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测试_第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测试_第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测试_第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测试_第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测试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测试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 .乃经土地而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土地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1B.本质是土地公有制C.在西周盛行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有可能涉及2 .庄子 让王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表达了人们 对社会

2、安定的期盼A.B.C.D.3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C. 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4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 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 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5 .关于夏、商、西周时期使用的农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是青铜农具B.主要是铁器农具C.主要是木、骨、石等农具,有极少量的青铜农具D.主

3、要是钢制农具6 .我国古代最早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在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西汉初年D.隋唐时期7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 典。这反映了()A.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赞本主义经济的萌芽C.地权流转开始合法化D!农抑商政策的动摇8 .从西周的 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 民得卖买”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9 .战国以后,我国主要的土地制度是A.屯田制册田制C田制Di地私有制10 .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

4、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11 .汉书 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A. 土地私有制遭破坏B.社会经济凋敝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D.社会道德衰败12 .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不能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是(A.政治腐败B.重农抑商思想的支配C.农民起义的打击D.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9 / 913 .从千

5、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转变的原因主要是A.新的生产力的确立B.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C.水利技术和水利工程的修建D.政治稳定和政府重视14.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里个体生产逐步取代了集体耕作,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均田制的颁布B.社会生产力的进步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15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5分)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自诗经小

6、雅材料二 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摘自诗经小雅材料三 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摘自国语晋语九材料四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日: 誓不识也。”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

7、么?1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红,多治麻丝葛绪捆布乡参,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 孙以偿责者。晃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说明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8、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小农经济进行评价1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材料一:围一 牛科色隼石用二 曲林聚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中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合唱: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1)相对于图一的耕作技术,图二曲辕犁的进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出现的意义是什么?(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9、上述生产方式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 .【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的情况。井田制是在商朝出现在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在春秋 时期瓦解,在战国时期经过战国的变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是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土地的私有,属于国王私有。根据以上分析,ACD均正确,B项错误。【点评】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要知道井田制的发展历程:商朝兴起、西 周时期兴盛、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被废除;瓦解的表现、废除的标志也要知道。井田制退出历史舞台 之后,确立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2 .【答案】D【解析】【分

10、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小农经济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们勉强维持温饱,谈不 上生活富裕,故排除 即可。【点评】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3 .【答案】C【解析】【分析】小农经济实质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没有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并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的盛行是未实行统一土地分配制度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和地方割据势力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国家掌握的土地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 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故 C项正确。我国古代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水平的 提高只影响粮食产量,并不影响土地政策,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1、4 .【答案】C【解析】【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 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 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 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 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故D项排除。5 .【答案】C【解析】【分析】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此时人们主要是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相、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进入文明时代,耒、相仍

12、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但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故选Co6 .【答案】A【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选 Ao【点评】复习备考时,要加强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的学习,同时联系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重点认识井田制和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演化过 程。7 .【答案】A【解析】【分析】据材料中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

13、得”可得出此时土地经营权发生了变化,即开始逐渐商品化,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经济的显著特征是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地权流转开始合法化,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材料中只是提到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问题,即重农问题,并没有涉及抑商,故D项排除。【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土地制度的变革相关 内容准确把握。8 .【答案】D【解析】【分析】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田里不鬻”即土地不得买卖;战国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制度的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生 产关系的变

14、革,故选 D。9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B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A、C D都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最本质的角度来看,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主要的应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为Do【点评】考查我国主要的土地制度10 .【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 A正确。【点评】难度不大,仔 细掌握所学即可。11 .【答案】C【解析】【分析】据材料 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导致了贫富差距扩大, 社会两极分化加剧,故 C选项正确; 广其田宅”仍然是土地私有制,不能说明土地私有制遭破坏,故 A选 项错误;

15、材料未涉及社会经济凋敝,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社会道德衰败,故D选项错误。故选Co12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战国以后,我国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无法根除的主要原因。土地买卖是合法的。故选 Do13 .【答案】B【解析】【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 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 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 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16、。因此选B。ACD都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的结果。【点评】注意规律的应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是生产 力发展最重要的表现。14 .【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给出了时间提示公元前5世纪”,要求选择导致变化的 主要原因”,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公元前5世纪正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耕作方式、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等一系列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北魏时开始推行的,C项是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D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故 A、C D三项均应排除。答案为Bo【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的关

17、键是掌握通常原则一一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15 .【答案】B【解析】【分析】据材料 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 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B正确。西周没有铁犁牛耕,故 A错误。唐代 不是铁犁牛耕开始的时间,故 C排除。宋代也不是铁犁牛耕开始的时间,故 D排除。、材料分析题16 .【答案】(1)制度:井田制。特点: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2)变化: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发生和发展:到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 数量越来越多。(3)

18、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4)表明出现了地租的剥削方式。(5)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解析】【分析】 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 主“主土 “主臣"三大关键信息。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 遂及我私”等信息。第(3)、(4)、(5)问提取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综合回答。【点评】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17 .【答案】(1)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时间春秋时期。根本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生产力)的进步。(2)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积极性: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

19、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积极性。消极性: 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解析】【分析】(1)本题据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红”、据材料二 春 耕夏耘,秋获冬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小农经济的角度回答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 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角度分析这种生产方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本题根据材料一耕稼树艺纺绩积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角度说明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本题根据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对小农经济进行评价。【点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