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_第1页
优化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_第2页
优化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_第3页
优化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_第4页
优化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化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要建构的认知图式存在差距,“正是这种差距的存在和既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成功转换的召唤,吸引着对话教学的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持续不断的互动行为。换言之,问题是对话的焦点,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因此,加强问题导引是对话教学课堂设计的关键一环”。1在语文教学中,提问策略也是师生共同推进教学活动的策略,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因而科学制定提问策略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任务。一、教师提

2、问应注意的倾向(一)问题设置的泛化学生只有面对问题,才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预设问题,但受时间限制,问题设置应少而精,对量的控制是为了对质的保证,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而许多教师将预设的问题填满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学生淹没在大量问题中,没有时间进行自主解读和质疑,而且由于问题都是老师提出的,不是学生自主生成的,因而难以让学生与文本和学习共同体成员充分对话,从而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请看一位教师上天上的街市这篇课文时,在一个教学环节中的课堂提问:1.课文所写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2.牛郎织女的生活在诗歌和神话故事中有什么不同?3.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

3、象?4.诗人为什么要用很多的“定然”?5.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大的改动?6.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面的每个问题单独看都很有思考价值,合在一起审视,这六个问题尽管形式不同,其实指向趋同,即对课文主旨的理解。第一和第二实为同一个问题,而第三、四、五、六个问题最终要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即第六个问题,因为要回答这些“为什么”,就需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思考,而明确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也就弄清楚了这些“为什么”。在一个教学环节里要求解决这么多问题,学生无暇思考,只能仓促回答。也正是由于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不够,结果往往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致使课堂教学呈现单向而非双向和多向的对话形态,并未增加

4、思维活动总量,难以提高对话活动的效度。还应该看到,问题的泛化往往会使不同的教学目标杂糅在一起,影响教学目标有序和有效的达成,例如上述关于想象的问题也是该课教学目标之一,放在体会写作特点这一教学环节更为适宜。(二)问题设置的封闭性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结合自身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因为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结合,有助于对话深入和知识内化,这就要求创设开放的教学语境,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和自由表达。但是许多教师已习惯预设大量指向单一的问题,这些问题充斥整个课堂,学生只能被教师的解说牵引着思路。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设置这么多问题,旨在为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起铺垫作用,这本身并不

5、错,但是教师确定的“行进路线”客观上限制了学生通向主问题的思路。事实上,学生依据自身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对浩渺太空的向往,产生体现时代色彩和个性特征的疑问也是可能的,由此产生的理性认知和审美感受同样有可能具有生成价值,但是教师预设大量问题而产生的语境,消解了这种可能性。根据以上分析,这一教学环节的问题可简化为两个主问题:1.介绍神话故事的结局。2.你觉得哪个结局更好,为什么?这两个问题体现了层级的变化,也是开放的,先让学生介绍神话故事的结局,是为了让学生利用课外资源与文本信息进行比较,这样既可完成第二个问题的铺垫工作,又能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对教师预设问题进行这样的缩量处理,不但没有减少学

6、生的思维容量和探究活动,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向主问题的思维路径更加多元化,他们可以遵循自己的认知路径建构意义,如果有学生认为神话故事的结局比诗歌好,只要言之成理,也应肯定。至于让学生明确想象的特点和作用,可将其放入“体会写作特点”这一教学环节来完成。以上两种倾向往往相互关联,一味追求问题的数量,容易造成问题的浅层化,而封闭的教学语境势必窄化或阻断对话路径,减损思维活动的容量。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倾向并非都是由于教师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认识片面或执行有误所致,事实上,这样的单向逼问式教学形态在传统教学中已为教师所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吸纳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对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变

7、革。二、优化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考和问题意识起着主导的作用。”2要有效发挥这种主导作用,教师应围绕“想什么”“怎么想”和“为什么想”建立问题意识,并从这三个方面科学考量问题的设置,采用的提问策略应体现以下要求:(一)针对性课堂教学要在有限时空里达成预设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在引导学生“想什么”上具有针对性,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适切的教学目标在倡导对话教学的当下,课堂气氛活跃已成为师生互动的重要表征,但课堂表面的热闹有可能减损教学活动的功能和效度。因此在倡

8、导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体现主导作用的教师不可缺位,问题设置的针对性体现的正是教学活动的预设性,它要求教师根据主要教学目标和重点教学要求设计主干问题,并将其作为对话的线索贯穿在教学环节中,而由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动态生成“枝干问题”(即衍生问题)。应当看到,这些衍生问题会挤占有限的对话时空,也可能产生冗余信息,干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控,将其整合为围绕教学目标并能引发学生探究的“真问题”,从而使对话既不囿于文本视界,也非漫无边际的言说。2.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提问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其认知水平开发其“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说话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心

9、理自由和安全。”3要让学生切实获得这种自由,就应该倡导学生将自身的生命体验融入文本解读之中。笔者2008年10月在杭州萧山中学和萧山五中高一年级各选取6个班,对633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老师的哪一种提问最能激活学生思维”这个问题,认为紧扣课文内容的46人,占7;认为联系作者生活的107人,占17;认为联系老师生活的88人,占14;认为联系学生生活的392人,占62。这一数据说明,要让学生对提问有思路,激活其感性积累是重要途径。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真实有效的对话,就要把“悬疑”的视角移到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这边,让设置的问题成为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中介,即问题的切入点既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

10、活经验对接,又属于其认知缺失或空白的区域,引导他们将前在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这就需要对问题结构进行改造,让学生在解读课文时更充分地融入自我,从而开启思路,将自身的感性积累作为教学资源,在整合、提炼文本信息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意义。例如上我的四季(苏教版必修一)时,与其问学生“作者写了哪些季节的景色?”不如问“你更喜欢作者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又如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与其问“课文中最能表现父爱的是哪一个情节?”不如问“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由于现实生活存在更多的是结构不良问题,教学时将单一结构的问题变为复合结构的问题,可使学习活动的问题情境与现实世界的问题情境更具一致性

11、,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和今后工作中探究和解决不良结构问题的能力。(二)启发性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并非学生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的缺失,而是对话情境开放性和启发性的缺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面对课堂提问,想先听老师讲解的为43人,占7;想先自己思考的为398人,占63;想先与同学讨论的有89人,占14;持随便态度的103人,占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意愿,一部分学生更依赖教师的答案或持随便态度,这并非说明这部分学生没有这种意愿,而是因为封闭的教学语境使之形成了惰性习惯。在教学活动中,与现实生活背景相关、结构不良的开放性问题,往往更能激起探究欲望和开启思路,这就需要创设开放的对

12、话情境,在引导学生“怎么想”上让问题具有启发性。“问题是情境的焦点,情境因问题而存在,问题因情境而有效。基于问题的情境是有效情境,基于情境的问题是有效问题。问题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教学的手段,问题解决过程即是情境性教学过程。情境教学系统是基于真实问题的主客体双向对话系统,问题是对话的焦点,开放性、启发性是对话的本质。”4注重情境中的问题生成,就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体验和反思,这些经历和体验既是课程内容的有效资源,也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条件。(三)生成性没有质疑就没有教学活动的生长点,教师的提问应重在生成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品质,而不应流于讲课的过渡手段。让问题设置具有生成性,是教学回

13、归生活世界的具体途径,它体现了教师在引导学生“为什么想”上的价值追求。“预设的问题要具有生命力,则必须要在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情景中不断吸纳即兴的、始料未及的许多新成分。换句话说,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要加强对生成性问题的关注。实践证明,只有根据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形生成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只有源于学生的困惑与体验的问题才更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欲望。”5具有生成性的问题不仅是对话的起点,而且是促使对话存续和延展的重要途径,是开发教学资源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对教师预设问题的思考,在认知活动中自主产生问题并探究之,从而进行超越文本的解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对老师的课堂提问

14、感到每次都有思路的仅为60人,占9;感到有时候有思路的521人,占82;感到大多没有思路的39人,占6。当问为什么没有思路时,许多学生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好想的”。只有具有思维强度的对话,才是有效度的教学。很多学生面对问题没有思路,除了教师的导引缺乏启发性外,问题的结构单一和缺乏思维容量也是重要原因。不少教师习惯在课堂上反复问“是不是?”由于这些“是非问”已显现了教师的明确判断,答案指向固定,学生无需思考,只要条件反射式地说“是”即可,因而多属低效或无效问题。如果教师用缺乏生成性的问题统治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反馈就只能是教师解读行为的产物,他们无暇也无权进行质疑,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15、。要让问题具有生成性,教师的提问应该体现层级的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拓展和深化,也才能使对话并非简单的问答流程,而是螺旋上升的推进关系。下面以一位教师上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课堂提问为例,6看如何按上述要求优化提问策略:提问一:灵魂有颜色吗?(学生发言)大家看作者描写的灵魂是什么颜色的?引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提问二:诗人为什么用紫色形容大堰河的灵魂呢?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明确诗人用紫色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的敬重和赞美。提问三:“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句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领学生探究写作特色,明确诗人在铺叙基础上以此句达到情感高潮,突显主旨。艾青这首诗反映的时代

16、与今天已有很大距离,一味灌输难以让学生真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设置很多程式化的问题要求逐一回答,也难以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该教师以“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一核心诗句作为切入点,将“作者为什么用紫色形容灵魂”设为中心问题,并将其作为对话的线索贯穿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三个问题紧扣对文本主旨和写作特色的理解这一教学目标,在“想什么”上具有针对性。“灵魂有颜色吗?”等问题,表述生动且指向明确,便于调动学生感性积累,因而在“怎么想”上具有启发性。三个问题并非同一层面,而是按照教学目标渐进达成,关于“灵魂色彩”的问题,课文没有现成答案,需通过深入解读和充分互动才能明确,学生在多向对话过程中可以

17、习得思维方法和培养探究能力,从而在“为什么想”上体现了生成性。“语文课程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与发展与问题情境相伴而相生,随答问能力提高而优化,以教师提问水平优劣为基准条件。”7优化教师的提问策略,可以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课堂的对话形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更能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体现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是掌握难度更大的一项专业本领,这就要求教师增强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设置水平和对课堂衍生信息的重组能力,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从而让学生实现真实的发展、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5张增田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理念与原则,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

18、第5期。2张楚廷教师的四重奏,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7期。3傅道春,齐晓东编著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朱德全,张家琼论教学逻辑,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6王素美灵魂的颜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3期。7区培民语文教师技术行为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教研室    沈建忠一、            提问的功能1、引起学习动机提问不仅是课堂

19、的一种智力调动行为,而且是启动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手段。(1)集中注意力;(2)引导学习心智;(3)激发探讨兴趣;(4)促进引发多数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2、帮助学生学习提问不应是使学生惧怕的考问,而应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持行为。(1)提示重点;(2)组织教科书内容;(3)提问还有促进的功能;(4)提问还能探索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扩展学习范围;(5)通过提问诊断学生学习的特殊困难。3、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问是课堂上的一种召唤、动员行为,是集体学习中引起互动的聚合力量。(1)提问可以使学生得以表现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述。(2)促进人际活动,加强学生与班级其他成员的沟通与反应。4、评价功能(1)

20、了解学生学习成就,分析其弱点;(2)搜集评价材料,检查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序。5、发问引起反馈作用学生通过反应与回答,可以获得教师的反馈,帮助学生检查教学成效,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以供改进时参考。6、启发学生思考功能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深受教师发问的内容及方式的影响。(1)教师提问等于给学生制造问题,教师提问一次,就给学生提供一次思考的机会。(2)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角度,提高思考的层次。7、提问的管理功能教师还常运用提问维持教室秩序,使教学顺利进行。 二、         &

21、#160;  提问的几种主要类型1、认知性问题。回答时,学生只需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2、推理性问题。回答时,学生须对所接受或所回忆的资料进行分析及整合。3、创造性问题。回答时,学生须将要素、概念、已有知识等新组合或采用新奇、独特的观点做出异乎寻常的反应,此类问题没有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    4、评价性问题。回答时,学生须先设定标准或价值观念,据此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    5、常规管理性问题。在新课堂中,教学所关注的重点转向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对课堂中的提问无论是功能要求,还是提问类型都需要更新与拓展

22、,提问要为问题情境创设、为学生能提出新的问题服务,不断增加创造性问题、方法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使提问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三、            问题编拟的策略与原则策略:1、各类问题要兼顾。良好的提问,应包含各层次问题在内,创造性问题仍须以认知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及评价性问题为伴。    2、运用有序。各类问题提出之序,认知记忆性问题为先,推理性问题次之,以创造性及评价性问题垫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

23、160; 3、注意语言品质。语言是否清晰,速度缓急是否适度。4、多数学生参与。使全体学生都能注意反应。原则:1、目标明确。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均须符合教学目标。2、切合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3、考虑学生的思路。所设问题要与学生的经验、情趣、智力水平相一致。4、变换角度。提问要力避直白。直白不能更好地发挥提问的激发功能,直就是角度固定;白就是语言品质低,思味不足。    四、            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1、如何设立提问点(

24、1)在关键处设点。所谓的关键点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所谓关节点,往往是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课文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词句。所谓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既包括新出现的知识难点,也包括虽已学过却又似懂非懂的知识点。(2)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3)在文章中看似矛盾之处设点。(4)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设点。2、注意问题的难度、坡度及密度解答距,就是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回答,属于“微解答距”范围。第二级,中级阶段,所提问

25、题虽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和翻新,属于“短解答距”范围。第三级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于“长解答距”范围。第四级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范围。3、掌握发问的时机(1)在学生自读之前发问。指向性发问,有利于提高自读效率。(2)在学生自读完之后发问。允许学生发问,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纳,提出一些诱导性的问题,进行启发。(3)在学生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时发问。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应提出一些诱导性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4)在教室出现议论声时进行发问。教室里有

26、议论声时,说明学生大脑里产生了问题,教师处理有两种办法:一是停止讲课,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的疑难及时解决。(5)当课堂气氛沉闷时发问。(6)当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发问。(7)结课时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生成新的问题,能力。五、            合理地候答与理答候答:指从教师发问,指名回答,直到学生开口说话这段时间。(1)候答时间不宜过短。(2)不重复问题。(3)指名普遍。理答技巧: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答案或做答后的处理。

27、如直接评价答案、表扬和鼓励,直接纠正错误答案,批评或指出错误。(1)注意倾听。教师表示关心和重视的态度,对学生有鼓励作用。(2)给予鼓励。(3)匡补探究。必要时教师补充说明,使问题答案得以深化和升华。学生答错了,不能简单地中止,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和解答。(4)归纳答案。 六、            提问技能的评价标准1、提问目的是否明确,是否紧密结合教学。2、问题是否有启发性,能否指引学生学习。3、问题的设计是否包含多种水平。4、能否把握提问时机,促进思维发展。5、问题表述是否

28、清楚,语言是否简明易懂。6、问题提出后是否有适当停顿,给予思考的时间。7、提示是否恰当,能否帮助思考。8、提问面是否广泛,能够照顾到各类学生。9、对答案是否能分析评价,强化学习。10、能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回答问题。1、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传统的教育可以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了。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

29、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可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显而易见,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说只有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提问。比如:在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最后一句“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时,要理解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学生有些难度。那么,

30、可以先问学生“给”是什么意思?(给予,即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再问学生“拿”是什么意思?(索取)然后再联系前文,将难懂的问题化为学生开动脑筋就能理解的问题,自然就能理解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2、教师应吃透教材内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形成为一个统一体,是万物之本。而在语文课堂中,提问之道,之本是什么?就是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就是每一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甚至是各个教学环节分步目标。老师设计的提问要紧紧围绕着这些目标,才能生出“万物”的知识。如果设计的提问,偏离了目标,那么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事件。“南辕北辙”的故事也说明的这个道

31、理。语文课堂提问实践证明,只有一步步地实现目标,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也才能确以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3、教师设计提问的技巧(1)提问要具有启发性一个问题的启发性不仅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重要的知识点,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解答的模式,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运用很快地得到解决。同时,问题的解决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教师的提问含蓄而富于启发,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自发、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如在教清平乐 村居时,“最喜小儿无赖”,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

32、回,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并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2)    提问语言要具有价值性提问设计肤浅,无需思考就能回答,或只停留在“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的层次上,容易使思维懒惰、懈怠,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课堂提问应把握本课的关键问题,富于启发性,能体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教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中“贝加乐湖曾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

33、,但现在正被沿岸工厂排放的废水吞噬着。”一句时,教师可这样提问:有人认为这里的“吞噬”一词使用不当,“吞噬”是吞吃的意思,贝加乐湖的湖水怎么会被废水吞吃掉呢?琵琶反弹,激活了思维,讨论中学生明白,“吞噬”一词充分体现了工业废水污染的严重性和可怕性,这个词语在文中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能体现出来。(3)    提问语言要有层次性设计提问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要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易到难的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因而,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

34、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中的“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第二次,第三次”这几句,教师如果问:这几句话表现了老天鹅什么精神?学生不难作出答案,但理解却未必深刻。若教师改作以下提问,可谓振聋发聩:这段话中有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比? (突出地表现了老天鹅勇敢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第二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又为什么要这么比呢?(通过生动

35、传神地描绘冰面的质感,从而来体现老天鹅的勇敢顽强。) 省略号表明老天鹅重复一个动作,无数次扑打,这又能反映出什么呢?(从中包含着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样,在教者的引导下,通过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提问,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4、课堂提问的有效操作(1)    把握提问的时机在南京市教育局举办的“教育论坛”中,南师大的一位教授提到提问珍贵的“后5秒”的问题,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进一步加深了这珍贵的“后5秒”的认识。其实,这短短的几秒钟,加大了提问的间隔,延长了思考的时间,把握了问答的节奏,保证了学生能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回想以往教学中

36、没能在意这个“不起眼的问题”,真是后悔莫及。(2)教师的言行举止所谓教师的“言”,就是以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不会回答却抢着回答”的现象,也许这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回答,这就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循循善诱,而不能“喜怒于色”。所谓教师的“行”,就是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德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

37、提问的得失,以“清静”的态度去反思,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我认为语文教师,若能不断在实践反思中得到智慧,或许能够让我们更为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富有成效的提问艺术风格;只要我们认真准备,潜心钻研,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厦门市后溪中学  林晓军   361024【摘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更是一门艺术;是融探究、思考、想象、质疑为一体的教学环节;也是展现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但纵观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许多提问没有实质的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提高课堂教

38、学的有效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实现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对话的质量和效率。从学生的角度讲,能启发他们积极思维,进行思维定向与思维操作,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从教师的角度讲,能帮助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控制课堂教学,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广大教师为了避免“满堂灌”,广泛使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可是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课堂提问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39、(一)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课堂环节松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较差。(二)提问的质量低而偏。有的教师提问, 答案即在问题之中,无须学生回答,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信口说出缺乏设计;有的问题本身矛盾,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三)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准。有的教师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索的时间;有的甚至先叫起学生,再问问题,学生答不准就反复追问,浪费了不少时间。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本文就如何运用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策略之一: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与目的性一般来说,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提问,

40、是课堂有效提问的首选。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师一般以预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课前领会新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目标,钻研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而准确地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设计出问题,并在课上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它展开对话。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由此引导学生去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在学生交流回答中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社会意义,明白了孔乙己在当时社会中可有可无的地位,从而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另一位特级教师余映潮则倡导“主问题”引导学习的策略。主张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两个主

41、问题来总摄全篇的教学,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扣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发问:鲁庄公的“鄙”体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体现在哪里?这一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详略安排,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策略之二:调控课堂提问的梯度要掌握提问的分寸,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提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既不能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太简单,让学生不需要动脑筋。问题提得太难,学生跟不上教师的引导,会丧失回答问题的兴趣,形成“冷场”的教学局面;提问太容易调动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会形成“松散”的教学环境。如何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如何掌握提问的分寸?我

42、对较难的问题采取铺垫提问法,使提问循序渐进,逐步达到问题的“本质”,即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跳起来摘桃子”。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篇幅很长,在帮助学生阅读上,我采用了梯形设计提问: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是怎样打死镇关西的?三是打死镇关西之后,鲁提辖是如何做的?四是请分析鲁提辖性格的特点。如此提问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把握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对鲁提辖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的分析。通过梯形提问,层层设疑,步步追踪,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既有深浅难易之别又激励了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助性和互动性,让他们在互相争论中,

43、去补充和校正,层层深入地把学生引向知识深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善问者如攻坚木,其先易难,后其节目。”(学记)讲的正是这个道理。策略之三:调控课堂提问的频率显而易见,“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我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

44、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例如,在教学竹影中,两位教师设计的目标都是: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其中一位教师设计的问题是:1、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2、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而另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1、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看了些什么?做了哪

45、些富有童趣的事情?2、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在文中划出,并朗读欣赏)3、文中的父亲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4、孩子们画的竹影是艺术品吗?它美吗?请结合文中语句回答。5、怎么画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呢?6、这一幅朱竹是艺术品吗?7、出示的两幅画哪一幅更象竹子?哪一幅是中国画?8、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吗?第二位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琐细直白,提问过于频繁,虽然对一些差生有提示作用,但没有思考的价值,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很多学生的思考会失去连续性,不利于他们整体思维的养成,阻碍了他们自学能力的发展。策略之四: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

46、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我们认为,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另一方

47、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教学的必然,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策略之五:恰当设置开放型问题课堂提问, 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因而我们提出的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学生, 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既拓宽思维的空间, 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 我让学生想象游行中不同人的心理,续写故事结局。又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时, 让学生思考: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还可以赋予它什么样的内涵,

48、它们的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 再如学习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这一诗句后, 问学生: 在实际运用中, 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 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 想得“广”, 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有意义和价值,应讲求层次性,应调控提问的频率和时机,应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总之,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千方百计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必要手段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

49、“增值”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1、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孔凡哲、李莹2、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付洪良3、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初探  陈利民、汤雪荣案例名称: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                 学年:2008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手段。”教师的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

50、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那么课堂提问应注重哪些策略呢?一、利用教材,设置疑点,注重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是要热情鼓励学生去钻研课文,提倡由学生去“发现问题”、“推敲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比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重要得多。因为“创造”离不开发现,善于发现问题的人,往往不仅是解决问题的高手,而且很可能是创新、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独立探索的思维能力,要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充分地自由阅读与独立思考,给予他们自由驰骋的空间,并鼓励他们去研究文本,去发现问题,去质疑问题,并通过讨论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从别人的新思维中受到启迪,进而也闪现出自己的创意和灵感。二、注重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课堂提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从而帮助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