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尤静)_第1页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尤静)_第2页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尤静)_第3页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尤静)_第4页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尤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蚌埠铁路第二小学 尤 静先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从教经历。记得师范学校毕业后到蚌埠师范附小报到时,老校长问我愿意教语文还是数学,因为从小自己比较爱读书,上学时写作文还行,数学则一直很不感冒,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当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语文学科,从此成为一名小语人,踏上了“寻道”之路。真正走上语文教学岗位,才明白语文可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教。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上第一节课的情景,因为教导主任在教室中坐着听课,我也很紧张,我是完全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教案上的,结果20分钟就把课上完了,剩下的时间就不知道怎么打发了。但好在我比较爱学习,不知道怎么上

2、课就多听课,多看教学杂志,多看名师教学录像,从懵懵懂懂到模仿名师,好像大家都有这么个过程。但是当时听到的身边的课大多是对文本的直白的解析,比如课文分几段?每段什么意思?这段中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课文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感觉这样的语文课上得挺无趣的。可听公开课的时候,又感觉像是到了戏院。曾经有老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能把教室布置成殡仪馆,课堂上拼命煽情,终于达到师生泪奔的境界,观者竟也都以为好。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模仿这种煽情的手段。就是前两年,我竟然还亲耳听到有人夸赞某老师课上得好,说是把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上得让学生哭,我一直很纳闷她是用了哪些催泪的工具,真的很遗憾没有听到如此煽情的

3、课。 及至到了2001年课改后,我也曾跟着风气上了一些大胆创新的课,课堂上没有了教师的讲授,全体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分组表演展示,课堂上那叫一个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如同绚丽的泡泡一样,这样的课上浮躁得不能留下一丝痕迹。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对于发自内心喜欢语文教学工作,渴望能寻找到语文教学之道的我来说,一直是个难解的命题。为了让自己能够认清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了增强自己的内功,我埋头向书本向先知向大师们寻求答案。阅读、思考、感悟,我想这也是很多我的同仁们在做或曾经做过的事情。对语文这一名词的追问和理解,是我们最先做的,尽管对语文是什么议论纷纷,但是大家还是基本形成共识:语文的内涵是语言文字

4、及其身上承载的文化。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及其运用所负载的文化内容,其中,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内容是语文教育的拓展与提升。对此我深以为然,其实我们的阅读教学对照这一说法自然就会知道该如何取舍,如何操作了。再来看我们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欧美等一些国家将语文学习分为阅读和写作课不同,我们的语文课同时承载着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主要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作)的任务,所以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写最大特点是读写结合,这一特点从民国时期叶圣陶、夏丏尊编写的语文教材中即有体现,一直到如

5、今的语文教材,特点愈发明显。这样的编写特点决定了我们语文课要兼顾人文和工具的特点,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读书,还要学习怎样表达,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既不能只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也不能只把教材看作毫无生气的供“解剖”的标本而进行纯技术的训练。课标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方式有哪些呢?回顾我们自己语文素养的积累过程,就会清楚地知道,无非是多读、多思、多说、多写,主要也就是语文老师耳熟能详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我们的语文课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也不能上成科学课,语文课必须有语文的特点、语文的气质。这气质既有文学的博

6、雅、潇洒,又有训诂考据的细致、谨慎,如同教语文的自己,可能不知不觉间也染上了语文的气息,有时出门在外,陌生的朋友会问上一句“你是语文老师吧”,在我看来,这是最大的肯定和褒奖了,常常因此而开心不已。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我想也是解答一些朋友对题目“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的不解和疑惑,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浓浓的语文味,也就是吴福雷老师说的,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既然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对课程标准的学习,那么接下来的时间,我想我们还是要一起回顾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圣经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内容,我做了一些摘录。一、课

7、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阅读) 学段内容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读书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理解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3能联系

8、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同文体阅读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

9、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优秀诗文阅读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

10、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标点符号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积累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三、实施建议(关于阅读教学)

1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再度学习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

12、的要求之后,我想就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体会,欢迎大家指正。话题一:言意兼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要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受到课程人文内涵的影响,即所谓的“得意”,还要关注文章的形式,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语言的表达,也即所谓的“得言”。“得意”与“得言”并不是割裂开的,也不是两条轨道上的火车,那种过多地关注文章内容和离开文本空谈表达方法的做法都不足取。实践证明,在引导学生体悟文章内容的同时,如能结合文章的表达方法,能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而通过生动的文字材料,学生对语

13、言的表达方法会有更直接、更鲜明的感受。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察记录,探讨一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努力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一)量体裁衣定下文章基调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文章体裁有不同的训练要求,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就有这样的表述:“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

14、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确定一篇文章究竟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得言”时,首先要根据文章的体裁,定下教学的“基调”,这样才不至于走偏了道。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的教学中,根据小小说这一特殊体裁的表达特点,我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们感受着课文语言之凝炼,结构之精巧,情感之真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试举其中几个片段:【片段一:导入部分】师:今天我们一起读一篇小小说,题目是桥(板书课题),一起读。生读课题。师:知道什么叫小小说吗?我们来看一下资料(出示资料),请你来读。生:小小说,又名微型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极短篇小说等。小小说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立意新颖、结构精巧、结尾出人意料。师:正因为

15、小小说字数少,所以它特别讲究字句的凝炼,这一点相信同学们从这个题目上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让我们再读读这个课题。生再读课题。【片段二:初读课文后】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这篇课文的句子最大的特点是生:短。师:是的,最短的句子就俩字,比如【像泼。像倒。】一起读读。生读句子。师:两个字却形象地写出了雨势之大,这就叫凝炼。【片段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师:请你来读。生读句子。师:老汉的话并不多,就三个短短的句子。作者为什么不多写点呢?生:小小说文字很简练。生:当时情况危急,不允许老汉发表长篇演说。生:那样也不真实。师:看来人物的语言要符合情境。生:还有老汉平时

16、讲话可能就是很干脆利落的。师: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平时讲话就很有分量,在这种危急时刻更是如此,所以三句话用了三个感叹号。看来人物的语言还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师:读这句话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形象?生:一位镇定的老汉。生:一位身先士卒的老共产党员。师: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生练习朗读,指名读,但效果不够理想。师:老师告诉你,句中的提示语能帮助我们读好人物的语言。此时老汉的声音生:沙哑。师:虽然沙哑,但力度生:很大。师:要让一百多号人都能听到,怎么读?再试试。生读得入情入境。师:只有自己身临其境,听众才能身临其境。一起读读这句话。量体裁衣,让阅读教学有了“得言”的方向,实现“言意兼

17、得”才有了可能。(二)布局谋篇学会整体把握表达顺序和篇章结构是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也是作者为内容而精心选择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文本的接触中感受作者如何布局谋篇,从而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对他们的写作大有裨益。如桥一课的教学,在初读完课文后,我和学生有一段对话:师:能告诉我,初读这篇小说时,让你最感到意外的地方是哪里?生:是文章的结尾。师:你们呢?生:我也是,读到这儿我们才知道原来老汉和小伙子竟然是父子俩。生:这个结尾真让人想不到。师:你感觉到了震撼。所以有人说,小小说就是结尾的艺术。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把小小说结构上的艺术特点巧妙地让学生领悟,既了解了文章内容,又学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轻松实现“言意

18、兼得”的教学目标。(三)遣词用句体会语言精妙我们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尤其是作者的遣词用句,无不匠心独具,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的精妙,实在值得少年儿童学习揣摩、积累运用。还如桥一课的教学,对“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这句中“拥戴”一词的解读:师:知道“拥戴”的意思吗?生:就是拥护爱戴的意思。师:受人拥戴的老汉平时都会为大家做哪些事呢?生:有的人家里闹矛盾了,他会去劝说。生:有的人家里没钱了,他会送钱给别人。生:有的人家里有人生病了,他会去看望。生:他还会帮助别人干活。师:怪不得老汉这么受人拥戴呢。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小说里写了吗?生:没有。师:

19、但是通过“拥戴”这个词我们却感受到它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容,这就叫凝炼。可以说,品词析句在我们的阅读课上不算新鲜,这也是关注文章表达方法最突出的体现了。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心选择品析的“点”,让学生在“得意”的同时不忘“得言”。(四)标点符号关注表达细节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标点符号一直是一个盲区。其实,课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大有讲究的,在解读一篇作品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文中标点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在乡下人家一课中,有这样一句: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对这个句子中

20、鲜花之间的几个逗号不少老师视而不见,但是如果抓住这几个逗号做文章,真是一处让学生“言意兼得”的好素材。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师:你们看,这四种花之间用的标点符号是什么?生:逗号。师:那这个句子该怎么读呢?愿意试试吗?一生练习朗读,但中间停顿时间较短。师:老师提醒你,注意逗号停顿的时间。生再次朗读,中间停顿时间较长。师: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体会下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的是逗号?生自由朗读。生:因为芍药是春天开的,凤仙是夏天开的,鸡冠花是秋天开的,大丽菊能从冬天一直开到第二年春天。师:你的知识真丰富。生:他们开放的时间不一样,中间停顿的时间要长一点,所以要用逗号。生:逗号说明他们从春天一直开到冬天,

21、开放的时间很长。师:你们体会得真好, 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生朗读句子,读出了逗号的停顿时间。我认为,从文章的表达方法入手,将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是实现“言意兼得”这一教学目标的卓有成效的方法。话题二:“识模”理论说到阅读和写作,很多人都重视它们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也认识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很多人包括不少语文教师把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仅仅定位为“量变等于质变”,却无视不少学生即使读了大量的书籍之后仍然不能写作或写作质量不高的事实。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阅读和写作之间究竟怎样才能有

22、效沟通呢?(一)重视“识模”理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就是写作。“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目前小语界愈加认识到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但只依赖写作课教学显然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尤其是我们现在的阅读课和写作课使用的是同一本教材,读写结合一直是我国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所以如何使用好手中的教材,让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融合,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应该是我们目前所要着重研究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先人们是怎么说的。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一书中,程端礼有这样

23、的描述:“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这段话形象地阐释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那就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但细读这段文字,我们会发现,他不仅告诉我们提高习作水平的秘诀在于大量阅读,还明确指出在阅读中还要“识模”,也就是还要弄清文章的体裁以及表达的方法,在心中建立一个个相应的模式,这样做起文来才能从容不迫,毫不费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这“吸收”的不仅仅是书本的内容,还应有作文的种种方法,如此“吸收”方能有“合

24、于法度”的倾吐。因为“读”与“写”毕竟不是一回事,“读写有其不同的特征和规律。读,作用于心灵;写,从心灵出发。”(王尚文)这一来一回之间,如何才能让学生自由驰骋,熟练驾驭呢?我认为,“识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中间“识模”的转换,读得再多也不能保证会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在阅读识模写作的环节中,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大量阅读的任务,在识模后学生也能自主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唯有“识模”的环节需要有人引领、指点。因此,引导学生“识模”的环节必须由阅读教学来承担。这样的目标一旦明确,我们的阅读教学该何去何从,也就显而易见了。(二)关注“识模”内容明确阅读教学肩负引导学生“识模”的重任后,我们再来研

25、究阅读教学,似乎豁然开朗。那“识模”究竟要识哪些模呢?我认为,主要就是文章的文体和表达的方法。1.关注文体写作思维就是一种文体思维。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具备概念性知识,他们独立学习就容易。如果学生心中都没有说明文、记叙文的概念,他们又怎么能写出说明文、记叙文呢?因此在接触到这类课文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的一定是这篇文章的文体,好让学生把这些课文对号入座,从而建构起这一种文体的相应知识。不要学完一篇课文后还不知道这是什么类的文章,心中一本糊涂账,这样怎么能让学生建立相应文体的模式呢?曹文轩教授在第九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中说,如果让他来教凡卡,他只问两个问题,一个是:凡卡的这封信能寄出去吗?

26、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契诃夫不是以作者的叙述、凡卡信中的诉说以及回忆交织在一起的表达方式,那么这个世界上还会有这样一篇经典的小小说存在吗?我以为曹教授的这两个问题提得实在是妙,第一个问题既关注了文本的内容,引起学生对凡卡命运的深切担忧,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小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那就是结尾的艺术。第二个问题更是直指文章的表达方式,而这确实是这篇小小说文学价值的体现,这样的问题才是没有“糟蹋”这样的文学经典。相信学生们在这两个问题的指引下,一定会对小小说这一文体有了充分的感知,对叙事作品的表达方式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这对他们的写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心中文体的概念是模糊的。以往我们的

27、阅读教学往往回避这样模糊不清的问题,只在一些文章的细枝末节上打转,这样的阅读教学何谈有效呢?2.关注表达的方法表达方式是写作教学的着力点,所以解读一篇文章应将重点放在解读其表达方式上。关注文章表达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结构方式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呈现,而且不同的文体,文章的结构是不同的。比如说明文的结构是纲举目张,层次井然;而记叙文一般都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来安排结构,即使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手法,使顺序发生了变化,但也只是局部的变化,从整体上看,依然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如说明文太阳一课的教学,学生只有在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弄明白课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28、,一是太阳的特点,一是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这对他们今后的说明文写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2)表现手法文章的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这个种类很多,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拟人等;从文章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如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记叙文的写作手法有首尾照应、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说明文的写作手法有阐释、评述、形象化表现等;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有烘托、伏笔和照应、悬念以及实写与虚写等。值得研究的

29、是,这些表现手法在不同的年段应该怎么取舍?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需要抓住哪几点讲?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地学文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些表现手法,从而对自己的写作有帮助?要警惕一种倾向,就是只是把一篇文章作为一个死板的例子, 这样的阅读教学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课程改革前的状态,应该说是令人悲哀的倒退。有人提出“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这样的观点我以为是剑走偏锋,有失偏颇,不值得提倡。他们把教材看作是实验室的尸体,教师如医生,带领学生做解剖实验,告知学生哪是心脏哪是胃,心脏有什么作用,胃有什么作用,甚至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标本的器官哪里长得不够标准。解剖完毕,尸体即弃之一旁。这样的课让我感到毛骨悚然,让人

30、觉得这样的师生如冷血杀手般冷酷无情。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牢记每一篇课文都是生动有情的,作者“情动而辞发”,才有了一篇篇活生生的文章,它们是温热的,是活泼的,是蕴含着饱满的情感的。我们引领着学生们“披文以入情”,在体验作者情感的同时领悟作者是如何将心中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这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要完成这一任务,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和文本亲密接触,课标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关键词是“对话”。我们应该把文本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去探寻她哪里美,为什么这么美?其实这样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恋爱,而非一次冷冰冰的解剖。话题三:主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

31、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教学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认为:“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究竟如何引领学生走进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呢?我认为,“主问题”的教学设计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使用。(一)何谓“主问题” 所谓“主问题”,就是那种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主问题”的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以“主问题”为抓手,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宁鸿彬两位老师都

32、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主问题可以是:从哪里看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金色的草地一课的主问题可以是:从哪些地方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呢?秋天的雨一课的主问题可以提炼为:课文写了秋天的雨的哪些特点呢?可以看出,这些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它在教学中起着主导、支撑作用,纲举目张,教师从一个切入点入手,引领学生在读书、思考、交流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二)如何提炼“主问题”主问题的提炼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考验,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潜心会文,深入解读文本,并结合学生实际找到文本中最有价值的那条线,提纲挈领,

33、这样的主问题设计才能达成最优化的效果。在实践中,我觉得提炼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题目切入都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这点睛之笔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把握得八九不离十了。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从文章的题目入手,紧紧抓住“壮”字做文章,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说是“狼牙山五战士”,而说是“壮士”,你从哪里体会到那份“壮”?带着这个问题读文,学生深切感悟到了五位战士的受命之壮、完成任务之壮、选择之壮、拼杀之壮和跳崖之壮,对五位战士的壮举有了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明白了作者是怎么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他们的壮举的。2.从中心句切入小学课文相对结构比较简单,内容较为浅显,不少文章中

34、都有直接表达中心的句子,也就是中心句。从中心句切入,绝不会偏离文本,且省事高效。如孔子拜师一课,文章的中心句是: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从这句话切入,我们可以提炼出教学本课的主问题: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让人们敬重?由此展开教学,学生潜心读文后,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悟孔子的谦虚好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再如乡下人家一课,文章的中心句是: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从这句话入手我们可以把主问题设计为:你从哪里感受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学生自然就会品词析句,感受作者笔下的田园风情之美。3.从文章主旨切入有些文章单从表面寻找不到易于把握的中心,但是

35、只要我们深入研读,就会理解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主问题来,同样让阅读教学变得轻松高效。比如教学玩出了名堂一课,我通过反复阅读文本,没有简单地将问题设置为:是谁玩出了名堂?他玩出了怎样的名堂?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和学生终究隔了一层距离,他们只会机械地从文中寻找到答案,但我认为这不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对同样爱玩的孩子们来说,怎样从列文虎克的玩里发现对自己有益的启示,才是阅读这篇文章的真正收获。因此我将本课的主问题设计为:放大镜我们很多人也玩过,可列文虎克的玩和我们的玩好像不太一样,究竟哪里不一样呢?读读课文,找找句子,交流交流。通过仔细阅读,学生们自己总结了列文虎克的玩更有意义,他是在积

36、极地玩,比如用放大镜来阅读、观察细微的东西;另外他善于思考,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制成显微镜;还善于发现,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牙齿,结果发现了微生物。一堂课上,学生们不仅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启迪,还对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形式有所了解。4.从表达的方法切入表达方式是写作教学的着力点,所以解读一篇文章也应将重点放在解读其表达方式上。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我针对文本清晰的文章结构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是怎样把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清楚地表达出来的呢?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自己总结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及作者用三个具体事例来阐明自己想法的表达方式,可谓学有所得。在

37、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设计的主问题是:让我们一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一边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问题指向更明确。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表达方式,这不仅仅是让文章更生动,更体现了一种尊重的态度,可见作者对小动物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实践证明,只有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中有效学习,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实现“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设计出精准、高质的“主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话题四:朗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感

38、情地朗读课文,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朗读也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它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桐城学派宗师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代文学家也是著名政治家的曾国藩对此也有论述,他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虽说的是作诗的诀窍,但足以

39、见朗读的重要作用。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现代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对朗读教学也十分重视,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可是在平时的教学或各种类型的观摩课中,我们常常听到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把书读好”,至于怎么“读好”,学生则不得要领。我认为如果老师们能关注到细节,用心指导,学生一定会从“熟读”到“读懂”,从“读会”到“会读”的。下面就以一些朗读指导中的细节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一)读出标点所表达的意思在我们的朗读指导中,标点符号一直是一个盲区。其实,课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大有讲究的,在朗读一篇作品的时候,也

40、要表达出文中标点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这样的朗读指导才是扎实有效的。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有这样一句:“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许多学生在读到这句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其中的节奏,把钟声读成了同一节奏的“当当当”。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你们听过铜钟发出的声音吗?”立刻有许多学生表示听过,我请其中的学生模拟一下铜钟发出的“当当”声,有学生把铜钟发出的悠长的声音模拟得很像,我又因势利导:“民族小学的学生上课时,铜钟会敲出怎样的节奏呢?看看句中的标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时有学生说:“前面是一个当,后面是两个当,中间是一个逗号。”我乘胜追击:“中间一个逗号把钟声隔开

41、了,这三个当怎么读呢?”有学生跃跃欲试:“当,当当!当,当当!”还真读出了钟声的节奏。我立刻请他说说为什么这么读,他说,逗号表示中间停顿的时间长一点,后面两个“当”则要连起来读。我当即肯定他很会读书,能注意到标点所表示的意义,并且跟全班同学说:“有时标点符号也能提示我们如何把书读好,同学们可千万不能忽视了它们。”接下来全班齐读这句话,这下读得很有节奏感,效果非常好。(二)读好语气词语气词具有很强的表情作用,把语气词读好了,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爬天都峰一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到“我”的心理活动: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抓住“啊”这个

42、语气词,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进而理解人物心理活动。师:谁来读读我心里的想法?生:啊(第四声),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师:你是这么读的,还有别的读法吗?(学生面面相觑,十分疑惑。见此情形,我决定抛砖引玉。)师:那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我在读此句时,把“啊”读成第二声,语调上扬,表达出“我”当时十分震惊的感受。)师:你们听出“我”这时的心情是生:惊讶。生:震惊。师:是的。这个“啊”还可以怎么读来表达出“我”当时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一个学生在读时把“啊”读成第三声。)师:能说说这时你心里的想法是生:峰顶太高了,我觉得自己爬不上去。师:你对自己信心不足。(对其他学生)你们还会怎么读呢?(一生在读时把“啊”读成第一声的拖长音。)师:此时你心里想的是生:没想到天都峰这么高,心里有点没底。师:你怎么读?(一生将“啊”读成短促的第一声。)师:你读出了你的感受。现在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你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个个兴致盎然。)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应是千篇一律,唯其这样才能指导学生读到位,读出自己的体会。(三)读出语句的逻辑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逻辑性很强的语句,教师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情感内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