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中医习修改_第1页
第一季度中医习修改_第2页
第一季度中医习修改_第3页
第一季度中医习修改_第4页
第一季度中医习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主要内容火针、电针和水针法的护理火针、电针和水针法的护理皮刺、埋针、挑治和刺络的护理皮刺、埋针、挑治和刺络的护理. 火针、电针和水针法的护理 一、火针法一、火针法 是将特制的金属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火针刺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寒痹、痈疽、瘰疬等疾病。. (一)针具 火针针体较粗,质地坚韧,一般采用圆利针或24号、26号2寸长的不锈钢针。. 也有应用特制的针具,如弹簧式火针、三头针以及邬合金制成的火针。火针根据粗细不同,分为细火针(针尖直径0.5毫米)、中火针(针尖直径0.75毫米)、粗火针(针尖直径1.2毫米);针柄套上木柄,以防烫手

2、。(见图5-34). (二)操作方法 1、选穴与消毒 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基本相同,根据不同病症辩证取穴,或以“以痛为腧”的局部取穴法选穴。 选穴以后要采取合适的体位,影响取穴的准确性。针刺前要注意消毒。 . 2、烧针 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使用。火针烧灼的程度有三种,根据治疗需要,可将针烧至白亮、通红,或微红。若针刺较深者,需烧至白亮;若属较浅的点刺法,可烧至通红;若浅表皮肤的烙熨法,则将针烧至微红。较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灯烧针。 . 3、针刺的深度 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以及所在部位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要求既能祛邪,又不伤皮肉为佳。 一般四肢及腰腹部可稍深,刺

3、至2-5cm深;胸背部宜浅,可刺1-2cm深。. (三)适应范围 主要用于痹症、胃下垂、慢性泄泻、痢疾、阳痿、痈疽、痔疮、瘰疬、腱鞘囊肿、月经不调、小儿疳积以及扁平疣、痣、癣、疮疖等。. (四)注意事项 1、面部应用火针宜慎重。因火针刺后,可能遗留较小疤痕。因此,除治面部痣和扁平疣外,一般面部不用火针。 2、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亦不宜施用火针。 3、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则应避免洗浴,以防感染。. 4、发热的病症不宜用火针治疗。 5、针后局部发痒,不能用手搔抓,以防感染。 6、针后处理,如果针刺1-3mm深,可不作特殊处理;若针刺4-5mm深,针刺后用消毒纱布敷贴,用胶

4、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二、电针法 电针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是能代替人作较长时间的持续运针,节省人力;且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 (一)针具 电针器的种类较多,常用的有蜂鸣式电针器、电子管电针器、半导体电针器等数种。. (二)操作方法 针刺入穴有了得气感应后,将两根导线任意接在两个针柄上,然后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形和频率,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使病人出现能耐受的酸麻感,受术者会逐步适应,刺激感由强变弱,则应适当加大刺激量或改变频率,以保持恒定的刺激作用。通电时间一般在520min。. (三)适

5、应范围 针刺麻醉,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瘫痪等。. (四)注意事项 1、电针刺激量较大,需要防止晕针,体质虚弱、精神过敏者,尤应注意电流不宜过大。 2、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以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弯针或折针。 . 3、电针器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限制在1毫安以内,防止发生触电。 4、毫针的针柄如经过温针火烧之后,表面氧化不导电,不宜使用。若使用,输出导线应挟持针体。. 5、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太强,以免发生意外。孕妇亦当慎用电针。 . 6、

6、电针器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完好,如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查修理后再用。干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如输出电流微弱,则须更换电池。. 三、水针法 又称“穴位注射法”,是在选定的穴位上注射一定的(中、西)药物,利用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针具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经常规消毒后即可使用。常用的注射器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47号普通注射针头。 (二)常用药物 许多供注射用的中西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 (三)操作方法 首先使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

7、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缓推进,达一定浓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入。. (四)适应范围 穴位注射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 (五)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物。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禁忌及毒副作用。凡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必须常规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使用时应谨慎。中草药制剂有时也可能有反应,应用时也应注意。 . 4、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

8、会导致不良后果。 5、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6、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内脏。 7、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量剂量应酌减。 皮刺、埋针、挑治和刺络的护理 一、皮刺法皮刺针刺法(属丛针浅刺法): 是由多支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叩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一)针具根据针的数目多少分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八支针)等。 . (二)操作方法 1、叩刺部位 皮肤针的叩刺部位一般可分为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和局部叩刺三种。 2、叩刺强度 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年龄、叩击部位

9、不同,分弱、中、强三种刺激强度。 . 3、叩刺方法 针刺和叩刺部位用酒精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必须与皮肤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刺激强度。 . 4、滚刺方法 用特制的滚刺筒,经酒精消毒后,手持筒柄,将针筒在皮肤上来回滚动,使刺激范围成为一狭长的面,或扩展成一片广泛的区域。.适应范围 皮肤针的适应范围很广,临床上各种皮肤针的适应范围很广,临床上各种病症均可应用。多用于头痛、失眠、病症均可应用。多用于头痛、失眠、胁痛、腰痛、高血压病、胃肠病、感胁痛、腰痛、高血压病、胃肠病

10、、感冒、咳嗽、斑秃、神经性皮炎、近视、冒、咳嗽、斑秃、神经性皮炎、近视、痛经等。痛经等。. 注意事项 1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毛,针面是否平齐;滚刺筒转动无钩毛,针面是否平齐;滚刺筒转动是否灵或;是否灵或; 2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不宜使用本法; 4 4、叩刺部位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叩刺部位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和消

11、毒,防止感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感染;染; 5 5、滚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痛或出血。滚动,以免产生疼痛或出血。.埋针法 一、概念 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 .(一)针具 皮内针是以不锈钢丝制成的小针,有颗粒型和揿钉型两种。. (二)操作方法 1、颗粒型皮内针法 用镊子挟住针柄,对准腧穴,沿皮下横向刺入,针身可刺入0.50.8厘米,针柄留于皮外,然后用胶布顺着针身进入方向粘贴固定。 2、揿钉型皮内针法 用镊子挟住针圈,对准腧穴,直接揿入,然后用胶布固定。也可将针圈贴在小块胶布上,手执胶布

12、直压揿入所刺穴位。此法常用于面部、耳部穴位。 . 皮内针埋藏的时间一般为35天,多者67天,暑热天气埋藏时间不超过2天,以防感染。留针时间,可每隔4小时用手按压埋针处12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三)适应范围 本法多用于某些需要较长时间留针的疼痛性疾病和慢性顽固性疾病。如神经性头痛、胆绞痛、腰痛、痹症、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痛经、遗尿等。 . (四)注意事项 1、埋针要选择较好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 2、埋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后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埋。 3、埋针期间,针处不可着水,以免感染。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不宜过长,发现针处感染,应即时处理。. 三、挑治

13、法 挑治法又称“挑刺法”,是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特制针具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针具 挑治法常用的针具有:三棱针、圆利针、大号注射针头、用牙科器械改制成的三棱针样挑治针(长约10厘米)及用眼科“角膜钩”改制成的“钩状挑治针”。. (二)操作方法 挑治部位确定后,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左手固定治点,右手持针,将针横向刺入穴位皮肤,挑破皮肤约0.20.3厘米,然后将很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尽为止。术后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也可先用0.5%的盐酸普鲁卡因打一皮丘,再行挑治。. (三)适应范围 本法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慢性喉炎

14、、神经衰弱性失眠、胃脘痛、腰肌劳损、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颈椎病、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 (四)注意事项 1、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35日内不用水洗,防止感染。 2、针尖应在原口出入,不要在创口上下刺。 3、挑治后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 4、对孕妇、严重心脏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或不用。. 四、刺络法 刺络法是用三棱针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亦称“刺血络”。 (一)针具 刺络法的常用针具为三棱针。. (二)操作方法 1、点刺法 针刺前先推按背刺穴位部,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尖紧背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毫米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脚趾末端穴位,如十宣、十二井穴等。. 2、散刺法 此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呈环形中心点刺,以消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