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学案1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学案1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学案1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学案1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新闻两则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高屋建瓴( l íng):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气势磅礴( páng b ó):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磅礴,盛大的样子。瑰宝: 特别珍贵的东西。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溃( kuì)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歼 (ji n) 灭:消灭。击溃:打垮;打散。封锁: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二) 知识积累1

2、、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

3、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背景简介:1949 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 日 2 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 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 日夜, 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

4、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时代背景简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 112 万人。1947 年 6 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 月 10 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 152 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 年

5、到 1949 年 1 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二、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三、课时安排:2 课时四、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

6、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B特点:、简明性。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D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事件的原因、。、。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2、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鄂() 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 星宿()绥靖()杜聿() 明阻遏()(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标题:导语:主体:( 3)在文中画出主体

7、部分的的结构层次。第一层(从到):第二层(从到):第三层(从到):( 4)探究新闻的结构。(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2、句段品读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 “即已” 依次次换成 “越过”“到达”“共”“现在 ”好不好?为什么?(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3、探究质疑( 1)主体部分

8、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一)基础练习:B特点: 真实性、 时效性、简明性。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D结构: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 导语、 主体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2、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鄂(è ) 豫( y ) 荻( d í )港芜( wú )湖溃( kuì )退歼( ji n)灭要塞( sài)锐不可当( dng )星宿( xi ù

9、 ) 绥靖( su íj ìng )杜聿( yù)明阻遏( è)(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 4月 20日夜至 22日 22 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 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 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 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 万人已渡过大

10、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 20 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在文中画出主体部分的的结构层次。. 第一层:(20 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 21 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11、 4)探究新闻的结构。(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实数,西路军35 万,中路军30 万,东路军35 万,共 100 万。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数量多战线长 气势大 胜利大2、句段品读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 “即已” 依次次换成 “越过”“到达”“共”“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1)“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 (“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

12、“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指到了某一地点或某一阶段,) “24 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 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结果就在21 日那一天” ,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 “正是 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 ,我军“突破”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

13、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3、探究质疑(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 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 3,余部 '23 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随堂抽测题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 不含 )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在文中的作用是。“新华社长江前线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