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第二课时学案(2008204206)_第1页
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第二课时学案(2008204206)_第2页
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第二课时学案(2008204206)_第3页
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第二课时学案(2008204206)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辛弃疾词两首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用典、对比等表达技巧。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爱国热忱。【重点难点】理解用典中包含的深意【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舞榭()歌台巷()陌金戈()元嘉()仓皇()无觅()孙仲谋()狼居胥()廉颇()佛狸祠()2. 课文精句积累( 1)元嘉草草,。( 2)四十三年,。( 3)凭谁问,。3. 读背任务:背诵全词。4. 文学常识填空。辛弃疾,字,号,(朝代)词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问题探究】1将这首词译成现代汉语2. 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3. 概括本词的中心思想。4. 永遇

2、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5. 岳珂在桯史 ?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 “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 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 ”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 用典虽多, 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1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

3、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试述本词中五个典故意义和表达效果。6. 本词多用对比,而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试赏析本词中的对比。【课时测评】(一)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破阵子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注:陈同甫,陈亮的字,同作者一样,也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因而遭主和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1188)冬,他到上饶去访赋闲居此的辛弃疾,二人曾写词唱和。1. 这首词里的起句“醉里 ”和尾句“可怜 ”是写;中间的沙

4、场情景,建功立业的情景都是写,作者通过写梦想和现实矛盾,悲和壮的对照,突出表现了作者。2. “小序”中说“赋壮词”的“壮”是指作者描写梦想的部分,这一部分包括:。3. 而此词壮中有悲, “悲”主要体现在。(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

5、不得也哥哥”。 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1. 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2. 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2【延伸阅读】豪放豪迈奔 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沧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

6、,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将进酒) 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古风) 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 ( 北风行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秋浦歌 ) 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

7、”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 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而唱。辛弃疾的剑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那确是一把好剑。当年你学成之后, 驾骏马疾奔南下, 匡扶宋室时, 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和耿京大哥意气相投,举酒起誓要将金人赶出大宋,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案上放

8、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十八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害死耿京大哥的张安国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它为什么这样锋利,斩尽一切不平,锐不可当?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看过了李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但最夺目的,还是你的剑!剑气中,我能觉察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但你说你把它失落了。失落在宝马雕车走过的路上,失落在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失落在斜阳草树边的寻常巷陌里,失落在你醉后靠着的老松树边上。然后你笑了,笑容有些惨淡。你说你的白发已经生了,你的悲愤已经平息了,你的万字平戎策也换作种树书了。为什么?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效果,磨损了你的剑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

9、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蚀钝了你的剑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狂风,折断了你的剑吗?但我知道,你那酒中还有着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味道,你那张琴里还藏着五十弦翻出的塞外的声音,你的梦里依然有的卢飞奔,弓弦的霹雳。你的心中藏着那把剑,你是把它溶入了墨中,写在纸上,交给了我。就是那把剑!它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它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是危险,剑气都能直冲霄汉。就是那把剑,它永远不会失落!剑仍在,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爱着一方水土、有着自己尊严的人心中,作龙

10、吟之声。【评点】作者怀着对辛弃疾无比仰慕的心情,以其剑为感情抒发的线索,连缀出辛弃疾坎坷、不屈的一生。出剑、用剑,还有作者评剑,对比中只见辛弃疾的剑闪耀愤怒、执著、不屈的光芒。接下来是收剑、叹剑,英雄报国 无门,空有一腔抱负和不凡的胆智。文章至此并未低徊不前,而是在第六段突起异峰,铺扬文字,大声赞剑 , 手中的剑不在, 但心中的剑在。 剑就是辛弃疾的化身, 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至此辛弃疾形象、 “我”的感受融入剑中,合为一体,发出铮铮之声,动人心魄。3第二课时【课前预习】1舞榭( Xi è)歌台巷( xi àng)陌金戈( g)元嘉( ji )仓皇( huáng

11、)无觅( mì)孙仲谋( móu)狼居胥( x)廉颇( p)佛狸祠(读bì,通狴;f ú,古音; f ó,现在常读音:均可)2. ( 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2)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幼安,稼轩,南宋,苏轼,“苏辛”。【问题探究】1.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 (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

12、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 (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2.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当政者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13、3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选用人才的愤懑。4.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5. 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

14、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侂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 南宋践踏人才,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东吴、刘宋比南宋,以曹魏、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侂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5、”,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 , 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6.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课堂测评】(一) 1. 实;虚;感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对南宋朝廷腐败的愤懑之情。2. 战斗准备进行到胜利等场面3. 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