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_第1页
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的探索和思考沈河区教研室范红梅2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的探索和思考在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 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 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 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 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 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 学习工具。” 下面我就

2、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 谈谈近几年来, 在教学实践中运 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探索、尝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经验和思考。一.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即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阶段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兴起之前,在课堂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使用多种教学手 段,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当时使用的教学手段有小黑板,放幻灯片、录音 带和录像带,在当时的课堂教学中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九九六年我参加沈阳市第一届市级骨干教师学习班,学习了WOR等计算机操作课程, 随后计算机辅助教学象春风一样扑面而来, 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探 索和尝试着把它应用到自己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来,有的

3、学科使用起来效果很好, 有的学科学科使用起来效果却不十分理想。 但是作为一个地理教师, 我认为计算 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地理学科的理想的教学手段。因为地理知识的特点是具象 的,是学生平时生活中能知道一点、 了解一点, 却又不能完全、 系统地观察到的, 而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 这些地理现象就能完整、 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心理 学家实验表明:人类在外界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1%来自味觉,1.5%来自触觉,3.5%来自嗅觉。人类的记忆也有这样的规律:从听觉获 取的信息中3小时后保持70%,3天后保持10%;从视觉获取的信息中3小时后 保持72%,3天后保持20%,如果听觉视觉

4、共同作用,则3小时后保持85%,3天后保持65%,可见,视觉和听觉在人们的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 视听的结合运用, 所起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正是遵循了这样的规律, 集视听于一体, 所以我特别积极探索计算机多媒体辅助 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九九九年我用我自己设计, 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制做的CAI课件黄河, 上了区级公开课, 同年参加市优课评选, 获得市优课一等奖。 同时我积极学习课 件制做,自己设计和制做的课件 日本 获省教学软件贰等优秀教学软件奖。 二OO年用自己设计和制做的课件地形的变化参加市电教课比赛,获市优秀 电教课一等奖。这一阶段我沉

5、浸在新的教学手段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可喜的变 化上,为了制做课件自己花钱买三辰影库的地理光碟, 到市、区电教馆和省图书 馆租借资料光碟,从各种刊物和挂历中寻找地理事物图片,努力搜集有限的影、 视、图资料,对教材进行了延伸和补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课件 的视听效果,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 过程。学生们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他们获得的不仅是地理知识,同时在 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环境意识 都得到了提高。但这一阶段我看到的只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勃勃生 机,忽视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时,

6、“辅助”两个字的存在,上课时,花了大 量时间和精力设计和制做的CAI课件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我的教和学生的学都 得围绕着这个中心一步一步进行, 如果学生的回答离开了这个中心就得想方设法 拉回来,如果操作时连击键盘,导致课件中内容跳跃,除非重3新播放一遍,否则 回不来,也出现过因为停电或电脑故障没法用计算机多媒体上课, 事先准备好的 思路被打断,就有点束手无策,不知所措的情况。这些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同 时我也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章, 明白了并不是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 全用多媒体 就是全优课。 如果只顾花大力气去搜集资料制做课件, 使用多媒体, 而不去深入 研究课程标准、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指

7、导,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计算 机辅助教学并不排斥其它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 相反,在决定教学手段时, 如果 能用常规媒体达到最佳效果, 就不必使用信息技术。 正如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拉 姆所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 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二.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IITC即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Curriculum)阶段2002年以来,结合我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反思和相关学习,以及对互连网 的使用,我认识到对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 而是应自然而 然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

8、中我运用电脑查找资料、备课、写教案、制 作课件、授课、考试、评价、教研,尤其是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发邮件和浏览一 些地理教学网, 电脑和互连网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我可以获取最新的国内 外课程改革的信息和更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料。这时电脑在我的教学中的使用从 “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成“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更好地整合” 。当然, 这还只是浅层次的“整合” 。专家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 信息技术是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 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信 息技术”远远比的概念大,除了我们接触最多的计算机之外,多媒体投影仪、实 物投影仪、数码相机、数码

9、摄影机、扫描仪、光电阅卷机都属于信息技术,互联 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也属于信息技术。 虽然“信息技术”的概念远远 大于了“计算机技术” ,但现在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人数和程度都远远高于五年前 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数和程度。 这说明信息技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我们 也会越来越离不开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 信息资源、 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 方式”。我在探索和尝试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的过程中感到:信息技术在 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且确实带来了观念的更新,它打破 了传统教学中 “

10、以教师为中心 ”、 “以知识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的模式;学生 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的 “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封闭读书 ”而变为 “主动参与、探 究发现、合作交流 ”。这需要教师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和实 践,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 也就是说: 信息技术 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 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这场变革决不是一小部分热爱电脑和网络的教师 们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 相互合作。 这场变革的最终结果是 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同时提高对教师的要求。 每位教师都应该主动加入到这场变 革

11、中去,提高自身素质,改传统的观念,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二OO二年末,在学习了新课标和形成了上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认识 之后,我在全区做了一节“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的教学研讨 课,讲的是七年级自然地理读本中的地形的变化一节。这节课得到了前 来听课的区内各校领导和市教研员的高度评价。之后我参加了沈河区地理教研员 的竟聘,成为了一名地理教研组员。 作为教研组员, 我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形成的认识如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而是高层次的融合 与主动适应。4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 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 息技术

12、的功能与作用。 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创设主动学习情景, 创设条件让 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 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最终达到 改善学习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其主体是课程, 而非信息技术, 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 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 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 点,选用合适的技术。 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 生硬 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 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 引用台湾学者徐 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 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