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半径 光年,约 千米 天体系统的形成: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银河系 中心天体( ):质量占 地月系:八大行星: 、 、 、 组成 和 、 、 、 总星系 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 外部条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 太阳辐射 波长范围: 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 太阳活动 黑子出现于 层 类型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 层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风出现于 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
2、的相关性(周期 年) 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概况 方向 自 向 ,从北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时针方向 周期 日,长 小时 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 所需的时间。 速度 角速度为 /时。地球表面除 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 向 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 导致 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地理意义 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 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时,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西经反之。
3、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又称 。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经线穿行的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概况 轨道:是一个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上,每年
4、 月初位于近日点, 月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 向 角速度约为每天 ,近日点时较 ,远日点时较 周期为 ,约为 日 时 分 1a 2 3 b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 的变化, 长短的变化以及 的更替、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 带、 带、 带、 带、 带五带 划分界线: 、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对应点选填右图)原因: 存在,地球的 (自转或公转)运动。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
5、点春分 月 日向 夏至 月 日向 秋分 月 日向 冬至 月 日向 A CBD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 的高度角地理意义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 的纬线最大,向 、 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 ,在极昼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 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和 的季节化。夏季是一年中 较长,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
6、 纵波(P波):能在 中传播,速度较 横波(S波):只能在 中传播,速度较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横波则突然 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 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约 千米,海洋较 ,约 千地壳 米海拔越高,厚度 。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 ;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 层,相对密度较 ,分布不连续。三 大 圈 层 下层为 层,相对密度较 ,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特征,主要由 组成。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和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
7、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和 结构: 外核 呈 或 状态 内核 呈 态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一般把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 圈 由 水、 水和 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 水、 水、 水和 水,其中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 或 矿产: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
8、如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 液态 如 固态 如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 属 矿 常见的有 等。非金属矿 常见的有 等,其中,以 矿物和 矿物最为重要。(二)岩石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 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 组成。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 侵入岩,如 ;喷出岩,如 、 、 。分类: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 而形成。如 、 、 、 。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 。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 、 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 、 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概 念:是指 和其下的 之间的
9、大规模物质循环。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产生的热能。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 。与之相伴的是 以及 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 作用和 作用,岩浆 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 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 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成为新的岩浆。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变质岩( )( )( )( )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 、 、 、
10、外力作用 、 、 、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岩石圈由 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运动或静止)当中,(2) 板块相向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 运动、 作用。岩层上凸的称为 、岩层下凹的称为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原因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 运动, 、 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下降一侧
11、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3)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 储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流水的侵蚀地貌: 、 ,黄土高原的 地貌。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 ,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山口 。 风力的侵蚀地貌: 、 。 风力的堆积地貌: 、 的形成。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第三节 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 对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高层大气 高
12、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性。平流层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吸收红外线; 反射 性。 散射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 、 。第三节 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 差 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 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
13、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 线, 压指向 压) 风向与等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 ,南半球向 ) 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 因素,如 低气压带和 高气压带 因素,如 低气压带和 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情况 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地面表现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 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
14、致是夏季 移,冬季 移。南半球则相反第三节 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海陆 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中心,因为北半球 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时间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7月 低压( 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 高压( 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 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 面积占优势(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 的季节移动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 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 部和 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冬
15、季 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 季风亚洲 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 夏季 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 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 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 节移动第三节 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四、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 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 的气团。2、锋面系统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冷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 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气温和湿度 、气压 、天气转晴冬季的 暖锋 气团
16、主动向 气团移动云、雨(多为 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气温 、气压 、雨过天晴春、夏南方降水(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实例气旋 气压四周向中心 (北逆南顺) 台风反气旋 气压中心向外 (北顺南逆) 伏旱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 ,以及与之相伴的 状态和 状态的变化。在 能及 的作用下,水在 、 和 间通过吸收 或放出 ,以 、 、 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 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水循环过
17、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 、 及 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二、洋流概念:洋流又叫 ,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分布规律: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 时针方向,南半球呈 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d00ecaf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在南极
18、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 ,就性质来讲属于 。(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 、 。ba、b、c、d形成是由于 ,a、d由于 风吹拂,b、c由于 风吹拂。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性质上属于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 流和 流。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 进化,即 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 中的 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 生
19、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使大量的 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 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 环境向 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经过了大约 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 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 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 和 中的积累,也使太阳 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从 代寒武纪开始,大量 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奥
20、陶、志留) 动物时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纪) 时代 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 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 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 时代。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 植物时代古生代中期 植物时代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 植物时代中生代后期、新生代 植物时代。(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和 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 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 和古老的 类全部灭绝, 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 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 动物种类也灭绝了。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
21、环境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 ,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 、 等,致使大量 、甲烷、氧化氮、臭氧、 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22、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是 圈、 圈、 圈、 圈、 圈、 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 和 作用。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 甚至 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 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 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 基础和植物 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 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 和 较多,含 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 较多,含
23、 和 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 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 特征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 和 。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含量高(二)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 和 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 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 与 。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 过程、 地貌形态以及 和 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三)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 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四)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 、 的再分配间接地作
24、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 带和 带,导致土壤的 和 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 条件和 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坡度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陡峭平坦 坡向温度状况水分状况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 ,温度状况 。蒸发量较 ,水分状况 。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 ,温度状况 。蒸发量较 ,水分状况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 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 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
25、响:造成土壤退化,如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 ,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 ,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 性和 性。分异规律定 义成 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
26、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 延伸、随 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太阳辐射能带来的 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 向 有规律地更替。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 到 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地方性分异规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 性和 性。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三、主要陆地自然带分 布植 被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森林自然带 和 地区(年降水量
27、大于450)森林 带、 林带、 叶林带、 带针叶林带和 带等草原自然带 、 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以草本植物为主 带草原自然带、 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 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 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 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聚落 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分类: 和 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 ,多呈 型、 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较 。地形的影响 南方丘陵和山区
28、:规模一般较 ,空间分布相对 。 聚居的人口较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因素: 、 、 等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 、 、 等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 ,东部 平原地形:限制较 ,一般呈 状分布地形的影响 山区地形:限制较 ,多呈 字型分布,造价较 充分考虑沿线的 、 、 、 、 、 等;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选择 地形,避开 地段,尽可能降低 ,设法减少对 的破坏科学技术的影响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 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 时期、 时期和 时期三个阶段(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
29、大冰期: 大冰期, 大冰期, 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 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 之中, 相互交替, 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 较长, 偏短; 与 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 为主。(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 年到前 年的 期;另一次是 以来的 期。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 曾经消失,海平面要比现在高出 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 和 。在寒冷期,出现于 世纪的小冰期,使 频频歉收甚至绝收。(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 趋势,近现代全球陆地 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二十世纪增加了约 %。由此造成了
30、:一、 和 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 。二、全球平均 升高,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 米。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 条件的变化。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有 的改变。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五,气候变化通过 和 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概念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 以提高人类 当前和未来福利的 与 的总称。属性: 性, 性, 性, 性, 性。(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自然属性分: 资源、 资源、 资源、 资源、 资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 资源、 资源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一)前煤炭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 、 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 , 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 时代”。(二)煤炭时期 以 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形成了十九世纪俄国的 、德国的 、美国的 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 “ 时代”。(三)后煤炭时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 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 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板式散热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度保险合同(企业财产保险)2篇
- 2024至2030年中国吊钩称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氟康唑原料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塑料动物哈哈镜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三节弹子轨道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铜铝护套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浮雕胸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度版权购买合同(影视剧本)2篇
- 校企合作合同书样本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婴幼儿保育组”赛项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
- HGT 2520-2023 工业亚磷酸 (正式版)
- 《危大工程方案编制指南》解读
- IATF16949产品审核计划及检查表2020
- 规培护士培训计划.doc
- 星级饭店、酒店危险源辨识清单
- 清梳工序总结修
- 第4章 海水中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
- 学会沟通主题班会.ppt
- 技术核定单样板(共18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