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试题!~_第1页
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试题!~_第2页
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试题!~_第3页
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试题!~_第4页
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课程期末考试选择+填空样题:1. Ethernet与LAN的关系Ethernet 是LAN的一种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 通常我们常见的“LAN”就是指局域网,这是我们最常见、应用最广的一种网络。现在局域网随着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普及,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局域网,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局域网。很明显,所谓局域网,那就是在局部地区范围内的网络,它所覆盖的地区范围较小。局域网在计算机数量配置上没有太多的限制,少的可以只有两台,多的可达几百台。一般来说在企业局域网中,工作站的数量在几十到两百台次左右。在网络所涉及的地

2、理距离上一般来说可以是几米至10公里以内。局域网一般位于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单位内,不存在寻径问题,不包括网络层的应用。 这种网络的特点就是:连接范围窄、用户数少、配置容易、连接速率高。目前局域网最快的速率要算现今的10G以太网了。IEEE的802标准委员会定义了多种主要的LAN网: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网(Token Ring)、光纤分布式接口网络(FDDI)、异步传输模式网(ATM)以及最新的无线局域网(WLAN)。这些都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局域网的分类 虽然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局域网主要是以双绞线为代表传输介质的以太网,那只不过是我们所看到都基本上是企、事业单位的局域网,在网络发展

3、的早期或在其它各行各业中,因其行业特点所采用的局域网也不一定都是以太网,目前在局域网中常见的有:以太网(Ethernet)、令牌网(Token Ring)、FDDI网、异步传输模式网(ATM)等几类,下面分别作一些简要介绍。 1。 以太网(EtherNet) 以太网最早是由Xerox(施乐)公司创建的,在1980年由DEC、Intel和Xer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为一个标准。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以太网(10Mbps)、快速以太网(100Mbps)、千兆以太网(1000 Mbps)和10G以太网,它们都符合IEEE802.3系列标准规范。 (1)标准以太网 最开始以太网只有10M

4、bps的吞吐量,它所使用的是CSMA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的访问控制方法,通常把这种最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主要有两种传输介质,那就是双绞线和同轴电缆。所有的以太网都遵循IEEE 802.3标准,下面列出是IEEE 802.3的一些以太网络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 ·10Base5 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基带传输方法; ·10Base2 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

5、m,基带传输方法; ·10BaseT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 ·1Base5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传输速度为1Mbps; ·10Broad36 使用同轴电缆(RG59U CATV),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是一种宽带传输方式; ·10BaseF 使用光纤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为10Mbps; (2)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 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6、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pbs光缆的LAN。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Swi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与此同时,IEEE802工程组亦对100Mbp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如100BASETX、100BASET4、MII、中继器、全双工等标准进行了研究。1995年3月IEEE宣布了IEEE802.3u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Fast Ether

7、net),就这样开始了快速以太网的时代。 快速以太网与原来在100Mbps带宽下工作的FDDI相比它具有许多的优点,最主要体现在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用户在布线基础实施上的投资,它支持3、4、5类双绞线以及光纤的连接,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设施。 快速以太网的不足其实也是以太网技术的不足,那就是快速以太网仍是基于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和冲突检测(CSMACD)技术,当网络负载较重时,会造成效率的降低,当然这可以使用交换技术来弥补。 100Mbps快速以太网标准又分为:100BASETX 、100BASEFX、100BASET4三个子类。 ·100BASETX:是一种使用5类数据级无屏蔽双

8、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它使用两对双绞线,一对用于发送,一对用于接收数据。在传输中使用4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符合EIA586的5类布线标准和IBM的SPT 1类布线标准。使用同10BASET相同的RJ45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100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 ·100BASEFX:是一种使用光缆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使用单模和多模光纤(62.5和125um) 多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550米。单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3000米。在传输中使用4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它使用MICFDDI连接器、ST连接器或SC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

9、150m、412m、2000m或更长至10公里,这与所使用的光纤类型和工作模式有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100BASEFX特别适合于有电气干扰的环境、较大距离连接、或高保密环境等情况下的适用。 ·100BASET4:是一种可使用3、4、5类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它使用4对双绞线,3对用于传送数据,1对用于检测冲突信号。在传输中使用8B6T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25MHz,符合EIA586结构化布线标准。它使用与10BASET相同的RJ45连接器,最大网段长度为100米。 (3)千兆以太网(GB Ethernet) 1000Mbps千兆以太网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技术

10、版本:1000BASESX,LX和CX版本。1000BASESX 系列采用低成本短波的CD(compact disc,光盘激光器) 或者VCSEL(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垂直腔体表面发光激光器)发送器;而1000BASELX系列则使用相对昂贵的长波激光器;1000BASECX系列则打算在配线间使用短跳线电缆把高性能服务器和高速外围设备连接起来。 (4)10G以太网 现在10Gbps的以太网标准已经由IEEE 802.3工作组于2000年正式制定,10G以太网仍使用与以往10Mbps和100Mbps以太网相同的形式,它允许直接升级到高速网络

11、。同样使用IEEE 802.3标准的帧格式、全双工业务和流量控制方式。在半双工方式下,10G以太网使用基本的CSMACD访问方式来解决共享介质的冲突问题。此外,10G以太网使用由IEEE 802.3小组定义了和以太网相同的管理对象。总之,10G以太网仍然是以太网,只不过更快。但由于10G以太网技术的复杂性及原来传输介质的兼容性问题(目前只能在光纤上传输,与原来企业常用的双绞线不兼容了),还有这类设备造价太高(一般为29万美元),所以这类以太网技术目前还处于研发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得到实质应用。 2。 令牌环网 令牌环网是IBM公司于70年代发展的,现在这种网络比较少见。在老式的令牌环网中,数据传

12、输速度为4Mbps或16Mbps,新型的快速令牌环网速度可达100Mbps。令牌环网的传输方法在物理上采用了星形拓扑结构,但逻辑上仍是环形拓扑结构。结点间采用多站访问部件(Multistation Access Unit,MAU)连接在一起。MAU是一种专业化集线器,它是用来围绕工作站计算机的环路进行传输。由于数据包看起来像在环中传输,所以在工作站和MAU中没有终结器。 在这种网络中,有一种专门的帧称为“令牌”,在环路上持续地传输来确定一个结点何时可以发送包。令牌为24位长,有3个8位的域,分别是首定界符(Start Delimiter,SD)、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AC)和

13、终定界符(End Delimiter,ED)。首定界符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信号模式,作为一种非数据信号表现出来,用途是防止它被解释成其它东西。这种独特的8位组合只能被识别为帧首标识符(SOF)。由于目前以太网技术发展迅速,令牌网存在固有缺点,令牌在整个计算机局域网已不多见,原来提供令牌网设备的厂商多数也退出了市场,所以在目前局域网市场中令牌网可以说是“昨日黄花”了。 3。 FDDI网(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 FDDI的英文全称为“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中文名为“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它是于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

14、一项局域网技术,它提供的高速数据通信能力要高于当时的以太网(10Mbps)和令牌网(4或16Mbps)的能力。FDDI标准由ANSI X3T9.5标准委员会制订,为繁忙网络上的高容量输入输出提供了一种访问方法。FDDI技术同IBM的Tokenring技术相似,并具有LAN和Tokenring所缺乏的管理、控制和可靠性措施,FDDI支持长达2KM的多模光纤。FDDI网络的主要缺点是价格同前面所介绍的“快速以太网”相比贵许多,且因为它只支持光缆和5类电缆,所以使用环境受到限制、从以太网升级更是面临大量移植问题。 当数据以100Mbps的速度输入输出时,在当时FDDI与10Mbps的以太网和令牌环网

15、相比性能有相当大的改进。但是随着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发展,用FDDI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因为FDDI使用的通信介质是光纤,这一点它比快速以太网及现在的100Mbps令牌网传输介质要贵许多,然而FDDI最常见的应用只是提供对网络服务器的快速访问,所以在目前FDDI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广泛的应用。 FDDI的访问方法与令牌环网的访问方法类似,在网络通信中均采用“令牌”传递。它与标准的令牌环又有所不同,主要在于FDDI使用定时的令牌访问方法。FDDI令牌沿网络环路从一个结点向另一个结点移动,如果某结点不需要传输数据,FDDI将获取令牌并将其发送到下一个结点中。如果处理令牌的结点需要传输,

16、那么在指定的称为“目标令牌循环时间”(Target Token Rotation Time,TTRT)的时间内,它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来发送尽可能多的帧。因为FDDI采用的是定时的令牌方法,所以在给定时间中,来自多个结点的多个帧可能都在网络上,以为用户提供高容量的通信。 FDDI可以发送两种类型的包:同步的和异步的。同步通信用于要求连续进行且对时间敏感的传输(如音频、视频和多媒体通信);异步通信用于不要求连续脉冲串的普通的数据传输。在给定的网络中,TTRT等于某结点同步传输需要的总时间加上最大的帧在网络上沿环路进行传输的时间。FDDI使用两条环路,所以当其中一条出现故障时,数据可以从另一条环路上

17、到达目的地。连接到FDDI的结点主要有两类,即A类和B类。A类结点与两个环路都有连接,由网络设备如集线器等组成,并具备重新配置环路结构以在网络崩溃时使用单个环路的能力;B类结点通过A类结点的设备连接在FDDI网络上,B类结点包括服务器或工作站等。 4。 ATM网 ATM的英文全称为“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中文名为“异步传输模式”,它的开发始于70年代后期。ATM是一种较新型的单元交换技术,同以太网、令牌环网、FDDI网络等使用可变长度包技术不同,ATM使用53字节固定长度的单元进行交换。它是一种交换技术,它没有共享介质或包传递带来的延时,非常适合音频和视频数据

18、的传输。ATM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 ATM使用相同的数据单元,可实现广域网和局域网的无缝连接。 (2) ATM支持VLAN(虚拟局域岗)功能,可以对网络进行灵活的管理和配置。 (3) ATM具有不同的速率,分别为25、51、155、622Mbps,从而为不同的应用提供不同的速率。 ATM是采用“信元交换”来替代“包交换”进行实验,发现信元交换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信元交换将一个简短的指示器称为虚拟通道标识符,并将其放在TDM时间片的开始。这使得设备能够将它的比特流异步地放在一个ATM通信通道上,使得通信变得能够预知且持续的,这样就为时间敏感的通信提供了一个预QoS,这种方式主要用在视频和音频

19、上。通信可以预知的另一个原因是ATM采用的是固定的信元尺寸。ATM通道是虚拟的电路,并且MAN传输速度能够达到10Gbps。 5。 无线局域网(Wirr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 无线局域网是目前最新,也是最为热门的一种局域网,特别是自Intel今年3月份推出首款自带无线网络模块的迅驰笔记本处理器以来。无线局域网与传统的局域网主要不同之处就是传输介质不同,传统局域网都是通过有形的传输介质进行连接的,如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等,而无线局域网则是采用空气作为传输介质的。正因为它摆脱了有形传输介质的束缚,所以这种局域网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只要在网络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在任

20、何一个地方与服务器及其它工作站连接,而不需要重新铺设电缆。这一特点非常适合那些移动办公一簇,有时在机场、宾馆、酒店等(通常把这些地方称为“热点”),只要无线网络能够覆盖到,它都可以随时随地连接上无线网络,甚至Internet。 2. OSI模型与IEEE 802模型,各层间关系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划分为以下七层: 7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6 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5 会话层 Session Layer 4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3 网络层 Network Layer 2 数据链路层 Data L

21、ink Layer 1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OSI/RM”是英文“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的缩写。第7层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主条目:应用层应用层能与应用程序接口沟通,以达至展示给用户的目的。编辑 第6层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主条目:表示层表示层能为不同的客户端提供数据和信息的语法变换内码,使系统能解读成正确的数据。同时,也能提供压缩解压、加密解密。编辑 第5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主条目:会话层会话层用于为通信双方制定通信方式,并创建、拆除会话(双

22、方通信)。编辑 第4层 传输层主条目:传输层传输层用于控制数据流量,并且进行调试及错误处理,以确保通信顺利。而传送端的传输层会为分组加上序号,方便接收端把分组重组为有用的数据或文件。编辑 第3层 网络层主条目:网络层网络层为数据传送的目的地寻址,再选择出传送数据的最佳路线。编辑 第2层 数据链路层主条目:数据链路层首先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在于管理第一层的比特数据,并且将正确的数据传送到没有传输错误的路线中。创建还有辨认数据开始以及退出的位置同时予以标记。 另外,就是处理由数据受损、丢失甚至重复传输错误的问题,使后续的层级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它运行数据的调试、重传或修正,还有决定设备何时进行传输。 设

23、备有:Bridge桥接器 switch交换器编辑 第1层 物理层主条目:物理层物理层定义了所有电子及物理设备的规范。其中特别定义了设备与物理媒介之间的关系,这包括了针脚、电压、线缆规范、集线器、中继器、网卡、主机适配器(在SAN中使用的主机适配器)以及其他的设备的设计定义。因为物理层传送的是原始的比特数据流,即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当发送时的信号为二进制“1”时,对方接收到的也是二进制“1”而不是二进制“0”。因而就需要定义哪个设备有几个针脚,其中哪个针脚发送的多少电压代表二进制“1”或二进制“0”,还有例如一个bit需要持续几微秒,传输信号是否在双向上同时进行,最初的连接如何创建和最终如何终止

24、等问题。为了更好理解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的区别,可以把物理层认为是主要是与某个单一设备与传输媒介之间的交互有关,而数据链路层则更多地关注使用同一 个通讯媒介的多个设备(例如,至少两个设备)之间的互动。物理层的作用是告诉某个设备如何传送信号至一个通讯媒介,以及另外一个设备如何接收这个信号(大 多数情况下它并不会告诉设备如何与通讯媒介相连接)。有些过时的物理层标准如RS-232倒是的确使用物理线缆来控制通讯媒介的接入。物理层的主要功能和提供的服务如下: 在设备与传输媒介之间创建及终止连接。 参与通讯过程使得资源可以在共享的多用户中有效分配。例如,冲突解决机制和流量控制。 对信号进行调制或转换使得

25、用户设备中的数字信号定义能与信道上实际传送的数字信号相匹配。这些信号可以经由物理线缆(例如铜缆和光缆)或是无线信道传送。编辑 比喻将七层比喻为真实世界收发信的两个老板的图。(左为传输端,右为接收端。) 7 应用层:老板 6 表示层:相当于公司中演示稿老板、替老板写信的助理 5 会话层:相当于公司中收寄信、写信封与拆信封的秘书 4 传输层:相当于公司中跑邮局的送信职员 3 网络层:相当于邮局中的排序工人 2 数据链路层:相当于邮局中的装拆箱工人 1 物理层:相当于邮局中的搬运工人-IEEE 802 指IEEE标准中关于局域网和城域网的一系列标准。更确切的说,IEEE 802标准仅限定在传输可变大

26、小数据包的网络。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有以太网、令牌环、无线局域网等。这一系列标准中的每一个子标准都由委员会中的一个专门工作组负责。IEEE 802中定义的服务和协议限定在OSI模型OSI网络参考模型的最低两层(即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事实上,IEEE 802将OSI的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子层,分别是逻辑链路控制(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和介质访问控制(MAC, Media Access Control),如下所示:数据链路层o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o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物理层3. 公网IP和内网IP的区别内网IP一般是私有IP通常有一下3种:内网的私有IP目的是节约IP地址,

27、另一方面,保护内部信息的安全性!外网IP标识你在整个互联网的地址内网IP标识你在你所在的局域网里面的地址!4. CSMA/CD、CSMA/CA、令牌环、令牌总线无线局域网标准802.11的MAC和802.3协议的MAC非常相似,都是在一个共享媒体之上支持多个用户共享资源,由发送者在发送数据前先进行网络的可用性。在802.3协议中,是由一种称为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可以检测冲突,但无法“避免”CSMA/CA:带有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发送包的同时不能检测到信道上有无冲突,只能尽量避免;1.两者的传输介质不同,CSMA/CD用于总线式以太网

28、,而CSMA/CA则用于无线局域网802.11a/b/g/n等等;2.检测方式不同,CSMA/CD通过电缆中电压的变化来检测,当数据发生碰撞时,电缆中的电压就会随着发生变化;而CSMA/CA采用能量检测(ED、载波检测(CS和能量载波混合检测三种检测信道空闲的方式;3.WLAN中,对某个节点来说,其刚刚发出的信号强度要远高于来自其他节点的信号强度,也就是说它自己的信号会把其他的信号给覆盖掉;4.本节点处有冲突并不意味着在接收节点处就有冲突;综上,在WLAN中实现CSMA/CD是比较困难的。-令牌环(Token-Ring)是定义在IEEE 802.5标准中的一种局域网接入方式。令牌环网络的基本原

29、理是利用令牌(代表发讯号的许可)来避免网络中的冲突,与使用冲突检测算法CSMA/CD的以太网相比,提高网络的数据传送率。此外,还可以设定传送的优先度。一个4M的令牌环网络和一个10M的以太网数 据传送率相当,一个16M的令牌环网络的数据传送率接近一个100M的以太网。但网络不可复用,导致网络利用率低下。当网络中一个结点拿到令牌使用网络 后,不管此结点使用多少带宽,其它结点必须等待其使用完网络并放弃令牌后才有机会申请令牌并使用网络。此外网络中还需要专门结点维护令牌。令牌环也暗示了除了使用令牌外,这还是一个环形的网络拓扑。令牌环是一个OSI 7层模型中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协议。除了4Mbps,1

30、6Mbps外,IEEE 802.5也定义了100Mbps和1Gbps的数据率,不过后两者极少被用到。令牌环网络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IBM开发出,很长一段时间是IBM的网络标准,被所有IBM生产的计算机支持。令牌环可以桥接器或 router 连接其他网络。令牌环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确确实实是“环”形网络,只不过由于使用所谓多站接入单元的设备,可以实现星形的布线。这样一个设备具有一定智能,会将不用的端口环接起来,使令牌能畅通。IEEE 802.5标准是主要基于IBM的令牌环网络的,但是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编辑 传输方法传送数据时会由掌握 token 的电脑先发送数据。接收数据的电脑会检查 frame

31、 表头,若是送给自己的则处理之。无论是否是送给自己的,都会再传下去,传一圈后检查资料是否相同以确定资料没有传输错误。 待送完数据后可以依需要调整 token 的优先度(改得比自己的优先度低),再把 token 传递到下一台电脑。 若接收到 token 但优先度较自己的高,则得要把 token 传递到下一台电脑。-令牌总线(TokenBus),是一个使用令牌通过接入到一个总线拓扑的局域网架构。令牌总线被IEEE802.4工作组标准化。令牌总线的工作原理令 牌总线是一种在总线拓扑结构中利用“令牌”(token)作为控制节点访问公共传输介质的确定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在采用令牌总线方法的局域网中,任何

32、一 个结点只有在取得令牌后才能使用共享总线去发送数据。与CSMA/CD方法相比,令牌总线方法比较复杂,需要完成大量的环维护工作,包括环初始化、新结点加入环、结点从环中撤出、环恢复和优先级服务。令牌环网的工作原理最有影响的令牌环网是IBM公司的TokenRing,IEEE802.5标准就是在IBM公司的TokenRing协议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在TokenRing中,结点通过环接口连接成物理环形。令牌是一种特殊的MAC控制帧,帧中有一位标志令牌忙/闲。令牌总是沿着物理环单向逐站传送,传送顺序与结点在环中排列顺序相同。如果某结点有数据帧要发送,它必须等待空闲令牌的到来。当此结点获得空闲令牌之后,

33、将令牌标志位由“闲”变为“忙”,然后传送数据。令牌环的基本工作过程如下图所示。IEEE802.5标准对以上技术进行了一些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单令牌协议,即环中只能存在一个有效令牌-支持多优先级方案-设置一个监控站,执行环维护功能-通过预约指示器进行令牌预约-5. 双绞线、光纤分类及特点-计算机局域网中的双绞线可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STP两大类:STP外面由一层金属材料包裹,以减小辐射,防止信息被窃听,同时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但价格较高,安装也比较复杂;UTP无金属屏蔽材料,只有一层绝缘胶皮包裹,价格相对便宜,组网灵活。除某些特殊场合(如受电磁辐射严重、对传输质量要

34、求较高等在布线中使用STP外,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采用UTP。现在使用的UTP可分为3类、4类、五类和超五类四种。其中:3类UTP适应了以太网(10Mbps对传输介质的要求,是早期网络中重要的传输介质;4类UTP因标准的推出比3类晚,而传输性能与3类UTP相比并没有提高多少,所以一般较少使用;五类UTP因价廉质优而成为快速以太网(100Mbps的首选介质;超五类UTP的用武之地是千兆位以太网(1000Mbps。根据目前网络布线的实际需要,本文主要介绍五类UTP的正确识别和选择方法。 1.传输速度 双绞线质量的优劣是决定局域网带宽的关键因素之一。某些厂商在五类UTP电缆中所包裹的是3类或4类UTP中

35、所使用的线对,这种制假方法对一般用户来说很难辨别。这种所谓的“五类UTP”无法达到100Mbps的数据传输率,最大为10Mbps或16Mbps。一个简单的鉴别办法是用一条双绞线连接两台100Mbps的设备(网卡到网卡或网卡到HUB,通信时用Windows 95/98自带的monitor检测工具对其数据传输率进行监测。方法为:选择“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系统监视器”,将出现“系统监视器”窗口。如果在“系统工具”中没有“系统监视器”工具时,可通过“我的电脑添加/删除程序Windows安装程序系统工具系统监视器”建立。在“系统监视器”窗口中设置监视对象。选择“编辑”菜单中的“添加项目”选项,在出现的对

36、话框的“类别”列表中选择“Microsoft网络服务器”或“Microsoft网络客户”(注意:在保证网络连接正常的情况下,在下一个对话框中选择“写入的字节数/秒”或“读取的字节数/秒”。至于选择“Microsoft网络服务器”或“Microsoft网络客户”,还是“写入的字节数/秒”或“读取的字节数/秒”,读者可任意选择,因为在网络中一个节点发送出的数据应该等于另一个节点接收到的数据。设置测试数据的输出方式。系统提供了折线图、条形图和数字图三种输出方式,可通过窗口工具栏内的按钮来选择。进行测试。最有效的办法是从服务器向你进行测试的工作站上拷贝大量的文件(为了测试的准确性,所拷贝的内容一定要足

37、够多。一般来说,显示的峰值数值在4M/s以上,就基本可以肯定是五类网线了(3类线所能达到的峰值数值大约为2.5M/s。 2.电缆中双绞线对的扭绕应符合要求 为了降低信号的干扰,双绞线电缆中的每一线对都是由两根绝缘的铜导线相互扭绕而成,而且同一电缆中的不同线对具有不同的扭绕度(就是扭绕线圈的数量多少,如图3所示。同时,标准双绞线电缆中的线对是按逆时针方向进行扭绕。但某些非正规厂商生产的电缆线却存在许多问题:为了简化制造工艺,电缆中所有线对的扭绕密度相同;线对中两根绝缘导线的扭绕密度不符合技术要求;线对的扭绕方向不符合要求。如果存在以上问题,将会引起双绞线的近端串扰(指UTP中两线对之间的信号干扰

38、程度,从而使传输距离达不到要求。双绞线的扭绕度在生产中都有较严格的标准,实际选购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用一些专业设备进行测量,但一般用户只能凭肉眼来观察。需说明的是,五类UTP中线对的扭绕度要比三类密,超五类要比五类密。 除组成双绞线线对的两条绝缘铜导线要按要求进行扭绕外,标准双绞线电缆中的线对之间也要按逆时针方向进行扭绕。否则将会引起电缆电阻的不匹配,限制了传输距离。这一点一般用户很少注意到。有关五类双绞线电缆的扭绕度和其他相关参数,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TIA/EIA 568A(TIA/EIA 568是ANSI于1996年制定的布线标准,该标准给出了网络布线时有关基础设施,包括线缆、连接设备等

39、的内容。字母“A”表示为IBM的布线标准,而AT&T公司用字母“B”表示。中的具体规定。 3.五类双绞线应该是多少对? 以太网在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时只需要2对(4芯线就可以完成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在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的快速以太网中存在着三个标准:100Base-TX、100Base-T2和100Base-T4。其中:100Base-T4标准要求使用全部的4对线进行信号传输,另外两个标准只要求2对线。而在快速以太网中最普及的是100Base-TX标准,所以你在购买100M网络中使用的双绞线时,不要为图一点小便宜去使用只有2个线对的双绞线。在美国线缆标准(AWG中对3类、4类、五类和

40、超五类双绞线都定义为4对,在千兆位以太网中更是要求使用全部的4对线进行通信。所以,标准五类线缆中应该有4对线。 4.仔细观察 在具备了以上知识后,识别五类UTP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查看电缆外面的说明信息。在双绞线电缆的外面包皮上应该印有像“AMP SYSTEMS CABLE24AWGCAT5”的字样,表示该双绞线是AMP公司(最具声誉的双绞线品牌的五类双绞线,其中24AWG表示是局域网中所使用的双绞线,CAT5表示为五类;此外还有一种NORDX/CDT公司的IBDN标准五类网线,上面的字样就是“IBDN PLUS NORDX/CDX24 AWGCATEGORY 5”,这里的“CATEGORY

41、5”也表示五类线(CATEGORY是英文“种类”的意思。笔者曾经用过一箱没有标明类别的所谓五类线,经实测只能达到3类线的标准;是否易弯曲。双绞线应弯曲自然,以方便布线;电缆中的铜芯是否具有较好的韧性。为了使双绞线在移动中不致于断线,除外皮保护层外,内部的铜芯还要具有一定的韧性。同时为便于接头的制作和连接可靠,铜芯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太软不易接头的制作,太硬则容易产生接头处断裂;是否具有阻燃性。为了避免受高温或起火而引起的线缆损坏,双绞线最外面的一层包皮除应具有很好的抗拉特性外,还应具有阻燃性(可以用火来烧一下测试:如果是正品,胶皮会受热松软,不会起火;如果是假货,一点就着。为了降低制造成本

42、,非标准双绞线电缆一般采用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制作电缆的包皮,不利于通信安全。双绞线的品种: 1100屏蔽电缆: 5 类4对26AWG屏蔽电缆、5类4对24AWG 2100非屏蔽电缆: 7类: 1对19AWG非屏蔽电缆 6类: 4对24AWG非屏蔽电缆、4对23AWG非屏蔽电缆、 25对22AWG 非屏蔽电缆 5e类: 4对AWG非屏蔽电缆 5类: 4对24AWG、4对24AWG非屏蔽电缆、25对24AWG非屏蔽线缆 4类: 4对24AWG非屏蔽线缆 、25对24AWG非屏蔽线缆 3类: 4对24AWG非屏蔽线缆、25对24AWG非屏蔽线缆 2类: 语音与低速传输 1类: 基本通讯 3双体电缆:

43、24AWG非屏蔽4/4对、24AWG非屏蔽/屏蔽4/4对、 24/22AWG非屏蔽/屏蔽4/2、24AWG非屏蔽2/2对 4150屏蔽电缆: 1A型、6A型、9A型-光纤的分类及特性(一)按光纤的工作波长分:短波长光纤、长波长光纤和超长波长光纤。短波长光纤是指0.80.9m的光纤;长波长光纤是指1.01.7m的光纤;而超长波长光纤则是指2m以上的光纤。G.652标准单模光纤标准单模光纤是指零色散波长在1.3m窗口的单模光纤,国际电信联盟(ITUT)把这种光纤规范为G.652光纤。其特点是当工作波长在1.3m时,光纤色散很小,系统的传输距离只受光纤衰减所限制。但这种光纤在1.3m波段的损耗较大,

44、约为0.3dB/km0.4dB/km;在1.55m波段的损耗较小,约为0.2dB/km0.25dB/km。色散在1.3m波段为3.5ps/nm·km,在1.55m波段的损耗较大,约为20ps/nm·km。这种光纤可支持用于在1.55m波段的2.5Gb/s的干线系统,但由于在该波段的色散较大,若传输10Gb/s的信号,传输距离超过50公里时,就要求使用价格昂贵的色散补偿模块。G.653色散位移光纤针对衰减和零色散不在同一工作波长上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开发成功了一种把零色散波长从1.3m移到1.55m的色散位移光纤(DSF,Dis persionShiftedFi

45、ber)。ITU把这种光纤的规范编为G.653。然而,色散位移光纤在1.55m色散为零,不利于多信道的WDM传输,用的信道数较多时,信道间距较小,这时就会发生四波混频(FWM)导致信道间发生串扰。如果光纤线路的色散为零,FWM的干扰就会十分严重;如果有微量色散,FWM干扰反而还会减小。针对这一现象,人们研制了一种新型光纤,即非零色散光纤(NZDSF)G.655。G.654衰减最小光纤为了满足海底缆长距离通信的需求,人们开发了一种应用于1.55m波长的纯石英芯单模光纤,它在该波长附近上的衰减最小,仅为0.185dB/km。G.654光纤在1.3m波长区域的色散为零,但在1.55m波长区域色散较大

46、,约为(1720)ps/(nm·km)。ITU把这种光纤规范为G.654。G.655非零色散光纤针对色散位移光纤在1.55m色散为零,会产生四波混频,导致信道间发生串扰,不利于多信道的WDM系统的问题,如果有微量色散,FWM干扰反而还会减小。针对这一特点,人们研制了非零色散光纤(NZDSF)。非零色散光纤实质上是一种改进的色散位移光纤,其零色散波长不在1.55m,而是在1.525m或1.585m处。非零色散光纤削减了色散效应和四波混频效应,而标准光纤和色散移位光纤都只能克服这两种缺陷中的一种,所以非零色散光纤综合了标准光纤和色散位移光纤最好的传输特性,既能用于新的陆上网络,又可对现有

47、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它特别适合于高密度WDM系统的传输,所以非零色散光纤是新一代光纤通信系统的最佳传输介质。全波光纤由朗讯公司发明的全波光纤ALLwave Fiber消除了常规光纤在1385nm附近由于OH离子造成的损耗峰,损耗从原来的2dB/km降到0.3dB/km,这使光纤的损耗在1310nm1600nm都趋于平坦。其主要方法是改进光纤的制造工艺,基本消除了光纤制造过程中引入的水分。全波光纤使光纤可利用的波长增加100nm左右,相当于125个波长通道100GHz通道间隔。全波光纤的损耗特性是很诱人的,但它在色散和非线性方面没有突出表现。色散补偿光纤色散补偿光纤(DCF,DispersionC

48、ompensatingFiber)是具有大的负色散光纤。它是针对现已敷设的1.3m标准单模光纤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单模光纤。为了使现已敷设的1.3m光纤系统采用WDM/EDFA技术,就必须将光纤的工作波长从1.3m转为1.55m,而标准光纤在1.55m波长的色散不是零,而是正的(1720)ps/(nm·km),并且具有正的色散斜率,所以必须在这些光纤中加接具有负色散的色散补偿光纤,进行色散补偿,以保证整条光纤线路的总色散近似为零,从而实现高速度、大容量、长距离的通信。(二)按照制造光纤所用的材料分:石英系光纤、多组分玻璃光纤、塑料包层石英芯光纤、全塑料光纤和氟化物光纤。塑 料光纤是用高度

49、透明的聚苯乙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制成的。它的特点是制造成本低廉,相对来说芯径较大,与光源的耦合效率高,耦合进光纤的光功 率大,使用方便。但由于损耗较大,带宽较小,这种光纤只适用于短距离低速率通信,如短距离计算机网链路、船舶内通信等。目前通信中普遍使用的是石英系光 纤。(三)按折射率分布情况分:阶跃型和渐变型光纤。阶 跃型:光纤的纤芯折射率高于包层折射率,使得输入的光能在纤芯一包层交界面上不断产生全反射而前进。这种光纤纤芯的折射率是均匀的,包层的折射率稍低一 些。光纤中心芯到玻璃包层的折射率是突变的,只有一个台阶,所以称为阶跃型折射率多模光纤,简称阶跃光纤,也称突变光纤。这种光纤的传

50、输模式很多,各种模 式的传输路径不一样,经传输后到达终点的时间也不相同,因而产生时延差,使光脉冲受到展宽。所以这种光纤的模间色散高,传输频带不宽,传输速率不能太高, 用于通信不够理想,只适用于短途低速通讯,比如:工控。但单模光纤由于模间色散很小,所以单模光纤都采用突变型。这是研究开发较早的一种光纤,现在已逐渐 被淘汰了。渐 变型光纤:为了解决阶跃光纤存在的弊端,人们又研制、开发了渐变折射率多模光纤,简称渐变光纤。光纤中心芯到玻璃包层的折射率是逐渐变小,可使高次模的光 按正弦形式传播,这能减少模间色散,提高光纤带宽,增加传输距离,但成本较高,现在的多模光纤多为渐变型光纤。渐变光纤的包层折射率分布

51、与阶跃光纤一样, 为均匀的。渐变光纤的纤芯折射率中心最大,沿纤芯半径方向逐渐减小。由于高次模和低次模的光线分别在不同的折射率层界面上按折射定律产生折射,进入低折射 率层中去,因此,光的行进方向与光纤轴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将逐渐变小。同样的过程不断发生,直至光在某一折射率层产生全反射,使光改变方向,朝中心较高的折 射率层行进。这时,光的行进方向与光纤轴方向所构成的角度,在各折射率层中每折射一次,其值就增大一次,最后达到中心折射率最大的地方。在这以后。和上述 完全相同的过程不断重复进行,由此实现了光波的传输。可以看出,光在渐变光纤中会自觉地进行调整,从而最终到达目的地,这叫做自聚焦(四)按光在光纤中的

52、传输模式分: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多模光纤的纤芯直径为5062.5m,包层外直径125m,单模光纤的纤芯直径为8.3m,包层外直径125m。光纤的工作波长有短波长0.85m、长波长1.31m和1.55m。光纤损耗一般是随波长加长而减小,0.85m的损耗为2.5dB/km,1.31m的损耗为0.35dB/km,1.55m的损耗为0.20dB/km,这是光纤的最低损耗,波长1.65m以上的损耗趋向加大。由于OH的吸收作用,0.901.30m和1.341.52m范围内都有损耗高峰,这两个范围未能充分利用。80年代起,倾向于多用单模光纤,而且先用长波长1.31m。多模光纤多模光纤(Multi Mode

53、Fiber:中心玻璃芯较粗(50或62.5m,可传多种模式的光。但其模间色散较大,这就限制了传输数字信号的频率,而且随距离的增加会更加严重。例如:600MB/KM的光纤在2KM时则只有300MB的带宽了。因此,多模光纤传输的距离就比较近,一般只有几公里。单模光纤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中心玻璃芯很细(芯径一般为9或10m,只能传一种模式的光。因此,其模间色散很小,适用于远程通讯,但还存在着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这样单模光纤对光源的谱宽和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即谱宽要窄,稳定性要好。后来又发现在1.31m波长处,单模光纤的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一为正、一为负,大小也正好相等。这就是

54、说在1.31m波长处,单模光纤的总色散为零。从光纤的损耗特性来看,1.31m处正好是光纤的一个低损耗窗口。这样,1.31m波长区就成了光纤通信的一个很理想的工作窗口,也是现在实用光纤通信系统的主要工作波段。1.31m常规单模光纤的主要参数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T在G652建议中确定的,因此这种光纤又称G652光纤。 (五)按最佳传输频率窗口分:常规型单模光纤和色散位移型单模光纤。常规型:光纤生产长家将光纤传输频率最佳化在单一波长的光上,如1300m。色散位移型:光纤生产厂家将光纤传输频率最佳化在两个波长的光上,如:1300m和1550m。我们知道单模光纤没有模式色散所以具有很高的带宽,那么如果

55、让单模光纤工作在1.55m波长区,不就可以实现高带宽、低损耗传输了吗?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常规单模光纤在1.31m处的色散比在1.55m处色散小得多。这种光纤如工作在1.55m波长区,虽然损耗较低,但由于色散较大,仍会给高速光通信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这种光纤仍然不是理想的传输媒介。为了使光纤较好地工作在1.55m处,人们设计出一种新的光纤,叫做色散位移光纤(DSF)。这种光纤可以对色散进行补偿,使光纤的零色散点从1.31m处移到1.55m附近。这种光纤又称为1.55m零色散单模光纤,代号为G653。G653光纤是单信道、超高速传输的极好的传输媒介。现在这种光纤已用于通信干线网,特别是

56、用于海缆通信类的超高速率、长中继距离的光纤通信系统中。色散位移光纤虽然用于单信道、超高速传输是很理想的传输媒介,但当它用于波分复用多信道传输时,又会由于光纤的非线性效应而对传输的信号产生干扰。特别是在色散为零的波长附近,干扰尤为严重。为此,人们又研制了一种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即G655光纤,将光纤的零色散点移到1.55m工作区以外的1.60m以后或在1.53m以前,但在1.55m波长区内仍保持很低的色散。这种非零色散位移光纤不仅可用于现在的单信道、超高速传输,而且还可适应于将来用波分复用来扩容,是一种既满足当前需要,又兼顾将来发展的理想传输媒介。还有一种单模光纤是色散平坦型单模光纤。这种光纤在1.31m到1.55m整个波段上的色散都很平坦,接近于零。但是这种光纤的损耗难以降低,体现不出色散降低带来的优点,所以目前尚未进入实用化阶段6. 交换机、路由器工作层次及机制交换技术是一个具有简化、低价、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点的交换产品,体现了桥接技术的复杂交换技术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作。与桥接器一样, 交换机按每一个包中的MAC地址相对简单地决策信息转发。而这种转发决策一般不考虑包中隐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与桥接器不同的是交换机转发延迟很小,*作 接近单个局域网性能,远远超过了普通桥接互联网络之间的转发性能。交换技术允许共享型和专用型的局域网段进行带宽调整,以减轻局域网之间信息流通出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