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笔记_第1页
第四讲:笔记_第2页
第四讲:笔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讲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理论借鉴20世纪30年代全球爆发的严重而持久的经济大萧条,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理论上抨击了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凯恩斯认为,必须动用政府“看得见的手”,建立全新的宏观经济学体系。一、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一)“萨伊定律”及其存在条件 (1)萨伊定律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是用来交换其他产品,从而形成某一产品对其他产品的需求。(2)萨伊定律存在的条件投资恒等于储蓄储蓄函数S=f(r)和投资函数I= f(r),在资本市场上,利率的升降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平衡。工资具有充分的弹性当商品市场的供求达到

2、平衡时,劳动力市场上也会实现充分就业。货币中性货币供应量服务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其多寡只能决定商品价格的名义水平,而不会影响商品的供求总量和结构。(二)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 (1)价格粘性与工资刚性理论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和工资是不易变动的,并不具有完全的弹性,这种呆滞的价格和工资就是“价格粘性”与“工资刚性”。原因:第一,由于受劳资双方工作合同的制约,工资只会上涨不会下跌;第二,工会组织的存在,使工资失去了自动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机制的功能;第三,为限制垄断或恶意竞争,政府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一些产品的价格;第四,垄断组织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价格的粘性。(2)引入消费函数理论消费主要取

3、决于收入而非利率,C=f(y)。因此,S=f(y)。所以投资恒等于储蓄是不成立的。但他认为,AD=C+I,AS=C+S,所以有S=I的结论,但不必然。(3)货币具有“非中性”利率是由货币供求决定的,央行调节货币供给量会使利率变化,并进一步导致投资的变化,投资的变化又会通过乘数效应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进而影响就业水平。(三)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以汇率调节为中心的对外经济政策等。当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增加货币供应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用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等,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当通货膨胀时,国家干预政策正好相反。下面以经济萧条为背景说明

4、各种政策的运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有国家预算、税收、财政支出和公债。增支减收,可以产生乘数作用,但依赖公债要有限度。货币政策:央行向商行提供资金的方式(再贴现、再贷款、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及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均会增加商行的放款能力,当然要求商行和社会各部门得配合。汇率政策:用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汇率基础知识: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资产。直接标价法(应付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100美元=827.00元人民币;外币数固定,本币数额随着外国货币和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变

5、动。买入价是指银行买入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卖出价是指银行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二、凯恩斯主义的失灵、新古典主义的复兴和新凯恩斯主义(一)经济学的三次革命1.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即第一次革命“斯密革命”。2.奥地利学派的庞巴维克等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即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3.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一整套的宏观调控理论和政策体系,即第三次革命“凯恩斯革命”。(二)凯恩斯主义的失灵、新古典

6、主义的复兴和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理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经济的恢复、增长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两次石油危机后,凯恩斯提倡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始显现其弊端,出现了失业和通胀并发的“滞胀”。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许多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内在合理性表示怀疑,并涌现了众多的经济学流派,其中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和供应学派的影响最大,他们的一个共同主张是回到古典学派;另一方面,更多仍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则在吸纳古典理论中某些论点的同时,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但总的来说,现代宏观经济学仍然是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这期间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代表人物:譬如,货币主义的弗里德曼,理性预期学派的卢卡斯,供应学派的欧根和拉弗,新凯恩斯主义代表萨缪尔逊、汉森。20世纪80年代后,以斯蒂克利茨、克罗格曼等为代表的美国年轻一代经济学家,在沿袭凯恩斯理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倡导大幅度削减财政亦字,加强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和倾斜等,使美国经济取得了长达八年的低通胀、低失业基础上的高速增长,被称之为“克林顿经济学”。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理论借鉴主要参考文献1蒋自强、张旭昆、袁亚春、曹旭华:经济思想通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郑道平、龙玮娟、沈伟基、潘金生: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