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策略探究》_第1页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策略探究》_第2页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策略探究》_第3页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策略探究》_第4页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策略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策略探究 邵 伟 哈尔滨市十九中学对话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 新课标把阅读教学定位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包含着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方面内容。阅读对话理论将阅读行为看作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它确认了读者(学生)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双向、互动、互为依存条件的关系。教学对话理论要求我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

2、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师生与教材编者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1、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策略语言文学作品是实现思想交流的,文本就是作者和读者交流的中介。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他们都必须直接阅读和欣赏文本,通过文本的语言感受和理解它的思想和感情。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面对教材,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入到教材的语言世界中去,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并尽量转化为学生的书面语言。(1

3、)教师对文本要有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教好一篇课文,首先是一个读者,但却要有超出一般读者的知识范围。一般读者只要读懂课文就行。教师不但要懂,同时还要有超于“懂”的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细致、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课文。首先教师自己得感受到课文的好处,得知它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课文是由我们的民族语言构成的一个个活泼的生命,我们得用心灵感受它勾魂摄魄的力量。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感到想说什么以及怎样说。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得叫学生喜欢上课文中的语言世界,喜欢上这个语言世界中一些他们能够喜欢上的东西。而要让他们喜欢上这个语言世界,光讲这个作家多么伟大、在中国文化史或世界文化史上地位多高是

4、不行的,光讲这个作品多么著名、多么重要、多么有教育意义是不行的。我们得一步一步地让他们实际地感到作品的好处,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动态的交流过程。这个过程由教师来创造,而创造的基础就是教师对教材本身的感受和理解。(2)重视阅读期待期待视野,指的是接受主体在阅读一个新的文本之前,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这种阅读期待,实际上是读者在面对一个新读物时问题意识的觉醒。阅读期待是一个十分积极的阅读心态,它会成为读者深入思考的起点、持续阅读的动力、产生阅读创意的源泉。因此,学生对课文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阅读期待,是十分重要的。精彩导入,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由于选文年代久远,加之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大

5、多数学生对文言课文一直缺少兴趣。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高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采用了这样一段导语来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春秋时代的血与火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士,他们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有重要作用。第四单元所选的四篇先秦历史散文为我们塑造了一组古代策士的形象。其中有勇纾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种,善于讽谏的邹忌,足智多谋的触龙。他们都忠君爱国、能言善辩,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用充满智慧的语言排除了国家的忧患。今天,我们就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感受郑国大夫烛之武语言和人格的魅力。 善于发掘课文里背离与超越学生期待视野的形象、

6、主题、情节和表现手法。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期待视野”及艺术经验,由此而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使学生与作品间的交互作用能得以深入,最终学生将在这种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期待视野”,丰富自身的艺术经验。烛之武退秦是左传中叙述两国交战时,交战的一方通过说客成功平息战事的典范篇章之一。烛之武如何退秦,显然成为本课的重点。为了我利用文学作品中其他几位危难中挺身而出,化解危难历史任务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烛之武不是率军击退秦师,那是像猛张飞喝退百万曹兵那样吼退秦师吗?是像诸葛孔明凭三寸不烂之舌骂死司徒王朗那样骂退秦师吗?那么他是像蔺相如逼取和氏璧那样逼

7、退秦军了?”2、问答行为的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最重要的课堂对话策略:一种是问答行为的策略,一种是讨论行为的策略。阅读教学离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难以进行下去的,而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是师生问答。“对话式”问答行为的特征是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再提出新问题;学生也可向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学生对问答的进程和方向有较多的支配机会。那么,实施“对话式”问答行为都有哪些策略呢?(1)发问策略 “将教师要教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必须教的东西不能教,必须将其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就是发问的本质。”(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

8、东教育出版社1998,361)为了启动学生的思维,需要有效地运用提问。学记要求教师要善问:“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脱)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意思是说:善于发问的教师,就像砍伐坚木先易后难一样,先提容易的问题,后提困难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这些由易至难的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的积极性,久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提问本身并没有一套必须遵循的、严格的和固定的规则,但为了成为“善问”的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注意几个问题。所提问题难度是否适度?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既使学生感到有压力,又使学生有解决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

9、发展区内。提问应以鼓励学生思考、推断的问题为主,问题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直接预期想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不能随意提问。所提问题是否针对了具体学生?每个不同的问题选择哪些学生回答,教师应事先有一个大概的意向。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提问时问题的辐射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脑思考,有时提出的问题应让不同的学生都有选择回答的余地。如: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寄托情感。怎样让学生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感情呢?教学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细节描写中,你认为哪一处最精彩?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有谈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10、有谈祖母对孙子的疼爱、期望。有一个学生说道自己的母亲竟有些哽咽了。所提的问题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提问应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22),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 阅读文本千差万别,课的结构也应富有变化。教师应因文而异,课前精心与文本对话,科学设计课的结构和教法。可采用“一点辐射式”,抓住全文的中心词语或中心句,并以之为核

11、,逐层辐射至文章的各个环节。比如教学巴尔扎克葬词,我们可抓住“天才”一词,进而发散至对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四个方面的理解。也可采用”一线串珠式“,拎出一篇课文的主动脉,牵一而动百,进而串起一个个鲜活的“图景”。比如教学项链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线索分明的叙事类作品,可以采用此法。面对一些较易理解的课文可采用“借题发挥式”,教师可巧借课文的标题或引出相关的话题,运用辩论、作文等形式,着力于对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和思辩能力的培养。如教学人是什么一文,在充分分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设计“也谈人是什么”“过去现实与未来”“小议孔子的生无所息”“与赵鑫珊先生商榷”等话题,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探究学习。

12、面对一些主旨隐蔽,内涵丰富的课文可采用“投石问路式”,我们可巧妙的设计由浅入深、具有启发价值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如深山探宝,渐入艺术审美的佳境。(2)“导问”策略 对话是生成的,是一种精神的相遇,是一种经验的共享。可是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往往只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学生很少有“发问”的权利和机会,只能被动地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思考与判断。也就是说我们现阶段的“对话式教学”虽然使学生从“独白式教学”的“被教师灌输”中走出来,但被“解放”了的学生一旦进入“对话式教学”,很快又被教师设置的问题牢牢地套住,陷入被教师追问的被动状态。可见我们现在的“对话式教学”为并没有为学生真正打开主动学习的大门

13、。问题,是学习开始和持续的动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结合实际发现、提出和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鼓励学生提问。 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并对学生提问的热情予以保护,对有价值的问题予以赞赏。一旦有了求知的渴望,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习也就成功了一半。引导学生“会问”。 既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还要避免学生提出低水平的问题,因为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考虑课堂的实效性。所以,应该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做到“四看一查一提问”。“四看”,即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练习、看相

14、关资料;“一查”即查字典、词典及相关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能解答的问题。开始时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交流之后,提出问题。适时铺设台阶。 在新课的开始、课堂总结、阶段性小结时,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自由发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环节。力求学生能问的教师绝不先问,即使学生一时不能发现,教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去思考发现。提倡学生提问并不是就取消了教师的提问,有些文章,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教师可以及时设疑。3、有效对话的预设与生成策略对话教学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15、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了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的价值存在,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然而有些对话,从表面看热热闹闹,但教师面对突如其来生成的问题,缺乏深层的思考,无所适,最后无原则地尊重,从而失却了文本的教育价值;有些对话有预设而无生成,带有虚假性。这样的对话就成了无效对话。上述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其实预设与生成是课程的两个基本特性,只有把二者科学地结合起来才能上好课。(1)立足预设,抓住课堂生成的基本点。 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教师在备课时不可能预测教学的全部,但应尽可能细一点、全一点。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依赖预设的质量。(2)弹性预设,把握生成资源的有效价值。 对教学环节的预设应该富有弹性,要留有机动灵活的创造空间。任何教学预设都可以根据学情加以优化和调整,而教师的引导正体现在这优化和调整的艺术中。对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采用语言补充、直观辅助、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体学生清晰地感受其优点所在;对生成的偏离课堂主旨且有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寻错、争辩论错、反思纠错等方式,使学生的思路回到文本中。(3)开放预设,追求课堂生成的精彩。 淡化狭隘的格式化的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