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阅读专项练习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题。(6分)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注】权:权变。21 .第一则和第二则材料都体现 的教育方法。(2分)22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
2、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解。(4分)【分析】(2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材料之间的共同点,由共同点概括出答案。(22)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作答时要抓住关键句,理解其含义,然后归纳总结。【解答】(21)材料一中孔子根据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或劝阻或鼓励的教育方法。材料二中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才智水平传授相应知识。由此可见,材料一、二体现了 “因材施 教”的教育方法。(22)对材料一的理解抓住“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由此可见孔子让学生做事不要过 分退缩也不要一味冒进;对材料二的理解抓住“中人以上,可以
3、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 问”,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才智水平传授相应知识,这是恰到好处的教育;对材料三的理解抓住“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意思是“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 于一点”,是说“执中”还要懂得“变通”。上述三则材料都体现了 “中庸”思想。答案:(21)因材施教(22)儒家中庸思想的其中一个内涵就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材料一中孔子根据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或劝阻或鼓励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做事不要过分退缩也不要一味冒进,体现了中庸本质。材料二中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才智水平传授相应知识,
4、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上述两则材料都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事例。材料三中孟子指出,如果只知道死板地坚持 “执中”,没有变通,那就不是执中,而是“执” 了。坚持一点反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具有片面性,会对真正的中庸之道有损害,不符合 儒家的中庸思想。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 ”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 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 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孔子说:“中等以上
5、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 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 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 就是执着于一点。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 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题。(6分)材料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材料二: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 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犹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 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王阳明传习录)21 .上述材料中,二人对“孝”的
6、认知各有侧重,孔子重视 ,王阳明强 调。 (2分)22 .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知道王阳明认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讲求“知行合一”。请根据你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来评析孔子所说的“色难”。(4 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孔子和王阳明在对“孝”认知上的侧重,然后浏览二人有关“孝”的 内容,概括出二者的侧重点。(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要理解“知行合一”的意思,接着分析孔子“色难”这一观点,并找到“知行合一” 和“色难”之间的关联。【解答】(1)先看孔子的观点
7、,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 是以为孝乎”,意思是“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 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这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色难”,其意思 是指在侍奉父母的时候, 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我们都知道,凡事都可以勉强,唯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为人的神情是由心理决定的。只有对自己父母有着深切笃定的孝心,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和婉的神色。所以说,若能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着和悦的神色,就能算作真孝顺了。由此可知,孔子重视“孝”是发诸内心的和颜悦色。再看王阳明的观点,“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犹如称某人知孝、某
8、人知弟, 必是其人已曾行孝、 行弟,方可称他知孝、 知弟”,“方可称他知孝“的前提是“某人知孝、 某人知弟” “其人已曾行孝、行弟”,“知孝”是对“孝”的认知,“行孝”是切实地行动。由此可知,王阳明强调不但要有对“孝”的认知,更要有“孝”的“行动”。(2)首先理解“知行合一”的意思,所谓“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 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然后理解孔子“色难”这一观点,孔子认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在孔子看来,侍奉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更是精神上,即保持和颜悦色, 这才是真正地知孝行孝,与王阳
9、明“知行合一”是一致的。答案:(1)孔子重视“孝”是发诸内心的和颜悦色;王阳明强调不但要有对“孝”的认知,更要有“孝”的“行动”。(2)孔子认为孝在于“色难”,意指能在父母面前发乎真情,保持和颜悦色才是最难的。子女不但要为父母提供物质保障,赡养天年,而且要有发诸内心的和颜悦色, 才是知孝行孝,也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 孝了吗?”明辨对错曲直的心思,不用思虑就能知道,不用学习而能拥有,这就是所说的“良知” 啊。良知在人的心中,在圣
10、人愚人那没有差别, 这是天下古今相同的啊有知道而不施行 的,知道而不施行只是未知。就好像说某人知道孝顺,某人知道友爱,一定是这个人已经做 过孝顺、友爱的事,才能够称他知道孝顺、友爱。【点评】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 般不鼓励考生多
11、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 题。(6 分)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一论语.卫灵公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 为盗。一论语.阳货“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一论语里仁仁者人也,义者宜也。一论语.中庸21 .第三则材料中“无适也,无莫也”是什么意思?(2分)22 .根据上述材料,简述儒家“义”的内涵。(4分)21 .“无适也,无莫也”的意思是:“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22 .义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是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的根本。义就是
12、君子的精神生命。君子以道义作为最高的处世标准。“义”还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尺度。义,就是合理、合宜合度的行为,“义”是指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行为合乎礼)。“义”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材料一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 材料二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篇)21 .“尧舜其犹病诸”中“病”意为 ,“居处恭”中“居”意为 。(2分)22 .综合材料,谈谈
13、你对孔子“仁”的理解。(4分)(三)(6分)21 .以为难;日常(2分。每个1分)22 .(1)“圣”是比“仁”更高的境界;(2)实现“仁”的途径是“能近取譬”,即能够从自身出发去类推他人;(3)平常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与人办事能够尽心竭力,这便 是“仁”的体现。(4分。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4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题。(6分)材料一: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侑)材料二: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句上 )21 .
14、材料一中“礼后乎”说明了礼仪和仁义的内在关系,即 。子夏与孔子的对话体现了师生之间口 口口口的教学原则。(2分)22 .两则材料中,孔子和孟子对解读诗都有自己的见解,请比较二者的异同点。(4分)21 .礼以仁义为基础(按内在关系及教材注释,如果写成“先仁后礼”不给分)教学相长(互教互学)22 .相同点:二者都不拘泥于诗文辞的本身,而是挖掘其背后(深层)的意义。(2分)不同点:孔子更加注重诗的教育功能,常用诗中的文辞来打比方教育自己的弟子。孟子则更注重作者的思想和感受,解读时更加注重自身感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2分)材料二译文:解读诗的人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而误解作品完
15、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才是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正确方法。(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题。(6分)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材料二: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为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这。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材料三: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注大人:德行高尚的人。2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依次写出“信”的两层含义:(1) (2) (2分)2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孔子认为君子要有“信”,而孟子认为大人“不必信”,两者是否矛盾?青简要分析。(4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能力。要
16、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信”的两层含义。(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 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材料一 “凡信之矣”意思是百姓信任,所以第一层意思是“信任”。材料二“信以成之”意思是靠诚信来成全它,所以“信”在这里指“诚信”。(2)不矛盾。孔子认为君子要有“信”,指的是君子要讲诚信,他是把义当作根本,是内在的东西,而义需要诚信来成全它,“信”是手段。孟子认为有德行的君子,不一定要句句守信,只要合乎道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讲信,这有一种灵活思辨的精神,体现了通达权变的一面。答案:(1)信任诚信(诚实,守信用)(2)不矛盾。都坚持以
17、“义”为本的原则。孔子认为“义”是内质,“信”为途径, 君子用诚信来成全“义”。孟子认为德行高尚的人可以在不违背“义”的前提,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要信守承诺,体现了通达权变的一面。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材料二: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这才是君子啊!”材料三: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
18、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三)阅
19、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 22题。(6分)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居逆境中,周身皆针匠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洪应明(菜根谭概论)21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一句,“约”在句中的意思是 。有了仁,就能像 一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2分)22 .孔子认为不仁者不可久处约,但洪应明认为在逆境中可以培养品行,两者说法是否矛盾。根据材料,简述孔子、洪应明这么说的原因。(4分)第7页共12页【分析】(1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和名著阅读的能力。实词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20、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阅读名著时,阅读一定自要细致,回想文章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探究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再阅读文章,简要梳理文章行文的层次,最后再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找出理由,整理答案。【解答】(1 )本题中,第一空,“不
21、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俭朴,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孔子突出地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认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节操。其中,“约”的意思是“俭朴”。第二空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粗劣,住在陋巷中,却整天高高兴兴
22、,志趣不改。( 2)本题中包含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两者说法是否矛盾”,一个是“根据材料,简述孔子、洪应明这么说的原因”。所以,首先要清晰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回答第一个问题。再结合孔子和洪应明的话,阐述自己的原因。孔子“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的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俭朴”, 洪应明 “居逆境中, 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的意思是“仁者处在不顺利的环境中,就好比全身都扎着针、敷着药,在不知不觉中磨练着意志、培养者高尚的品行。”两者的说法是不矛盾的。孔子认为不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受到逆境的影响, “不可以久处约”; 而洪应明更强调逆境对人成长的磨砺, “砥节砺行而不觉”。但不论是孔
23、子还是洪应明,在论述逆境对人的影响时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人是否具有仁德。没有仁德的人,长处逆境中会失却本心,但有仁德的人,在逆境中却能砥砺自我,不会因为环境而失却本心,改变操守。答案:(1)俭约(俭朴)颜回(2)不矛盾。孔子认为不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这类人长期处于困境或逆境之中就会迷失本性,违法乱纪,败坏风俗。洪应明更强调逆境对人成长的磨砺作用和优势环境对人意志的消磨影响。不论是孔子还是洪应明,在论述环境对人的影响时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人是否具有仁德。唯有仁者不会因为环境而失却本心,改变操守。译文:孔子说: “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
24、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处在不顺利的环境中,就好比全身都扎着针、敷着药,在不知不觉中磨练着意志、培养者高尚的品行。处在优越的环境中,就好比被各种兵器所包围,不知不觉就被掏空了身体, 消磨了意志。【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
25、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题。(6分)材料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 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材料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材料三
26、:司马牛 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 ”子夏曰: “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 ?颜渊 )【注】相传司马牛的哥哥是宋国大夫司马向腌( tu 1 )又称桓腌,参与宋国叛乱,失败后 逃跑,司马牛也被迫离宋逃亡到鲁。第 9 页 共 12 页21 .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的“弟”是 的意思,材料三中加点的 “独亡”是 的意思。(2分)22 .材料三中司马牛为什么“忧” ?如何理解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分)【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求注意积累
27、,利用自己所学灵活运用,善于根据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 其异同,以解决题中的词义问题,“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也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 后,披文入理,分析判断其意义。(2)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回归原文,按照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语言要简洁准确。【解答】(1) “孝弟也者”的意思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出则弟”的意思是“出 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弟”同“悌”,意思是“敬爱兄长”。“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的意思是“人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独亡”的意思是“唯独没有”,“亡”通“无”,意思是“没有”。(2)回
28、答第一问,联系注释“相传司马牛的哥哥是宋国大夫司马向腌( tu 1),又称桓腌, 参与宋国叛乱,失败后逃跑,司马牛也被迫离宋逃亡到鲁”,可知司马牛因为哥哥桓腌犯上 作乱,因此不承认桓腌是他哥哥,联系材料一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材料二“出则 弟”,儒家倡导孝悌之道,司马牛不承认哥哥,与儒家倡导的“悌”相违背,因此怀“忧”。回答第二问,原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是“君 子只要能始终保持肃敬的处世态度, 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四海之内,皆是兄弟啊”, 可知子夏认为一个人做事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合乎礼,就会赢得天下人的赞誉, 天下之人都是兄弟,对司马牛
29、进行劝慰,也符合孔子“谨信” “爱众” “亲仁”的德行观。答案:(1)敬爱兄长;唯独没有(2)司马牛因为哥哥桓腌犯上作乱,因此不承认桓腌是他哥哥,但这又与儒家倡导的“悌”相违背,因此怀“忧”。子夏认为一个人做事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合乎礼,就会赢得天下人的赞誉,天下之人都是兄弟。这既是对司马牛的劝慰,也符合孔子“谨信”“爱众” “亲仁”的德行观。参考译文:材料一: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 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 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材料二: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言行要谨慎,要 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的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 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材料三:司马牛很忧郁地说:“人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曾经听夫子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能始终保持肃敬的处世态度,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四海之内,皆是兄弟啊。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适用型贷款利息合同书样本版
- 2025年度彩色印刷设备升级改造合同3篇
- 2024年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能源开发项目承包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航空航天零部件定制设计与运输服务合同3篇
- 2024物业委托经营管理合同
- 2025年水果种植基地与冷链物流公司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科技型企业贷款合同中的物权担保与研发成果3篇
- 2025年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版市政工程招标投标合同模板3篇
- 物业民法典知识培训课件
- 2023年初中毕业生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详解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中五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万方数据资源介绍》课件
- 麻风病病情分析
- 《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 第一章-地震工程学概论
- TSGD7002-2023-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 2024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课件
- 建筑工地节前停工安全检查表
-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全文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