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教案全集 粤教版必修5_第1页
高中语文 教案全集 粤教版必修5_第2页
高中语文 教案全集 粤教版必修5_第3页
高中语文 教案全集 粤教版必修5_第4页
高中语文 教案全集 粤教版必修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查阅资料、调配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的变化,增长经济知识。   通过阅读、交流、研讨、写作、展示、评议等活动,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初步掌握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报告的写法。   深入理解和运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 、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2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 教学难点:   1 、与学生相关的经济方面的课题的确定;   2 、落实活动单元的语文性特点。

2、活动模式: 读文选题开展活动整合修改表达交流 活动安排: 整个单元分“读文选题开展活动整理修改表达交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课文阅读和自主分组定题两部分内容构成,同时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报告的写作指导。用 2 课时;第二部分根据自选课题开展多样的活动,搜集第一手资料,利用休息日课外进行;第三部分根据学生搜集的素材的不同类型,小组合作完成不同类型的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课外进行;第四部分为成果展示,分课内展示和课外展示两部分进行。用 1 课时;本单元基础知识总复习 1 课时。共 6 课时。 第一部分 读文选题 ( 第一二课时 ) 活动目的: 1 、通过“参考阅读”提供的钱、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

3、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两篇文章的阅读,使学生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增长经济知识。 2 、确定活动课题。 3 、提高阅读、说话能力。 4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 活动时间: 课前 1 2 周,用一课时 具体安排:   读文   认真阅读钱和规两篇课文,完成课后思考题;   讨论下列问题: “钱”的外在形态的演变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哪些变化? “钱”有哪些功能,它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了哪些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有没有经济道德的问题? 个人利益的获取、个人财产的保护与法律、道德

4、伦理、文化习俗的关系是什么?   选题: 联系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实际,与同学交流、讨论自己最感兴趣的经济问题,确定活动的课题,按课题组成“走近经济”语文学习活动探究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学习活动探究小组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探究题目,确定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分工与合作的要求、成果体现形式。(详见课本第 2 页“活动指引”) 附:备课组提供的参考选题:   中学生的消费现状   家庭文化消费状况   家庭超前消费状况 4 、绿色消费 5 、市场经济中的道德与法制 6 、加入 WTO 与市场规则 7 、东莞经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8 、人民币升值 9

5、 、经济与环境 10 、中美贸易摩擦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报告的写作指导 指导学习“点击链接”短文: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的开展和报告的写作。结合学生设计的问卷和写作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参考课件。   第二部分 开展活动(课外进行) 活动内容包括: 搜集资料。   可以到图书馆、资料室、档案馆等地方查阅和搜集。资料可以摘录抄写、复印、拍照或录像等形式保存。   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电话、派发发传单、走访等形式进行调查。   实地考察、搜集物证。   通过访谈等形式请有关人士介绍情况。   第三部分 整理修改(课外进行) 在搜集材料的基

6、础上写出调查报告。   每个同学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也可以分工合作,把调查报告分成若干部分,每人完成一部分。   优化个人调查报告,确定本小组集体的展示方式。   第四部分: 表达交流(成果展示一课时) 全班开报告会,各小组报告本小组的调配结果。并对调配报告进行评议。   本单元基础知识总复习 (一课时)   钱 一、识记字音 商 贾 脉 络 lu ò 兑 du ì付 束 sh ù 缚 f ù 颠 倒 d o 薄 b á o 片 日 薄 b ó西山 薄 b ò

7、荷 贝 壳 k é 地 壳 qi à o 脉 m à i 搏 脉脉 m ò含情 应 y n 届 应 y n 有尽有 应 y ì n 变 应 y ì n 接不暇 模 m ó型 模 m ó本 模 m ú板 模 m ú样   辨析字形 讫( )迄( ) 敝( )蔽( ) 躁( )燥( )噪( )藻( ) 萧( )潇( )箫( ) 赚( )嫌( )歉( )谦( )   词义辨析   置疑 质疑   现代化的北京城需要现代舞团,现代舞艺术更需要扎根于现代化的北京城,

8、这已是无 可( )的事实。 B 、他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提出了( ) (置疑:怀疑,常跟否定词连用; 质疑:提出疑问) 2 、暴发 爆发 世界之大,灾害性事件是经常发生的:可能这里火山( )、岩浆肆虐,那里山洪 ( ) 、洪水泛滥。 ( 暴发: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如山   洪、流行病、雪崩。 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如战争、火山、革命、大笑。 ) 3 、云集 聚集 A 、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   ( )着各大新闻媒体的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B 、广场上( )了很多人。 (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

9、聚集指集合或凑在一起。)     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 一、识记字音 框 kung 架 契 qì 约 忧心忡忡 chng 猖獗 jué 紊 wn 乱 伪劣 liè 吞噬 shì 牟 móu 利 二、 辨析字形 契 ( )锲( ) 忡 ( )肿( ) 獗 ( )蹶( ) 账 ( )帐( ) 三、 词义辨析 法治 法制 法治与法制是有联系的,( )是( )的前提,( )是( )的体现和保障,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是指法律制度与它相对应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而( )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依次为:法制 法

10、治 法治 法制 法制 法治   成语运用 潜移默化 练习:根据横线上的内容,依次改换为成语,正确的一组是( 97 ·上海) ( 1 )他爸爸是话剧演员,妈妈是歌唱家,平时常常听到看到,无形中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他也爱好舞台艺术。 ( 2 )诸葛亮舌战群儒,引古论今,说得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 3 )他知道,以前的许多想法都是像空中虚幻不实的事物,转眼就会消失,以后必须踏实努力。 A. 耳濡目染 侃侃而谈 海市蜃楼 B. 潜移默化 侃侃而谈 空中楼阁 C. 耳濡目染 滔滔不绝 海市蜃楼 D. 潜移默化 滔滔不绝 空中楼阁 答案: A 3 、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1 、字音

11、负 荷 h è 哺 b 育 称 ch è n 心 炽 ch ì烈 氛 f n 围 寻 x ú n 思 攒 z n 钱 攒 cu á n 射 累 l é i 赘 累 l i 积 劳 累 l è i 给 g i 以 给 j 养 提 t í拔 提 d 防 2 、字形 俭( )敛( )殓( ) 慨( )概( ) 辑( )楫( )缉( )揖( ) 贴( )帖( ) 3 、辨析 过渡 过度 我们作文,要用( )句连接上下两部分内容。 我们学习不要( )疲劳。 ( “ 度 ” 本义是计量长短,后由此而引申出 “ 程度 ”“ 限度

12、 ” 的意思。 “ 过度 ” ,就是超过限度。 “ 过渡 ” 是指事物由一个阶段或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状态。如 “ 过渡时期 ”“ 过渡阶段 ”“ 过渡政府 ”“ 过渡段 ” 等。这些意义是由打比方而产生出来的新义。过渡、过度) 搜集 收集 所以说资料是志书的基础,( )资料是编写志书的先决条件。 我们( )的资料,尤其是自然资源方面的资料,经过分析研究,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不易得到的东西。 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搜集 收集 精心 经心 护士对危重病人的责任是( )护理。 经过他( )的护理,我的病情好转了。 (经心:指留心,当心

13、,在意。精心:注重用心用力。)精心 经心 关心 关注 社会治安的问题引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他们将会在“两会”上提出提案,以便更好地解决。 我的孩子真的长大了,她会同情、关心别人了。 (关注:关心重视。 关心:把人或事物放在心上;重视或爱护。)关注 关心 渴望 可望 文章说,( )来台的大熊猫,随着这几天超高的新闻曝光率,人气也逐渐飙高。 连战此行带给台湾的变化,成功扭转了两岸的氛围,并显示了台湾( )两岸和平的主流民意。 (渴望:指迫切的希望。 可望:指有希望。)可望 渴望   【教学后记】 学以致用是新教材力求追求的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习调查报告,要学会调查报告的写法,要学

14、生积极参加调查活动。这次活动同学们调查的面很广,写出的报告质量很高。 第二单元 新闻 单元教学总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目标:热爱民族脊梁,培养进取精神。 2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闻写作常识,提高新闻读写速度,掌握采访技巧。 二、重点难点 1 、把握课文新闻要素 2 、写作消息和通讯 三、具体方法 1 、了解新闻常识,讲读“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一课时。 2 、领会新闻用语的准确性,讲读东方风来满眼春,一课时。 3 、掌握采访“提问稿”的制作方法,讲读访李政道博士,一课时。 4 、口头报导校园生活并写成新闻稿, 1 2 课时。 四、课外作业 1 、早晚练第二单元“字音”

15、“诗歌”部分。 2 、思考课文人物与作文话题的联系 邓小平:果敢,不怕犯错。 杨利伟:磨练,追求完美。 袁隆平:执着,科学精神。 李政道:创新,谦逊诚实。 甘 地:方法,民族精神。 3 、单元小测:词语三题,文言阅读四题,诗歌鉴赏一题,语言表达一题。   东方风来满眼春 教学目标: 一、 明确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二、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了解社会动态。 三、学习新闻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 提倡独立阅读,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整体感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学生个性化阅读、形成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审美能力,心灵受到触动,

16、思想得到启发。   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 一、 欣赏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了解科学的奥秘。 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新闻,掌握新闻的特点,并学习写新闻。 教学方法 一、通过阅读理解课文; 二、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思想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接受以时间推移为依据的写作方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新闻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新闻:   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 2 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 3 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 “ 报道 ” 。 二、课文学习   音乐欣赏春天的故事,品味歌词

17、,回顾一代伟人邓小平。 2 、邓小平对我国作出的重大的贡献,你知道多少? 可作适当引导至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及 92 年南巡。 3 、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意义何在?文章开头有什么特色? 重点词语:东风、满眼春 统领全文,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南国春光,以及对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 (象征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城市蓬勃发展趋势) 4 、本新闻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学生讨论分析) 按时间顺序以人物行踪为线索。(这样写有什么优势?) 三:深入探究 1 、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富有深意的句子? “一月的鹏城,花木葱茏,春意荡漾。”“他,身体十分健康,炯炯的眼神,慈祥的笑脸。”  

18、 你能从身边的生活说一说自己对改革开放,对深圳、东莞的迅速发展的看法吗?   请借鉴本文的写作结构和语言特点,采访你身边的一位同学或老师,为他(她)写一篇人物通讯。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最新发展了解事件新闻和人物通讯的特点;   体会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习航天工作者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英雄人物的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   两篇新闻不同的记述方式和表达侧重点。   抒情议论性句子在新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新闻

19、报道的句式特点 教学方法:师生探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颗时 课时目标: 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搜罗学生问题   参考早晚练“合作讨论”与“阅读欣赏”自学课文。 学习步骤:   限时速读课文,把握新闻概要。并适时做标记。   掌握生字生词,并对关键句尝试点评。   再读课文,写几句新闻简评   参考早晚练,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探讨两篇新闻的异同,列成表格? 三、提出你自己学习本文还想要解决的问题 . ,每位同学一至二个问题。   心随飞翔与英雄潇洒走苍穹的比较阅读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配视频导入: 20

20、03 年 10 月过航天史上出了一大新闻,引起世界关注,中国受到了来自各方的祝福。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欧洲航天局局长多尔丹等人都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突破表示祝贺和赞叹。月日美国总统布什说,他认为中国 “ 正在开始成为一个拥有尖端科技的国家 ” ,有着 “ 巨大的潜力 ” 。 “ 我希望他们能够像我们一样在太空获得发现,(中国)从太空探索中获得的技术将会帮助全人类。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威胁。 ”   北京时间 10 月 15 日上午 9 时整,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西方通讯社开始争分夺秒发消息。法新社动作最快,于 9 时

21、 0 分 47 秒发布第一条消息,截至 10 时,共发布了 13 条相关新闻稿;美联社慢了一步,第一条快讯于 9 时 2 分 23 秒发出,但它以数量取胜,在 10 时前共发了 16 条有关新闻稿;路透社紧跟其后,于 9 时 3 分 6 秒发布快讯,在 1 小时内又发布了 10 篇稿件。 世界各国的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作出反应。一些大媒体的网站还开辟专栏,对发射过程进行跟踪报道。这些文章以正面的为主, 认为中国已处于世界航天科研的前列,中国航天的成功是一个经济大国蓬勃发展的象征,是人类一次历史性的壮举 下面我们一起进一步探讨同学们自学后的这篇文章   整体把握。  

22、你是怎么理解“新闻”的“新”字?你认为“新闻”和“历史”是什么关系?二者有什么共性?   请你对两篇新闻予以简要概括,点评。 提示:第一篇应侧重时间、群体形象,事件意义,第二篇应侧重杨利伟的成功背后不潇洒。   两篇课文都是新闻,报道的内容都与同一事件有关。除此以外,二者有那些异同?   提示:先确立角度,再对比分析 如可以从标题,表达方式,时间跨度,记叙顺序,表达侧重点与宗旨等方面来分析。   深入探讨。   新闻顺序:跳读心随飞翔看全文写了哪些时间性短语?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新闻表达方式:精读文段 7 18 段,思考:这些段落

23、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块巨幅液晶屏幕,上面显示着从我国西北大漠载人航天发射场传来的壮观画面:高大的发射塔架拥抱着乳白色的巨型运载火箭,火箭上端承载着中国航天的新生代 “ 神舟”五号飞船。 大屏幕上还清晰地标示着不断变化的北京时间、任务时间和飞行时间,排成五个阵势的数百台终端机上不断地跳跃着各种飞行控制理论参数。大厅里的各测控站(船)洪亮、清晰的报告声此伏彼起,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 指挥控制台上,指挥决策者、工程技术专家正密切关注着发射前的各种状态。据北京航天指挥中心的同志介绍,在今天的参试阵容中,绝大部分是

24、近几年 毕业的 博士、硕士和学士,他们的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时间正一秒一秒的向前推移,我们的心也随之怦怦直跳 8 时 59 秒,飞船发射进入一分钟读秒。指挥控制中心大厅里的气氛非常紧张。 “ 10 、 9 、 8 、 7 、 6 ” 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 “点火!” “起飞!” 巨型运载火箭 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 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 直 苍穹。 这一刻,我们的心也随之飞翔! 这一刻,所有的语言是那样的苍白! 喜悦与胜利的泪水夺眶而出! 提示:叙述与场面描写结合,抒情点睛。 场面描写:突出科学工作者们的精湛的技术水平和紧密合作的团队精神,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突出群体形象。

25、 抒情:短句为主,突出情感的激越和按捺不住抒发为民族航天事业的惊世之举自豪和狂喜,格调奔放高昂。   新闻价值: 精读英雄潇洒走苍穹 10-12 段 “ 你喜欢的东西,你不能去做,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要做,还要常年坚持,它确实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事情。 ” 战友翟志刚尤其佩服杨利伟这点。 水上应急训练对有些人可能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对杨利伟来说并不轻松。因为杨利伟每次跳水时都要呛水,半天缓不过劲来。但不管怎样,他都按照教练的要求去做,每次都把自己呛得后脑根儿疼。 杨利伟是一个喜欢吃肉的人,但为了控制体重,他从不敢多吃。晚上饿了,也没自己加过餐。 “ 要保证训练,你不得不坚持这样做,尽管

26、是个很痛苦的事情。 ” 杨利伟对记者说。 思考:以上内容有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些细节和侧面描写有什么意义?杨利伟如何处理个人喜好与工作的关系的?你怎么评价? 1 )、细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纤毫毕见;侧面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超人意志的真实可信。 2 )杨利伟把工作放在首位,以超常的意志克制自己的喜好。 3 )天赋很重要,令人艳羡,但敢于超越实力的意志更重要,令人肃然起敬。每一个成功的新闻背后都是一段坚韧不拔遇挫愈奋的奋斗史。 4 、自学质疑(问题来自学生课安排在第一颗时进行): 心随飞翔   第九段结束时为什么要交待“他们大部分是最近几年毕业的”还介绍“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27、0; “神五“升空,主角当然是杨利伟,为什么着重写大厅环境而不着重写杨利伟的情况?   “这一刻,所有的语言是那样苍白!”为什么说语言苍白?   插入杨利伟与医监医生简短的对话有何作用?   新闻不是越简明越好么?为什么本篇祥写到每一句话?是否太过了? 英雄潇洒走苍穹   杨利伟为什么能被选中上太空?   杨利伟说“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为什么课文还说“潇洒”?与前篇文章“感觉良好“矛盾吗?这里是不是文章太仓促出现的败笔?   两篇文章能否揉和在一起?   人一生要经历磨难才能成就事业么?   这两则新闻哪则

28、更具新闻价值,哪则能上头版?   为什么有些新闻有图片而有些没有呢?   文中杨利伟被称为“当今年轻人真正的偶像”,这与当代一些中学生追捧的星有什么区别?   第十三段,既然说杨利伟与地面失去了联系,记者又如何知道杨利伟再飞船上的详细情况?   视野拓展:走进新闻人物 1 、思维训练:杨利伟是个除了工作一无所长的人么?对此你有什么感触?看下列一段报道: 在 5 年多的训练中,教练给杨利伟他们安排了古典音乐欣赏、诗词讲座等文化修养方面的课程,培养航天员多方面素质。而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杨利伟也有着许多普通人的爱好。杨利伟喜欢玩电子游戏,有时也玩到很晚,张玉

29、梅就一直站在他的身后,看他如何 “ 深入敌后 ” ,如何克敌致胜。 在航校时,他最喜欢弹的吉他曲是致爱丽丝。在航天员大队的乐团中,他的角色是黑管演奏员,最拿手的是古老出征。他擅长短跑,是研究所连续 5 年的百米冠军,在总装备部的青年演讲比赛中他还拿过优胜奖。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珍惜,珍惜自己的资赋,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包括成功的,正朝向成功的,甚至步履维艰尚在征程上的;自强。争取把这些兴趣和天赋由汗水浇筑城丰碑,但绝不以自己的某一成功而自满 , 更不以自己的一时受挫而裹足不前。   读图训练:李宇春与杨利伟 从图片看新闻人物的影响:杨利伟不愧为英雄人物,因为他为国家民族的航天事业而勇

30、于献身。严格要求自己,苦学航天技术,克服超常困难,并出色的完成任务。对我们的影响更多的表现为精神境界、意志品质的令人肃然起敬。 而一些明星则是更多是观感上的享受、听觉上的共鸣,外在潇洒给人的好感,除了她们得天独厚的个人条件外,不易找到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更不用说那些唯利是图、按酬付劳。 五、表达训练:广东 2005 年高考语文试卷 用不超过 20 字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 分 ) 2004 年 12 月 5 日 10 时 50 分。随着最后一组数据核对完成,我国自主研制的 SARS 灭活疫苗 I 期临床试验圆满结束。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宣布;临床试验中, 36

31、 位受试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其中 24 位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全部产生了抗体,这表明我国自主研制的疫苗是安全的,初步证明是有效的。 I 期临床试验的完成,标志着 SARS 疫苗研究的难关已基本攻克,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也具备了在紧急状'态下保护高危人群的潜力。这是我国 'SARS 科技攻关取得的一项标志性重大成果,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 I 期临床试验龄 SARS 疫苗。 答案:我国 SARS 灭活疫苗的研制步入世界前列。   喜看稻菽千重浪 教学目的 : 1. 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2、。 3. 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 1 、重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 、难点 :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教学时数 : 2 课时 教学步骤 :   字词: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掖 y (塞进衣袋或夹缝里)       蔸 du (相当于 “ 丛 ” )      屏气静神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

33、不能退缩回顾)     淤 y 泥       贬 bin 斥 ch (贬低斥责)      籼 xin 稻       分蘖 ni (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二、课文研讨 : (一)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1 、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 ,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引用了毛泽东 1959 年写的七律 · 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

34、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 2 001 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1960 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 “ 天然杂交稻 ” 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 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93 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 “ 玉米稻 ” 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

35、一场新的 “ 绿色革命 ”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2 、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 ? 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练习二) 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 2 3 行: “ 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 “ 超级稻 ” 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3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你认为本单元新闻中的人物,都是 “

36、中国的脊梁 ” 吗?请说说理由。(练习三) 邓小平、杨利伟、袁隆平都是 “ 中国的脊梁 ” 。理由是: 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 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各自的领域里,均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4 、阅读下面的课文,并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和压缩,把主要意思用两个复句表达出来。(练习四) 袁隆平对这蔸奇特的稻禾精心照顾,收获时对其种子进行了观察分析,根据遗传学的分离定律,断定这株去年发现的稻禾 , 是 “ 天然杂交稻 ” 的杂种第一代。 袁隆平经过反复计算,发现了真理,认定:只要探索出 “ 天然杂交稻 ” 的生长规律,就一定能

37、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篇通讯全面地记叙了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四、活动练习 : 1 、写一篇人物通讯。   【教学后记】 本单元仍然体现学以致用。对于新闻(消息)、通讯(特写)、访谈等的基本知识讲解要到位,考试纲要中对实用文的阅读有要求。学生的活动有:新闻的写作、新闻的播报、人物通讯的写作、人物访谈写作。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第三单元 单 元 教 学 设 计 单元教学要求: 本单元由古今中外的戏剧

38、和当代的电影所构成。阅读本单元剧本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戏剧文化,熟悉戏剧和电影剧本的文体特点,提高欣赏戏剧、电影艺术的水平。   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 2 、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 3 、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 4 、了解剧本的文体特点,学习戏剧写作和表演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 : 1 、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 2 、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 雷雨 2 课时,哈姆

39、莱特 2 课时,城南旧事 2 课时   雷 雨 曹 禺 教学目标 : 1 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2 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 :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 :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今天,我

40、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 30 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 二、简介曹禺及雷雨 1 、曹禺( 1910 1996 ),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1933 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 1935 )、原野( 1937 ),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1940 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 1961 )和王昭君( 1978 )。 2 、本文以“

41、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简单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

42、物语言 ( 即台词 )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四、 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

43、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五、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 1 )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 2 ) 周朴园同鲁大海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 3 )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 4 ) 鲁大海与周萍 兄弟之间的矛

44、盾冲突。 ( 5 ) 鲁侍萍与周萍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 6 ) 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心理与个性 教学方法 :发现探究、讨论点拨、朗读品味 一、导入: 雷雨的成功,可以说首先就是语言上的成功。(投影:“钱谷融语”。全体齐读:)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 曹禺 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 曹禺 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塑造了鲜

45、活的人物形象,从而创造了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来把握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二、品读 本环节主要由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发现、讨论、分析、概括周朴园的性格,教师点拨归纳。 重点研读段落举例: ( 分角色朗读 ) 周朴园不觉地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小结: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 曹禺 先生

46、会这样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所以人艺著名演员郑榕也很有感慨地说:“ 要完全认清周朴园这个人物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把握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但不论如何,要把握人物内心,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应从语言入手,且要重视对关键台词和关键舞台说明的分析。 三、练习 四、作业:品味戏剧语言,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随笔。   【教学后记】 解决两个问题: 1 、戏剧冲突在文中的表现; 2 、题目的双重含义

47、。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浓郁的时代气息; 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3.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忧郁”和“犹豫”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Shakespeare ) , 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 1564 年 4 月 23 日 ,巧合的是,又卒于 1616 年 4 月 23 日 。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 4 月 23 日 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杰

48、出的代表,哈姆莱特是其四大悲剧之一。戏剧的主题是,揭示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哈姆莱特的悲剧不在于他的优柔寡断,而在于肩负的历史使命与他的胆识、能力不相适应,在于他在孤立无援的态势下抗争,这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剧中的“戏中剧”是戏剧冲突的转折点。剧中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莱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成为一位贤 明 君主,但现实社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哈姆莱特复仇的悲剧有其主观性格上的

49、原因,更有其客观历史的必然性。哈姆莱特的复仇不单是单纯的个人复仇,而是时代赋予人文主义者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所以他的复仇更艰巨、复杂。作为光明与时代进步代表的哈姆莱特,他有着先进的思想与远大的抱负,但他缺乏生活知识和斗争经验,他的复仇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尽管哈姆莱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从而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二)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   (三)师生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 、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

50、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 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

51、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 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 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 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

52、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2 、分析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1 、 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2 、 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耸的

53、怀疑。   【教学后记】 以介绍基本常识为主。 城南旧事 (节选)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 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 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 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 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影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全剧通过一个女孩子英子的感受和眼光,描写了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北京的

54、风土人情,并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反动政府对革命青年的血腥镇压,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动乱的社会面貌。 (二)词语解释: 英姿飒 s à爽:形容威武豪迈 , 意气风发的神采。 摇曳 y è:晃荡 ; 飘荡逍遥 萧瑟 s è: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寂寞凄凉。 逞能:炫耀、显示自己的才。 彤 t ó ng 云密布:天空布满乌云 (三)林海音介绍 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 300 万字。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自 195

55、7 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干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1960 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20 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 47 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的作家。她早年在北平编世界日报,后来到台湾又在几家报社做编辑,继之在文星纯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工作。在编“联副”十年期间,她发现、

56、培养了黄春明、林怀民、张系国、七等生等一批新人;重视、支持了钟理和和钟肇政,使一批台湾本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 林海音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充满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斥坊间,而真正的文学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时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何凡及友人不计风险和利弊,毅然创办了纯文学月刊,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开道。纯文学月刊除了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引介 20 世纪 30 年代的作家和作品,传承“五四”,弥补当代读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林海音浴血奋战了四年,杂志销路始终打不开,期期赔本。不得已,于四年后停刊。然而,林海音不死心,稍稍调整身心后,她专心投入经营纯

57、文学出版社,为纯文学作家开辟一块绿洲。 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儿。她深切地眷恋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书捐给北京现代文学馆,还动员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馆馆藏。此外,她又提议并牵头,在祖国大陆出版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来回奔波,乐此不疲。 林海音像经营出版社一样,精心地去经营友情。世界各国作家常来此聚会。改革开放后,大陆许多作家都去过。海内外客人留言虽是吉光片羽,但韵味悠长: “字字珠机自生光,深情至性入文章,信手拈来皆佳作,不拘一格尽流芳。” “这是台北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这是我们一生乐观奋斗的最佳

58、酬报。”面对朋友们的友情,林海音如是说。 (四)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林海音是台湾战后初期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她在 20 世纪 50 年代当过联合报副刊主编,曾提拔不少年轻辈作家(事实上这是她于文坛史另一样影响力,这方面的成就,至今为文友津津乐道),而是说她在小说艺术上,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将在台湾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作,便是既拍成电影也彩画成儿童书的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成为台湾战后小说巨著,可以简单归纳出下面几个特色: 1 就小说结构来看,它是由五个独立的短篇结合成一部完整的长篇。最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出现的时候,就曾在不同刊物上分别单独发表,但集合成书时( 1960 年初版),却是情节互相连贯,主题前后呼应的长篇。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