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阿房宫赋(教案)_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阿房宫赋(教案)_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阿房宫赋(教案)_第3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阿房宫赋(教案)_第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阿房宫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阿房宫赋教学目的:1、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2、 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3、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赋”的语言特点及作者借古讽今的目的。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兴趣导入课文。2、 相关常识简介:(以下资料不宜全数讲出)1、作者简介:杜牧 (公元803约852 年) 唐代诗人,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

2、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一 一 .、.文学成就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3、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 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2、“赋”简介在古典文学中,诗、

4、词、歌、赋并称。赋,文体名。它是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 “赋”的名称据说起于战国时赵人荀卿的赋篇 。 文心雕龙?诠赋对赋的内容和形貌做了介绍。它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 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 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为“骚赋”,到了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

5、,称为“辞赋”,汉赋规模宏大,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特点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谓之“律赋”。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称之为“文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短赋”、 “骚赋”、辞赋”、 “骈赋”、 “律赋”、 “文赋”),赋在形式上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词藻华丽,讲究声韵,形式上介于韵文散文之间,内容多为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谕,被称为“劝百而讽一”。著名的赋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 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顺便提到, “赋”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但今

6、人亦喜袭用。因为“赋”具有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言志的特点,人们往往借它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的标题,即把“赋”字放在所要抒写的事物名称后面以表示一种文章风格。如茶花赋 、 秋色赋等,这里的“赋”显然只是“赞” “颂”的意味。现代散文的“赋”和古代的“赋”差别很大,它们在形式上很少有相同之处。3、“辞人之赋”和“诗人之赋”汉代的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著名论断。扬雄认为赋的共同特点是词彩华丽,而在内容上却有着 “则” 与 “淫”的区别。 他把片面追求形式的赋称为 “辞人之赋”, 其特点是雕绘铺陈的泛滥(淫);把注重社会内容、有讽谏意义的赋称为“诗人之赋”,其特点

7、是符合儒家的诗教原则。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杜牧这篇借阿房宫的兴灭,讽喻唐最高统治者的赋则是典型的“诗人之赋”,它在“丽”的同时,也体现了“则”的精神。在晚唐,做到这一点也是非常不易的。晚唐律赋中,不乏咏古伤今之作。但这种赋大都是抒发思古之幽情,没有更多的影射社会现实的内容,因而只能名噪一时。而杜牧这篇阿房宫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4、关于阿房宫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每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 12年(秦始

8、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 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 “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 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5、写作背景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年) ,这时的中国,

9、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 “游戏无度,狎昵群小” , “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 ,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

10、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 “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3、 朗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字词正音。2、学生集体齐读。四、课文解析一)文章作为一篇赋, “体物”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1、写了什么?明确:写雄伟壮观的阿房宫,阿房宫的美人、珍宝。2、怎么写的?明确:由全景到本体构筑到宫内人物活动。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请看: “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 ”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读了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难的开端: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 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十

11、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 “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 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

12、宏大宽广。具体来看,阿房宫有那些特点?(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写歌舞盛况有什么作用?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第二段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第三层(

13、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3、为什么写这些?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此段内容为下文的议论设伏。二) “写志”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1、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抒情的?1)第 3 段的内容及层次。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 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

14、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 “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 “函谷举”写刘邦破关, “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2) “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呜呼” 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 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3)提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

15、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4)提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 哀之;后人 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而复哀后人 也” 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彳f么深意? 明确: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5)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 向当世统治者 友由吕口。三)铺采摘文体现在什么地方?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文章铺叙其事,运 用的语言相当精美。它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 明快。

16、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显得文气走动,通达流畅。1、大胆运用想象、比喻、夸张、叠字等手法。阿房宫被战火所焚,史书也未记载其形制,杜牧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篇赋 中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文章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细致刻画, 还是对长桥复道的 形象描绘,都是出自作者的想象。而这些奇特的想象并不给人以造作之感, 却能 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同时本文 又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蜂房水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等,增加其形象性,又运用大量的夸张句,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隔离天日”等增加其感染力,有的句子则是出于想象,同时又兼有

17、比喻、夸张, 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山之农夫” 一段,还构成排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骈句散行,错落有致。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 行,增强表现力。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 节奏急促,写出建宫背景及耗资,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地面积和走势,再用“二川溶溶,流人宫墙”等四字句描写规模。这样, 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四)朗读体会其韵律美五、词语落实第一段(1)重点字词1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2 骊山北构而西折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

18、:名词作状语。走:达。3 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4盘盘焉焉:的样子。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6 复道行空行空:横跨半空。7 不知西东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8 歌台暖响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9 而气候不齐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2 )难点解释“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有“宽缓” 、 “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 “萦绕” , 是由 “宽缓” 义引申而来,下文 “缦立远视”的 “缦”, 注释为 “久”,是“迟缓”义的引申。 “回” ,注释为曲折。按“回”,它的本义是“转”、 “掉转”( “回车叱牛牵向北”) ,引申义有“旋转、回旋”( “素

19、湍绿潭,回清倒影”) 、 “曲折” “回转”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取回、拿回”( “添酒回灯重开宴”) ,等等。“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钩,名词作状语,表示状态、方式,像钩子一样互相联系。心,屋心。斗,像兵戈相斗。角,檐角。这里用的是它的本义,形容宫室结构精巧工致,现在用来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写作“勾心斗角”。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 “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这两句的“歌台”、 “舞殿”和“暖”、 “冷” ,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

20、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 ,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 。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第二段(1)重点字词1 辞楼下殿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2 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3 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4 为秦宫人为:成为。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黑发。6 雷霆乍惊乍:突然。7 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动词,往,到。8 燕赵之收

21、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9 齐楚之精英精英:10 金块珠砾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2 )难点解释“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 “尽”,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 “尽量、 尽可能” 、 “到尽头、 到顶点” (林尽水源)、 “死”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 “绿云” ,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 “扰扰” ,这里是“镣绕”的意思; “晓

22、鬟”指“晨妆” , “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 “绿”与“青”、 “黑”可以辗转相训。 “绿嶂百重,青川万转” (吴均句), “绿” 和 “青” 是同一种颜色。不用 “青云” , 而用 “绿云” ,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第三段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2 秦爱纷奢纷:多,繁华。3 人亦念其家念:顾念。4 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5 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田间。6 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第四段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如果。爱:爱护。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4 谁得而族灭也得:能够。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2 )难点解释“锱铢” 、 “庾”、 “九土” 、 “独夫” 、 “举”、 “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