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教案 大象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教案 大象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教案 大象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教案 大象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教案 大象版必修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历史回眸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工农苏维埃政权。为巩固政权,苏维埃政府首先采取了剥夺剥削者的政策,这些政策使苏维埃政权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奠定了经济基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遭到国内被打倒的阶级敌人的疯狂反扑和国际上仇视社会主义的协约国帝国主义的进攻。为了在极端困难的境地下战胜国内外敌人,苏维埃政府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下,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下实施的一种应急性措施,它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均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时战争形

2、势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在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继续推行该政策,并把它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则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国家经济政治造成了不利影响。实践证明,这种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苏维埃政府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着眼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一定限度内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过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实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巩固了工农联盟。这一政策的成功立足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合作

3、与共存,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突破。实践证明,这种生产关系的调整与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同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掌握国家政权后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基本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合作讨论发现问题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首先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这些措施的作用如何?2.苏维埃政府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分析该政策的首要目的是什么?除此之外,苏维埃政府还想通过该政策的实施达到什么目的?该政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4.如何全面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对比

4、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6.对比分析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开启思维1.我的思路:苏维埃政府建立以后,首先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这样剥夺了垄断资本的生产资料,实行大企业国有化。这些措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从而使苏维埃政权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并分配给农民耕种。这些措施虽然没有在农业在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但加强了苏维埃在农村的阵地,巩固了工农联盟。总之,十月革命后,通过实施这些剥夺剥削者的政策,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5、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我的思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危急情况下实施的应急措施。从国际上看,1918年春,协约国开始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从三面进攻苏俄。5月在英、法、美策动下,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从国内情况看,被推翻的阶级敌人组织自卫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到1918年夏,苏俄3/4的国土被敌人占领,重要的粮食、燃料等军事物资极度匮乏,苏维埃政权处境危急。为了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战胜国内外敌人,集中全国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支援前线,首先保障军事战争所需,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例如余粮收集制的实行,可以突出地体现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这一首要目的。

6、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需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自卫战争胜利所必需的,具有明显的战时性,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另一些措施,如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需的。实际上,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可见,苏维埃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把它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战时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其特点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了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

7、政的手段和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3.我的思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战争时期,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首先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军事斗争的胜利,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希望借助该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该政策,引起了广大农民阶级的不满,在一些地区引起农民骚动。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到1921年春,苏俄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4.我的思路:(1)从实施的原因讲:战时共产主义政

8、策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所谓“战时”就表明不是常规情况下,因此也不可能按常规办事。“共产主义”,从措施的内容可看出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公有化。(2)从实施的成效看:它使苏维埃国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3)从其弊端上看:它只是战争条件下的军事强制政策,本身存在许多弊端、过失和错误,它不符合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严重违背了客观规律,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实践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5.我的思路:战时

9、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鉴于形势的变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于1921年提出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

10、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6.我的思路:不同点:(1)目的不同:前者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目的在于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2)措施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农业方面;后者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3)

11、手段不同: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特点和本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强调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后者是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运用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相同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都对以后的世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时空隧道历史再现阅读下列有关列宁思想认识的一组材料,并思考它反映了当年苏俄经济领域的哪些现象、问题。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

12、了严重的失败。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的任务全集33卷材料二: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三: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解决这个关于小农的问题,才能使他们的可以说是全部心理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线感悟材料一中所提到的经济政策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一中提到布尔什维克党把这一政策写进党

13、纲,说明是准备长期执行该政策,反映了当时布尔什维克党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材料二中列宁认识到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障碍是当时俄国大量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当时俄国仍是一个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材料二反映出列宁为消除这一障碍,准备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即后来新经济政策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材料三说明当时苏维埃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等物质条件是改造小农经济的基本条件,而且列宁认为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说明当时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应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研究学习探究提示一、阅读下列材料,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解答这些问题,从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由于4年的

14、世界大战和3年的国内战争,苏俄的社会经济满目疮痍,百业凋敝。据统计,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有战前水平的2/3,粮食产量仅为战前产量的1/2,工业总产量是战前的1/3,石油产量是战前的2/5,生铁产量下降尤其严重,仅仅是战前的3%。全国各地大部分的铁路和桥梁遭到严重破坏,一半以上的火车头无法使用。老百姓的日常用品如衣服、帽子等严重缺乏,在俄国寒冷的冬季,人们不得不忍受着严寒的侵袭。屋漏又逢连阴雨,19201921年间,俄国各地普遍发生大旱灾,1921年,俄国的谷物产量只有1913年的1/5;这一年,全国有500多万人死于饥饿。由于缺乏原料、燃料,工矿企业大量倒闭,城市严重缺乏食品,许多工人

15、为了吃饱肚子,只得离开城市,跑到农村种地,1920年全国产业工人比1913年减少了将近一半,例如,著名的普梯洛夫工厂1912年时有工人17000多人,到1921年只有4000来人。广大农民、工人的不满情绪增加。1920年秋,全国有13个省由于农民的强烈反对,不得不停止收集余粮的工作,由于富农的煽动,1921年春,全国各地到处出现农民反对余粮收集制的暴动。在城市,许多工厂的工人由于对生活条件恶化的不满,纷纷罢工。在以工人、农民为主的军队中,也日益不稳定。1921年2月28日,在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附近的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叛乱者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了“临时革命

16、委员会”,要求立即取消征粮队,由农民支配全部土地,自由雇工和从事手工业生产。他们提出了“不要布尔什维克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苏维埃政府派出6万红军前去镇压,在3月18日平定了叛乱。这次叛乱虽然被镇压,但是它表明,苏俄政权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必须要进行大的改革,才能摆脱困境。二、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成功之处?材料一: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在“一五”计划的鼓舞下,苏联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在联共(布)中央号召下,社会主义

17、劳动竞赛全面展开。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干部、群众努力学习,精通技术。经过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战,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4年零3个月的时间内,建立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基础。材料二: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在“

18、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口号的推动下,1935年8月,在各个部门都掀起了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由于开展斯达汉诺夫运动,“二五”计划也以4年零3个月的时间完成。在“二五”计划期间,有4500个大企业投入生产,工业产量比1932年增长120%,比1913年增长了将近5倍。而同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仅增长44.3%。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770万吨,钢材为1300万吨,生铁为1450万吨,煤为12800万吨,电力为362亿度。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了苏联社会的经济 基础。三、阅读以下三则材

19、料,思考赫鲁晓夫时期农业领域改革的成败因素有哪些?材料一: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同1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33%,奶增加27%,蛋增加44%,羊毛增加91%。材料二:1958年和1953年相比,苏联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0%,其中谷物增长了63%,由1953年的8250万吨增加到1958年的13470万吨。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集体农庄庄员1958年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年增长了82%。材料三:1953196

20、4年,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为38300个,平均每个农庄的农户从1950年的不到100户扩大到1965年的426户。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在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4857个,增加到1964年的10100个。(农庄)还是集中劳动,按劳动日分配,吃大锅饭。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当代史探究手杖一、提示:(1)材料中所叙述的苏俄产生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时期,苏俄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为什么会导致苏联产生如此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稳定局势,后来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有没有解决材料所述苏俄存在的 问题?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

2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领域实行余粮收集制,要求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政府组织工人征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余粮收集制发展到后来,征集的不仅仅是农民全部的余粮,就连他们必要的口粮、饲料粮和种子粮也加以征集,这引起广大农民的严重不满,也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除大工业外,中等工业也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工人监督,国家对工业的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对全国成年人实行义务劳动制。这些措施的实行对保证国内外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它严重制约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战争破坏、自然灾害,引发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起农民、工人对苏维埃政府的强烈不满,导致政治危机。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来苏俄政府又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剩余粮食可自由支配,允许农民出租土地和雇工劳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