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选修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文艺学论文和随笔)_第1页
高一语文选修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文艺学论文和随笔)_第2页
高一语文选修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文艺学论文和随笔)_第3页
高一语文选修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文艺学论文和随笔)_第4页
高一语文选修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文艺学论文和随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语文选修第四单元知识总结(文艺学论文和随笔)【单元篇目】咬文嚼字 读 说木“木叶” 米洛斯的维纳斯【单元学习目标】揣摩语意,融会贯通,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单元学习重点、难点】1. 理解课文中心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情感。2.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3. 概括课文要点,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4. 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文章主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中对现代文阅读有这样的说明: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1.理解B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

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折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E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些内容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这些内容在升学考试中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区分度。【单元课文特点】咬文嚼字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抓住语言的本质,指导人们从调整思想情感入手去调整语言文字,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仔细品味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读是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杰作。文章哲理性较强且较难理解。作者写

3、作的真正目的是借此讽刺社会上种种复杂现象及人类的种种复杂心态。语言含蓄、幽默、机智,充分显示了钱钟书先生的睿智和博学。必须仔细揣摩才能深入领会。说 “木叶”一文旁征博引,旨在探讨诗歌形象与概念之间的异同,寻找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背后隐藏的艺术规律。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和“木叶”的不同意境,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文艺随笔。他从常人难以正面描写的维纳斯身上升发了崭新独到的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解读时,注意领会文中语句所蕴含的深刻含意。作者表达了他的情感:残缺是一种艺术美。【疑难点拨】1.咬文嚼字的论证结构。一

4、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和结构,也来学学咬

5、文嚼字的本领。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共有五个实例。1、 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其实看似任意列举的事例,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其中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通过第五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这一标准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

6、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再来读一读6、7两个自然段。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有的。其实,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读的切入角度假如仅从标题上看,我们一般会把此文当成读后感或者一篇文艺

7、评论。但是作者却用一篇书评的外衣写出了新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用妙喻般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理性思考,这样,我们阅读的份量就加重了。剥掉妙喻的皮张得其精华,值得细细玩味。就此文的体例而言,它宜作一篇文学评论或一篇读后感。但是钱先生打破了常规的写法,把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与社会批评并文艺创作诸种文体结合起来了。先从评论的角度说,此文可以评价伊索寓言这部书有些什么内容,写得怎么样,我们有些什么收获,我们怎样去读它,等等。这个角度要求作者站在一个较宏观的位置进行整体的评述,对作者的驾驭能力要求较高。但这种文章又易于流于空洞。而此文打破了评论的界限,用的是一种自说自话般的语言,用的是一种自由抒发的语式。再从读

8、后感的角度说,它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一滴的感想,也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认识等等。此文就小事而论小事,选材的角度不大。而此文在写感想的同时加入了更多主观认知的因素,因此又不完全是读后感。如果从文学评论或读后感的角度讲,此文可以是先讲大道理,然后再结合原文进行论述。这也符合一般论述性文体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了先说道理再行论述的这一形式,而在语言使用上却用了类比的方法与比喻的技巧,读来既有一种哲学的深思,又有文学的华彩。在类比当中,我们看清了人类思想的劣根性。而在文末,在总体上运用类比的情况下,借助逆向思维引出了相反的结论。 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定为,作者借评价伊索寓言,对各种伪善的社会现实

9、进行揭露和批判。例如蝙蝠的故事写的是对那些伪善者的揭露。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能至少有四层意思:一层写促织不知为自己作长远打算;二层写的是蚂蚁落井下石。三层用逆向联系法,写的是对那些“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的诅咒。第四层意思,写的是对某些学无所长,只知拾人牙慧的腐儒的讽刺。类似道理我们很容易从中体会出来。钱氏的深刻、哲理中,蕴涵着大量尖锐、辛辣的讽刺。这种讽刺,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这就构成了钱氏散文的又一特点。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对人情的剖析,可以让人不寒而栗。钱钟书不象有些作家那样对人间充满激情,笔下春风和煦,他对人生的关爱和理想通过冷峻、尖刻的讽刺折射出来。据称运用大量运用比

10、喻的方法写作论文,现代中国最杰出者为钱钟书一人。这是我们在阅读此文时所要注意的。3.说“木叶”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谈谈诗歌鉴赏中的意象。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语言的妙道,文章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揭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林先生将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到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木叶”因“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并暗示了颜色性,所以“木叶”、“树叶”一字千里,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这就启发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应留心诗歌的语言,它们往往具有暗示性,是文有限而意

11、无穷的,诗歌的语言常常由意象组成,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物象本来是客观的事物,当诗人将它们写进作品之中,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比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运用,“梅”就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唐诗中的“柳”,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

12、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

13、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

14、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4.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行文脉络。本文可以从作者的基本观点出发,来理清文章思路。作者的基本观点是: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

15、必须失去双臂”。(解说: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语句。从表达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语句,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例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表示推断的语句等)。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文章第一部分“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

16、出神入化的烘托着作品。”“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散发着神秘气氛”“获得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神秘 想象)文章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否定设计方案,否定原型)“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譬如说,那么,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以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补充:艺术空白。文章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

17、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这可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单元学习方法指导】本单元学习文化随笔,行文上缜密活泼,往往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富有“理趣”。学习的难点就是融会贯通,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这也就是解决疑难。阅读中的融会贯通,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文章中的每个部分的内容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文各部分内容串起来理解 ,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什么是书中的主要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最终把握全文

18、的精神实质;二是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能够从文章所阐释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其普遍的意义,并用来解释其他事物,甚至能从已知推出新知,达到新的境界。质疑有两类:一类是遇到不懂或理解不透的地方,把疑问提出来;一类是不同意作者说法,提出不同意见。前一类质疑就是钻研精神。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而另一类质疑则是怀疑精神。没有怀疑精神,只能墨守成规。怀疑常常是获得真理的先导。下面我们共同探讨具体方法。(一) 揣摩语意揣摩语意是指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思考、认真推求、辨明含义,进而辩析语句的深层含意。这是读懂文章的重要环节,抓住它们也就

19、等于找到了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以下从几方面来谈谈揣摩语意的方法和步骤。一、分析结构一篇文章,尤其是议论文和复杂记叙文,重要的语句往往是较为复杂的语句。对它们的理解,可先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去分析理解句意。先删去枝叶,留其主干,句意就清楚明白地展现在面前,然后再根据其修饰成分的限制范围,去进一步探求其内涵,句意就明确了。二、抓关键词文中的关键句,往往较为深刻,有些含蓄语句的探求,就必须把握住重点词语,也就是关键词,将关键词作为理解语句的突破口,才能准确把握语意,关键词的理解必须和上下文结合起来,把问题找准。例如在读中讲到蝙蝠的故事:讽刺人的善于投机和取巧,总想装扮来炫耀自己的行为。(可抓住“脚踏

20、实地”“高超出世”“卖弄风雅”“装作英雄”“又穷又硬”“屈尊下顾”“聪明多了”等词来揣摩作者的感情倾向。)三、深究句意有些句子的含意较为隐蔽,遇到此类句子,就必须把理清句子本身的深层内涵作为突破口,层层分析,才能晓其句意。四、 探查语境语句的理解,是不能脱开段意或文意去理解的,这就必须从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入手。从上下文中去搜寻有关信息,然后借助这些东西去理解句子,这种上下文的范围很广,包括文章本身,如标题、注解、上下段这些内部语境,也可进而扩展到像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外部语境。这样,虽是对一句话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理解文章中的语句,还可

21、以从修辞手法、表象手法、表达效果入手,或从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表达目的等入手。不论如何切入,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必须把句子读懂,同时,要注意,任何句子的理解都离不开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二)检索信息检索信息就是在阅读分析文章的过程中,筛选和整理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材料。检索信息首先要从整体入手,明确检索的目的,确定检索的范围。从整体出发才能从本质上把握全文,如果只以相关信息的前后寻章摘句,就有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的要求检索的信息可能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或几段乃至全篇,确定检索范围是正确检索所需信息的前提。其次,要归纳、综合检索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

22、可以从检索范围中直接摘录,有些信息则要对检索内容进行归纳、综合后方能获得。这就要从检索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进而发掘隐含信息。辨别时要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等角度去辨别,作恰当的替换时要理出顺序、摘取要点、表达流畅。检索信息,往往有以下的步骤:1.扫描:读完所给文章时,将所要完成的题目要求和材料内容进行对应,在两者之间找到联系点。2.理序:将问题和材料表意的先后顺序进行梳理,看序乱之处,是否有颠倒条件、强加因果等问题。3.对应:将问题和材料中的有关内容一一对应,可从范围、程度的分析中查找疏漏、明晰外延和内涵。4.突出重点:抓住材料中的重点词语或关键语句,从语

23、意陈述重点、陈述范围等角度去分析把握句意的多种理解。可采取抓主干、析结构的方法,提高检索的准确度。(三)体味语言所谓体味语言,就主要指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来体会、琢磨和分析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体味语言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又因为文学语言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在解读它的表层意义时又可能需要联想和挖掘它的潜在意义。所以,体味语言水平的高低,从某种角度来说,决定一篇文学作品阅读的成功与否。文学作品的语言属于形式范畴。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来体味语言,如从主体思想、情感变化、意境特征来体味语言;还可以从表达的需要来体味语言,如从思路安排、结构转承、情节连缀的角度、从形象刻画和艺

24、术手法运用的角度,从修辞方式的使用的角度来体味语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教师明确: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思考练习: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其思想感情的不同。A“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B“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内蒙访古教师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