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 5 课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本分析本文是世界闻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一篇影响深远的童话,讲述的是在一个豆荚里有五粒豌豆,它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一粒想飞到广大的世界中去,一粒想飞进太阳里去,另外两粒想飞得更高更远,还有一粒随遇而安,对世界没有什么奢求,只想过平静的生活。 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带给它们不一样的命运,前四粒豌豆毫无作为,只有最后一粒小豌豆在窗子下面长满青苔的裂缝里生根、发芽、开花, 给窗边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童话通过五粒豆子不同选择和命运的对比,赞扬了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

2、确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体会它们的内心活动;还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尤其是描写最后一粒豌豆的句子,感受其带给小女孩的变化,从而理解文中寄寓的道理。本文是一篇童话,教学时还要从童话的体裁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童话的魅力。二、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荚、僵、苔”等 8 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 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2. 正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和内心活动。3. 理解文章内容,区分作者对五粒豆的两种不同态度。4. 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 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三、教学重点1. 理解重点词

3、语的意思,并熟练运用。2.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课文内容,感悟其蕴含的道理。四、教学难点1. 学会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2. 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以及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感受童话语言的独特魅力。五、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荚、僵、苔”等 8 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 个生字。2. 采取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3.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教学重点1. 识记、积累生字新词。2. 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词语含义。教学过程一、猜猜谜语,揭示课题1. 教师出示谜语,请学生猜猜谜底。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这是一种很有趣

4、的活动,不仅能拓宽我们的思维,还能让我们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请同学们看看PPT中给出的谜语,跟老师一起读读一一两头尖尖,肚儿圆圆,脾气不小,内藏元宝。谁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学生答:豌豆)2. 出示豌豆花和豌豆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过渡: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不错,正是豌豆。请看看老师给出的豌豆荚的图片,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生 1:豌豆荚像翡翠,碧绿碧绿的。生 2:豌豆荚弯弯的,像绿色的小船。生 3:豌豆荚像小豌豆的摇篮,小豌豆待在里面真舒服。3. 总结学生的表现,引出新课。小结: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知道吗?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也曾写过几粒小豌豆,在他的笔下,豌豆们不仅有思

5、想,有行动,其中的一粒还给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去了希望。在这些小豌豆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随安徒生一起去体验一下豌豆的生活,看看它们别样的人生。4.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明确: “五粒豆”是本文的主角,在这五粒豆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介绍作者,检测预习1. 介绍作者及相关的创作情况。安徒生(1805 1875)丹麦19 世纪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 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160 多篇。安徒生的童话

6、创作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其代表作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 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2.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边读边做记号,画出生字新词以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没有读懂的句子。3. 小组内交流,说说用什么办法来识记生字。4. 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

7、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纠正。会写的字:嘴1豆卷照舒鬻k:r怕玩具川那喻心却离1嘘出头褊如盘嗑嘈g经会认的字:豆噎ji瞠硬青号为如窗kur9洋谭三、继续读文,整体感知1.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 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预设:可以先向学生出示“僵硬”的词典义(肢体)不能活动,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在哪些情况下手、脚等会变得僵硬,比如冬天手被冻僵、登山后两条腿僵硬等,这样结合生活场景理解词语,才能加深印象。(2)她从窗台上牵了一根绳子到窗框的上端去,使这棵豌豆苗可以(盘绕)着它向上生长。预设:理解这个词语可以采

8、取多种方法。如,情境体验法,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豌豆苗沿着绳子向上生长的情景,从而理解词义;寻找近义词法,引导学生说出“盘绕”的近义词,如围绕、环绕等,通过比较近义词把握词语含义。(3)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预设: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学生可能比较难以把握。教师在讲解时,不妨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语造句,如“读者们热情洋溢” “大街上洋溢着新年的气氛”等,通过造句,想象情景,或者用相近的词语替代所造句子中的“洋溢”一词,这样也能加深理解。小结:同学们,理解词语不能只依靠词典。要想正确、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采用各种方法,使词语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力争做到学语文,用语文

9、。3. 指导词语归类。 AB求:暖洋洋金灿灿白茫茫亮晶晶明晃晃孤零零4.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A.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B. 小豌豆们都有怎样的愿望和理想?(第一粒: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 第二粒: 飞进太阳里去;另外两粒:飞得更高更远;最后一粒:随遇而安)C. 最后一粒豌豆生长的环境怎样?(长满了青苔的裂缝,环境艰苦)D.最后一粒豌豆带给生病的小女孩怎样的变化?(豌豆生根、发芽、开花,给小女孩带来了快乐和希望,小女孩的病渐渐好起来)E. 从几粒豌豆的不同态度和命运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悟?(对他人要有爱心,不能无所作为)预设: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结合文中

10、重要句子概括回答。F. 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豆荚成熟了,里面的五粒豌豆怀着不同的打算和愿望,落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落到,结果;有的落到,结果;有的落到,结果;只有那个落到的那粒豌豆,顽强地生根、发芽、开花,生病的小女孩看到了,受到鼓舞,渐渐地好起来了。作者通过几粒豌豆不同的态度和命运告诉我们:。预设: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合作与交流。A. 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指名学生说出每一层次的大 意,并说说划分依据。结构梳理:第一部分 (第 112自然段) : 写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各有不同的打算。第二部分(第1321 自然段) :写最后一粒豌豆落到窗子下面的裂缝里,顽

11、强地生长,最终开出了漂亮的豌豆花,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希望。第三部分(第2224自然段) :交代其他几粒豌豆的命运,表达作者对不同的生活态度的看法。B. 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理解,补全下面的结构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一粒第二粒 毫无作为第三粒第四粒第五粒 敬重生命四、回顾课堂,交流收获1 .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同学们,人生在世,总要有理想支撑。理想可大可小,不同的理想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活态度又会带来不同的命运。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小豌豆怀抱着不同的理想出发了。这些理想能实现吗?它们又将面临怎样不同的命运?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课文,随五粒小豌豆去广大世界体

12、验一番。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生字的音义以及相关的词语,并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 同时在整体阅 读课文的基础上还给课文划分了层次,弄清了每一部分所要表达的主 要意思。这节课的内容可真丰富,同学们的表现真是不错,(示例:很善于总结,找到了一些特殊笔顺的书写规则;通过顺 口溜的形式记住了这个生字,很生动;进入文中的角色朗读课文,确 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划分课文的层次时有自己的见解, 虽然不完 全正确,但这种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值得表扬的。 同学们都很善于 思考,老师感到很欣慰。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也希望对待学习不太 认真的同学能向刚才这几位同学学习,在以后的课堂上

13、积极踊跃地发 言。这样,大家的进步肯定会越来越大的。)2 .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2)摘抄文中的重要词句,并相互说说感受。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和内心活动。2. 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 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3. 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敬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1. 理解五粒豆不同的态度和命运,并从中受到启示。2. 把握最后一粒豆对小女孩的影响,感受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 听写词语,教师指导小结。豌豆 以为 按照

14、 家庭 地位 黑暗 恐怕 丰满 等待身份 相称虚弱耐心 温和 玻璃 靠近 暖和 植物 愉快 想象 的确 最近 兴奋 简直 曾经 实际 光彩 暖洋洋2.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过渡: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将其概括出来?示例: 本文讲的是五粒抱有不同生活理想的豌豆的故事。它们有的想去广大的世界里去,有的想飞进太阳里去,只有一粒豌豆随遇而安,只想过平静的生活。而恰恰是这粒豌豆,在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发芽、开花,给生病的小女孩带去了快乐和希望。其他四粒豌豆要么成为鸽子的美食,要么落在水沟里,没有多大用处。3. 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同学们,上节课

15、上我们认识了五粒小豌豆,它们有理想,有想法。 被小男孩的玩具枪射出去后,它们会有怎样不同的经历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它们一起去广大的世界中游历一番吧!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2.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3.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有代表性的问题。( 1) 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指什么?这粒豌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感”?)预设: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破折号的用法,并结合句子具体体会其作用。其次,启发学生合理想象,在阳光的照耀下,豆荚里的

16、豌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也正是产生“预感”的缘由。方法拓展:破折号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符号,它的作用主要有表示解释说明;表示语音的延长;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 折;表示引出下文;表示总结上文等。( 2)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 “整个世界都变黄啦! ”它们说。 (这两组句子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豌豆们将它们生活的小天地认为是“整个世界”,这说明了什么?对下文的内容有什么作用?)预设: 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读读这两组句子,发现句子中比较特别的词语“绿”和“黄”,从而总结出这是从颜色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组句子,找出重复使用的词

17、语“整个世界”,至于豌豆们为什么把它们的小天地误认为是“整个世界”,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甚至可以假设自己就是其中的一粒豌豆,这样理解才能更深刻。在此基础上思考这里的描写在全文中起的作用,就会相对容易了。明确:这两组句子抓住“绿”和“黄”,从颜色的角度进行了描写。 “绿”表明豆荚和豌豆还在生长, “黄”表明豌豆长大了,即将成熟,马上就会从豆荚里面出来,去外面的广大世界中看看了。豆荚是豌豆们温暖的家,在这个家中,它们生活得安恬、舒适。况且它们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它们的见识、经历都局限在那一个豆荚内。在它们心中,这小小的豆荚就是 “整个世界”。在狭小的世界中生活久了,难免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这

18、里的描写为下文豌豆们离开豆荚、去外面广阔的世界中体验生活做铺垫。(3)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最后的那一粒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 这粒豆说。(这是对最后那粒豌豆的什么描写?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它怎样的心理?)预设:教师可先指名学生说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然后对号入座,并体会那粒豌豆的心理。明确:这两处是对最后一粒豌豆的语言描写。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从这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粒豌豆对一切都不介意,随遇而安,只想过平静的生活。(4) “啊! ”她说, “我的天,原来是一粒小豌豆在这里生了根,还长出小叶子来了。它怎么钻进这个隙缝里去的?你现在

19、有一个小花园了! ”(从母亲的话中可以感受到她怎样的心情?)预设: 教师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这几句话,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母亲的心情。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的类型,体会母亲的心情。(母亲的话多用感叹句,表现的是惊喜之情。还有疑问句,表现的是吃惊、难以相信的心情。)(5)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这里对小姑娘的描写表现出她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说这一天像“一个节日”?)预设: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前一个句子,找出句中描写小姑娘的关键性词语(“低下头”“吻”) ,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白这是对小姑娘的动作描写;然后让学生站在小姑娘的角度,体会她的心情(对开花的豌

20、豆的喜爱)。回答第二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感受节日的特点以及人们在节日的喜悦心情,然后结合小姑娘的心情来回答即可(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3.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其他要点内容。(1)豆荚里的五粒豆各有怎样的愿望和理想?从中可见它们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明确:这五粒豆的愿望各不相同。第一粒豆想飞到广大的世界里 去,第二粒豆想直接飞进太阳里去。它们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整天 只想着炫耀自己。第三、四粒豆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它们满 足现状,贪图安逸。最后一粒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它随遇而安,只 想过平静的生活

21、。不同的性格决定了它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和最终 的命运。(2)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小姑娘的病又是怎么好起来的?细 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小豌豆的生长过程小姑娘的变化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裂缝里住下身体非常虚弱,整天在家躺着小豌豆生根,长出了小叶子心里真高兴,感觉自己好了一些小豌豆沿着绳子猛劲儿长心情愉快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钟头呢小豌豆开出一朵粉红色的豌豆花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光,快乐地微笑(3)对比这五粒豆的经历,哪一粒最值得称赞?为什么?明确: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粒豆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的豌豆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的

22、,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边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关于这个小故事,安徒生在手记中写道: “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一粒豆。这就是我的开满了花的花园。作者安徒生通过描写五粒豆子的经历来赞叹生活,而第五粒豆子的事情,最让人感动。(4)回味品读课文,生发感悟,和大家分享。小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严肃也很深刻的命题,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但只要对他人有所贡献,尽己之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就像那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有的成了鸽子的美食,也算有点用;有的只是在水沟里消

23、耗自己的生命,却自命不凡,不免令人发笑。只有那最小的一粒,它完成了自己生长、开花的使命,又在不经意间鼓舞了生病的小女孩,给了她活下去的力量。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再读读课文,从那盛开的豌豆花中感受生命的美好。三、深入探究,重点感受过渡: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崇高的。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就有可能创造生命的奇迹。读读下面的片段,感受渺小的生命带给我们的感动。1. 出示阅读片段课件,指名朗读。生命,生命杏林子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

24、,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

25、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2. 阅读与交流。3. 1)请简要概括文中记叙的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4. 2)阅读第一个事例,说说作者为什么忍不住放了小飞蛾。(小飞蛾的挣扎,是在生命遇到威胁时的一种反抗,无论怎样危险,它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念头,这种强烈的求生欲令我震惊,所以放了它)5. 3)小瓜苗才存活了几天,为什么说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小瓜苗即使只活了几天,但它没有放弃生存的权力,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顽强生长)6. 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对“生命”有什么新的感悟?(提示:可以从求生欲、生命力、 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几个方面表达自己的感悟)四、延伸阅读,巩固提升

26、过渡: 再渺小的人,只要有心,也可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就像最后的那粒豆子。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者从别处听过这样的故事?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地讨论一下。1.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相似的事情,以及自己当时的想法。生 1:我们班的田丽丽同学,即使不是轮到自己值日,也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扫地、擦桌子和玻璃。遇到别的同学有困难,她都会主动帮助他们。她就像小豌豆一样默默地奉献爱心,让我们很佩服。生 2: 大街上的环卫工人,不顾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清扫街道,让我们的城市干净、清洁,使我们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应该真诚地向他们说一声: “谢谢! ”生 3:我们虽是小学生,也像最后一粒豆子

27、一样很渺小,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将来也可以为祖国做出贡献。2.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对本课的主题已经有了深刻的 领悟,并且能够反思己身,非常不错!帮助他人,自己的生命之花也会灿烂绽放。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争做爱心小使者吧!五,巩固积累,完成作业1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丰富积累。2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第一粒飞到广大世界里去第二粒飞进太阳里卜毫无作为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三、四粒随处睡大觉 ,第五粒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快乐和希一教学反思本文是安徒生一篇有世界影响的童话故事,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故事采用拟人化手法,讲

28、述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各自不同的 命运,尤其是最小的那粒,它在不经意间鼓舞了一位小女孩,使她顽 强地战胜了病魔。故事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能让 他们随着故事的发展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感悟。因此在教学中, 我十分注意对故事内容的解读,先让学生弄清故事中的五粒豌豆不同 的愿望和理想,以及最小的那粒豌豆是如何影响生病的小女孩的; 然 后再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从而感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

29、蕴含哲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读、想象读、分角色读中探究,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借助音乐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真实有效地给予学生朗读的空间,调动他们朗读的兴致。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的基础上,我设置了“拓展阅读”和“内容延伸”这两个板块。 “拓展阅读”中的文章是当代著名作家杏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表达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通过理解文章,以及与课文对比阅读,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思想上能得到提升。 “内容延伸”是在课文基础上的适当发散,重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自身

30、实际理解课文主旨。当然,本次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一、解读语句不够透彻,对课文的挖掘不够深入;二、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时放手不够大胆,限制了他们的思路;三、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不够,没有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这几方面的问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会重视,不断改正、完善,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让他们的学习更有效率。第 6 课 蝙蝠和雷达一、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正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

31、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面还比较窄,对仿生学、蝙蝠、雷达的了解并不多。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电教资源,展示仿生学方面的知识,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本单元重在让学生 “知疑” , 让他们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读后悟,通过画句子、圈重点词、画示意图等方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蝙、蝠、启”等 13 个生字(包括1 个多音字),会写“达、蚊、即”等 14 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2. 朗读课文,把握课

32、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3. 弄清三次实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三、教学重点1. 抓住重点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2. 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拓宽视野。四、教学难点1. 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之间的关系。2. 初步感知什么是仿生学,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五、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蝙、蝠、启”等 13 个生字(包括1 个多音字),会写“达、蚊、即”等 14 个生字。2.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归纳课文

33、的主要内容。3. 知道什么是雷达,了解仿生学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1. 学会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2.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揭示课题1. 教师板书“蝙蝠” “雷达”两个词语,多媒体出示蝙蝠、雷达的图片。导语: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两种事物吗?(学生答:蝙蝠、雷达)是的,它们就是蝙蝠和雷达。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电子设备,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探究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2. 教师在“蝙蝠”和“雷达”之间加上“和”字,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明确: 课题以一个 “和” 字连接了蝙蝠和雷达这两种不同的事物,意在让我们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34、。3. 介绍蝙蝠、雷达以及仿生学的相关知识。蝙蝠 真正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蝙蝠主要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搜寻食物,探测距离,确定目标,回避障碍和逃避敌害等。它由嘴发出频率高出20000赫兹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通过大脑,就能判断出障碍物的样子、位置等。雷达 是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的装置。雷达把电磁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接收的电磁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显示探测目标的影像,这样就可以测定

35、目标的方向、距离、 大小等。雷达主要的应用领域为军事作战指挥、民用航行引导等。仿生学模仿生物特殊本领的一门科学,主要是观察、研究和模拟自然界生物各种各样的特殊本领,包括生物本身结构、原理、 行为、各种器官功能、体内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能量的供给、记忆与传递等,从而为科学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架构的技术科学。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课件出示要思考的问题:科学家们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使 能够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出生字新词。3.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检查生字识记情况。4. 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5.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

36、名认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生字的读音。会写的字:雷i1cl wn子jj使kf学家hing七崔队气髀去着苍”髀力即明yr v j¥ si1会认的字:%nv曾示敏ra'铃嘱g皤开zhr碍物凄g光唯g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疑难的词语和句子。2. 同桌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点拨重点词语。(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漆黑”是一个状态词,并且是一个多义词, 然后分别出示乌黑的头发和没有光亮的山洞的图片,使学生明白在前一张图中, “漆黑”是指颜色非常黑;在后一张图中, “漆黑”是指非常暗,没有光亮。最

37、后结合课文中的这句话,可知“漆黑”在这里应为第二个意思。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预设: “敏锐”的意思是(感觉)灵敏, (眼光)尖锐。教师在讲解这个词语时,可以出示其近义词“敏捷”和反义词“迟钝”,让学生通过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感知其含义,从而加深印象。(3)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预设: 分别出示东西胡乱堆放的房间图和整整齐齐地摆放的房间图,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横七竖八”的含义。( 4)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 ,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预设: 超声波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比

38、较陌生,教师可适当介绍关于超声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来理解其意思。超声波声波的一种,是人耳听不见、频率高于20000 赫兹的声波。它同声波一样,都是由物质振动而产生的,并且只能在介质中传播;同时,它也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许多动物都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 其中以蝙蝠最为突出,它能利用微弱的超声波回声在黑暗中飞行并捕捉食物。3. 指导词语归类。拟声:隆隆 啾啾咕咕叽叽呱呱带数字的:横七竖八 五颜六色 颠三倒四 吆五喝六 成千上万 一五一十4.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5.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默读中要思考的问题。阅读与思考:A.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人们从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这

39、件事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B. 蝙蝠在夜间是靠什么探路的?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的?(嘴和耳朵;三次实验)C. 科学家是如何实验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塞上耳朵,封住嘴巴,到处乱撞;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D.蝙蝠为什么在夜间也能顺利飞行?(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蝙蝠接收到回声,从而定位)预设: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作答。E.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填空: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 。能发出 , 接收到,蝙蝠就会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科学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从而使飞机夜航更加安全。( 2)小组合作与交流

40、,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主要内容。A. 给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B. 梳理各层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 上得到了启示。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了蝙 蝠飞行的奥秘。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飞机靠雷达在夜间安全飞行。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我们知道,即使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也能安全、平稳地飞行,这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么人 们是如何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雷达又有什么特异功能,能有效地指挥飞机避开障碍物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探究一番

41、。小结:今天这堂课上,我们从生字开始,掌握了字音、重点字的 书写规则,了解了重点词语的含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还从 总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么多知识点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课下一定要多复习,下节课老师会检查的。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的表 现都很不错,能结合老师的讲解总结出识字规律,真不简单;课前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关于仿生学、超声波的知识,这样 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针对课文有自己的看法, 2 . 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问题示例A. 第 2 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B. 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眼睛吗?C.

42、 科学家是如何研究蝙蝠的飞行原理的?D.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它是如何分辨障碍物的?E. 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科学家是如何利用这种关系的?五、总结回顾,完成作业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抓住重点语句,了解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2. 概括分析科学家所做的几次实验,把握科学家从中得到的启示。3. 弄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4. 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 把握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的过程。2. 在生活中要敢于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 教师念词语,学生默写,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

43、情况。雷达 飞蛾 蚊子 即使 灵巧 敏锐 科学 系鞋带 横七竖八绳子苍蝇证明 研究 推进 模仿 天线 无线 电波显示驾驶员2. 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3. 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上节课我们经过预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知道人们给飞机装上雷达,使之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这是受到蝙蝠的启发。那么这一启发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科学家一起去探究一下。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

44、的语句。2.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3.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有代表性的问题。(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读了这两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预设: 引导学生回想常用的修辞手法,并明确这两句话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分析这两句话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进行。对于读了句子后产生的疑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给以鼓励。方法拓展: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等。设问是其中的一种,常用

45、于表示强调。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2)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句话运用了多个关联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能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再写一句话吗?)预设: 首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句中运用的关联词语,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写句子,要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事理上要能说得通。( 3)科

46、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比较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预设: 引导学生反复读句子,发现两个句子在用词上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句子用了 “反复” “终于”这两个词),然后体会运用这两个 词的表达效果(表现出科学家工作的艰辛)。(4)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 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 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 改变飞行的方向。(这几句话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奥秘,你能用自己的 话说说,并画出示意图吗?)预设:教师出示

47、示意图,然后结合句子对示意图进行具体讲解。 图文结合,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示意图示例:蝙蝠嘴一)(超声波)耳朵一(一障碍物4.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其他知识要点。(课文难点)(1)为了揭示蝙蝠夜行的奥秘,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一次 的发现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明确: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三次实验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 蒙上眼睛飞、塞上耳朵飞、封住嘴巴飞。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第一次一根绳子也没碰着,后两次到处乱撞。得出的结论是:蝙蝠夜 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实验次数方法结果证明第一次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 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铃个也没响,那 么多的绳子一根也没

48、蝙蝠夜行探路与眼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 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 屋子里飞碰着睛无关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 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 的到处乱撞,挂在绳 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夜行 探路与耳 朵有关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 的到处乱撞,挂在绳 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夜行探路与嘴侣大(2)给飞机装上雷达是受到蝙蝠夜行的启发,那么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有哪些相似之处呢?明确: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 这样驾驶员就能从荧光屏上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雷达的天线就 相当于蝙蝠的嘴,雷

49、达的荧光屏就相当于蝙蝠的耳朵, 雷达发出的无 线电波就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通过荧光屏接收信息就像蝙 蝠用耳朵接收信息。(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开头写飞机夜航的情景,引出下文。结尾写飞机装上雷达 后飞行更安全了,照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4)拓展延伸:生活中,仿生学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你知道 哪些呢?试举几例。明确: 人们研究生物某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 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 由此产生的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生活中, 仿生学应用很广。如人们根据蜻蜓的飞行行为研制出直升机;根据长颈鹿皮肤的原理设计出一种新颖的“抗荷服”;模仿萤火

50、虫的发光原理制成了冷光源,大大节约了能量;模仿蛋壳的结构设计了薄壳建筑,这类建筑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等等。(5)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还有哪些发现想和大家分享?明确:不同学生读课文的感想不同,发现也就不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不同角度谈感想、说体会,力争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更大程度地发散思维。三、动手动脑,学有所获过渡: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仿生学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 科学家们的神奇发明是不是让你感到惊奇?你是不是也想像他们那样有一项属于自己的发明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具体谈谈,看谁的设想更有创意。1. 出示仿生学中的各项成就,请学生谈感想。过渡:

51、同学们, 这些图片就是老师刚才所介绍的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生1:从这些图片中我感受到科学的神奇,科学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生2: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我们要善于向生物界索取灵感,开阔眼界,利用自然造福人类。2. 指名学生说说他想利用仿生学发明什么,这种东西有什么功过渡: 仿生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使之更便捷、更美好。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利用仿生学发明、创造些什么呢?谁来说说?生 1:螳螂能够迅速、准确地捕捉猎物,利用这一特点,我想发明一种螳螂杀虫机器人。它有一对巨大的、可以扫描的眼睛,把它放在田间、果园里,当害虫出现时,它会以闪电般的速

52、度飞来,一钳就能夹死虫子,而后把虫子处理一下,变成肥料。生2:我曾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它的脚很有吸力,因此,我便想发明一种鞋“超级吸力鞋”。这种鞋的鞋底有许多吸盘,而且这种吸盘比普通吸盘的吸力强上100 倍,即使你倒着贴在墙上,也绝对不会掉下来。3. 对学生的设想做出评价,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过渡:同学们的设想真神奇啊!老师都不一定能想到。你们经过认真观察,发现了自然界中某些事物的独特之处,并想由此发明一种东西,造福人类,真了不起。希望你们能始终保持这种好奇心、求知欲,在将来把这种种设想都变为现实,老师相信你们。4. 教师简单总结,加强学生对仿生学造福人类的认识。小结: 同学们, 仿生学其

53、实就是一门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学科,科学家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你们也从自然界的某些事物身上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有益于人类的东西,这就是仿生学的32应用。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让 人与自然更和谐、更美好。四、布置作业,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蝙蝠和雷达进行反思通过朗读,普通的文字也泛起层层情感的涟漪。 特别是在有意识 地理解字词后,学生不但知道该如何读,而且他们的情感也被调动起 来,这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奠定了基础。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指 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以及关联词语体会蝙蝠飞行本领的高超,先个别读,再小组读,最后全班读,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

54、语境,唤起了学生 和作者感情上的共鸣。第7课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本分析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如何展现那些辉煌的科技成就呢?本文中,作者仅用短短几百字就向我们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本文篇幅短小,叙述生动,内容虽然离学生的生活稍远,但也因此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开阔眼界。在学习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多与同学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获、赖、潜”等 12 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 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