项正确;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导者,与材料中所述不符,排除a项;黄宗羲是明末的思想家,他的政治主张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中所述内容不符,排除b项;李贽是明末的思想家,他的政治主张是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2

31、9.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 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物本源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宋明理学的知识。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源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选c。a项是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明清进步思潮。考点:宋明理学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

32、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30.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以下各项最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特色的是a. 夫私者,人之心也b.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c. 天地之化日新d. 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答案】b【解析】a肯定人的私欲,是李贽的思想主张;b讲的是君和臣就是共同抬木头之人,这黄宗羲主张的君臣平等,所以答案选b;c是王夫之的思想主张;d是唐甄的思想主张。二.材料题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33、为轻。”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古曰世异则事异。”(1)分别指出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并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写清并按材料顺序回答,否则不得分)(2)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今天,儒家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1)学派:一是儒家;二是墨家;三是道家;四是法家;主张:材料一主张关注人民,认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或民贵君轻);材料二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材料三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材料四认为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2)态度:批判地继承,对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实意义:其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