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舆情日报_第1页
食品安全舆情日报_第2页
食品安全舆情日报_第3页
食品安全舆情日报_第4页
食品安全舆情日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食品安全舆情日报2006年9月6日【本市信息】东方早报 2006年9月6日9家豆制品生产企业被查处记者 肖蓓 记者昨日从上海市质监局获悉,针对冷饮、糟醉制熟食品与水产品、豆制品等食品专项整治的质监局“夏令食安”2、3、4号行动已经全面完成。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检查企业255家,检查产品138种,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46张。其中豆制品生产企业问题较多,对9家涉嫌违法生产的豆制品企业予以立案查处。从7月10日到7月31日,质量技监部门对全市36家冷饮生产企业进行了40次检查,发现有6家企业存在无健康证上岗、生产现场卫生状况较差、食品添家剂备案不全等问题。执法人员当场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并及时回访确保整改

2、效果。质监部门还抽查冷饮产品27种,结果1种产品经检测被判为不合格。对该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现已依法立案调查。从8月1日至8月18日,质量技监部门对本市161家豆制品生产企业进行了197家次检查,发现有40家企业存在原料索证不全、生产现场卫生状况较差、洗手更衣设施不完善或洗手更衣措施不到位、企业食品食品添家剂备案不全等问题。执法人员对发现的问题,当场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并对涉嫌食品从业人员无健康证、产品出厂未经检验、企业超范围生产发酵型豆制品等9家豆制品生产企业依法予以立案查处。检查中抽取的107种样品正在检测之中。此外,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执法人员还对全市16家糟醉制熟食品、生食水产品生产企

3、业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原料采购把关、生产过程控制、食品添家剂的使用、产品出厂检验、操作人员的健康管理等环节。青年报 2006年9月6日雅士利不合格奶粉目前暂不接受退货记者 王婧 实习生 沈欢欢 前天,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一项对奶制品商品的监测结果,其中广东雅士利中老年奶粉被检出不合格,其所含微量元素、维生素与标签不符。广东雅士利公司昨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已通知销售此种奶粉的全国各柜台撤货,但未查明情况前消费者暂时不能退货。前天晚上,在沪上家乐福超市,记者看见了食品货架上陈列着各种型号的雅士利奶粉,其中包括被工商总局曝光的中老年奶粉,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还未听说该种奶粉有问题,这两天该奶粉卖得

4、还不错。昨天,家乐福相关部门表示已接到撤柜通知,已陆续将该种奶粉撤下。广东雅士利公司消费者服务中心相关人员昨向记者表示,目前还未接到工商总局的正式通知,因此还不能满足已经购买了该种奶粉的消费者的退货要求。【国内动态】京华时报 2006年9月6日肇事福寿螺供货商在桂林找到记者从广西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在北京引发群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肇事福寿螺的供货商前天在桂林找到,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前已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并对市场上销售的福寿螺进行采样调查,检验结果尚未得出。据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潘副主任介绍,根据北京有关部门提供的线索,桂林市卫生监督所在9月4日找到了北京肇事福寿螺的供货商。经初步

5、了解,这名供货商是广西临桂县人。两年前,他开始在临桂县的五通、两江等乡镇收购福寿螺,收购价约在每公斤0.8元左右,然后运到桂林市秀峰区甲山乡一间出租房内进行加工,选取优质福寿螺向北京、广州等地水产品商贩供货,供货价为每公斤2.8元。他一般每隔几天就通过铁路运输向北京、广州等地发货一次,每次数量1吨左右。这名供货商告诉记者:“我已停止了福寿螺的收购和发货,桂林市有关部门也对我收购的福寿螺进行了现场采样并送有关部门化验,化验结果目前还未出来。”据桂林市畜牧水产局水产科的阳科长介绍,福寿螺在10多年前作为一个外来物种落户桂林,近年来繁殖迅猛,在桂林市郊及周边各县的田间水边随处可见。“桂林本地人是很少

6、有吃福寿螺的,一些地方的农民低价收购福寿螺,用螺肉来喂水鱼。”青年报 2006年9月6日“45名”中毒者挤满多家医院四川崇州涉嫌瞒报小学生集体发病人数家长反映有七八百名学生食物中毒9月3日,新学期第三天,四川省成都市辖崇州市人民医院突然涌进了大量因腹泻、高烧而来就诊的学生,医院病床告急!而崇州市其他医院乃至周边成都、温江的一些医院也开始陆续收治此类病情的学生。一场学生集体发病事件在崇州市实验小学突然爆发。崇州市实验小学约有1000名学生,多方证实9月1日中午在校进餐的学生大约有800人。但关于此次事件的具体生病人数、住院治疗和观察人数以及生病原因,崇州市各相关部门及官员一概遮遮掩掩。据新华社

7、官方民间说法大相径庭3日下午,记者与崇州市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该部门随即向记者传来了一份材料。材料称,当天上午崇州市实验小学有45名学生肠胃炎发作,集中入院接受治疗。此说与部分学生家长反映的“有七八百名学生因食物中毒住院”大相径庭。为了解事件真相,记者当晚立即赶赴崇州。崇州市人民医院住院部一楼狭窄的过道两边放满了加床,一些学生正躺在病床上输液。记者发现,一般能容纳3个病人的普通病房里也摆放了6张病床,有的床上还挤着两位小病人。医护人员推着送药车来回穿梭。二楼拥挤的情形比一楼更加严重。记者从护士的记录本上看到,二楼收治的学生有110人。记者随后来到崇州市协和医院,在二楼门诊部一间较大的病房里,挤了

8、15张病床,因为都有家长陪护,显得拥挤不堪。协和医院院长包永樵说:“我们医院有50张病床,已住了30多个学生,另有11个学生已经转院到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了。我们的医生、护士已经全员出动。”在崇州市中医院,记者看到也有30多名学生正在接受观察和治疗。仅市人民医院、协和医院和中医院这三家医院就收治了200多名学生,另外崇州本地的骨科医院、蜀都医院以及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儿童医院、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还收治了一些学生。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生病学生远远超过当地有关部门说的45人。有关部门避谈发病学生数当记者向崇州市有关部门求证发病学生具体人数时,他们要么讳莫如深,要么一口咬定“45人”,对发病原因则避而

9、不答。3日晚,记者向崇州市中医院了解接受治疗的具体学生人数,院办的一位女值班人员称:“领导有交代,接受记者采访必须经过崇州市卫生局的同意。”而当记者请她帮忙联系院领导时,她却称“电话打不通,我也没办法联系到。”经记者多方联系,一位自称院长助理的中年男子才匆匆赶来。他说:“由于医护人员太忙,住院学生人数现在无法统计。”当记者提出住院部各科室应该有统计时,他却推说“与科室联系不上”。在崇州市实验小学,发生了同样反常的事情。一位中年女性带领记者到学校食堂四处察看卫生条件,而对记者提出的人数问题,却显得非常紧张,顾左右而言他,还不时察看陪同的地方宣传部门人员的脸色,始终不愿透露自己身份。为了求得发病的

10、真实人数,记者又与成都市委宣传部联系。4日晚8时左右,该部很友好地为记者传来一份“通稿”,但对具体人数这样的关键问题同样避而不谈。而崇州当地宣传部门则一改3日坚持的“45人”的态度,称此次事件比较重大,一切信息由成都市统一发布,采访任何相关人士都需上级部门同意,他们无权为记者联系采访。截至发稿时,记者仍无法联系到负责此次事件调查的专家组成员,也无法得知此次发病学生的确切人数。但有些内容是明确的。记者4日夜在校门口看到最后一个登记的是“省卫生执法总队3人”。厨房一位男子称“他们在餐具上取了样”,县里说“细菌培养要等72小时才能出结果”,成都市有关部门发布了“疑似食物中毒”的消息,多方口头证实“绝

11、对没有死一个人”。政府透明度面临考验崇州学生集体发病事件发生后,崇州市委、市政府3日就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成事故调查组,组织对全体学生身体状况进行摸底排查,并免费治疗。但在崇州市,“中毒学生起码有七八百人”“转院的学生有的已经不行了”各种流言飞速传播。流言止于智者。在这些流言传播前,如果政府能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实现公众的知情权,这些流言完全可以不攻自破。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始终对重要信息三缄其口,无形中使流言越传越玄。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其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作了明确的规定:“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

12、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并规定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等情形的处理,也都作了相关规定。崇州市有关部门为何公然违背国家规定?从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透露的信息也许可见端倪:此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受害者如果超过百人,当年政府的目标考核将被“一票否决”。实验证明崇州小学生食物中毒志贺氏菌是“元凶”记者从成都市疾病控制中心获悉,经过两天的实验室细菌培养,导致崇州市实验小学学生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已经查明,确诊为志贺氏菌。成都市疾控中心主任傅小

13、鲁介绍说,通过两天的实验室细菌培养,5日8时确诊此次中毒事件的病原菌为志贺氏菌。志贺氏菌系感染消化道的一种细菌,在夏秋季节比较常见。专家组可以根据此类病菌的抗药性对症下药,更加有效地救治中毒学生。此次学生中毒事件的发病潜伏期较长,在3040小时左右。如果对症治疗,由志贺氏菌导致的消化道感染通常情况在七天左右可以康复。【食品健康谈】新闻晚报 2006年9月5日“催大”的草莓不可食用目前,如何区别草莓是否使用激素,还很难使用直观方法来区别。因此,市民采购时必须提高意识,购买有通过认证的草莓比较好。在草莓栽培过程中,为了提高座果率,在草莓现蕾期(即:开花前)喷1至2次植物生长素“赤霉素”,是草莓生产

14、中一项技术措施。由于喷药前后到采收时有一个月时间,激素已经基本消失,市民不必担心这次激素喷用。但个别果农在草莓果实膨大期内,也喷用果实膨大剂,在剂型中加有细胞分裂素之类激素,这就不符合农产品安全和卫生要求了。专家建议,挑选草莓首先要看草莓品种。选择新鲜果实表面要有丰富的光泽、不破裂、不流汁;从单只看,要选全果鲜红均匀,不宜选购未全红的果实或半红半青的果实;发现果实有虫害食用的虫孔,或表面有灰霉病和白粉病病斑的,往往在病斑部分有灰色或白色霉菌丝,发现这种病果切不要食用。(许沁)(本栏目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办)【化妆品专栏】东方早报 2006年9月6日美白霜汞超标 消费者汞中毒记者 肖蓓 实习

15、生 许超 近日,一名郑州的消费者向上海市消保委投诉,称在使用了上海生产的净肤丽颜霜一个半月后,便出现了浑身酸痛的汞中毒症状。随后,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和郑州的梁女士取得了电话联系,据她称,经过当地卫生部门检测,该净肤丽颜霜汞含量竟超标4万多倍。对此,市消保委昨日发布今年第15号消费提示,汞含量超标的美白护肤品严重损害着消费者身体健康,提醒爱美的女士不要盲目追求美白。 消费者:汞超标导致中毒家住郑州的梁女士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去年10月份左右,她在郑州的一个直销点购买了一套上海某公司生产的该品牌净肤丽颜霜。在使用了一个半月后,就出现了浑身酸软、疼痛的症状。梁女士为此在郑州各大医院进行了检查,但是始

16、终没有查明原因。在专家建议下,梁女士最后到郑州职业病防治医院查明原因是“汞中毒”。“我的工作环境不可能有汞的成分,医生说可能是化妆品引起的。”此时,梁女士想到了自己一直在使用的美白霜。于是,其家属又在直销点购买了一瓶该品牌净肤丽颜霜,并与该公司郑州办事处人员一起送检,经郑州市卫生监督所检测发现,该产品的汞含量竟然超标47000倍。经过2个月的治疗,梁女士的汞中毒症状虽有所好转,但是仍然留下了腰酸腿疼的后遗症。生产厂家:汞含量都是合格的美白霜的汞含量怎会超标如此严重?对此,胡姓经理在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产品没有人为添加汞的成分,经过相关部门抽检,汞含量都是合格的。胡姓经理并表示,“郑州办事处说此事已经解决。”消保委:不要盲目追求美白而由于美白霜引起的健康损害并非个案。近期,市消保委接到有关美白化妆品的投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