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设计_第1页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设计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 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 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 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1.6 亿年的恐龙灭绝了, 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 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 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 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 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 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

2、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 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 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 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 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 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 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 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 6500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原 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 撞击,引

3、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 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 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 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段 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 1515 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第 1 1 自然段 ):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 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 ( 第 2 21414 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一一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 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 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部分 (1515 自然段

4、) :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 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 内容,结束全文。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 1 1 至第 4 4 自然段),提出关于 6500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 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 2 2 和第 3 3 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 5 5 自然段 至全文完)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 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 5 5、6 6 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

5、绝的原因不 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 论。 第二层(第 7 7 至第 1010 自然段),说明 19611961 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 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 (第 1111 至第 1313 自然段) ,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 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 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 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 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 1414 自然 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

6、的约翰 F F 麦克霍恩和几 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 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 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 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四、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 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 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五、说明方法要理解这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 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

7、明恐龙 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 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 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其次是作比较。例如 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 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 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 恐龙无处不有 中将南极的恐 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 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 了极地。”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 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一句,

8、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 要地位。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一分述。六、严密准确的语言“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 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 65006500 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 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七、比较阅 读教学建议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 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 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 恐龙无处不有 是 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 被压 扁的

9、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 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 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重在通过阅读, 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 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返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1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 2短文 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3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 三 ) 情感目标 1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 求证。 2

10、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进行思考。 3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 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 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 2 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 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 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 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 图示的同时,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

11、912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 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 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 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 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 ? ?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 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 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 ? ?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 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 ? 魏格纳被这个奇 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 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 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 胆地提出了轰动世

12、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 明确目标 1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 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 影响”的科学观点。 2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 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 二)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 1“恐龙确实遍 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 ? 2 2“大陆漂移”使恐龙 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 ? 3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 的推断 ? ? 讨论明确:1 119861986 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 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

13、立。2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 “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 “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 ?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 一个陆地上去的呢 ? ?”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 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 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 1515 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 第 1 1 自然段 ) : 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 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 第 2 21414 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一一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

14、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 一发现推究原因。第三部分 (1515 自然段 ) :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 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 内容, 结束全文。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 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 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 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 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 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 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

15、陆 大约是在 2 22525 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 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 2 2 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 50005000 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 拉雅山脉。” “到 65006500 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 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 1 1 亿年, ( 南极 ) 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 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 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

16、大的说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 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 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 断。 ( 四) 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 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 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一篇 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 ,进行比较阅读, 使大家加深对 恐龙无处不有 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 从两篇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文章中,去找寻自己 的发现。( 五 ) 布置作业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 界。 阿西莫夫短文

17、两篇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90012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 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 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 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一)明确目标1 1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要把握。2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二)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 1 对于65006500 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1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 65

18、006500 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 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 的依据:在一个 6500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 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 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 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 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 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 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 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2 2作者意在说明造

19、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 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学生再读课 文,思考问题:1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 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讨论 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 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 在通常条件下, 斯石英 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 列数字说明 ) 在一些地方已经 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 大陨石的撞击。 ( 举例子说明 )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 实验

20、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 力形成的。 ( 举例子说明 )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 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火山活动 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 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 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 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 65006500 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 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 活动,而应该是撞击。2 2 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讨论明确: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 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 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 顺序:科学发现T观点产生T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