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课件(第十五章)_第1页
行政法课件(第十五章)_第2页
行政法课件(第十五章)_第3页
行政法课件(第十五章)_第4页
行政法课件(第十五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五章 行政处理 依职权行政行为 学习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依职权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掌握行政征收的概念、特征以及我国有关行政征收的法律规定。本部分内容行政处罚是重点,要掌握行政处罚的概念、特征,行政处罚的设定权、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行政处罚的程序等。掌握行政强制的概念、特征、种类。本章重点提示: 行政征收的概念、特征;行政处罚法的全部内容;行政强制的概念、特征。第一节依职权行政行为概述 一、依职权行政行为的概念 依职权行政行为,或者称为主动性行政行为、积极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其所具有的法定行政职权即可直接作出,而不需要以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作为启动前提条件的行政行为。

2、1、法定性。2、强制性。3、主动性。4、及时、迅捷性。5、侵权救济性。二、依职权行政行为的特征三、依职权行为的种类四、依职权行为的原则1.公共目的性原则2.尊重和促进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原则3.遵守权限范围,维护市场秩序,补充市场不足的原则4.尊重和符合客观规律的原则5.公开、民主、参与的原则第二节行政征收 一、行政征收的概念和特征(一)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强制的、无偿的征收税、费或者实物的行政行为。 注意:宪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宪法第13条第3款规定:

3、“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二)行政征收与相关概念的比较(二) 相关概念比较 1.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 2.行政征收与行政征购 3.行政征收与行政没收(三)行政征收的特征: 1、强制性;2、无偿性;3、法定性。 二、行政征收的种类 1.税 2.费三、行政征收的作用四、行政征收的原则(一)行政征收法定原则 1、行政征收主体法定。 2、行政征收依据和程序法定。 3、行政征收的缴纳主体法定。(二)公平、公开原则(三)及时、足额征收并尊重行政相对人财产权的原则第三节行政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9

4、次会议通过,1996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公布,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共计8章64条。教学目的要求: 行政处罚法是一部重要的有关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行政处罚的程序,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法律。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该法出台的背景。掌握行政处罚的设定,实施行政处罚的程序,行政处罚的法律责任等,对该法的法条应熟记。第一章总则一、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特征(一)行政处罚的概念 行政处罚是指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依法应给予处罚的行政相对人所实施的法律制裁行为。(二)行政处罚的特

5、征1、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是依法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2、行政处罚的对象是实施了违法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相对人。3、行政处罚的目的是惩罚与教育。二、行政处罚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一)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 行政处分是行政机关对其内部违法失职的公务员实施的一种惩戒措施。 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都是行政机关实施的惩戒性的行为,但二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1、目的不同2、依据不同3、主体不同 4、对象不同5、种类不同6、救济手段不同(二)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相对人有行政法上的义务而拒不履行义务,行政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 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执行都是具体行政行

6、为,都是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采取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政行为,而且二者有某种承接关系,但仍具有明显的区别。性质不同目的不同实施的机关不尽相同(三)行政处罚与刑罚1.两者行为权力归属不同2.实施处罚的主体不同3.实施处罚的对象不同4.做出处罚决定的程序不同5.处罚的种类不同(三)、行政处罚与执行罚的区别 执行罚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义务或者不可为他人代履行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科以金钱给付义务,以迫使其履行的强制执行措施。执行罚属于行政强制执行中间接强制执行的一种。行政处罚与执行罚的主要区别是:行政处罚属于行政制裁,而执行罚属于义务人不履行义务而采取的强制措施。

7、行政处罚是独立的行政行为,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而执行罚是为了促使义务人履行义务的强制措施。义务人履行义务后,该行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行政处罚中的某些种类具有财产性,执行罚却具有财产性。行政处罚属于行政制裁;因而在原则上实行“一事不再罚原则”。执行罚属于强制措施,其在义务人履行义务之前可以反复多次,或者连续执行。三、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行政处罚法确认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有:(一)行政处罚法定原则 这是行政处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原则。行政处罚中的其它基本原则都是这一原则派生出而来的,这一原则最核心的含义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得处罚”。 我国行政处罚第3条对这一原则的涵义和要求作了具体规定。 行政处罚法第3

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实际上,行政处罚法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条文,甚至制定行政处罚法这一行为本身,都体现了这一原则。这一原则包含以下基本内容:1、行政处罚的依据是法定的。2、行政处罚的主体是法定的。这种法定性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在行政处罚的设定权方面,二是在行政处罚的实施权方面。3、行政处罚的程序是法定的。 (二)行政处罚公开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对

9、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这一原则包含如下基本内容:1、行政处罚应当具有公正性;2、行政处罚应当公开。(三)行政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5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四)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本条的基本内容是赋予了当事人在行政主体实施处罚行为中诸多的程序性权利:1、陈述权2、申辩权3、诉讼申请权4、申请回避权5、申请行

10、政复议权6、提起行政诉讼权7、请求国家赔偿权(五)、一事不再罚原则n第24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五)行政处罚与民事责任及刑事责任竞合适用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7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本条基本原则包含了二方面的内容:1、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的竞合适用问题。2、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竞合适用问题。第二章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一、行政处罚的种类行政处罚法第8条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有:(一)警告;(二)罚款;(三)没收违法所得

11、、没收非法财物;(四)责令停产停业;(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六)行政拘留;(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这种分类方式是采用了个别列举式兼授权式来划分行政处罚的种类。该条文共七项,前六项是列举式,第七项是采用授权式。(一)警告 警告有二种,即行政处罚的警告和行政处分的警告。 1、行政处罚的警告是行政机关在进行社会管理过程中对实施行政违法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进行的制裁。行政处分的警告是行政机关对其内部违反纪律的工作人员进行的制裁。 2、行政处罚的警告只具有精神惩戒作用。一般对实施轻微行政违法行为的相对人进行这种处罚。是行政主体最经常、最普遍的行政处罚形式之一。

12、它既可以适用于公民,也可以适用法人或其它组织。(二)罚款 罚款是行政机关对实施行政违法行为的相对人进行的一种经济性制裁。 罚款通常由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一定数额,或者幅度。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罚款方法主要有六种:1、规定罚款的上限和下限。2、只规定罚款的上限而不规定下限。3、规定罚款的固定数额。4、规定罚款数额以某一特定基数为标准按一定的倍数计算,具体数额由行政机关确定。5、没有规定罚款的数额,只规定行政机关可以进行罚款。6、重复进行罚款。(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1、没收是行政机关对生产、保管、加工、运输、销售的违禁物品或者实施其他营利性违法行为的所得与违法行为相关的财物收归

13、国有的制裁。没收范围包括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2、违法所得是指相对人在形式上有法律依据的前提下,因为不符合法律所规定的要求而得到的收入。3、非法财物是指相对人在没有经行政机关允许的前提下,即进行了应当经行政机关批准的行为,因进行这些非法行为而得到的收入,应当属于没收的范围。4、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都只是相对人进行“违法”行为和“非法行为”的财物。(四)责令停产停业1、责令停产停业是指行政机关不准行政违法相对人在一定时期内从事某种生产,作业或者工作的处罚。2、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的处罚决定,一般可要求当事人限期纠正违法行为、违法状态,以达到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标准或要求。3、责令

14、停产停业属于能力罚。4、责令停产停业一般都附有期限(一般为3个月)。(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1、行政机关对持有某种许可证或者执照的相对人,在其行为违反许可证或者执照的使用要求时所给予的处罚。2、暂扣是暂时限制相对人从事被许可活动的权利。3、吊销是撤销许可证或者执照,使相对人丧失从事所许可的活动的资格或者权利。4、在行政管理中暂扣许可证或者执照既可以是行政处罚也可以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六)行政拘留1、 行政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的当事人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由于行政拘留是行政处罚中最为严厉的处罚,涉及剥夺人身自由,因而法律对其适用作出严格的

15、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法规定,行政拘留的决定:在适用机关上,只能由公安机关决定和执行。在适用时间上,为1日以上,15日以下。2、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司法拘留的区别 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都由公安机关执行,但两者在性质上完全不同。行政拘留是一种行政处罚,而刑事拘留则是公安机关“主要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对正在进行刑事犯罪活动的现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在紧急情况下适用的一种强制措施,属于刑事强制措施,行政拘留由公安机关决定和执行,最长可达15日,而刑事拘留则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依法决定,最长不得超过7日。 行政拘留也不同于司法拘留,司法拘留是人民法院对妨碍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程序

16、的行为人所采取的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七)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这是行政处罚法关于行政处罚种类的一种授权式规定。即除上述行政处罚种类外,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还可以根据实践中的需要,创设新的种类的行政处罚。这是行政处罚法关于行政处罚种类的一种立法技巧。 二、行政处罚设定权(一)行政处罚设定权概述1、行政处罚设定权的概念行政处罚设定权是指国家机关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创设行政处罚规范的权力。2、行政处罚设定权的性质设定权是一种国家权力设定权属于立法权范畴(二)行政处罚法关于设定权规定的原则1、法定原则。该原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设定权与实施权适当分离;

17、设定权法定;设定范围法定;设定的程序法定。2、设定权相对集中原则。3、保证行政处罚权威性及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 (三)行政处罚设定权的分配1、法律的设定权 行政处罚法第9条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本章的基本涵义是:这里的法律是狭义的。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法律是我国设定人身罚的唯一规范性文件。设定权受宪法原则的限制。 2、行政法规的设定权 行政处罚法第10条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该法的基

18、本内容包括:行政法规设定权的范围。行政法规有创设新种类的行政处罚权 行政处罚法第8条第7项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根据此规定,可见行政法规可以创设行政处罚法已经明确列举的行政处罚种类以外的行政处罚。行政法规设定权受法律限制。 在行政处罚设定权上,行政法规要受到法律两个方面的限制第一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行政法规设定权只是一种权利或者资格。第二行政处罚法第10条第2款规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3、地方性法规的设定权行政处罚法第11条第1款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

19、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地方性法规设定权的范围;与行政法规设定权的比较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第一、两者的相同点主要有二:其一、都不得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其二、都受上位法的限制第二、两者的不同点也主要有二:其一、地方性法规无创设新种类行政处罚权,其设定权仅限定于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的范围,行政法规有权创设行政处罚法明确列举以外的新行政处罚种类。其二、地方性法规无创设吊销企业营业执照权,行政法规有权利设定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4、行政规章的设定权 行政处罚法第12条对国务院部门规章的行政处罚设定权做了规定: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

20、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国务院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规定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法第13条对地方政府规章的行政处罚设定权做了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

21、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以上两条法律规定的内容:行政规章设定权的范围;对行政规章设定权的限制。三、对行政处罚法第14条的理解 行政处罚法第14条规定:除本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以及第十三条的规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本条的内容包括:1、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机关在其他规范性文件中不得设定行政处罚。2、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3、军事机关、审判机关及检察机关的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4、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设定行政处罚。关于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权: 规定权属于执法权,是行政执法机关行使自

22、由裁量权的表现;根据行政处罚法第4条第3款的规定: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该条款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1、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可以规定行政处罚。2、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第三章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行政处罚法第三章从第15条至第18条对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做了规定,根据这些法律条文的规定,我国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主要有:一、行政机关 行政处罚法第15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根据该条的规定,行政机关要取得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根据)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是外部行政机关。2、必须有法律、

23、法规、规章的明确授权。 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综合执法机关) 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根据本条的规定,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只有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二)相对集中处罚权不得行使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一)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二)以政府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三)以组成综合执法机关各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四)以组成综合执法机关中某个行

24、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三、综合执法机关的法律地位四、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处罚法第17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根据该条的规定,授权必须遵循以下规则:(一)只有法律、法规才有权授权其他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授权。(二)被授权组织,必须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三)被授权组织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四)获得授权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只能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五、受委托组织 行政处罚法第18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

25、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根据该条的规定,享有行政处罚实施权的机关要委托实施行政处罚必须遵循委托规则:(一)行政机关委托非行政机关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权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2、行政机关必须是在其法定权限内进行委托。3、被委托的组织必须符合行政处罚法及其他单行法律规定的条件。(二)委托行政机关与受委托组织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关系,由此产生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三)受委托

26、组织是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四)受委托组织不得再委托。(五)受委托组织必须具备法定条件。 行政处罚法第19条对受授组织的条件做了规定:(1)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2)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3)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五、授权与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区别 在法理学和宪法学上,授权与委托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但在行政法上“授权”与“委托”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是两项不同的法律制度。这两项法律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某个非行政机关的组织通过一定途径获得行政管理权包括行政处罚权。二者的不同之处

27、主要表现在如下5个方面:1、行政管理权来源不同。2、实施行政管理权包括行政处罚权的名义不同。3、承担行政行为后果的主体不同。4、实施行政管理权包括行政处罚权的法律依据的范围不同。5、非行政机关的组织的性质不同。第四章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一、行政处罚的管辖行政处罚法第20条、21条对行政处罚的管辖做了具体规定。(一)级别管辖1、级别管辖是指不同层级行政机关在管辖和处理行政违法行为上的分工和权限。2、行政处罚法第20条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3、由本条规定可见,关于级别管辖,行政处罚法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而只是规

28、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领域,确定级别管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是根据违法当事人的级别确定级别管辖;有的是根据违法行为性质确定级别管辖;有的是按照违法行为的种类确定级别管辖。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我国行政处罚的级别管辖主要包括二个层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职能部门的管辖。(二)地域管理 地域管理,是指在同级行政处罚机关之间处理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分工和权限。1、违法行为发生地。根据行政处罚法第20条的规定,所确定的地域管辖的标准和基本原则是“违法行为发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地即违法行为的实施地。 2、法律行政法规另行

29、规定的其它标准。目前,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对管辖原则的特殊规定主要有:第一、由最先查处的行政机关管辖。第二、由违法行为所在地行政机关管辖。第三、共同管辖。(三)指定管辖 指定管辖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管辖权发生争议时,由共同的上级行政机关以决定的方式指定某一个行政机关管辖。(四)移送 行政处罚法第22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该条的规定:1、违法行为达到何种程度构成犯罪,需要由司法机关处理,除此之外,我国一些单行法律,法规也作了明确规定。 2、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但应视具体情况,在移送的同时,追究其行

30、政责任。3、经司法机关审查或审理,认为该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及时实施行政处罚。二、行政处罚的适用(一)行政处罚的适用原则:“一事不再罚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1、关于一事不再罚原则含义。2、同一违法行为与同类违法行为。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同一违法行为与同一类违法行为的区别。对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再罚。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理解本条应掌握如下几点:第一、同一行政机关对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第二、同一个违法行为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都具有管辖权,其中的一个行政机关已经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而另一个行政机关

31、不得根据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第三、一个违法行为违反了两个以上的行政法律规范而由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管辖,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不得同时给予罚款的处罚。(二)行政责任年龄与行政处罚1、行政责任年龄是指当事人对自己的行政违法行为负行政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2、行政处罚法第25条对于承担行政责任能力的年龄做了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法关于行政责任年龄的规定,包含如下内容:第一、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第二、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

32、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三)精神状态与行政处罚 违法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是决定公民是否具有行政责任能力的另一个主要方面。行政处罚法对两种特定人的精神状态及其行政责任能力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行政处罚法第26条规定: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该条的规定,共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2、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四)行政

33、处罚的情节1、适用行政处罚应掌握的情形。 行政处罚法第27条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中应当掌握的情节作了规定,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从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是指对违法行为当事人在法定处罚限度内决定实施相对较轻的行政处罚,及在若干种类行政处罚中选择一个较轻的行政处罚种类或者在某一个行政处罚幅度内决定实施较少的罚款数额。 第二、减轻处罚。减轻处罚是指对违法行为当事人在其有减轻情节时应当给予的处罚限度以下决定实施行政处罚。第三、不予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是指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轻微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及当事人未达到行政责任年龄的,不追究行政处罚责任。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了三类不予行政处罚的情形:不满14周岁

34、的人有违法行为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2、法定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节。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27条的规定: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五)行政处罚与刑罚竞合适用的例外行政处罚法第28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

35、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根据本条的规定,行政处罚与刑罚不得竞合适用,主要有二种情况:第一、被行政拘留的时间折抵刑期。发生这种折抵,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且被法院判处拘留或者有期徒行。当事人已经被行政拘留。第二、罚款折抵罚金罚款折抵罚金的要件是: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且被人民法院判处罚金。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三、追罚时效1、追罚时效,是指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追究行政处罚责任的有效时限。超过法定的追罚期限,一律不得再追究,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法

36、第29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追罚时效的期限 一般情况下的追罚时效: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时起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行政处罚法规定,只有法律才可以对追罚时效作特殊的规定。 特殊情况下的追罚时效:是指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应当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3、追罚时效的例外。行政机关已经立案,当事人逃避法律责任的,不在此两年的期限之内。行政机关已经开始立案查处,但因种种原因在两年内没有作出行政处罚

37、决定的,也不在此两年期限之内。有的违法行为实施以后既处于违法状态之中,在此种情况下,证明违法行为没有结束,两年内未被发现的,应当从该违法行为结束以后开始计算。第五章行政处罚的决定 本章的内容包括行政处罚决定程序的原则,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听证程序。行政处罚法第30条、31条、32条规定了行政处罚决定程序的基本原则。(一)以事实为根据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30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二)以履行告知程序为成立要件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

38、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三)以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为成立要件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处罚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一、行政处罚决定程序的基本原则二、简易程序行政处罚法第33条、34条、35条对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作了规定。1、行政处罚法第33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

39、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履行行政处罚决定。2、行政处罚法第34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3、行政处罚法第35条规定:当事人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

40、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适用简易程序,应符合如下条件: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1、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2、法律事实确凿。3、有法定依据。当场处罚程序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严格遵循以下程序:1、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以表明执法人员的身份。2、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根据。3、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4、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内容包括: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依据;罚款数额; 罚款的时间、地点;行政机关的名称

41、;执法人员签名、盖章。5、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6、执法人员将行政处罚决定书报行政机关备案。7、对当场处罚程序的法律救济。 行政处罚法第35条规定:当事人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三、一般程序 一般程序是指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处罚所遵循的最基本的程序。(一)一般程序的适用范围 行政处罚法第36条规定:除本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 根据该条规定,一般程序适用除依据简易程序作出的

42、行政处罚以外的其他行政案件。 (二)调查取证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通常都是违法事实不清、证据还不确凿,需要进行调查取证的行政案件。第一,调查取证的基本原则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6条规定,行政机关进行调查取证时,应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1、全面调查原则;2、客观调查原则;3、公正调查原则。第二,调查取证的方法和手段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7条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不得阻挠。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取证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1、行政检查;2、抽样取证;3、证据

43、先行登记保存。第三,行政机关调查取证的程序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7条规定行政机关进行调查取证的程序为:1、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2、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3、制作笔录。第四,当事人的义务1、如实回答执法人员的询问,并协助检查或者调查,不得阻扰。2、在对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的法定时间内(7天)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三)告知当事人 行政处罚法第41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四)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

44、辩(五)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行政处罚法第38条规定: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1、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4、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根据该条规定,行政机关应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序,分别通过以下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第一,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适用这一决定程序的案件是:、情节复杂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的。、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的。第二,行政机关负责人单独作出决定。 行政机关负责

45、人对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审查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行政处罚决定; 、不予行政处罚决定;、撤销案件决定; 、移送决定。(六)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8条的规定: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1、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4、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根据该条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应载明下列事项

46、:第一、当事人情况。第二、违法情况。第三、行政处罚情况及法律依据。第四、履行要求。第五、救济途径和期限。第六、行政处罚机关及日期。(七)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 行政处罚法第40条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根据该条规定,经一般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方式有两类: 1、当场交付;2、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送达。民事诉讼法第78条至84条规定针对不同情况的六种送达方式。第一,第78条规定: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

47、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诉讼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79条规定: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第二,第80条规定: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

48、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第三,第81条规定:受送达人是军人的,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第四,第82条规定:受送达人是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所或者劳动改造单位转交。受送达人是被劳动教养的,通过其所在劳动教养单位转交。第五,第83条规定:代为转交的机关、单位收到诉讼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视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第六,第84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根据民诉法规定,送达方式主要有:1、直

49、接送达;2、留置送达;3、委托送达;4、邮寄送达5、转交送达;6、公告送达四、听证程序(一)听证的概念1、听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听证制度最早产生于英美法系国家,如立法听证、司法听证。2、我国听证的概念。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听证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以特定的方式公开听取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意见的制度。设置听证制度,是行政处罚法的一项创举。3、设置听证程序的意义。第一、保证行政处罚决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第二、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避免和减少行政纠纷。(二)听证条件 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

50、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根据该条规定,行政机关举行听证程序,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行政机关拟作出三类重大的行政处罚决定。1、责令停产停业;2、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3、较大数额的罚款。 关于较大数额的罚款,行政处罚法未作规定。各地根据本地情况,分别规定了适用于本地的罚款数额。根据国务院部门及地方人民政府关于“较大数额罚款”的数额规定,一般确定的罚款数额为公民1000元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一万元以上。第二,当事人提出要求。(三)听证的基本原则1、保障当事人陈述权和申辩权原则。2、公开原则。3、双方地位平等原则。

51、4、简便效率原则。(四)听证的程序1、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2、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3、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4、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5、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6、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7、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有异议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执行。(五)作出行政

52、处罚决定 行政处罚法第43条规定: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决定。第六章行政处罚的执行一、行政处罚执行程序的基本原则(一)当事人自觉履行义务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44条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二)救济不停止执行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45条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三)罚缴分离的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46条规定: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 除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

53、得自行收缴罚款。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银行应当收受罚款,并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 二、当场收缴程序(一) 行政处罚法第47条规定: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1、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的罚款的; 2、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第48条: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根据该两条规定,当场收缴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

54、款的。第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第三,在边远地点、交通不便地点,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作出罚款决定后,当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二)当场收缴的适用程序 行政处罚法第49条、50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在二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根

55、据该条规定,当场收缴的程序为:1、出具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2、执法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上缴罚款。三、强制执行措施 行政处罚法第51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根据该条规定有上述情况之一时,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强制执行:第一,当事人逾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第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第三,申

56、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四、暂缓缴纳或分期缴纳 行政处罚法第52条规定: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经当事人申请和行政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五、对行政处罚的监督 行政处罚第54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有权申诉或者检举;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审查,发现行政处罚有错误的,应当主动改正。第七章法律责任一、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行政处罚法第55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57、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四)违反本法第十八条关于委托处罚的规定的。二、当事人的拒绝处罚权及检举权 行政处罚法第56条规定:行政机关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处罚,并有权予以检举。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对使用的非法单据予以收缴销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三、自行收缴罚款的处理 行政处罚法第57条规定:行政机关违反本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自行收缴罚款的,财政部门违反本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向行政机

58、关返还罚款或者拍卖款项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四、私分罚款财物的处理 行政处罚法第58条规定:行政机关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财物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的,由财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予以追缴,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收缴罚款据为己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五、行政机关的赔偿责任及有关人员的处理 行政处罚法第59条规定:行政机关使用或者损毁扣押的财物,对当事人造成

59、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六、违法实行检查或执行措施的赔偿责任 行政处罚法第61条规定:行政机关为牟取本单位私利,对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纠正;拒不纠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徇私舞弊、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七、对拒不移交罪犯的有关人员的处理八、执法人员失职承担的责任 行政处罚法第62条规定:执法人员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遭受损

60、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节行政强制一、行政强制的概念 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目的,对相对人的财产、身体及自由等予以强制而采取的措施。(包括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二、行政强制执行(一)概念: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义务主体的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活动。(二)行政强制执行的特征:1、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应履行的义务,是适用行政强制执行的前提条件。2、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3、行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