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鲁教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鲁教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鲁教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鲁教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鲁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丁肇中( ) 授予( )遵照( )彷徨( )( ) 实践( )不知所措( )2<形近字授:授予 措:措施 致:招致受:接受 错:错误 至:极至3<词语解释【格物致知】 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荣幸】 荣耀而幸运。【授予】 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清谈】 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袖手旁观】 藏手于袖,在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一帆风顺】 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激变】 课文中指急剧变化。也指因刺激而生变乱。4<文学(文体)常识丁

2、肇中,当代第一流的_。一九七六年他获得了_奖。本文是作者于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_举行的“_”大会上接受_奖时发表的演讲。【参考答案】1<丁肇中(zhào) 授予(y) 遵照(zn)彷徨(páng huáng) 实践(jiàn)不知所措(cuò)4<实验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 人民大会堂 情系中华 特别荣誉 二<课文学习1<课文的标题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它最早在什么地方提出来的?【明确】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最早是在大学里提到的。2<为什么应该有格

3、物致知精神?【明确】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3<作者在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请以作者所举王阳明“格物”这一事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细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王阳明的“格物”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

4、理想平天下”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所以作者说:“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从上下文来看,在作者心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4<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作者认为,造成中国学生面临“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原因是大家受王阳明思想的支配,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

5、维而不愿动手。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就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5<读下列语句,注意标有红色字体词的作用。(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3)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4)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关联词语。(1)作者强调实地实验对获得新知识的重要作用。“只能不可能”在句中起到了强调作用。(2)作者强调科学实验的过

6、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复句,一般强调“而是”后面的内容。(3)作者强调实验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不是”对“毫无选择的测量”作了否定。(4)作者强调了“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不能也不能”从两方面否定了错误的做法。6<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1)举例论证。文中第4段举了王阳明的例子;第11段<12段联系实际,举了中国学生及作者自己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论点。(2)道理论证。第5段<第89段,第13段都运用了道理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7<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可举事例很多,为什么文中只举了明朝的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来

7、论证呢?【明确】议论文中举例要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举王阳明的例子,可以有力地说明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中国传统教育对中国学生的影响,很有现实意义;举作者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有力地说明了有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样的举例,有针对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8<请你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明确】古代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平天下,所以它所格的物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获得新知为人服务,所以侧重于实地实验的精神。9<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明确】

8、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10<本篇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这是为什么?【明确】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重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使读者真切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第二,作者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11<“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是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请说出理由。【明确】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不是,王阳明格竹子并没有探察竹子的过程,而是坐在凳子上硬想,他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因此,王阳明的做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12<在“格物致知”方面,

9、中国学生有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如何弥补这些不足?【明确】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往往功课念得好,对于一些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却不知所措。主要是由于传统教育这个文化背景。如何弥补略。13<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哪几个方面?请你联系实例谈一谈。【明确】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联系实例略14<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明确】文章结构图(2)段落分析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段):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在这

10、段中,作者告诉听众,自己的演讲内容是基于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了解。第二部分(25)段: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2段中,作者首先谈到大学中提出的“格物”和“致知”,认为用“格物致知”来描写现代学术再适当也没有了。但作者接着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针对这种传统教育,作者严肃指出:已经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了。第三部分(612段):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一部分既有讲道理又有生动事例,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610段):指出“新的知识只

11、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在作者看来,新的知识是从实验中得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而且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第二层(11<12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轻视实验<不愿动手是无法取得学术上的进展的。在这一层中,作者指出传统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而作者自己初到美国时,就发现了光埋头读书是不能应付一切的。在经历了一番彷徨恐慌之后,作者悟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第四部分:(13段):提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帮助听众拓宽视野,让听众意识

12、到格物致知精神不仅在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所以在一般的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这种精神怎样体现出来呢?作者认为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三<深入探究  1<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明确】课文围绕了解自然的方法这一问题,整体上从古代目的不在于求知而在于平天下,说到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从而论证了“应有格物致知”这一中心论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段):介绍演讲的(2)事实论证。文中列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论明古代格物的

13、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以自己的切身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内涵。(3)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论点。2<谈谈你对本文通俗易懂的演讲语言的理解。【明确】本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使听众易于接受。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重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如第12段中,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第二,作者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

14、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真正重视格物致知。 四<迁移训练课内阅读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

15、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

16、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2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3作者在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请以作者所举王阳明“格物”这一事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4选文中作者着重强调“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作者这样强调的目的是什么?5细读下列语句,注

17、意标有红色字体词的作用。(1)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6作者为什么讲王阳明对着竹子苦想七天的故事?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8这四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9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参考答案】1B2A3王阳明的“格物”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所以作者说:“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18、义就被淹没了。”4这样强调是为了说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淹没了,进而说明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应该改变。5(1)作者强调传统教育的弊端。“不是而是”起强调作用。(2)作者强调“现代学术的基础”的本质和特性。两个“就是”起说明作用。6用王阳明的故事说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儒家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7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

19、有代表性,很有说服力。9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阅读智者无言,回答15题。 智者无言  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 巍峨的山峦是缄默的。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有这么两个人应考厨师。甲一开言便说了个天花乱坠,从传统的中国名菜到洋派的西式糕点,从每道菜的用料着色到火候调味,似乎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乙则静候一旁一语不发。待问及他时,他只是说:“给我30分钟的时间,我做一桌菜出来看看便是。不用说,“讷于言”的厨师被录取了。

20、机智和美妙的语言有时只不过是一种一瞬的智慧和淋漓的表达,但智慧和表达本身并不证明结果。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花。认识一个人,不要光听他怎么说,而应当看他怎么去做,因为有的语言言不由衷。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需急于去看它春天开的什么花,因为有一种事实叫做华而不实。你可以等到秋天,那时候你去看树上的果实,果实是花的语言,也是树的注释。芸芸众生,那个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便一览无余的人,你会觉得他索然无味,因为他说得太多。而那个一直一声不吭以沉默示人的人,你不仅仅对他印象深刻,而且产生了探询他的愿望因为那沉默带给女性的是典雅矜持,带给男性的是深邃练达。你要记住,生活中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一种

21、深刻;说出来,反而索然无味,比如一生一世的爱情。我小时候妈妈对我说:你看大街上那两个吵嘴的人,声嘶力竭的人往往理屈词穷,因为真理不在他那一边,他想先声夺人来掩饰自己的心虚。而那个沉默者往往一身正气,于是不动声色,因为沉默是强有力的蔑视。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乌鸦和知了无疑是最善叫的,但它们都不是人类的宠物。火山爆发那一声震天的巨响,那力拔山兮的气概,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一奇观不会随时可见,为那一瞬间的壮观,它在地层深处沉寂了千年万年!有两种方法可以使世界变大:登上山峰远眺,闭上眼睛沉思。它们与语言无关。由此看来,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盖同此理。 智者无言。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文章开头写了大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