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12月)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1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12月)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2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12月)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3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12月)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4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12月)语文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12月)语文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杨浦区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模拟质量调研 语文学科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自前世而固然。(屈原_)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大学之道) (3)赤壁赋中的客以比喻的手法感慨自身渺小的句子是: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中国是学习的高手。某种程度上,_。技术水平并不决定经济的成功。实际上,_,而不是相反。_,事实恰恰相反,_。 没有一个初创者是为了拥有新技术而选

2、择创业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驱动的经济发展的结果 创业的成功为开创新的技术应用场景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学习能力的快速积累确实揭示了中国经济成功的秘诀 A.B.C.D. (2)下面是某校校报记者为校艺术节文艺汇演草拟的简讯。下列修改建议中,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五月的鲜花开遍校园,甜美的笑容洋溢着青春的色彩。今天下午,我校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在大会堂隆重举行。 合唱中国梦、小品中国人、相声我的青春我做主、舞蹈青春街舞等节目轮番上场。教师自编自演的三句半同学,我要对你说,在轻松诙谐的语言中流露出老师对我们的殷殷期望。文艺汇演持续了两个小时,台下观众笑声不断,汇演反映出全校师生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3、营造出活泼、和谐的校园氛围。 A.需要添加一个标题。 B.需要添加具体时间。 C.需要概括汇演特征。 D.需要描写节目细节。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什么是批评 张定浩 什么是批评?一种深入人心且广为流布的观点,认为批评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据说来自鲁迅。1978年的社会科学战线发表过王永生、戴翊合著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学习鲁迅关于文艺批评的论述与实践札记一文,或许是这种“鲁迅批评观”的滥觞。如今,四十年过去,这“八字真言”似乎始终成为套在“批评”这门行当头顶的符咒,必要的时候就念几声,立刻海晏河清。 但这未必是鲁迅的本意。 考这八个字的出

4、处,是在鲁迅1933年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里,收入南腔北调集中,是应编辑之约,回顾自己十年前写小说的初衷、方法和得失,其中有一段谈到批评,这里不妨多引几行: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我们可以看到,这“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本只是一句话的上半截,而下半截的“才于作者有益”才是这句有关“批评”的论述的落脚点,但被拦腰切断之后,就成了“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一个条件句式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判断句式,这其中意

5、思的大相径庭,就好比说“跑步必须穿跑鞋,才对跑者有益”被简化成“跑步必须穿跑鞋”,进而又扭曲成“跑步就是穿跑鞋”。 如果再结合这篇文章的上下文,鲁迅原话的意思其实很清楚:一个写作者,对自己的写作得失其实是最有感觉的,但未必很清晰,或者说,未必愿意直面,所以对于作者“有益”的批评,不是捧和骂,而是那些可以准确指陈其得失的批评,从而可以帮助他清醒地认识自我。倘若颠倒一下句式,这句话的确切意思恐怕更清楚些:“于作者有益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鲁迅在这里根本不是在给“批评”下一个定义,而只是从作者的角度,辨析何种批评是有益的。 因此,鲁迅所说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个“坏处”和“好处”的

6、意识,原本是明确来自作者,而非批评家是作者意识到却企图蒙混过去的缺陷,恰好被批评家指出来了;是作者呈现出却未必有自信的优长,恰好被批评家加以印证了。批评遂成为作者的一面用以自照的镜子。倘若脱离了作者,单纯地宣称批评就是“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无形中就假定从事批评领域的每一个人首先都先天性地知道何谓好坏,其次,对这个“好坏”标准还都默认有一个共识,再者,“批评”的重心被放在了“说”上面。于是,批评,从一个艰难复杂的美学问题和能力问题,就很轻易地滑至一个普通伦理问题,于是,人人都可以是批评家,只要他们自认是真诚的,并且还有愿意说话的那张嘴巴。 在“批评”这个问题上,这种纠缠几十年的、低层次的概念

7、混乱,并不能归咎于鲁迅,同时,也不能归咎于现代汉语批评传统的薄弱。事实上,早在1930年代初,林语堂在一次名为论现代批评的职务的大学公开演讲中,就曾引用马修.阿诺德“批评是认清对象的真相”一语,作为时人应当认识到的“批评的实质”。 “认清对象的真相”,批评的这个意思,恰与“批”这个词的汉语古义也相吻合。庄子.养生主:“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里庖丁所谓的“批”,是击中,其前提就是认清牛的真相,认清它的整体和每一个细节。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看到这个“批”字,直接想到的,却是批斗的批,如此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就罢了,专家也跟着望文生义,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认清对象的真相”,与“坏处说坏、好处说好

8、”并不矛盾,但后者的表述,很容易退化成一种“敢不敢”的问题,而前者,无法回避的是一个“有没有能力”的问题。它强调批评并非从某种外在标准出发的褒贬,而是时时刻刻以透彻理解批评对象为旨归,如庖丁之“批”,并不是仗着刀刃的锋利去解牛,相反,他是依赖对牛的透彻理解来确保刀刃始终“新发于硎”。 3.第段的“海晏河清”在文中的含义是_。(2分) 4.比较两种批评观点,填写表格。(2分) 角度观点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认清对象的真相 理解误区(1)_简化为批斗 批评目的于作者有益(2)_ 5.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4分) 6.依据文意能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 A.鲁迅的本意被曲解不是源于中国批评界

9、的落后。 B.批评界对批评的曲解主要源于对“批”的误解。 C.批评不能涉及伦理问题,因为它太简单、普通。 D.林语堂引入马修的观点是中国批评发展的关键。 7.作者围绕“什么是批评”逐层展开论证,请对论证过程加以分析。(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少年眼 沈念 父亲说,岛很大,四面环水,通往岛上的路是乘船。 船,那是一条多大的船,能迎风破浪吗?浪花飞溅到船头,打在甲板上,碎成一颗颗发亮的珠子,滚来滚去。少年如此一想就来劲了。他在山里生,山里长,对父亲描述的这片大水有着天生的好奇。 夜船开的时间不短了,仍然是在一团墨黑中行进,船尾驾驶舱挂着一盏汽油灯,光亮如豆,随时要被风吹

10、灭的样子。距离的遥远让少年心里摇荡着焦躁,像远处听得到的水声,水声摇曳多姿,引人联想,可看不见。 动身前夜,父亲在家里边整理行李边跟少年说话。他说:“到了初冬时节,岛上的芦苇花絮随风飘扬,种子落地来年春发,算是靠天种靠天收。”父亲很熟悉那里,每年到芦苇收割的秋冬时节,父亲都要跟村里人一道,在湖洲驻扎三个月。这三个月,天作被盖地当床,芦苇割完了才回家过年。 “天种天收?” “嗯,都不用人打理的,自生自灭,就像山上的草。”父亲说,“后来有了造纸机器,芦苇的纤维含量高,就成了造纸的原料。于是有人承包苇场,雇了壮年劳力,像农民种田一样,开沟滤水,看土施肥,化学除草治虫,人工护青保苗,湖洲滩地上的芦苇也

11、越来越多。” 那些日子,芦苇就跟着少年走走停停。他向家乡的小伙伴绘声绘色地说起芦苇荡,那是比大山有着更多乐趣和奥秘的地方。 时间在寒风之夜过得很慢,寒意越来越浓,父亲的喊声,敲醒恍恍惚惚的少年。他抬头张望,这是个什么模样的地方。汽油灯照亮一片模糊的陆地,少年跳下船,踩在一片松软的苇梗上,苇梗下是更松软的淤泥。 把家安在这个陌生的岛上,父亲要盖个什么样的房子呢?少年困意全无,兴奋起来。父亲从行李袋中找出刃口发亮的弯刀,走到附近的芦苇丛中,转眼功夫割倒一片。在父亲的指导下,少年帮着用细麻绳把芦苇结实地打成一捆一捆。父亲说,这是新家的大梁,这是新家的柱子。打好地基,他又像变戏法似地从行李袋中翻出折叠

12、整齐的旧尼龙帆布,摊开在地,风贴着地面吹鼓起帆布,父亲顺势一抖,转眼之间帆布就盖成了一间芦苇棚屋。支棚、架床、开窗、开门,这种快捷简易的造房术,让少年对父亲钦佩不已。他听从父亲的吩咐,搬上几捆芦苇压住墙角,这样帆布不会随风刮掀。父亲又在卧室里搭了两张芦苇床,又新盖了一个屋棚当厨房,然后把带来的家当一件件摆好,还用芦苇编了两把方凳,一张餐桌。这一切都是在少年睡着以后完成的。 少年醒来的时候,新家被一团明晃晃的天光包裹着,好像这棚屋原本就是一个发光体,向岛上、湖上、天空绽放无尽的光芒。芦苇制作的几样桌椅,散发着植物刚离开大地的清香。掀开帆布门,白得耀眼的光迎面扑来。眼前岛上的景象把少年震惊了。 .

13、铺天盖地、茎秆高挺的芦苇,顶着沉甸甸的穗头,随风摆动枝叶,向远方致意。从未见过这么多的芦苇聚集在一起,举手投足,像严格训练的战士。风刮过来,芦苇抱团对峙,站成铜墙铁壁。又终于抵挡不住一波波的猛烈吹袭,芦苇向着同一个方向低头、弯腰,瞬间就要折覆在地。与见过的水稻相比,这些芦苇就是超级巨人,高大、粗壮、招摇,少年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不点,在这荒岛之上无比孤独、渺小。 .少年看到远处芦苇垛惊飞几只白色水鸟,打开翅膀,线条般的身影,越飞越远。他一个激灵,跟着白色鸟飞去的方向,钻进了芦苇深处。秋冬季节的芦苇荡,湖水退去,南来北往的白鹭喜欢在此嬉戏觅食,麋鹿三五一群藏匿其间。修长而饱满的灰白色苇穗,像一支支

14、画笔,日沐金光,夜吸银露,饱蘸天地间的风霜雨雪,在湖洲上涂鸦出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挺拔的苇秆,如长剑飘舞的苇叶,被少年的身体碰出哗哗啦啦的响动。他也被芦苇的坚韧撞得摇摇晃晃,像海洋般的苇浪一下就吞没了少年瘦小的身影。 .在山里,少年和小伙伴掏鸟窝是把好手。在这里,要是能寻到一只水鸟,就不会再感到孤独了。少年低头搜寻有没有完整的鸟蛋时,听到隐隐约约传来呼唤自己名字的声音,那是父亲在叫他。他环顾四周,呼喊声像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这差点让他迷失,找不到回家的路。少年认真辨认了回去的路,像个侦探一样,察看了脚印,还判断了一下东南西北。但走出芦苇荡的路似乎没有尽头,他莫名地紧张起来。他想起父亲从小就告诫

15、过的,凡事遇阻先不要慌乱,冷静下来再想对策。他很快又辨清了几只自己来时的脚印。 .清晰的脚印。斜斜浅浅的。少年把脚放进一个,大小刚好,心里悬空的石头在小脚印里稳稳落下。父亲呼唤的声音又飞来了,近在耳畔。 .少年如释重负地露出笑容,向家跑去。他的心中开始藏着一个秘密,他并不打算把这次短暂的出行告诉父亲。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少年无端地笑起来,小脸白里透红,像树上自然成熟、绽裂的石榴。 8.第段中加点词语颇有意味,请加以赏析。(3分) 9.第.段画线部分连续使用比喻,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10.以第、两段为例,分析父与子看事物的角度有何不同。(3分) 11.联系全文,分析第.段对塑造少年

16、形象的作用。(5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祭常山回小猎 (宋)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巘:大山上的小山。西凉簿:谢艾,西凉名将,儒生出身,曾任主簿。 12.本诗对仗的联数是()。(1分) 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 1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本诗笔力雄健,豪情激越。 B.本诗气势飞动,句意流走。 C.本诗用词贴切,神形俱活。 D.本诗用典含蓄,讽意微露。 14.有人认为,苏轼的这首诗深受王维观猎的影响,缺少创意。你是

17、否赞同?请阐述理由。(5分) 附: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袁先生传 (宋)薛季宣 袁先生,讳溉,字道洁,汝阴人也。尝举进士,免贡,避地州西山中。建炎初,集乡民为保聚,与金人及群劫抗,屡克。其众谋奉先生为主,先生逃于金、房山谷间。或劝之就试求官,先生曰:“官不可苟求也。”移居蜀富顺。 先生初从二程先生学,闻蜀薛先生名。富顺邻家薛翁以卖香自给,其子晨以香出,父则掩关待之。子莫而归,因不复事邻里,莫详其趋步。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谒之,薛翁慢骂不应。先生固已

18、疑之矣。间日再往,又不得前,屡造其门,薛翁喜而见之。先生与之语,不对;再见谈古今百氏,又不得一言;三见纵论六经,薛翁才有喜色。曰:“子学已博,然寡要。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先生曰:“如先生言,吾心将以会道尔。”薛翁击节称善,因以所学授之。居月余,励先生出关,薛翁因亦遁去。 靖康后,天下兵荒甫起,先生家为汝阴盛族,尝有客过其舍,先生察其状貌有异,白诸父曰:“客奸人也。”徙家人避之。是夜客以寇来,遂与乡社义兵斗死。后众欲据前山为保,先生争之,不听。独将妻子聚保山后。已而,前山果没。金人大至,欲以万众攻山后营。先生坞中兵不满千,召其众计曰:“虏则势盛,吾知数术,保以一箭破之。”其夕

19、,虏寨山阿,先生使数十人各执鼓燧,如四山伏,约虏军噪扰,燔山击鼓为应。有谈经客愚甚,先生激使为虏装,窃虏号入宿虏酋帐下,以二矢授曰:“夜中发矢而窜。”客如先生计,恇恇仅能发箭。虏营惊乱,顾见火光并起,鼓声四合,因溃自相攻杀数百人,遂不敢复至。 走从问义理之辨,先生曰:“学者当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走请终身诵服斯语。已归,而闻先生讣,求其书不可复得。呜呼!若先生者,可谓君子儒矣! (有删改) 注释:免贡:没有考中。走,谦辞,指作者。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官不可苟求也()(2)子莫而归()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或劝之就试

20、求官() A.完成B.参加C.登上D.接受 (2)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谒之() A.用尖物穿入B.用话揭人短处C.刀具D.名片 17.第段画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2分) 学者当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 18把第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子学已博,然寡要。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 19.第段中,袁溉的破敌之计为何能成功?请结合文本推究其原因。(4分) 20.“君子儒”一词源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请结合袁溉的生平事迹,分析作者心中“君子儒”的标准。(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昔李太白

21、不读非圣之书,国朝李献吉亦劝人弗读唐以后书。语非不高,然未足以绳旷览之士也。何者?盖神丘火穴,无害山川岳渎之大观;飞茎秀萼,无害豫章竹箭之美殖;飞鹰立鹘,无害祥麟威凤之游栖。然则稗官小说,奚害于经传子史?游戏墨花,又奚害于涵养性情耶?东方曼倩以岁星入汉,当其极谏,时杂滑稽;马季长不拘儒者之节,鼓琴吹笛,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石曼卿野饮狂呼,巫医皂隶徒之游。之三子,曷尝以调笑损气节,奢乐堕儒行,任诞妨贤达哉!读书可譬已。太白故颓然自放,有而不取,此天授,无假人力;若献吉者,诚陋矣! 虞初一书,罗唐人传记百十家,中略引梁沈约十数则,以奇僻荒诞,若灭若没,可喜可愕之事,读之使人心开神释,骨飞

22、眉舞。虽雄高不如史汉,简澹不如世说,而婉缛流丽,洵小说家之珍珠船也。其述飞仙盗贼,则曼倩之滑稽;志佳冶窈窕,则季长之绛纱;一切花妖木魅,牛鬼蛇神,则曼卿之野饮。意有所荡激,语有所托归,律之“风流之罪人”,彼固歉然不辞矣。使咄咄读古而不知此味,即日垂衣执笏,陈宝列俎,终是三馆画手、一堂木偶,何所讨真趣哉! 余暇日特为点校之,以借世之奇隽沈丽者。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卷五十 注:东方朔,西汉人,以奇计笑话亲近帝王。马融,东汉人,为博学通儒,常坐高堂,施绛纱帐授徒。石延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嗜酒,早年屡试不中。借:给予。 21.从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看,本文的文体最有可能的是()。(1分) A.论B.说C

23、.序D.记 22.第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1分) A.乎B.耳C者D.矣 23.结合文本,赏析第段画线句。(4分) 24.汤显祖认为前人稗官小说、传记百家“意有所荡激,语有所托归”,这一观点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是如何体现的?(5分) 附: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昔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尔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

24、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一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三写作(70分) 25.作文。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 1.按要求填空。(5分

25、) (1)鸷鸟之不群兮离骚 (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按要求选择。(5分) (1)B(3分) (2)D(2分) 3.(“鲁迅的批评观”)让观念纷杂的批评界(1分)不再争论/争论平息(1分)。(2分) 4.(1)简化(退化、变化)为普通伦理问题/捧和骂/“敢不敢”的问题 (2)透彻理解作品/认清整体和细节/清醒认清自我 5.(4分)运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把“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变成“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的简化过程类比成“跑步必须穿鞋,才对跑者有益”到“跑步必须就是穿鞋”的简化过程,通过把句子从条件句改为祈使句,再改为判断句呈现出句子被断章取义

26、、曲解扭曲的过程,体现出批评界曲解“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批评观的荒谬可笑,更为生活化,易于读者理解(生动形象)。 评分标准:明确手法(类比)1分;分析类比的具体内容(1分);阐明曲解的演绎过程或点明类比曲解原意、荒谬可笑(1分);效果(生活化、生动形象)1分(如果空谈效果而没有之前的分析或分析完全错误,效果不得分) 6.A(3分) 7.(5分)指出了“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批评观的事实;接着澄清鲁迅批评观的本意,鲁迅的观点是批评建立在对作者有益的基础上,而不是批评的定义;从而引入批评的定义:批评是认清作品的真相/透彻理解作品/认清作品的整体和每一个细节;最后阐述鲁迅观点与林语堂观点不是内涵差异,

27、而是表述造成强调重点不同,清晰地回答了批评是从内在标准出发的褒贬。(内容上一共四点,每点1分。在组织答案时注意论证过程的分析得1分,具体标准是在两个以上的层次中体现了前后层次的逻辑关联即可给分)。 8.表现出父亲在艰苦、简陋的打工生活中保持着对生活的郑重感,也体现出底层打工者的尊严感,同时,这也是少年视角,体现出少年看待生活的趣味性、幽默感、乐观、兴奋、赞叹。(3分) 词语移用(不强求写出) 父亲在艰苦生活、简陋环境中保有仪式感、郑重感、仿佛真的造房子、仿佛造出真正的房子1分 少年视角趣味、赞叹钦佩1分 父子两人的乐观1分 9.从苇穗到苇叶、苇浪都运用比喻,分别出现画笔、长剑和海洋三个喻体,苇

28、穗如画笔,既有苇穗修长、有蓬松穗须的形态描画,也和“涂鸦”一起表现出孩子看待陌生景物时具有想象力、形象性和色彩感的特点。苇叶如长剑,既有苇叶形的描述,也有苇叶质地坚韧的表现,用海洋来比喻大面积芦苇地,既表现出芦苇地在风吹拂下起伏不定,也传达出芦苇地一望无际的宏伟气势;三个比喻形成连续整体,表现出少年的观察、感受从局部到整体,也从视觉到触觉,也描画出少年的行踪,从外部观察到深入苇地内部。(4分) 苇穗如画笔涂鸦出画卷,修长蓬松1、柔软1、色彩绚丽1 苇叶如长剑,修长或坚韧、笔直1 苇浪比作海浪,气势雄伟、动态、起伏、浩瀚、广阔、多且密、连绵不断1 喻体特点写出三点即可,只写什么比作什么不给分 三

29、个连续局部到整体1,观察的逐步深入1、由点到面1 两点写出一点即可 10.父亲实用现实,孩子新奇有趣(3分) 两个视角(父亲实用、功利、功效、实际、工具理性、理性;孩子情趣、兴趣、乐趣、感性、审美的视角)各1分,分析1分。 视角错1个,最多1分。 11.(5分) 第13段之前,写出少年面对大山以外的新事物的好奇、向往、兴奋,接着写出孩子面对岛上铺天盖地的芦苇丛的复杂感受:面对大自然的震惊、远离大山来到陌生之地的孤独以及面对宏阔自然感到自身的渺小。 1分,少年好奇、兴奋、孤独、渺小的形象,写出一点即可 第13-16段,主要叙写少年第一次独自探索芦苇丛的经历,从迷失方向,到用父亲的话再一次走出芦苇

30、丛,从而滋长出自己探索的自信。 内容1分(探索芦苇丛、走出芦苇丛),少年形象1分(独立、自信、冷静、勇敢) 联系全文,可以发现第13-16段中的少年有了自己的秘密,意味着少年心灵的成长。这与前文连在一起,少年形象逐渐丰富,由好奇到孤独到自信。 形象丰富、变化1分,心灵成长、成熟、蜕变1分 12.C(1分) 13.D(2分) 14.(5分) 赞同:首联同为点题,写出猎场面。(但苏诗仅从写出猎军队军容,而王诗则从听觉、视觉写出猎,先声夺人。) 颔联写马和鹰,明显借鉴王诗颔联写法,通过系列动词“弄”“跑”“掠”写出马神采俊逸,鹰凶狠异常,与王诗意境相似。 颈联最典型的是回望白云的动作,取自王诗尾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