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 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2. 过程与方法(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 背景。(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

2、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2.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3)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并且联系现实, 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1. 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法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

3、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2.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引言 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 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 影孔子于 2010 年 1 月 22 日正式全国公映。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 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 73岁病逝这段经历, 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 周游列国、 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播 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 导

4、入新课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 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 争鸣”的时代。二、教授新课(一)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提问:何谓“百家争鸣”?提示: “百家” 与 “争鸣”各自含义。 答案:教师通过投影解释A.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 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B. 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C.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

5、(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 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幻灯片演示第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士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 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 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们 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

6、政治愿望。第二,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三,科技上的进步。在天文学、数学、光学、医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与提高。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五学术自由的氛围。 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 尽可以畅所欲言。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

7、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 的另一重要因素。3. 诸子百家(1)墨家墨子简介墨子(约前 468前 376),墨家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代表作墨子。资料链接: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 , 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尚贤者,政之本也。 ,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提问: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分析出墨子的主要观点吗?答案: 兼爱、非攻、尚贤(2)道家老庄 老子,传说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春秋晚期楚国人。 资料链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从

8、资料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 :“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 庄子(约公元前 369-前 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资料链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从资料分析庄子观点: 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做相对的(4)法家韩非子韩非(约前 280前 233 ),战国时期韩国人,是法家集大成者。 资料链接: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从上述资料分析韩非子观点:答案: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4.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概括而言: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

9、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5. 列表法小结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儒孔孟略墨墨子兼爱非攻尚贤道老庄无为而治以及朴素的辩证法法韩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以及以法治国(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并博采众家之长使儒学 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2. 孔子提问:你对孔子了解多少? 幻灯片演示孔子简介。结合课本P5的资料

10、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 当大的成绩,后在 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 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 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

11、,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史料链接: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仁。论语卫灵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从上述资料分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 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

12、 “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2.孟子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 代表。结合课本知识以及资料链接分析孟子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

13、定意义的。资料链接: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3.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荀子的思想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资料链接: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 从上述资料启发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的思考。4.运用列表法对比孔孟荀三者的观点早期儒学三大家思想主张对比孔子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