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笔记_第1页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笔记_第2页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笔记_第3页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笔记_第4页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 1 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组织液广细胞内液(2/32/3)体液斗细胞外液(1/31/3 ):包括:血浆、组织液(细胞间隙液)、淋巴等体液血象.組艱液和球巴之呵砖矣糸血浆动脉朗毛细血管壁静脉図毛细血管壁组织液6 和营养物质淋巴循环直接回流淋巴单向渗透C0和代谢废物鬻胞内黒)动脉静脉端游血流方向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养料亠IS物匚Q23注:【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液只能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内】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

2、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二、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无机盐浓度)在 3737 度时约为 770kpm770kpm,相当于生理盐渗透压(2 2)酸碱度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PH 为 7.357.35 7.457.45,与 HCOHCO、HPHP(/ /等离子有关2、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HNaHCOHzCGCG、NsNstHPOYHPOY NaHNaHzPOPO)(3 3)温度(3737C,波动一般不超过 1 1C)三、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浆I * I1代谢活动均

3、在细胞中进行,故细胞中2直接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 官有一个(皮肤)四、内环境的稳态1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2 2、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 免疫 共同调节3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体内液体工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

4、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组织液【组织水肿】(1 1)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 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2 2)组织水肿的原因COCO 浓度最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体液41过敏反应: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 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血浆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4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

5、度下降, 水分进入组织液。5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透出而流失。五、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三看法”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Q Q、COCO、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DNA 聚合酶、RNARNA 聚合酶)、ATPATP 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六、 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跨膜分析1 1 几种由单层细胞

6、形成的结构人体中有很多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如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 毛、肺泡、肾小球和肾小管等,这些非常薄的结构有利于物质交换,物质透过这些管壁或 泡壁时,要经过两层细胞膜。2 2细胞、生物膜、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层数间的关系(1 1)1 1 层细胞=2 2 层生物膜(2 2)1 1 层生物膜=1 1 个磷脂双分子层=2 2 层磷脂分子(3 3)若物质出入细胞内的线粒体需多跨越线粒体内外膜(4 4 层磷脂分子)3 3 外界空气中 Q Q 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跨膜层数分析从图 1 1 可知,在肺通气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中,Q Q 要穿过肺泡壁(一层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一

7、层上皮细胞)及红细胞膜,共计 5 5 层生物膜,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图 2 2 可知,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Q Q 进入组织细胞要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一层上皮细胞)和一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 (合计 4 4 层生物膜),再加上 Q Q 最终要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而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故共合计6 6 层膜。由此可知,外界空气中 0 02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9 9 层膜)如果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还要进入线粒体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9+2=119+2=11 层膜)。4 4消化道(小肠)中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跨膜层数分析5食物中的淀粉在消化道中被淀粉酶和麦芽糖酶分解成葡

8、萄糖,主要在小肠中被吸收, 其吸收过程如图所示:*-肠腔小肠绒毛匕皮细胞毛细血诗组织细B0(图中黑色颗粒表示葡荀詭分子)肠腔中的葡萄糖经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 2 层膜)+绒毛内毛细血管壁(2 2 层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2 2 层膜)+组织细胞膜(1 1 层膜)=7 7 层膜;而 1 1 层膜由 2 2 层磷脂分子构成,所以 共穿过 1414 层磷脂分子层。蛋白质等大分子运输通过胞吞和胞吐,通过0 0 层膜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 1、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神经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种经元(1 1)结构:包括细胞体(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2

9、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兴奋67神经纤维: 轴突与髓鞘 (一个神经由多条神经纤维组成)2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注:要点: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3 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传神经,交触反射弧:感受器T传入神经(有神经节)7神经中枢T传出神经T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 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 二元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包括两个神经元一一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如:膝跳反射。无中间神经元,神经中枢为传出神经元的胞体。? ? 三元反射弧:三个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思考讨论】1反射弧

10、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既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2反射弧保持完整,就一定有反射吗?不一定,为什么?4.4. 反射发生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反射弧结构完整;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5 5、反射种类: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类型概念特点意义实例非条件反 射通过遗传获得, 与生俱有不经过大脑皮层;先 天性;终生性;数量 有限使机体初步适应 环境眨眼、啼哭、膝跳反 射、吃东西分泌唾液 等胶质细胞(支持纳胞)胞体细胞械-轴突髄鞘8条件反射在后天生活过程 中逐渐训练形成经过大脑皮层;后天 性;可以建立,也能 消退;数量可以不断 增加使机体适应复杂 多变的

11、生存环境学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二者联系1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2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卄攵皿匕百亠条件刺激攵匕百亠非条件反射强化7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无关刺激+ +非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刺激:非条件刺激(具体事物)铃声食物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如光,声音等)非条件反射:眨眼、吮吸、缩手、膝跳、搔扒、排尿、分泌消化液条件反射:食物(非条件刺激)+ +铃声(无关刺激)7条件刺激T形成条件反射反射弧:感受器T传入神经(有神经节)7神经中枢T传出神经T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 _腺体)二者联系非条件反射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1 兴

12、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由于 K K 离子大量外流,膜外侧集较多的正离子 膜外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某部分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由于神经元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大,1传导形式:忌邮电洗2传导过稈: 静息电芮*剌澹动 竹吨位一电竝一屈部电流+ + + + + + + +- -+ + + + +-=+斗-!*+ -未兴奋区兴帝区 未兴奋区兴奋传&方向兴奋传徉+ +未牌风曲尹兴密件导絶乩双向畑钠离子外流,电位差表现为内正外负,称为动作电位电仏内正外负机理:為讷澄+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

13、的关系9(1 1) 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2 2) 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103 3 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 (离体) )神经纤维上的中部,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 传导。4 4 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形式传导。5.5.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电流表的偏转方向与次数(1)(1)在神经纤维上:1刺激 a a 点,b b 点先兴奋,d d 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 c c 点(be(be = cd)cd) , b b 点和 d d 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2)(2)在神经元之间:1刺激 b b 点,由于

14、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 a 点先兴奋,d d 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 c c 点,兴奋不能传至 a a, a a 点不兴奋,d d 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_2 2、突触的常见类型:甲轴突一胞体型: K K - -乙.轴突一树突型: K-K- - -3 3、传递过程:电信号T化学电信号T电信号Cib-11)11 4 4、传递特点:1单向传递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常考)2突触延隔

15、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 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H ” .EHIWn. 1 E BUML5 H H H m WAUU1.RII.1IIHIIH H 1 1 H” E H . H-AJ18-IF-S-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 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而却以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请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义。(可大量释放神经递质,加快兴奋的传递)。突触后膜的面积较大的意义: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至突触间隙共

16、穿越几层生物膜?哪些细胞器参与了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0 0 层膜,高尔基体、线粒体)5 5、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1组成上的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信号转变的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T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神经纤隼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比较顶目兴奋在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 的传递结枸基础神经元(神经纤维)突龍信号形式(或变化)电信号电信号 F 学信号 亠电信号速度快方向可以双向单向传遢6 6、神经递质相关考

17、点1神经递质:在突触传递中是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在神经元细胞内合成。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氨基酸类和一氧化氮等2类型: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递质(甘氨酸),因此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 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注:说明: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差)变化,但电性不变(仍然是外正内负),丸魁吋腔決粒何隙12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3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一一具有一定的流动性。4递质的去向: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 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

18、备。递质去向:酶水解载体运回突触小泡5突触传递异常分析1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_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_ 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137 7、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 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a a 段一一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Q 通道开外,K K*外流。(协助扩散)b b 点 0 0 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Na*通道开放,NaNa*内流。(协助扩散)bebe 段一一动作电位,NaNa*通道继续开放。(协助扩散)cdcd

19、 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协助扩散)dede 段一一(NaNa+-K-K+泵将细胞外钾离子泵入,将细胞内钠离子泵出,主动运输)1鳩段神经细胞静息时”非门控的3濠漏通道一直开放.K十外逐” 膜两 ffll 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员;2盹段.神经细胞受剌激时,受刺激部位的膜上门控的 NR 短暂开放.N 卄大量内流.膜内外的电位岀现反转.表现为外员内正;3CD 段门控的隔亠通道关闭门控 的 K+fi 道短暂打开, 眼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后丁门控的K+通道关闭;4一次兴奋完成后, 钠钾泵将细胞 内的曲!泵出,将细胞外的 KH泵入” 以维持细 B6 内 K 衬农度高和细胸外 N 浓度忘的状态, 为下一次兴奋做好 准备【拓展】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特点是速度快8 8、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拓展】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 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2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3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