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4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1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

2、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

3、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三、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豁(huò)然开朗 俨(yn)然 诣(yì)太守 垂髫(tiáo)刘子骥(jì) 阡(qin)陌交通 便要(yo)还家(二)熟悉课文:1疏通字词。为业:靠谋生。    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    

4、异:诧异。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咸: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

5、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 志:做记号。如此:像这样。 遣:派。欣然:高兴地。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缘: 缤纷: 仿佛: 舍: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交通: 具: 要: 绝境:无论: 延: 向: 志:及: 诣: 志: 遂:规: 寻: 妻子:(三)理清文章线索、结构: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明确: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的情形。分组讨论,明确、

6、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四、全班齐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课文。五、布置作业:1熟读并能初步背诵课文。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当堂小测,抽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二、研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大意对即可)。三、分类感受(一

7、)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相应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未果”(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三)感受桃花源的幸福。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教师归纳:(1)黄发垂

8、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住民:“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2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四、主题探讨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五、深入讨论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

9、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六、小结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文。2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3摘抄文中出现的成语。4预习桃源与沅州。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0、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1、160;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

12、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

13、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

14、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

15、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   晋太元中(jìn) 缘溪行(yuán) 便舍船(sh)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è)(yn)    阡陌(qi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o ) 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清楚、

16、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

17、:交错相通   今义:(味道)新鲜 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18、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6课文翻译   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线索渔人行踪。   第一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 

19、;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20、 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

21、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对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 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 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

22、160; 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

23、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

24、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C、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渔人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故事的发展)   第

25、四节: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结局和尾声)   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两

26、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

27、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课堂小结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

28、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2拓展:欣赏一篇幽默诙谐的桃花源后记   陶渊明先生的一篇桃花源记令五陵桃源名声大噪。我甚神往之,遂前去探访。至五陵,见渔人,说因由。渔人便撑船载我同往。   得一山,山有黑漆大门,上有金铜扣环,门上一匾,上书“桃花娱乐园”五个金字。吾甚异之:此乃桃花源乎?忽闻一声“哈喽!”大惊,回头视之,原是一桃花源人。西装革履,油头粉面,手提黑提包,执大茶杯。见渔人,大喜:“哇噻!是你耶!好久不见了耶!”渔人细审,认出乃上回款待渔人者。那人遂掏出名片与我,上书   桃花娱乐园副

29、园长 桃花节副主席   地址:人面桃花街1号    于是,便随桃源人参观,桃源中人,个个打扮入时。领带西服为先生,牛仔裤大头鞋为小姐,披红戴紫为老太太,可谓:“男女衣着,悉如洋人”;女子之“青丝”如今变为金发,老人的“银丝”,如今染的漆黑油亮,可谓“黄发垂髫”;男女腰中皆挂大哥大、BP机,鸣声此起彼伏,可谓“机犬相闻”。   不久,日已高,甚觉腹中饥渴,桃源人便要至其家,已非草舍茅屋,乃朱楼翠阁,上书五大金字“桃源大酒店”。随后上菜,乃:肥城桃、水蜜桃、金丝桃、猕猴桃、蟠桃、胡桃、扁桃、油桃、杨桃、樱桃等二十余种。除此外,另有桃咸菜、

30、桃馍、桃罐头、桃酒、桃饮料等,渔人自语道:“每菜皆桃,恐不久将生扁桃体炎”。   停数日,辞去,包中装满桃源人推销之桃罐头等特产,另有纪念章、纪念币、纪念册、游览图数十种。桃源人将一叠传单塞于我等,语云:“务必向外人道也!”打开传单看,上写“让世界走向桃源,让桃源走向世界。”   门庭若市久矣。     六、全班齐背课文,布置作业    1.找出本文的成语,摘抄在笔记本上。           &

31、#160;2.翻译并默写全文  七、教后反思桃花源记过关测试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豁然( ) 俨然( ) 阡陌( ) 怡然( )垂髫( ) 郡下( ) 诣太守( ) 刘子骥(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 具答之B便要还家 C欲穷其林D为天下唱3. 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1)复前行,欲穷其林。A穷苦,贫困B极端 C穷尽,走到头(2)得其船,便扶向路。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3)此中人语云A语言B告诉C说(4)处处志之A作标记B标记 C意志(5)寻病终A寻找 B搜索 C不久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古

32、义:_今义:_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今义: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今义:_ 古义:_今义:_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_今义:_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朝代)著名的诗人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2)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_(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二、阅读能力(一)课内阅读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33、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参考答案:一、1huò yn qin mò yí tiáo jún yì jì2 C3CCBAC4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

34、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没有出路的地步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的连词5无人问津 怡然自得二、(一)1(1)类(2)全,都 (3)邀请2A 剖析: 交错 相 通;C与世隔绝的地方;D 更不用说 3(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 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3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4表达了作者对和平 ( 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第22课、短文两篇刘禹锡学习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学习准备: 熟读课

35、文,扫清文字障碍。第一课时 陋室铭教学设计: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1、读一读:教师示范

36、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7、。”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1、赏析拓展: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请你联系刘禹

38、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教师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

39、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2、课外延伸:背诵默写课文。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 “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 友:学问渊博的来客 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不陋”的原因趣:恬然自适的生活 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托物言志 借陋室以

40、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爱莲说教学设计: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

41、及作者)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1、读一读: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

42、字意。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蕃 濯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设置问题情景一: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讨论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

43、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设置问题情景二: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设置问题情景三: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

44、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设置问题情景四: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讨论明确: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

45、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1、借花喻人: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

46、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2、归纳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3、互动释疑:将自己

47、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

48、课外延伸:背诵默写课文。仿写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托物 言志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德育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9、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两篇文章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蕴藉,含而不露,不读难以领悟,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陋室铭为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好材料;爱莲说也讲究骈句、散句交错运用,读来顿挫有致

50、,铿锵悦耳。教师应指导学生读骈句:注意骈句的节奏特点,四字句一般为二二节拍,五字句多为二一二节拍,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较长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努力以声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与“乐”,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3比较阅读法。可将两篇短文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

51、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

52、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教师分发

53、文字资料,为学生积累词语提供帮助。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辨音识字: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教师提示:(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3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

54、学生齐读课文。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

55、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教师板书:山水比兴引陋室3提问: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选三位同学找出相关文句,并依次作解释。学生(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教师点拨: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教师板书:对偶拟人描环境学生(2)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教师点拨: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