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解析_第1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解析_第2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解析_第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解析_第4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解析7知识点基础知识一、等高线地形图(1)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辨误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不同(2)等高线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特点: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线有无数条。析规律:等高距的含义及特点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 距相等。(3)等高线地形图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 形。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例题解析【例1 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 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约是()。A. 8689 米B. 9003 米C. 8999 米D. 9009 米解析:首先确定所求两点的海拔。然后计算二者海拔之差就是相对高度。答案:C【例1 2】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A, B, C, D, E o(2) 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 米。(3)沿B虚线和 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 ,其原因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 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山体的

3、不同部位,等高线 形态也不一样。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山峰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 一表示(4)等深线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等深线地形图的判读在等深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判断海底的坡度大小。坡陡的地方,等深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深线稀疏。(4)山峰M与A,较高的是。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处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4、为山峰;B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 低处凸出,为山脊;C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为鞍部;E处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叠相交,为陡崖。第(2)题,H点所在的等高线是 400米,G点 处在200米等高线上,二者相对高度是200米。第(3)题,沿B处虚线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易攀登。第(4)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数据变化规律,A、M两点海拔高,是山峰,且M峰多了一条等高线,海拔比A峰高。答案:(1)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2) 200 (3) B此处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4) M基础知识二、分层设色地形图例2下列关于不同地形的说法不正确

5、的是()。般在200基础知识三、地形剖面图(1)定义: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2)优点: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地面高低起伏的状况。【例3】 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山谷的是()。A. a B.b C.c D.d(2)在图乙中画出图甲沿 AB线的地形剖面图。定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 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这样的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规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 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

6、雪,褐色表示高山。优点: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不同地形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特点:地形类二型高度地面起伏状况高原500米以上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山地500米以上起伏大丘陵500米以下起伏和缓盆地/、固定中间彳氐,四周高平原200米以下起伏小A.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B.丘陵是指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地C.山地是指海拔500米以上起伏很大的高地D.高原是指海拔500米以上顶面平缓的高地解析:平原的海拔一般在 200米以下;丘陵海拔不是很高, 500米之间;山地海拔高,起伏大;高原海拔高,起伏较小。答案:B(3)绘制步骤如下:根据需要确定剖面线,如上图中的直线AR确定比例尺:先

7、确定水平基线(一般与剖面线长度一致)与水平比例尺( 般采用原图比例尺);再确定垂直方向的高度差(一般与图上方向的等高距相等) 垂直方向的比例尺(一般大于水平比例尺)。量出剖面线与不同等高线的相交点间的相对位置,并读出其海拔。在剖面图上画出相应的点,各点的水平位置及海拔必须与上一步所确定的点 相对应。把各点连成圆滑的曲线,在曲线内画上阴影以表示地形起伏情况。解析:第(1)题,a点处于两座山峰之间,为鞍部;b点处等高线相交,为陡崖;c处等高线向高值凸,为山谷;d处等高线向低值凸,为山脊。第(2)题,画地形剖面图时注意 A点海拔在400500米之间,B点海拔为300米,再按地形剖面图的画法完成即可。

8、答案:(1) C基本方法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2)山峰和盆地的等高线形状相同,都是闭合的曲线,但数值变化规律不同。山峰是“内高外低”,即越往里等高线的数值越大;盆地是“内低外高”,即越往里等高线的数值越小。(3)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弯曲方向不同,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在山谷中经常发育河流,因此河流也是山谷的标志。(4)利用握紧的拳头记忆地形部位:A山峰,B山脊,C山谷,D一鞍部,E一陡崖。如下图:【例41】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形起伏越大B.等高线越稀疏

9、,表示地形起伏越大C.闭合等高线的中心一定是山顶D.闭合等高线的中心一定是盆地解析: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 形起伏越小;闭合等高线应根据数值的变化特点,判断是山顶还是盆地。答案:A【例4- 2】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有关图中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表示的地形,说法不正确的是()。思维拓展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1)等高线和地图基本要素的结合一般给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然后在图上要求计算两地的实地距离,判断各个 地理事物的相对方向。这要求及时把地图的基本要素的知识迁移过来。根据等高线上的数值可判断海拔高低,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值是海拔,数值越 大,该地的海拔越高;同一条

10、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 拔之差是等高距,也是两地的相对高度。根据等高线疏密可以判断坡度陡缓A. A处是山顶B. B处是山谷,C处是山脊C. D处为陡崖D. E处为鞍部解析:A处等高线闭合,越向中心海拔越高,是山顶;海拔低处弯曲,是山脊;C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是山谷;线重合,是陡崖;E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答案:B处等高线向D处等高B【例5】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完成下列问题。根据等高线形态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2)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工程建设:修路、修水库、建大坝。点技巧:修建工程选址要考虑的条件修路一般选择坡度比较缓和的地方,水库一般选

11、在地形较为封闭的位置,大坝 一般建在盆地的出口处,这里地形狭窄,工程量小。生活相关:登山比赛,河流的流向和发育等。在登山的时候,要看具体情况, 要求速度就选择陡坡,要求省力就选择缓坡。河流一般存在于山谷之中。城镇建设,工农业发展:选择城镇的位置应该在地形平坦、有河流流过、交 通便利的地方。发展农业也要靠近河流;建设自来水厂要选址在河流的上游;化工 厂一般建在河流的下游,并且远离居民区。(1 )图中甲地在乙地的方向,河流丙的流向大致是(2)图中B点海拔是 米,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大于 米而小于 米。(3)甲、乙两地的实地直线距离是 米。(4)如果 G D两条虚线中有一条表示小河,该小河应位于 (C或D)处。(5)如果在甲地拟建一座工厂,有人建议建化工厂,也有人建议建自来水厂。你认为哪个建议合理?并说明理由。答案及解析:(1)西南、自北向南根据“上北卜'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2) 6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