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课游褒禅山记第十课游褒禅山记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经经 典典 晨晨 读读1高高 考考 导导 航航2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3课课 前前 预预 习习4课课 堂堂 互互 动动5课后强化作业课后强化作业6名名 著著 博博 览览7经经 典典 晨晨 读读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吴姬:这里指酒店女主人。南京一带古属吴国,所以把这里的妇女称作吴姬。压酒:新酒初熟,压槽取汁。子弟:年轻人。欲行:要走的人,指李白。不行:相送的人,指金陵子弟。尽觞:干杯。觞:酒杯。 【赏析】这首诗写于金陵,是李白赠给送行朋友
2、的。首句点明季节、时间。柳絮飘飞的暮春时节,江南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饮酒。“满店香”,柳花本无香味,这个“香”既是春的气息,又是酒店酒香。次句写酒店女主人捧出新压榨出来的酒劝客人品尝。三、四两句写“金陵子弟”来为诗人送行,欲行的诗人和相送的金陵子弟都喝尽了杯中的酒,显示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厚。最后“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以绵长的情谊与流之不尽的长江水相比较,谁短谁长?以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惜别之情。 全诗热情洋溢,语言明快,以吴姬劝酒,金陵子弟相送,与流水比短长等情景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子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及其豪放性格。沈德潜评说此诗:“语不必
3、深,写情已足。”高高 考考 导导 航航 (2014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原文在第八课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
4、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解析】本题从颠倒是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A项“直言不讳”一词与原文不符。于休烈借赞圣主明君委婉地回答了肃宗。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事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译文:_ (2)而亲贤下士,推毂
5、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译文:_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1)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罪己”“规过”的翻译。(2)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亲贤”“推毂”“曾”的翻译。 【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等)、“删”(不译的虚词)、“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今词)、“调”(词序)、“选
6、”(词义)、“固”(结构)、“意”(意译)等翻译方法。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 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了解词类活用现象;进一步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课课 前前 预预 习习 4一词多义 (一)虚词 (二)实词 7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7、。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 王安石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8了解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
8、1054)任舒州通判时游褒禅山后写下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文中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 9开阔视野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东北15里,风景秀美,现尚有两洞。 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右壁有题刻诗文。 出前洞,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
9、不能穷”,至今未有人走到底。 “游记”已标明这是作者的游山之作,文章借题发挥,谈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课课 堂堂 互互 动动 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一)整体把握 第1自然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解释“华实”之“华”乃“花山”之“花”的误读。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皈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第2自然段则全是记游。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可以说,前洞是宾,后洞是主,作者本来
10、要探索的就是后洞,自然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悔恨万分,因为当时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未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第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二)自主思悟 1第1自然段开头几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 _ 答:文章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开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是“华山”,由褒禅山引出名
11、称的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此山名的由来,又由此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又为下文写游览华山洞作交代。 2第1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_ _ 答:第1自然段记所游山名,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3前洞和后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将二者对比有什么作用? _ _ 答:前洞平坦空旷,记游者甚众;后洞则幽暗深远,“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作者将二者对比,是为下文议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埋下伏笔。 4第2自然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_ _ 答:游前洞略写,游后洞
12、详写。这样剪裁,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 (三)深入探究 1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2作者为什么要写“仆道”石碑上文字“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
13、禅山“华山”是错误的,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从洞的位置、距离、环境的危险程度、游人的多寡几个方面对前洞和后洞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目的之一是为自己游后洞的经历作铺垫,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后文的议论张本,使自己的观点有根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作者出洞时,说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有什么作用? 作者听信别人懈怠之话,“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14、本来就有后悔之意,再加上有力气,火把还可以照明,却失去了观赏洞中更深处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机会,那后悔的程度就更强烈了,为后文关于“志、力、物”尤其是“志”在成功中的作用的论述作了事实准备。 【答案】B(A.谬:mi;C.胜:shn;D.梵:fn。) 【答案】C(两个“之”都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前“其”代“我们”,后“其”代“那”;B.前“于”表示“对”,后“于”表示“在”;D.前“以”是连词“而”,后“以”表原因。) 【答案】B(A.得:能够;得到,动词。B.文:文字。C.穷:走到尽头;尽。D.至:到达的游客;到达。) A/ B/ C/ D/ 【答案】C(介词,在。
15、介词,对,对于。介词,比,表比较。介词,被,表被动。介词,到。介词,向。) 5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答案】D(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他三项中的“其”都作代词。) 6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答案】A(A是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表停顿,其它的都是代词,“的人”。) 8对“其文漫灭,独其为
16、文犹可识,曰花山”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文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文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答案】C 9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 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 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 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答案】D 10下面对文章
17、第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委,平淡无奇,并没有其它作用。 B由“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内容上环环相扣。 C从“距洞百余步”到“盖音谬也”,从字面上来看,这几句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D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感想和议论张本。 【答案】A(第一句的作用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着开拓
18、的作用,而且也把有关全局的“华山”二字突现出来,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有着先引和铺垫作用。)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35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 第3自然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索不到之处。 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
1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须要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4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
20、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3、4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借游赏经历抒发有关议论,是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二)自主思悟 1第3自然段开头写“古人”有何作用? _ _ 答: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与世人的避难就易形成对比。 2第3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 _ _ 答:(1)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2)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3)
21、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4)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到达目的地,也可以“无悔”。 3第3、4自然段中,作者的第二点心得体会是什么? _ _ 答: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文章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 _ 答: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 (1)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得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22、。 (2)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三)深入探究 1本文由“仆碑”生发出的“深思慎取”的观点和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的“尽吾志”的观点,彼此之间有何联系?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言外之意,古人为求一得,总是竭尽全力、深入考察,“我”虽然探险失败,但也应为求一得而认真总结。 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引申一步,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再上升到理论,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
23、”的观点。这一观点正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求思之深”的结果。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两者相辅相成。 2作者为何由“仆碑”而“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呢?“仆碑”和“古书”有什么关系? 作者并不只想就“仆碑”上的文字进行议论,而是想议论人们对所有“不存”的“古书”上的知识的误传而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结论,因此作者自然由“仆碑”过渡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是“斑”和“豹”的关系。 3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这篇
24、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 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者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
25、。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4本文是篇游记,并不重描绘山川景物,而重在说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重在说理。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四)概括主旨 作者通过记叙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想,说明了为干出一番宏大的事业,必须“有志”而且要“尽吾志”的道理,还指出“学者”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五)鉴赏艺术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
26、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精于剪裁,善于铺垫。 本文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所以
27、作者在记游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样写,是经过周密考虑,严加取舍的。文中所写的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由于不是写作的重点,所以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的。详其所详,略其所略,对所写重点游华山后洞,则刻意作了较为细致的记叙。这就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自然而然的铺垫,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总之,为突出重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铺垫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至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答案】A(“观”解释为“景象”。) 【答案】C(A项中“所以”表原因;B项“非常”解释为“不同寻常”;C项古今同义,均作“所说的”讲;D项中“至于”意思是“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铝合金门窗制作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度合同管理流程规范
- 深圳市工程供货合同(30篇)
- 2025实习生合同协议书样本
- 股权转让及股权激励协议v1
- 二零二五的债权转让协议书范例
- 个人租车协议书样本
- 二零二五版监护人协议书的内容
- office格式合同样本
- 云南省购房合同样本
- GB/T 20424-2025重有色金属精矿产品中有害元素的限量规范
- 2025年兰考三农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第2部分:充换电服务信息交换
- 输油管道安全培训
- 2025年海南重点项目-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美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管理指南解读课件
- 统编历史七年级下册(2024版)第7课-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f
- 2025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1100人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招聘4人历年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桥梁检测报告模板
- 现代护理管理新理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