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_第1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_第2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_第3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_第4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学传统汪涌豪传统:构成文学背后的东西,大本大宗、传的下来、统的下去、基本的内涵特性。生存样态、言说方式、用园诗意、精神梦境。总论:关注现世的文学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传统:关注现实(以诗经为代表)日本汉学家百川静:辞书、诗经、神话研究大家,认为中国神话不成体系,因为中国人把神话历史化。“游仙诗”不是对宗教本身感兴趣,而是表达长生久视的现实渴望,但现实渴望无法满足,神话体系即分解。西洋文学则发端于超现实文学,古希腊始,到近代宗教题材也是主流。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学观来源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生态理论)第一节 生存环境的制约一、社会地理环境中原:地势低平,暖湿、亚热,农耕生活为主,传统中国人易满足现

2、状、易于对同一种生活方式文化产生认同。江河、湖泊众多,交通发达,从而语言、思想、生活习惯流通。地域封闭:心理上保守因循。材料1古人重视道路的建设(陆路为主,海仅为浴盐之利)诗经·小雅·大东风:“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大陆性意识:以海为田,补贴农耕。而非重视航海。周振鹤,曾撰文认为郑和航海是孤立的事件,历代皇帝不允许存在超出自己理性掌控的东西。康熙帝下令:“片帆不得入海”出现“锁国”。礼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海,吞吐日月之地,是一可怕的存在)材料2地势优势,漠视海洋缺乏信仰,“人定胜天”相比之下,腓尼基人、希腊、罗马人,都是海洋文明,扩张侵略,出航前的祷告变为上

3、帝信仰;日本同样是大海文明,由于灾害频繁,故有宿命意识,认为自然力不可控,视生命如樱花般脆弱,不惜死。神社遍布,宗教情结强烈。二、物质生产方式农耕:夏商周三代耕种只为裹腹不为交换,土地公有,集体劳作,不可买卖; 小农经济:私有出现,男耕女织小生产,可以买卖,解放生产力。原材料生产销售;距离短产品低廉商品经济不发达“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司马光资治通鉴 官本位思想资本主义萌芽 三、社会组织形式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宗法意识大量留存: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祭祀仪式。等级森严,上下亲和的超稳定结构。家国同构,群体意识发达,最期望有一个统一的天下存在。辜鸿鸣:基督教强调个人本身对个人

4、的价值,做个好人。儒家强调个人本身对全体的价值,做个中庸的顺民。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影响文化是人和自然的分离程度以及掌握自然程度的总和。一、崇尚伦理宗法社会,重视血缘(350个称谓,隆重的祭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从双亲到君主,国家政治也蒙上了礼、仁的色彩 “德主刑辅”材料3二、务实精神农耕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利无悻悻,力不虚掷”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章太炎、朱希祖研究孔子文艺思想及其影响:人比神重要,生比死重要。传统中国人不太会关注空空精神,会在不可验出止步。材料4鲁迅:中国人重实际,黜玄想。因此在中国难以形成全民族的宗教。儒家让人做好一个群众,基督教让人做好一个“我”。

5、中国人也重视过天,但是以天人之际(天人感性说)为视野。汉代用天来象征人事,如下雪代表瑞兆等。看似敬天,实把天当傀儡。中国经验理性vs.西方科学理性三、循环观念因为务实,会从周而复始的自然中(播种-收割)得出循环万物循环,朝代更替万事循环。这使得中国人更追求现在,安于现状,不思变革(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进步)。老子:天道反本复始荀子:天行有常无往不复,任何发展都会回归原点(不断认识自己、确认自己;所以中国人历史感深重)四、恒久意识路径依赖:竞争、尝试少了,不确定因素,躁动就少了(虽然和谐,但是创新就少了)传统观念一直流传传统中国人认为世界是恒久的、静定的、无需质疑的;认为改变是一种冒进和功利。所以“

6、袭故蹈常”,改革是很难的。(正面来看:非竞争、忍耐)五、乐天安土的生活情结乐天知名,不做非分之想,免受无妄之灾。自然农业使与外界联系较少,安于自己的小土地,不走出安土重迁的观念。费考通乡土中国:不流动、孤立、隔膜。以宗族为单位,不需创立新的社会关系。求稳定。对离乡背井的人怀有不好的想法,具有道德戒备。不事生产的人被称为浮脚、游手(无根的)。上编 中国文学传统的精神内涵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文学的表达中国人的一个性格特点:重视现世世界,漠视彼岸世界。这很大地影响到中国文学。吉川幸次郎(日本的汉学专家)认为中国人一般写的都是日常生活,非虚构的,这得以构成中国的文学传统。中国人从不将信仰建立在空

7、想之上,认为只有在现实中才有陶冶情操的美好之物。古代中国人常把自然看作和人同等的,而西方则认为人和自然可以区别开来。例如:比德现象歌德: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无法度越的壕堑。山尾郊一:中国人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得以安居,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美。中国人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所以中国诗人常常让自然景物自己呈现,自己演出。相比之下,西方人常把自然当做科学的对象,用以研究,当做体育的对象,用以征服。鲍尔·戴密微:西方之所以没有诞生山水画,是因为与东方对自然的态度截然不同。西方的山水画确实晚于宗教画、人物画出现。而中国的人物画则不行,中国人是很羞于观照自己的。一、自然与人生的契合传统中

8、国人强调人生变化和自然变化的同一性和相对性。材料5:通过人和自然的同一性,抒发情感材料6:自然的循环往复vs.人生的短暂 二、投入与移情把主观感情有意识地投入到无生命的自然物质。陆游春游 平生乐行役,不耐常闭户。今朝新雨霁,一笑整巾屦。青猿导幽蹊,春草伴微步。虽云尊酒薄,蔬果亦略具。辛夷发高枝,杨柳吹堕絮。行歌不知远,落日呼野渡。横林已栖鸦,浅水犹立鹭。归来意颇豪,古锦有新句。陆游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三、物我消泯的境界消除隔阂,直接联系人与自然。汉武帝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

9、声,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前4名写景,后2句写人,其间毫无过渡,读来却不会觉得不适美国汉学专家高友工、梅祖麟曾在书中提到中国人总是把秋风落叶与悲伤联系起来,而西方没有这一文化背景,则很难产生这种情绪。中国人还喜欢以第二人称来称物,把自然当作人来看:黄颖江上:待汝成荫系钓舟(用第二人称称呼柳树)甚至把物当作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王质山行即事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龚自珍:“此山不语望中原”陶渊明:“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材料7 西方人是很明显的物我二分 “距离说”第

10、二节 恒久的时间意识一、属人的时间追忆似水年华:人在时间上占的位置比在空间上的沉重。(伟大的小说是复调的,一眼看不到头) 所谓“永垂不朽”把自己时刻放在赴死的流程中。时间本来是客观的,但这样置于人之上便主观化了。“时间是表示物质连续运动的物理量”莱布尼茨“记忆对时间的意识”西方哲学喜欢谈死亡、生生灭灭,而这一主题在中国则主要体现在文学领域。时间、生命、死亡都是不可逆转的。中国人认为时间是带来死亡的,所以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实际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认识。韩愈秋怀诗:浮生虽多涂,趋死惟一轨。所以说中国古人喜欢写春夏秋冬的循环,但实际他们更认识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瑶光游何速,行愿去何迟。仰视云间星,忽若割

11、长帷。低头还自怜,盛年行已衰。依依恋明世,怆怆难久怀。”中国古代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悲剧感,有一种生命的虚无。二、对不同时间段的感觉早晨-中午:祥和傍晚-深夜:伤感、愁苦第三节 作为生命对应的季节观一、 来自风土环境的影响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节意识的发达,反映了时间和生命意识的强烈二、对季节的选择性咏叹以作为过渡期的春、秋为主万物皆春,“春”不仅是新的开始,也是美好事物新一轮流逝的开始“春女思,秋士悲”惜春,伤春,闺怨悲秋,哀婉、绝望的秋,生命垂死“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三、 生命的参照季节与人生都是要流逝的(浅;写的人比较少)季节的循环往复vs.人生一去不复返的悲哀“年年岁岁花

12、香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们对夏、冬的认识是凝固停滞的,写它的人很少。类书中,“岁时”部里多是写春秋。而在日本,春夏秋冬是被一概看待的。(日本文学中的“季语”)日本佛教徒遍照金刚来中国时编了部文镜秘府录,里面对四季的处理是相同的。所以,这的确是文学传统的不同。并且,古人写春秋一般是关照普遍的生活现象,而写夏冬往往寄予特殊的风土或特殊的节日,所以夏冬很难进入诗歌,且成功的作品较写春秋的少,没有深刻的人生感慨。寇准夏日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歇夏的传统礼记里写,仲夏君子应“处必掩身”,“养之长之,假以仁也”第四节 走不出的乡土一、独特的思乡情绪故乡是人生长的地

13、方,父母之邦,祖上之邦,亦是你将来的归宿,精神上的归宿。故乡进入人们的意识,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原型。 口音、习俗都是表象。人为何眷恋故乡:熟悉感、亲切感、历史感、延续感。相比外国人,中国人对故乡的感情尤为强烈。“每个中国人都会觉得他的根扎在家里”“他们最热切的期盼,最执着的追求就是重回故里,与祖先归葬在一起。”这种思乡情绪对于中国人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是种偏阴性的文化,“重母”。上古时思乡情怀已成为文学的主题,后来成为一个传统。材料第12条思乡分主题: 故乡的有意隔置,明明思念却强装冷漠 李频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描述美好的东西,仍不及故乡在古人眼里,所谓的理

14、想国、桃花源,都不如自己的故乡:王维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刘禹锡桃源行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纶掷饵信

15、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创造替代 故乡 贾岛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故乡之外,有了多好的享受,也抹不去对故乡的思念昭君出塞,她是功臣,是一个很伟大的女性,然而诗人写她往往不从这一角度,而是把她塑造成一个哭

16、哭啼啼的形象;而外国人则认为她脱离了深宫,在远方找到了自己的故乡,他们看不起一辈子不出家门的人。“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游作汉宫看”材料13而且从东汉至唐,女性的形象是很好的,“刚贞”“哲女”“清淳”,人们之所以把昭君写得哭哭啼啼,就是源于这种思乡传统,认为她离开了故乡,必然是伤痛的。李大钊:西方是动的文化(动物文化),而东方是静的文化(植物文化)不愿离开家乡。二、怀乡是文学发达的原因离别:游官;谪居(贬官);充军诸多不便,使远离故土更添悲情:交通不便;通讯不便,邮路不畅;无人身保障、生病三、怀乡情绪的低落失去心理依赖的孤独感马戴灞上秋居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

17、,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有些人天生是一种天涯孤旅的性格,并非是不怀乡,看似喜爱新的挑战,回头来看爱得更深沉。如李白。生活上的不方便汉乐府艳歌行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夫婿从门来,斜柯(倚)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四、怀乡文学的表达方式怀乡文学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身处异乡,怀念家乡尤其是:佳节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秋天 凋零的季节秋风萧萧愁煞

18、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曹丕艳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林语堂人生自然的节奏 郁达天故都的秋例外: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黄昏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19、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毛泽东“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月色 日本汉学家石川忠久:在东方月亮是人的朋友(“风光霁月”),而在西方则认为月亮是引人疯狂的东西。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和家人的聚合离散相联系,发展出以月写思乡的文学传统: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月亮的光可照遍大地,通过月亮似乎自己与家人联系在一起: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卢纶晚次鄂州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

20、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五节 一生出入在人间(中国人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建立在“人要死”(生命有极限)这样的基础之上。海德格尔:人生观就是人死观。我们对人生所有浪漫的幻想,所有意义的追寻都应建立在人生毫无意义,比灰色还灰的基础上。动物也会恐惧死亡,但它们不能预知死亡,并且对之能默然。而人不仅恐惧死亡,而且能预知死亡,并对死亡有大悲哀。人类不懈地追求以摆脱这种悲哀,因此形成各种人生观:一、建功立业的渴求左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

21、,再次立言”战国大争之世,尚力之世,东汉末年与战国相似。魏晋时,天下大乱,人口锐减,民不聊生,人们开始对生命、对死亡的思索,文学自觉,个人意识觉醒,于是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但有人提出名声的不朽也是虚无。(如:阮籍)不过也有人反思,这些人尽管是在否认“名”,但总是提“名”,说明“名”是横亘在他们心中的。所以人们认为与其去否定它,不如去追求它,并用它为自己服务。(中国人很务实)二、放达与享乐的选择建功立业是一种很实惠的选择,一些人认识到名利的虚妄,彻底否定它,于是选择放达与享乐。魏晋文人在这一点上很突出:那时没有科举,盛行名教,举孝廉选官,所以出现了大批伪孝子、伪君子,(如戴孝、苦节、愚忠)很多真正

22、的有识之士看透了这种现象,不甘如此,欲反抗这一状况,如:孔融,张翰。男子开始注重容貌。三、在独善与兼济中平衡幸福与人生活的意义是相联系的,与物质、精神都有关系,但它始终始终精神的满足。所以享乐主义在我国不太流行,相反禁欲主义较流行“养心在于寡欲”。但最主流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哲学,平淡而达观,做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闲人。三种具体情形:1. 身在官场,心处自然 王维:官场三打击,皇室之舞;李林甫打击张九龄;安史之乱。30岁太太去世,具后一生未娶,此后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田园山水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

23、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2. 外儒内道,随缘自适表面上一生宦海沉浮,但心中始终有自己的舒解之法。苏轼 林语堂称其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3 隐士最容易产生隐士的世代:乱世和太平盛世。分为时隐和身隐。陶渊明就属于身隐,身心俱隐,以隐为事。白居易归履道宅驿吏引藤舆,家童开竹扉。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眼下有衣食,耳边无是非。不论贫与富,饮水亦应肥。朱光潜:“以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情”。第六节 历史的叩问历史:对过去的反求构造。尽管我们不能脱离客观因素,但当你试图了解什么的时候,它会因你的了解而改变。“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发达的历史意识史官文化:从先秦思想家

24、就很注重以史为鉴。司马迁:“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章太炎:“国之历史久矣,其灭亡难矣。”龚自珍:“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可亡,史不可亡。”汪涌豪:“中国的历史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每一个士大夫都是潜在的史学家,因为他们的理想官职是翰林。他们常将自己的史学理想(写史、评史、论史)寄予诗词、曲、小说等中。如:李商隐且恰恰喜欢写出历史的怪诞之处,并表现出一种垂死、伤感的心态。余光中中西文学之比较:咏史诗(中国) 宗教诗(西方)我国有修史的传统史书不可信。而且修史是为了资治,具有危险性。所以中国文人不注重事实和人物的真实和材料收集,他们注重的是事实背后的一般道理和人生智慧。顾冰中国文

25、人的自然观:“历史不是一个合理展开的过程”历史结局是唯一的,但已经发生的历史并非是必然的。二、无情最恼人历史的虚妄性,历史的不足依持,历史带走一切这是中国古人最为强烈和深刻的认识。这与中国古人迫切想被写入历史的愿望有关。怀古诗:揭示历史荒芜更为感激人心咏史诗:揭示历史教训,以讽刺当今政治(顺向;逆向)怀古诗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人最喜欢写三国和六朝。写三国是为了歌颂贤臣仁相,写六朝是为了表达对当时繁华浪漫的向往以及一切烟消云散的悲哀(历史无情)。真正的诗人是“深于情而浅于理”的。他们认识到历史一去不复返与自然循环往复的对比,诗人的敏感让他们对

26、这种反差很清醒,而他们的脆弱让他们常为此伤感。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人类的功业如云如烟,唯有自然的月亮至清至洁。)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两首诗对象不同,但要传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吴越都很悲哀,时间带走了一切,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而更深一些,汪涌豪认为尽管荣耀会被时间带走,但一个连荣耀都不曾享受过的人,岂不是更没意义。(只有体会过真正的无意义才有资格谈无意义)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它关注的是这首曲仍被演唱与王朝不复的反差。历史是如此

27、荒诞,毫无逻辑。中国古人常常不是因为历史而垂泪,而是因为自己也终将成为历史而垂泪。咏史诗李商隐贾生 (顺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王安石贾生 (逆向)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第七节 此情可待成追忆一、缺乏对精神的关注,强调感情的现实性中国情诗不及西方多,西方男性追求荣誉是为了赢得女人芳心,中国男性则是为了光宗耀祖。中国男人以立业为主;中国女性地位低,男女之间难以志趣相投;中国人对爱情婚姻的态度比较实际,现实不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中国情感诗中很少有思想情感的挣扎,多为女性的服饰、体态,寄托男性的绮思,而女性的

28、所思所想不得而知。对外在的喜爱人性的价值低于物质的价值诗经中的女性则大都身心俱美,健康、主动而活跃。从楚辞开始,诗歌开始只关注女性外在。二、面对现世终结的情缘西方人相信人生不终结于死亡,因此感情也不终结于死亡,他们相信爱人能在天堂相遇。而中国人的现世传统让人相信人死了一了百了,对爱情也更为现实。中国文学不将女性理想化,也不崇拜爱人。三、用情的含蓄和表达的委婉直白: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主流:委婉善用谐音:梨离,莲连,藕偶;善用象征:杜牧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为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

29、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下编 中国文学传统的艺术体现第一节 整赡的诗型英文诗:读起来全齐,写起来不全齐,音节的一致文字的一致中文诗:听觉长度和视觉长度一致。律诗,长方形;绝句,扁长方形;回文诗,圆形;宝塔诗(一字七言诗),梯形;三五七言诗,矩尺形;杂体诗。古体诗?中国人对统一、均衡、秩序、对称美的喜爱。第二节 和谐的平仄骈文、箴、铭、诔等都讲究音韵的和谐这和汉语的特性相关外国汉学家说过“诗歌是翻译所遗漏的东西。”日本汉学家青术正说过:性格

30、谨重、木讷、内向的写律诗好;放荡不羁、叛逆的写古体诗好。第三节 工稳的对偶各国诗歌都如此,但这在别国不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修辞方法。并且,别国只能是意义上的对偶,而中国诗歌可以同时做到形式对偶(视觉和听觉)和意义对偶。(因为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英语日语是表音文字)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对偶是阴阳二元论思想的反映。中国人强调异种异质之物之并列,以达到一种对比,这才是对偶的本色;而日、英多是同种同

31、质的并列。且存在很多变体,显得并不刻板。(不总是天对地,日对月)1. 互文对2. 逆挽对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白古风·其一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第四节 参差的句法利用汉语孤立语的特性,表意空间大,句法规制弱,文字活性强。省略:1. 人称省略(省主语) 客观化,非个人性的抒情效果;个人体验人类共同感受,使得众人皆可参与。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后主思念故国,消除了人称、性别。西方人甚至会将此诗理解为相思情诗。“没了主谓的限制,提供了一个情景,任由读者移入”2. 时空省略:无需限制过去、现在、将来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给人一种超越时间的愁绪。时间历史短暂虚无,稍微维持人在无限时间前的尊严。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舝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3. 变换词性的句法词性的多元,使词的内涵大

33、大增加多面延展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春天被困长安城,目睹国家叛乱。岛城已被叛军占领,春天犹自茂盛昂然,草木不知人变,与睹者心情形成对立。4. 虚词省略 (实词位置变动自由)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实词间互相映射,增加了诗歌的内含。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错置 材料18(2)穿插:王维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无关联并置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

34、危石,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瞬间的感受,无意于纠缠是月色冷了青松,还是青松冷了月色。杜甫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如果类比和反衬都不是,就是无关联并置实词并列突出了物象的视觉性。意大利的马里内蒂,未来派诗人:“动词拘束了诗意表达”第五节 意象的类别中国诗不喜欢抽象论理,喜欢意象抒情。意象:包含主观情思的形象,意在唤起人的感情共鸣。意象组合分类:1. 从结构方式来看 并列:两意象彼此独立,对照并列,常为人与自然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比较“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日天” 转借:将本不属于事物的特

35、征赋予它2 从数量关系来看:单一意象;复合意象 中国诗多用单一意象:受限于文体;稳定、纯净;抛开具体所指,有原型感3. 从活动能力来看:静态意象;动态意象(二者可以转换,因为词性可以转换)“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动又静4. 从指称对象来看:特指意象;泛指意象 泛指意象更多写“花”,而不具体写是“菊花”还是“梅花”写“鸟”,而不具体写是“大雁”还是“鹰”因为中国人在写什么东西时总是象征、喻指着什么的5. 从感觉器官来看:听觉意象;视觉意象;触觉意象;联觉意象(通感)意象的组合、并置、叠加第六节 意象的营造1 抽象性和直观性西方强调抽象性,比如“你是我的自我”东方强调直观性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充满具体可感的意象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中国人直观、形象思维的体现2丰富性和凝练性直观形象丰富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