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_第1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_第2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_第3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_第4页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数学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1一、分析教材、明确目标比的应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数学课程标

2、准、四个关注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根据上述观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新时期的课堂,是信息技术的课堂,我班学生人数少,在教学本课前,我在电脑上选好了课堂教

3、学实录,首先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接受先进的教学方法,预予辅助教学,我就在一旁随时给以重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教法灵活 学法得当我在教学中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因此本课的教学法我总体归纳为两点:1、创设情境,为自主探究形成氛围?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本课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教材中例2所讲事例较枯燥乏味,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有

4、一定难度。为了创设好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本课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引入教学。根据劳动付出比为5:3,总收入为160元,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样,在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学生既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而在拓展延伸时,诱导学生迁移运用探索发现的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并分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从而也就解决了课本例3的问题。这整个环节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第二个环

5、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答.之后再让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里就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时间,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得出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那也许在小朋友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1:1平均分配的形式,这里也可借此引发讨论,进而进行多劳多得的思想教育。)通过这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那接下来就可以顺水推舟,指导自学例2、感悟新知.(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同时自然的过渡

6、到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上。)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发展提高这里我将前面的小故事做了个小变化。今年中秋节前,孙悟空和猪八戒又想做“唐氏月饼”,这时沙僧也要加入,猪八戒为了能赚更多钱,做月饼比去年勤快多了。结果他们做的月饼的个数比是5:4:6,卖出后一共赚得300元。那请问同学们,今年和去年相比,有了什么变化呀?现在他们该怎么分这笔钱呢?这样一来,就在学生中击起了波澜,学习的气氛也达到高潮。(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发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源于

7、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还设计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据老师调查,建造楼房的混凝土中,水泥与黄沙、石子的比是2:3:5时最牢固。学校要建造一栋教学楼,但现在水泥只有4吨,黄沙有12吨,石子却有24吨,总重40吨。如果由你负责质量的监理,你将如何处理?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对此进行优化,如果出现比例不当,还可以趋机进行道德教育。建一栋楼房,一定要把握质量,那就要按比例去进行搭配。也告诉了学生: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第四个环节:质疑总结、反思提高说一说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吗?还可以各抒已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怎么样,同

8、桌的表现又怎么样,你认为本节课谁的表现最好。(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认识自我与他人,从而促进自己的再发展。)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2说教材:教材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这个内容是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之后来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圆环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教学的。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通过丢手绢游戏,自主探索对圆中的弧、扇形以及圆心角的认识,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

9、欲望以及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这一部分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价值。说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做游戏、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扇形,理解弧、扇形、圆心角等概念。并理解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关系。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说教学重点、难点:利用游戏活动使学生建立扇形的概念、认识弧、圆心角,从而突破其教学难点和重点。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

10、,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一)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知识水平,通过做游戏的方法以及借助实物演示,让学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二)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和观察、发现法教学,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游戏中发现问题再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猜想、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和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三)本节课围绕重难点,将现实游戏操作与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相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愿意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意识。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3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

11、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

12、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三、教法分析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四、过程分析(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

13、出下面7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xx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国兴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

14、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

15、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属于集合A,记作。如果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不属于集合A,记作。(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

16、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设计意图: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从而突破难点。(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教师投影学习:(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新知,体会三种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小结: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1.

17、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对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回顾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种表示方式。作业: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4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梯形,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几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关于梯形,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

18、下册第十九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课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知识的发展、巩固和应用。梯形是中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这节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证明思路,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对等腰梯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到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进一步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并能通过逻辑推理进行证明。能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验添加

19、铺助线对证明的必要性使学生初步掌握等腰梯形中常用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和应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等腰梯形的性质2、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二)难点: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

20、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富有趣味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设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在课堂上师生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教学评价设计,都将为明确体现本节课重点、突破难点服务、三、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发自内心的愿意和老师一起探究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方法,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引领关注下,学生能够适时适量的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体结构上力求突出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论

21、证、小结等环节,这也正是数学发现的过程,并且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结合起来。正如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四、学习方法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做、思、问、辩、议”的学习法、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发现做辅助线的规律。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反思、小结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善学

22、”,增强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五、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变换及平移、旋转后。初步掌握了通过图形的变化认识图形的性质。但对于现阶段的初中生思维来说学生的思维还依赖于具体形象、易模仿的特点,因此逻辑思维能力还需加强。六、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常用画图、剪纸工具,矩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横条纸。七、教学程序设计一课堂结构设计:情境引发活动探索、研究发现深化建构迁移应用梯形系统概括布置作业、拓展思维(二)教学过程设计在前三个环节都是以剪纸为主线: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掌握梯形概念的基础上,下面我们主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让学生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矩形纸片,提出问题:你能用一剪

23、刀剪出一个等腰梯形吗?通过探究学生将这样折叠,剪裁、学生在剪裁的过程中会发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点的连线;同时还会发现等腰梯形边、角对称性之间的一些数量关系、将猜想结论用文字语言表述,即得到命题1: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通过对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研究四边形性质的程序较为熟悉,知道从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这几方面入手、通过观察等腰梯形,猜想其对角线间的数量关系,学生会说相等,教师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发现刚刚的猜想是正确的、将猜想结论用文字语言表述,即得到命题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完成教学目标,并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这样设

24、计的目的是: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华,借助于优美的课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在第四个环节迁移运用里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我设计了“练一练,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四个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 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解答过程,集体评价、完善,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并着重解决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由学生归纳、补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间位置逐一列出。设计意图: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很多,在这里我没有单纯的就辅助线来研究辅助线而是把知识点蕴含在习题中,

25、再归纳总结。华应龙老师说:最好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我就想通过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上,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解决一类问题、顺利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在第五个环节系统概括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生或老师小结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课题的方式出现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课题: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3、解决梯形的常用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将探究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这三个题目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在浏览、思考、准备、生成的过程中即达到了概括的目的又发展了学

26、生的能力。在第六个环节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传统的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单一的作业形式,留的两项作业都是考察学生能力的1、拓展性作业: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1)等腰梯形(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2、发挥想象,以梯形为基础图案设计通钢三中第九届运动会的会徽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突出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发展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在设计会徽时还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八、四点说明1、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左)梯形定义和性质;(中)梯形五

27、种辅助线的作法及图形;(右)大屏幕。这堂课的板书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适当运用彩粉笔,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2、时间的大体安排情境引发大约3分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大约15分钟,深化建构约8分钟,迁移运用大约13分钟,系统概括及布置作业6分钟。3、教学反思需要课后填写4、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为需要教”九、教学评价设计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是多角度的,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素养、克服困难的钻研精神等多方面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

28、效果进行评价;课后通过作业练习将这种评价延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程度发现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同时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与指导和帮助,从而为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间的互动可以使学生虚心求学、互相促进。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51.教材说明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同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教材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为加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是一个变化过程,

29、让学生在此变化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在教材中的主题图里渗透了三个具体问题的含义,都可以用123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变化的情境图,小丑合气球,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说出加法算式,从而来帮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第二块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的活动,如摆一个圆片,再摆一个,一共是几个?摆两个圆片,再摆两个,一共是几个?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说出加法算式;第

30、三块为15的加法,在学生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块根据儿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初步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三个小朋友计算4+1=?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使其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第四块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看图计算3+2=5和2+3=5,3+1=4和1+3=4两组算式,来进一步巩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2.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加法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在进行加法教学前,学生已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能够

31、自觉的运用加法进行计算,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加法进行计算以及我们是如何用加法进行计算的。因此,再进行加法的教学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同时感知用数的组成计算的简便。将他们对加法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也着重培养学生发展其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3.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

32、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并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4.教学重点(1)知道加法的含义(2)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5.教学难点(1)知道加法的含义(2)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学生预设(一)激趣导入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我的礼物将奖励给坐姿最漂亮,回答问题声音最响亮的小朋友。2、教

33、师演示:左手3支铅笔,右手2支铅笔,合在一起一共有几支铅笔?3、小组合作: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合在一起一共有几支铅笔的。4、汇报结果5、当我们把事物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时可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板书课题)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物品铅笔,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从而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1、点数2、数的顺序3、列加法算式(二)理解加法的含义1、课件动态展示23页主题图2、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板书在小黑板上)3、以上三个问题都能用加法来计算,那你能总结出什么情况下我们用加法计算吗?4、小结:把两个数合在

34、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我们就用加法计算。(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5、学习加法算式(1)由数量抽象出数字(2)认识+: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板书+)(3)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4)读加法算式(板书读法)通过课件主题图的动态变化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并理解,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字,渗透给学生,抽象的数字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1、1个粉纸鹤和2个蓝纸鹤,合在一起一共有几个纸鹤?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2、左边1位小朋友,右边2位小朋友,合在一起一共有几位小朋友?用加法计

35、算,列式为1+2=3。3、1位小女孩,2位小男孩,合在一起一共有几位小朋友?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3。(三)进一步巩固、理解加法的含义活动一:1、课件展示小丑合气球2、小组合作:你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吗?快和你的伙伴说一说,并在你说的时候,像老师一样加上动作。3、检验合作效果活动二:1、教师边板演边表述含义:摆1个圆片,再摆1个圆片,合起来一共是几个圆片,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1=2。2、学生边板演边表述含义3、小组合作:2+2=44、检验小组合作活动三:1、用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2、学生独立操作,全班汇报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同时,训

36、练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步理解并巩固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同时,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4+13+22+31+4(四)5以内的加法教学1、创设情境(1)课件播放:学校的操场上有4位同学做游戏,又来了一位同学(2)你能从刚才的图象中提出数学问题吗?(将图像复制到黑板)(3)解决问题(板书4+1=5)2、交流算法(1)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得数是5呢?(2)全班交流,可适时引导学生不看图,

37、你会计算4+1=5吗?(3)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算法中哪些比较简便。3、小结:我们在计算5以内的加法时可以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用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能力。1、点数2、根据数的顺序3、根据数的组成(五)巩固练习1、课件播放:24页小猫图动态的活动情境(1)让学生说题意、列式(板书)(2)独立计算得数并填在方框里(3)点名汇报并说算理(4)引导学生观察并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2、摆一摆(1)学生独立操作,边摆边表述加法含义,并独立完成填空(2)

38、点名汇报,说算理通过读懂题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知道用自己理解的算法进行计算,能从多样化的算法中认识到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并使学生直观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1、单元分析因数与倍数这章内容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这些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教材中首先用乘法算式直接给出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再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2,3,5的倍数特征,其中在掌握了2 的

39、倍数的特征基础上,又安排了偶数和奇数的概念;然后进一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规律中认识质数和合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概念也比较多,教材中恰当地运用了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这次复习,使学生头脑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归纳整理“因数与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技能目标: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辨证思想。3、教学重点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

40、、教学难点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在整理中构建“因数与倍数”的知识网络。目标应该清晰简明:(1)形成知识网络(2)查缺补漏(3)综合运用知识(4)解决实际问题二、说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2、作为五年级学生,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基础,能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和总结归纳新知识;3、对于概念的理解,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知识,不能死记硬背,机械地记忆概念和结论。三、说教法与学法1、加强对概念之间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知识,避免死记硬背。2、教师要恰当利用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充分运用直观手段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41、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分析。3、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小组合作复习,让学生在交流探索中掌握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四、说设计理念及教学策略概念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抽象且枯燥乏味,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难度系数较大,所以课前要作好铺垫,要做好准备,还要精心设计练习题。我在设计中先让学生通过创设情境回顾梳理本单元的概念,以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然后加以练习,在练习中明晰概念,深化理解,强调重难点。五、说设计思路1、教师教学环节:建立知识网络巩固解题方法强调重难点。2、学生学习环节:分组整理知识点明确重难点巩固知识点。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让学生用因数与倍数这一章知识,描

42、述一下4和5。(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单元这些概念进行回顾)。环节二:概念梳理,形成结构图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根据这些有关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把这些零散的概念,知识作一次梳理,把它整理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图,也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设计意图:一看网络图,使学生脑海里凌乱的知识一下子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环节三:综合应用,知识内化通过填空、判断、破译手机号码等技能训练题,使学生将本单元知识内化,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环节四:评价完善,课堂总结(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学习

43、行为,学习态度,从中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7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大公因数,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7981页的内容。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出示课件)这部分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因数、倍数的含义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来学习。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出示课件)根据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因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4、。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四、教法、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结合本节课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自学法、尝试探究法等等。相应地,指导学生采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学习。五、教具、学具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操作,我要求学生准备长方形方格纸等教具。六、教学流程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我安排了玩一玩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五个教学步骤来进行。这样设计符合教研室倡导的学导练三三教学原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等新的学习形

45、式,也体现出蔡林森教授所创新的洋思教学方法。突出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实现高效课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一)玩一玩这一步骤,我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学号是16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学号是12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哪些同学站起来2次?为什么?学生回答后顺势进行鼓励:嗯,同学们可真聪明。有关因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呢?,你们愿意继续来学习它吗?(新课开始,用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二)、看一看:这一步骤,我出示自学了提示,让学生自学。自学提示:自学课本80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6和12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哪些是16和1

46、2独有的因数,哪些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什么叫公因数?最大公因数?6分钟后检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自学、探究。体现出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练。)独有公有 最大16的因数:1,2,4,8,168,1612的因数:1,2,3,4,6,123,6,12可以看出:1、2、4这三个数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所以说:1、2、4这三个数是16和12的公因数。2、议一议:学生再看1、2、4这三个数,你想说点什么?(学生知道了1是最小的公因数,4是最大的公因数)板书:4是最大的公因数.(三)、做一做:学生自学完毕,请程度偏下的两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答题卡上完成。这一步能检查

47、出学生自学的效果。体现出学生的尝试探究,体现出科学的学习态度。1、填一填:(1)10 和15的公因数有:()(2)14和49的公因数有:()(四)、议一议:1、初议:做对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做错的同学对照课本找错因,找不出错因的同学让别的同学帮忙改正。2、设疑:15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3,对吗?2是4和16的最大公因数吗?6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几?3、运用:现在,你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了吗?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的方法可能有:A、找对应因数B、从18的因数中找27的因数或者从27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C、排序法D、短除法E、分解法总之: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我们都要:先找出它们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独有的和公有的因数,然后找出在公有的因数中,谁最大?4、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