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试试题_第1页
大学语文考试试题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语文”课程考试试卷问答题(共10题,每题10分)一、什么叫“文眼”?设置“文眼”有什么好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文眼”是什 么?请结合这篇传文具体说明之。答:1、 什么叫“文眼”?: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 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2、 设置“文眼”有什么好处?: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3、 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文眼”是什么?请结合这篇传文具体说明之。胯下之辱”这个词便可以概括为此文的文眼,“胯下桥”就是众所周知的韩信胯下受辱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有一天,一个为屠夫的青年在街上拦住了韩信,说:“你身上总是带着宝剑, 究竟有什么用?你虽长得

2、高大,却是个胆小鬼!你有胆量就用剑刺我,如果不敢,就从我 裤裆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他一番,便趴下身子从他胯下爬了过去。二、阅读论语先进“侍坐”章,然后回答问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 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 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 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赤,尔何如?”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焉。”“点,尔何如?”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 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 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 言何如?”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 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侍坐章记录了孔子亲自主持的一次小型主题班会的情况。请问这次主题班会的讨论题是什么?2、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是怎么发言的?3、四位

4、学生的发言分别体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和志趣?答:1、侍坐章记录了孔子亲自主持的一次小型主题班会的情况。请问这次主题班会的讨论 题是什么? :各人的志向。2、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是怎么发言的?: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四位学生的发言分别体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和志趣? 子路想治理

5、一个小国家,使它强盛。冉有也想治国,使人民富足,但比子路谦逊得多。公西华想做礼观,传礼曾皙想做一个隐士与志同道合者享受人生。、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 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1、这段文字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2、请一一指出这段文字中词类活用的现象。3、“言举斯心

6、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答:1、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 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是说要把这样的用心推广到各个方面罢了。所以,如果广施恩德就足以安抚天下, 不施恩德,连妻子儿女也安稳不住。四、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 年之後,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郤,导大竅,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

7、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 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间,而刀 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必有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虽然, 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1、庖丁的这段话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大意是什么?2、出自这段话的成语有哪些?答:1、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 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 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

8、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 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 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2、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五、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开头两句是用 描写自然环境来烘托气氛和心境。这属于“赋、比、兴”中的哪一种?文心雕龙和诗 集传分别是怎样解释“兴”的?诗经中的“兴”可细分为哪几种情况?请一一举例 说明之。答:1、这属于“兴”中的一种2、文心雕龙说:“兴义虽阔而味长” 。郑樵说:“比为体,兴为魂”。王夫之说:兴 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都

9、把兴说得比较玄虚。还是明代胡元瑞有句话颇能概括兴的含义。他在讲作诗大要时,提出了:“兴象风神”四个字。囊括了起、发,意象,情 绪,精神境界四方面内容。而作为诗歌里的“兴”,一是兴必有象。托事于物,物则有象。 然此象并非要表达的被比之象。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象为一丢丢俊美的水鸟 儿,或可笼养,或可烧烤。而在诗中,只取其关关求偶之义,引譬连类,男女和谐,其类 广大。“易”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二是兴必有风。“感发志意、“触物以起情,“怊怅述情”,情动风生。诗集传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六、请全面分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的格律特点火烧不尽,

10、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然后说明此诗是怎样使“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的?答:1、全面分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的格律特点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而且还写出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野草离离, 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 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 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 顽强不屈,执着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往,势不可阻。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 草生命的

11、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 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尾联扣送别之意,又字暗示离别乃古今人事之所难免;别情如春草萋萋,亦人之常情。故前人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 辞招隐士 )之叹,后人亦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悲。亦有说此诗别有寓意者。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诗境浅说: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 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仁见智,无所不可。歌颂野草,又

12、超出野草,给人积极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寓意。2、然后说明此诗是怎样使“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的?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 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 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 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一一荣”,与作“荣一一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 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

13、又先状出 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 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 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 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 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 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

14、新铺 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 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 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 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

15、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 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贝膠录草沐浴着阳光,秀 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 再一次突出那生存 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古道”、 “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 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 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 苹苹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 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

16、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 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 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七、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简述豪放派词的主要特色。答: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下面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一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临空飞来,划破历史的时空,用滔滔大江淘洗 古中国千

17、百年的英雄人物,实在出人意表,创出了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读者的思维也仿 佛伴着这滚滚东去的江水而放纵奔流,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接着,“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古战场的雄壮之景,以势夺人。用“乱”“惊”摹形状 态,借“穿”“卷”活化背景,使古战场雄奇豪迈而又富有虎虎生气,一扫“诗庄词媚” 的旧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两句又是一幅对联,并且对得很工整,很有气势,这 不能不说是苏词炼字艺术的魅力。所以,这三句写景状物,以苏轼特有的豪放之气荡涤着 读者的心胸。苏轼的赤壁怀古,在仰慕古英雄的时候,自然带出了自己的失意之情。 结句“人生如梦,一樽不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

18、上是借佛、道思想放松自己,安 慰自己,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豁达。苏轼是一位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书生,在遭受“乌 台诗案”的坎坷,身贬黄州之后,佛、道思想的清旷达观襟怀成了他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支柱。所以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为和平之语,是豪放之中透出的 旷达。八、鲁迅秋夜中的象征体系是怎样的?答: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 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的特征:天空奇怪 而高,眯着冷眼,将繁霜洒在园中的野花草上;小粉红花在夜气的侵袭下瑟缩发抖,做着 春天的梦,对未来抱有希望;枣树则饱经沧桑,知

19、晓季节变化的规律,因而不受任何蛊惑, 以直而长的枝干直刺天空, 一意要判它的死命; 小青虫则不惜牺牲生命去扑火, 被誉为“苍 翠精致的英雄”通过这些形象,作品传达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 对被压迫被摧残者的同情,对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尤其是枣树的形象,表现出一种 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肯定,也 是其人格、精神的写照。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 深,寓意深远的特点。九、老舍的短篇小说断魂枪在构思上,是怎样围绕一件事写三个人的?答:断魂枪写于1935年。年初,老舍本想写一部武侠长篇小说二拳师 ,后由于各

20、种 原因未写成, 便将其中一个最精彩的段落改写成短篇小说 断魂枪。小说断魂枪和微 神一样是公认的老舍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但断魂枪的文字比微神易懂得多,而 且意味深长,令人深思小说描写了一位名叫沙子龙的神枪手,在手枪和火车的时代到来,镖局失去了存在的 意义之时,仍然沉湎于自己过去的威风,不肯接受现实。小说在艺术处理上颇为圆润老到, 特别是最后的结尾,真是神来之笔。 “五虎断魂枪”究竟如何高妙,始终是影影绰绰的神龙 见首不见尾。当“神枪沙子龙”遭到徒弟的奚落以后,选了个“夜静人稀”的时候, “一气 把六十四枪刺下来” ,望星空,遥想当年驰骋武林、野店荒林的威风,不能自拔。想起如今 的世道,只有叹命运

21、的无奈。他“用手指慢慢摸着冰凉的枪身, ”微笑里甩出斩钉截铁的四 个字“不传不传”,全篇便戛然而止。小说给读者留下的审美想象空间是巨大的,那一声似 乎能撑破夜空的“不传” ,里边铸满了多么深沉而凝重的历史沧桑。一阕“断魂”的残梦, 就这样把“过去”的“文化”埋葬了孤独而冷寂,悲壮而苍凉。一切又都是显得那么凄婉 而无奈。谈到作品的写作背景一般有两个:一个是作品本身的背景,即作品描述的故事情节的 背景;另一个是作者生活的背景。断魂枪所描述的故事很明显发生在晚清,而且很可能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代。 文中写道:“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 枪口还热着”,“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 自由与主权”。 这是一个

22、大的历史背景, 中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 不肯接受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 固守着老祖宗的封建意识。那些“神明”和“风水” ,在列强的火车和快枪面前显得那么苍 白无力。晚清政府当局的思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 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故事 的线索很简单,小说用第三人称叙述了一件事和三个人。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 “在 断魂枪里,我表现了三个人,一桩事。这三个人与一桩事是由一大堆材料中选出来的, 他们的一切都在我心中想过了许多回,所以他们都能立得住。 ”(1)小说写于1935年秋。正像写作的季节一样,

23、三十年代中期的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此 时,国内是连年的内战,国外的日本入侵中国,也是“枪口还热着” 。无论内战还是外敌入 侵,最困苦的就是老百姓。在连年的战争硝烟中,百姓连最起码的安静生活都无法满足, 更不要提个人的理想和报复。生活在动荡和重大历史变革年代中的个体,他们的心中的理 想和追求只能是一个梦。这样我们能看出,故事情节的背景和作者身处的年代背景虽然不同,但却有很大的相 似之处,都是动荡的年代,社会都处在重大的历史转型期。这样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所表 达的思想和意义与所处时代的思想极其吻合。在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到来的时候, 任何个体都是无法阻挡的。这时,个体的固有思想和社会整体的思想

24、变革就产生了矛盾冲 突,而思想层面上的冲突是一切冲突的根源,个体的思想意识能否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也 就成了社会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显然,在断魂枪所描写的三个拳师中,沙 子龙的思想比之另外两个人,是比较清醒和务实的。文章开篇就写道: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 成客栈”。面对“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的时代,面对走镖已没有饭吃的时代,沙子龙对自己的行业及时做出了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这也是一个平常百姓迫于生计的无 奈选择,不改行就要挨饿。沙子龙对于自己倚仗了二十多年的武艺,从内心深处是不情愿 割舍的,但是他又能如何呢。所以他“只是在夜间, 他把小院的门关好, 熟习熟习他的 五 虎断魂枪”。这

25、是何等无奈的选择。所以说,这是一个让人“断魂”的时代。个体在动荡的时代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是悲 观的。由此,末世人的情结就会很自然的显现出来。末世人的心态是很普遍的,凡是身处 末世,产生了没落感受的人都能被认做是末世人。老舍先生曾经表达过末世人的情结。他 在诗二首昔年中写道: “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年饱酸辛。滚滚横 流水,茫茫末世人。”(2)虽然这首诗写于新中国建国以后,但是作为追忆过去的诗句,他 证实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末世人情绪。实际上,末世情节对于身处动荡时代的个体来讲,是 很容易会产生的一种情怀,很多人人都可能会产生这种情绪,这种情绪所体现的,是个体 对社会的失望和不可抗争

26、。这一点,我们在老舍同时期的作品骆驼祥子中,也会很明 显的看到。断魂枪写于1935年,骆驼祥子写于1937年,同样的时代,同样描写的 下层群众,只是行业不同而已。祥子的悲惨命运同样不是个人的错误,是个人面对社会的 无能为力。虽然他心中一直有积极生活的愿望,但是那个吃人的社会把他的愿望一次又一 次的击垮,最后沦为乞丐。老舍已经认定,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个人用自己的力量试图 谋求发展,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这一点在断魂枪中也有体现,像王三胜这样的人, 还靠自己的武艺混饭吃,他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时候,国术未被提倡,不适时的改 变谋生办法,最后的结果也是被时代淘汰。老舍在把小说的背景安排在这样一种

27、时代变革的社会中,转而描写小人物的故事,从 根本上使人物和场景的矛盾突出,故事的整体格调是苍凉和悲伤的。沙子龙的武艺是中民 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很多代人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创制和发明的。沙子龙爱他的武术,难 道他真的不想把凝结着他毕生心血的武艺传给下一代,让更多的人继承和发扬吗?历来对 于沙子龙不传枪法的原因就有很多看法。有人认为:中国民间对于家传绝技以及秘方等的继承方式都是传男不传女,传儿媳不 传女儿,这与中国以血缘宗法为纽带,农耕文明为基础造成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缺少变 动有关。而血缘基础是中国传统思想意识的根源。沙子龙不传枪法,是因为生活而独占生 存技能。这种看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文章开篇已

28、经提出: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后来又说:“走镖已没有饭吃”。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已经不能成为他赖以生存的技能, “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给他增光显胜了” 。而且,小说只描写了三个拳师,并未对 沙子龙的家人予以提及和描写, 沙子龙不传枪法的原因并不是未找到合适的继承人的问题, 而是时代的问题。我国的老舍研究专家关纪新在老舍评传中是这样评述的: “断魂枪的主人沙子 龙,一点也看不出他哪怕起码是在心劲上的抗争,他好像早就心宽气宏地接纳了那命运的陡变,作家构思与运笔的精妙之处,也许恰恰在此处,从沙子龙口中连连喊出的不传 , 明示着读者,他业已参透了一切并重新拿定了方寸, 绝不去跟迎面压过

29、来的时势较真用气, 绝不发泄任何心中不悦,这可就不是常人所能修养到的境界了; 当我们捕捉到了这条思路, 再把寻觅的眼光略微放远一点儿,便能恍然想到,我们的古老民族却曾有着为数不多的文 化人,他们面临眼前文化百相的风云翻覆,胸中虽郁结过层层叠叠的文化块垒,并在偌长 的时间里孜孜求索,但是,他们毕竟依赖于个人的悟性,艰难地跨越了某道心理极限,逐 渐获取了一双冷眼,一份静心,进而试图借用一副历史老年人的心肠,来领略和透视大千 文化的膻替锐变。沙子龙,可能就是作家比照着这种心态,塑造出来的一位甘为旧有美质文化而殉道的末路英豪, 他决计要刚毅地迎纳现实的轰击和毁灭, 走上心中的完美事物 (虽 然是历史性的)共相厮守的终极之路,而把不尽的哀伤、悲凉,悉数留给未达到相应顿悟 的芸芸世人”。(3)关纪新的这种对不传枪法的解释把沙子龙的精神境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继而和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群文化人联系在一起,有很深刻的内涵。但是,单单针对沙子龙这样 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劳动者来说,他越是不传枪法,人物的悲剧性越强。小说用旁白和 衬托的方式着力描写沙子龙枪法的精妙。文章先是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