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1页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2页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3页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4页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骆驼坳中学 邵少华【内容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前沿学科,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究竟是什么影响着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呢?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钻研课程目标,让数学学习焕发生命力,充满成长气息,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关键词】创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质疑、教学观念、数学素质、改变教学方法、主体。【正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

2、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的使命是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个性品质的支持下,新颖而独特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时至今日也未给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带来多少骄人成绩。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所说的“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知识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究竟是什么影响着我

3、国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呢?一、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1、社会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一而不二”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孤立和固守”,体现的是“对权威的迷信”,宁可固守,而不思变。使得孩子们从小就“迷信书本” 、“迷信权威人物”,认为书本写的就是不变的真理尊而奉之,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大家”的言语观点过分地迷信,“某某说”成了许多人以“理”服人的唯一尺度。思如斯,行如斯,必然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养成与发展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我国的“中庸”思想及“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使得人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它们强调的是内敛以自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扼杀了人们创

4、新的动机。“竞争”是推动个体不断完善、开拓进取、谋求创新的压力,也是动力。然而我国社会中关于“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旧思想至今还有一定市场,它严重打击了人们的进取心,抑制了人们创新能力的发展。1.2、家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自古以来,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多是“家长制”作风, “长幼有序”,它的存在决定了父母对待儿童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是子辈对父辈的绝对服从,养成了儿童被动接受、懒于探索的不良习惯。自信是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未能地对孩子的自信心进行培养。不少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是积极去发现孩子的优点、重视他们的进步,而是处处挑剔他们的缺点和

5、不足。他们心中的“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而把孩子的“探索活动”视做“胡闹”而加以制止。久而久之,这些做法使孩子产生自卑而丧失探索这个神奇世界的勇气。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充满自卑、没有探索的孩子会有什么创新。1.3、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创新的应试教育,忽视了人的智慧的开启!使学生的头脑充满了知识,很难找到创新的“领地”。它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渐渐地熄灭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学校里,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课后作业、统一的考试及标准的答案。这一切将学生削尖去棱,把学生塑造成一个个行动统一的应试“小专家”。上课内容完全以“大纲”为依据、考纲为准绳,里

6、面充满了死记硬背的知识模块,苦涩而繁杂;教学模式大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一味地死记,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丢在一边。知识的洪流麻木了他们的头脑!难怪我们的学生基础扎实而创新能力不足了!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努力的方向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科的职能,是数学教师的责任,也是数学教师的追求。学习,说到底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的作用是抛砖引玉、恰到好处

7、的指点迷津、引学生上路后必要时牵一牵、扶一把,使学生变“学数学”为“做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提供一个驰聘的空间、一个展示自身水平的舞台,促使他们展开思维、主动探索、开启创新潜能。三、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协调努力。但三者中,最重要、最有效的还是学校教育。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前沿学科,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现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3.1、科学的处理教材、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创新意愿”的形成、“创新氛围”的营造。现行的中

8、学数学教材的编写还不尽人意,单纯地用“模仿教学”来培养学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启智、培养能力的载体,是教学的依据,我们的教学要忠于教材但不能拘于教材,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一是对教材例题要进行再组合,发挥例题的启智养能功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选择或设计以“开放题”、“变式题”为基础的例题,使学生善于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进行创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习规律的展现过程、学生全程主动参与的过程、知情合一的过程。二是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展现给学生设置问题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去探究,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发展、去竞争、去创造。在课

9、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省时省事,保证知识技能的教学,采用“分散难点、点破关键”的策略:把学生解证过程中要用到的公式、法则提前准备好,关键之处预先暗示,逢山路已开、遇水桥已架、弯拐全理直,保证学生解起题来,一路绿灯,老师的教学和指导,胜过孔明的锦囊妙计。可它“分散” 的是探索发现的情景,“点破”的是迎难历险的机会、是研究的兴奋点、才智的增长点,是对这种珍贵时机的破坏,它封杀了学生创新意识。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丢在一边。教学中教师要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思维为核心”、从“模式教学”转变为“开放教学”, 切实改革教学方法,它是培

10、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步骤无不蕴藏着可点燃的创新火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就能用“教”的创新火种引燃“学”的创新火焰。3.2、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创新欲望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现在的学生已不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蕴藏着创新思维的潜能。学生的学习已不再是一个被动吸收知识、反复练习、机械记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以积极心态主动参与、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受到了哪些启示。“教师的作用在于及时地给学生发现

11、事物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平时教学中、师生交往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激励性语言催人奋进,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当学生提出了一个好问题时,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如,“你的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你思考问题很严谨,发现了很多不懂的问题,老师真为你高兴”。也可以利用名人名言来激励,如 “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小疑则小获,大疑则大获”等等。当学生表

12、达遇到困难时,老师可以说“不要急,慢慢说”,或者“谁来帮帮他?” 3.3、重视双基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理论,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思维的前哨、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新思维的形成。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观察力最可贵的品质是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或因果关系。因此,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按已有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还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契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在夯实基础的前提

13、下才可能实现。创新思维需要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感觉、知觉、记忆、联想和习惯,在头脑中形成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这种积累的量越大,则类比、想象的领域越广,创新的机会就越多。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否则,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在注重创新的今天,“思想应该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起一个(思想)产婆的作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夯实基础,更要重视数学思维过程(知识的产生过程、命题的探索过程、思路的形成过程、偏差纠正的过程、方法选择的过程)的暴露,让学生去感受去理解,从中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

14、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得到思维训练。若学生不知道它为何来、从哪来、怎么来,怎知道把它用到哪里去,更谈不上创新了。如计算12100,数学王子高斯通过仔细观察,很快得出了很简单的计算方法。又如: 求lgtan10·lgtan20··lgtan890的值: 凭直觉我们可能从问题的结构去寻求规律,这是由知识、经验产生的负迁移。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只有通过深刻观察、细致分析,才可克服这种定势,形成有创见的思维模式。其实,经深入观察,发现题中所示规律是一迷人假象,题中隐含了条件lgtan450=0,从而迅速得出答案。 3.4、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5、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启迪智慧的钥匙及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能促进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以及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创意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应学生的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议,使他们产生探求知识发展过程的强烈的心理渴求及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课堂上,教师要从“一言堂”转为师生共同探索数学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共同完成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要真正的给学生以“民主”、特别是“反驳”的权利,课堂中加大师生共同探讨或师生相互讨论的时间,启发学生去思考,“以疑引疑”,将其被动思考转化为习惯的主动

16、思考;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3.5、鼓励质疑问难,保持创新积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创新,在问中求异,在异中求问,使学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一般所束缚、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释疑,寻找知识的关键所在,抓住知识的重点,加深对知

17、识的理解,不断强化创新的意识。为炼就、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学生通过预习找疑,课堂上师生、学生间相互质疑。2、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毛病;通过组合式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巧妙提出某命题,指出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反例,以提高明辨是非能力。3、 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敢于反问“为什么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以此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不是这样”是一个启发性诱导问句,具有浓厚的问题意识,可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探索、解决问题,对诱发创新思维具有独到作用。3.6、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制造机会,鼓励学生合情推理“没有大

18、胆而放肆的猜想,就谈不上科学的发现”。合情推理是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根据已有的事实、正确的结论、个人的经验和直觉,在众多信息面前寻求各种有用或关键的数学信息,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已知领域中有所创新,在未知领域中有所发现或突破。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用先人的事例(如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鼓励他们打破思维定势,打破形式逻辑的束缚,大胆猜想、合情推理; 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