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 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海陆 热力 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高低气压 中心,因为北半球 陆地 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时间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7月 亚洲 低压( 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 亚洲 高压(蒙古-西伯利亚 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 带 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 海洋 面积占优势(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 的季节移动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 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

2、要组成部分,亚洲 东部和 南 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冬季 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 西北 季风亚洲 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 东北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 夏季 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 东南 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 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第三节 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四、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 物理 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高 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低 的气团。2、锋面系统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冷锋 冷气

3、团主动向暖和 气团移动 阴天、大风、降温、降雨 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气温和湿度骤降 、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冬季的 寒潮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 冷气团移动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气温 上升 、气压 下降 、雨过天晴春、夏南方降水(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实例气旋低 气压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逆南顺) 上升 阴雨 台风反气旋高 气压中心向外辐散 (北顺南逆) 下沉 晴朗 伏旱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 移动 ,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 状态和 物理 状态的变化。

4、在 太阳能及 地球重力 的作用下,水在 陆地 、 海洋和 大气 间通过吸收 热量 或放出 热量,以 固、 液、 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地表形态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 地表蒸发 、人工增雨及 跨流域引水 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二、洋流概念:洋流又叫 海流 ,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

5、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分布规律: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 25° 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 顺 时针方向,南半球呈 逆 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 寒 流,西侧为 暖 流。bd00ecaf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副极地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 逆 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 暖 流,西侧为 寒 流。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 西风漂流 ,就性质来讲属于 寒流 。(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 波浪 、潮汐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风海流 、密度流 、补偿流 。a、b、c、d形成是由于 盛行风的吹拂,a、d由于 中纬西 风吹拂,b、c由

6、于低纬信 风吹拂。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一部分,性质上属于寒流。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 加利福尼亚寒 流和 秘鲁寒 流。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 加那利寒 流和 本格拉寒 流。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 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 生物 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 海洋 中的 单细胞 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 原核细胞 生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

7、它们使大量的 自由氧 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 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 无氧环境向 有氧 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经过了大约 20 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 14 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 真核细胞 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 海洋 和 大气 中的积累,也使太阳 紫外线 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从 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奥陶、志留

8、) 海生无脊椎 动物时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纪)鱼类 时代 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 爬行 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 哺乳 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 人类 时代。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 海生藻类 植物时代古生代中期 孢子 植物时代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 裸子 植物时代中生代后期、新生代 被子 植物时代。(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 和 中生代末期 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 海生无脊椎动物 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 原始鱼类 和古老的 两栖 类全部灭绝,蕨类 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 恐龙 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

9、0%以上的 无脊椎 动物种类也灭绝了。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 自然 ,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 化石燃料 、砍伐森林 等,致使大量 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氮、臭氧、 氟利昂 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

10、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是 岩石圈、 大气 圈、水 圈、 土壤 圈、生物圈、人类 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 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

11、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 基础和植物 矿物 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 质地关系密切。粉砂 和 黏粒 较多,含 砂粒 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 粉砂 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 石块 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 质地分层 特征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 化学元素 和养分 。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铁、镁、锰、钙 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 含量高(二)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 和 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 水热状况 和土壤

12、中物理、化学过程的 性质 与 强度 。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 风化 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 和 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三)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 肥力 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四)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 物质 、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 气候 带和 植被 带,导致土壤的 组成成分 和 理化性质 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坡度地

13、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陡峭较快浅薄平坦较慢深厚坡向温度状况水分状况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 多 ,温度状况好 。蒸发量较 大 ,水分状况 差 。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 少,温度状况 差。蒸发量较 小 ,水分状况 好。(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 成土因素 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 生物状况 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 水稻土等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

14、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 有序 性和 普通 性。分异规律定 义成 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 纬线 延伸、随 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

15、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 沿海 向 内陆 有规律地更替。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 山脚 到山顶 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地方性分异规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 有序 性和 重复 性。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三、主要陆地自然带分 布植 被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森林自然带 湿润和 半湿润 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50)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

16、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 、 半干旱 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 干旱 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聚落 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分类: 城市 和 乡村 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 大 ,多呈 团聚 型、 棋盘 式的格

17、局。聚居的人口较 多 。地形的影响 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 少 ,空间分布相对 分散。 聚居的人口较 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 、气候 、 水文 等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 、资源、城镇分布 、工农业生产水平 等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 稀疏 ,东部 稠密 平原地形:限制较 少 ,一般呈 网 状分布地形的影响 山区地形:限制较大 ,多呈 之 字型分布,造价较 高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 等;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选择有利 地形,避开 不利 地段,尽可能降低 工程造价 ,设法减少对 生态环境 的破坏科学技术的影响

18、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 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 地质时期、历史 时期和 近现代 时期三个阶段(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 震旦纪 大冰期,石炭二叠纪 大冰期, 第四纪 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 大间冰 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 波动变化 之中, 冷暖干湿 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 较长,寒冷期 偏短; 湿润期 与 干旱期 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 湿润期 为主。(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 5000 年到前 1500 年的 温暖 期

19、;另一次是 15世纪 以来的 寒冷 期。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 冰盖 曾经消失,海平面要比现在高出 75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加拿大 和英格兰。在寒冷期,出现于 14-17 世纪的小冰期,使 传统农作物 频频歉收甚至绝收。(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 上升趋势,由此造成了:1.近现代全球陆地 降水量 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 雪盖 和冰川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3.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 0.10.2 米。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

20、身就是资源 条件的变化。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有 生态系统 的改变。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 和 气候 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概念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 经济价值 以提高人类 当前和未来福利的 物质 与 能量 的总称。属性: 有限 性, 整体 性, 地域 性, 多用 性, 社会 性。(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自然属性分: 矿产资源、 气候 资源、 水 资源、 土地 资

21、源、生物 资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 可再生 资源、 非可再生 资源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一)前煤炭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 木柴 、 水力 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 很低 ,而木柴 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 木柴 时代”。(二)煤炭时期 以 蒸汽机 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形成了十九世纪俄国的 顿巴斯 、德国的 鲁尔 、美国的 阿巴拉契亚 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 “ 煤炭时代”。(三)后煤炭时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 石油 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 石油

22、 和 天然气 所取代,世界能源进入了“ 石油 时代”。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 化石 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 能源 ( 太阳能 、 水能 、 风能 、 生物能 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 石油 、 天然气 、 煤炭 为主。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 自然环境 和 自然资源 的依赖程度很大。(二)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 矿产 资源,对 性产业和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石油工业城市: 大庆 、克拉玛依、 东营 钢铁工业城市: 鞍山 、 本溪 、 攀枝花 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金昌 、铜陵 、 个旧 (三)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 、 智力资源 、 信息网络 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 低 ,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 减少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 弱化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