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毕业阅读理解总复习(共7页)_第1页
小学语文毕业阅读理解总复习(共7页)_第2页
小学语文毕业阅读理解总复习(共7页)_第3页
小学语文毕业阅读理解总复习(共7页)_第4页
小学语文毕业阅读理解总复习(共7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语文阅读理解题考察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包括语言观察能力、评判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考察的内容一般是:理清文章思路、线索,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词句,理解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掌握文体知识等,既考察读,又考察写。一、解题要求与注意:1、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2、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原文内容。阅读完文段后,记叙文要能明确主题,作者的爱憎感情;说明文要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性质,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议论文要把握作者所持的态度和观点,是采用什么方法论证的。3、回答问题时,要密切联系记叙文的主题思想、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性质或特点、议论

2、文的三要素。不能离开文段,要知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文段以外的信息强加于文中。(主观发挥性试题除外)4、回答问题时,尽量使用原文中的具有概括性、典型性、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5、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答案最佳。二、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2.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3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2)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

4、思想、感情等。     (7)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修辞方法及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

5、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强调了加强语气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答题格式:

6、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9)引用: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见解。作用是增强说服力。(10)互文:两个部分,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1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强调了突出了(12)借代: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13)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5文章主要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7、60;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6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7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8划分层次题。一是对语段的划分,首先要理清段落中有几个句群,概括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把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合并在一起。概括句意时,可找主干,也可找中心句或主要词。二是对整篇文章的划分,先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表达或分析相同(或相类、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在一起,最后形成意思段。议论文有固有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可参考说明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参考说明顺序进行层次划分;记叙文可依据故

8、事情节来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9. 段意的归纳:概括段意时,先找中心句,没有中心句时,分析每句话的意思,找出共同点加以概括,概括时最好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一般情况下,总结记叙文中心时有一个固定格式,即通过事,表现(歌颂、赞美、揭露、批判等)精神(品质、风格、现象、面目)。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

9、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10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12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结合词义理解该词在文句

10、中意思;分析该词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是修饰、限制、强调及其对象;去掉或换调该词,句意有什么变化,前后文是否一致;分析该词在句意表达上起什么作用,是记叙文的生动形象性、说明文的科学准确性,或是议论文的逻辑严密性。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3句子含义:分析内容方面作用时,如果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可从修辞作用角度阐述其表达作用,如反复是为了强调,对比是为了突出,排比是为了增强语言气势等,也要联系句子在前后文中的地位和影响,从反面阐述句子的表达作用。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

11、、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或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14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引出说明对象提出全文论点等作用。2、文中:承上启下(过度);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处在文章或段落中间有总结上文;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领起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等作用。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处在

12、文章或段落最后有总结全文、归纳论点等作用。内容方面,有些句子起深化中心、强调突出、发出号召、点题等作用15.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7.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

13、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18.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三、具体类型:(一)记叙文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 2.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3. 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平叙   4. 记叙顺

14、序:顺叙、倒叙、插叙 5.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 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8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二)说明文1.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

15、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三)议论文.议论文找论点。可从位置上去找,首先看题目是不是中心论点,其次在从文章或语段的开头、中间、结尾去找。对找出的论点要检验一下与整篇文章或段落是否一致。如出现论点大于或小于论据所论证的内容,应重新找。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4.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

16、、论据、论证) (四)描写1描写的种类及作用:对人物的描写:(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对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2.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4.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5.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6.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7.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五)小说1.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

17、局 2.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三补充(一)字1、象形字是用摹拟事物形象的方法造出的字,其“形”与“义”浑然一体。象形字在汉字总数中只占左右,然而它是其它几类汉字滋生的基矗掌握了象形字就能掌握一批批汉字。例如 “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2、指事字大多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符号而成。例如“木”是个象形字,在它下面加“一”表示树根,成为“本”字,

18、在它上面加“一”表示树梢,成为“末”字,这一横有“指事”的作用。又如“旦”是在“*”下面加一横,表示太阳已从地平线上升起;“刃”是在“刀”上增加一点,表示刀口之所在。对于指事字,弄懂了字义,也就记住了字形。3、会意字是用合字表义的方法造出的字。例如*月合成光明的“明”字;小土合成灰尘的“尘”字;双木是“林”字;三木是“森”字;火上加一个盖,就是“灭”字;家中起了火,就是“灾”字;不正就是“歪”字;不上不下就是“卡”字;用两手分开东西就是“掰”字等等。这种把字形与字义紧密结合起来的识记方法,当然容易记得牢固。4、在形声字里,意符就是形旁,它一般能指明字义的类别。例如“冫”古为“冰”字,今作“冬、

19、冻、冷、凉、凌、冽、凛”等字的意符,其意义都和“冰”有关。“氵”是“水”的左偏旁变形,以“氵”为意符的字“河、湘、汪、汛、汗、溶、滨、灌、泣、泥”等,其意义都跟水或其他液体有关。又如:从“欠”的字“歌、歇、欣、欢、嗽”等,都跟口有关,也就是和口中出气有关。从“文(?)”的字“收、改、教、攻、救”等,都与手的动作或人的行为有关。形体近似的意符还有“礻衤”、“木才”、“忄十”、“刀力”等等,把它们辨别清楚,对于识记形声字很有用处。(二)词语构成句子的语言单位是词语,即词和短语(词组)。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20、。1、主谓词组:名(代)动(形)。两者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如:大家帮助 (名动)心情激动 花美丽(名形)他是教师(名动词词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说明和陈述主语。如:我们学习 我们幸福 今天元旦2、动宾词组:动名(代)两者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简言之,宾语能回答动词“谁”或“什么”的问题。如:打击他 (动代)发现问题(动名)消灭敌人 放下包袱 丢下它 发展生产 进行斗争、骗取信任 恢复平静 爱热闹 下决心 有幽默感 像珍珠3、偏正词组:(1)定语名 (2状语动中心词在后边,去掉前边的修饰词,词的基本含义不变。两词中间可用“的”“地”表示偏正关系。名词前用“的”

21、;动词前用“地”。如:铁的纪律,美妙的时光,崇高(的)理想,高兴地叫由定语和中心语或状语和中心语构成,根据中心语的性质的不同,可分定中偏正和状中偏正两类,前者的中心语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后者的中心语由动词或形容词性充当充当。例如:定中偏正:我们的家 新的衣裳 一把刀子 新来的老师;状中偏正:热烈欢迎 认真学习 非常紧张 特性聪明 4、并列词组:由两个以上相同词性的实词并列构成,可以用连词也可以不用。如: 美丽(和)大方 形形;工人(和)农民 名名;发现(和)培养 动动;她和他 代代 5、补充词组:动补充成分补充成分说明完善中心词,回答中心词“怎么样”,结构上常以“得”为标志。如:好得很、交代清楚

22、;说得轻巧;乐得跳;吓得哭 (三)句子句子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句子分以下几种:1、陈述句: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2、祈使句: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3、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4、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5、复句、分句: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因:由于既然就因为所以因此选:是还是不是就是或者或者假:哪怕也 如果就即使也条:只有才只要就无论总(都)不管总

23、(都)递:不但而且非但而且不仅还不光还转:虽然但是可是却尽管还是然而(四)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用法简表名称符号用法说明举例句号。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请您稍等一下。问号?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他叫什么名字?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难道你不了解我吗?叹号!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停止射击!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我哪里比得上他呀!逗号,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

24、是恒星。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分号;1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冒号:

25、1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2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3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外文图书展销会日期:10月20日至于11月10日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5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引号“ ”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

26、分。“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是什么意思?”括号( )用于行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2)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破折号1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2用于话题突然转变。“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3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呜”火车开动了。4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热学;环境电磁学;环境空气动力学。省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