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容摘要随着中德两国不断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的中德人民开始了解对方的文化,饮食文化是人在们日常生活中饮食行为习惯和空间环境相互作用影响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本选题分四部分介绍了中德饮食文化各自的含义、特点及两者在不同方面的差异。第二章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八大菜系和养生的特点;德国饮食的地域性分布、饮食结构特点。第三章总结了中德饮食文化在饮食内容、烹饪方式、进餐方式和工具等方面的差异,还介绍了中国茶馆和德国咖啡馆的特色。第四章则罗列了两种饮食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饮食观念的不同、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第五章简单介绍了如今中德两国饮食
2、文化的交流状况。中德两国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希望本篇论文能够为中德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异研究略尽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尤其是语言学习者,了解中德饮食文化各自的特点和两者的具体差异,从而进行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关键词:中德 饮食文化 差异 InhaltsangabeStichworte:ErklrungIch versichere an Eides Statt durch unsere eigene Unterschrift, dass ich die vorliegende Arbeit selbstndig und ohne fremde Hilfe angefertigt und alle S
3、tellen, die wrtlich oder annhernd wrtlich aus Verffentlichungen entnommen sind, als solche kenntlich gemacht und mich auch keiner anderen als der angegebenen Literatur bedient haben. Diese Versicherung bezieht sich auf in der Arbeit gelieferte Zeichnungen, Skizzen, bildliche Darstellungen und dergle
4、ichen.声明我通过自己的签名保证:我的论文是独立完成的,无他人代笔;所有从出版物中逐字逐句的或内容的引用(包括图表等)均注明了出处;除了注明的文献之外,没有使用其他的文献。签名(Unterschrift)日期(Datum)目录1.引言6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61.2研究现状62.中德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82.1文化的定义82.2饮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92.3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92.4德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03.中德饮食文化的比较123.1饮食内容品种不同133.1.1中德酒文化比较133.1.1.1饮酒种类不同133.1.1.2饮酒习惯不同143.1.1.3酒文化不同143.2烹饪
5、手法的不同153.3进餐方式与工具的不同153.3.1进餐方式153.3.2进食工具163.5中国茶馆文化与德国咖啡馆文化164.中德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184.1饮食观念的不同184.1.1营养观念不同184.1.2节俭观念不同184.2气候环境差异194.2中德历史文化发展中的思想观念差异205.中德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16.结语22文献资料231.引言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表明了饮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多种多样的世界文化风俗中,饮食文化是每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和极具特色的方面,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国家文化的广泛传
6、播更能加深人们对该国的了解和印象,饮食文化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抢先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人们在了解一个国家的风俗文化时,更偏爱于它的饮食文化,通过介绍饮食文化,更能增加人们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热情。中德饮食各有千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的不断发展,中德两国加深交往,两国文化激情碰撞,燃起了跨文化交际的绚烂火花,同时也相互交流和融合。不同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现象中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中德饮食文化差异的探究,有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求同存异,了解德国文化特点,尊重不同根源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的开展。更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时的一些
7、错误和误解。饮食文化深深植根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之中,本选题将充分展现中德饮食文化各自的内涵和特点,介绍中德饮食在观念、餐桌礼仪和烹饪方式等方面的特征,对其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明确学习了解中德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1.2研究现状在饮食文化上,中德两国都有不少的研究者,并出现了许多相关著作。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仅有专门介绍中国饮食特色的著作,中国饮食文化还穿插在各类文学与艺术作品中。林乃燊先生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阐述了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渊源、在古代时期的演变发展、中国菜系的形成发展和各自的特点,还提到了与饮食文化密切相关的农业开发、生态变迁以及民族交流。杜莉、高海薇等多人共同完
8、成的筷子与叉子主要讲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各自的特点,中西方饮食文化遗产,中西饮食民俗和礼仪,比较了中西饮食科学和饮品文化。蔡澜先生的那些忘不了的人间美味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特色小吃,还记录了他在欧洲所尝所感。易中天先生的闲话中国人介绍了中国的餐桌文化,史料丰富,文字风趣却又发人深省。尔文戈夫曼的跨文化交际提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事如何进行情感、思想和信息的交流,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会涉及到的种种问题,还讲述了文化和交流之间的关系,对跨文化研究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蔡玳燕女士在餐桌上的德意志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德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以及地区差异、德国饮食文化与的德国民族性格间的关联,通过饮食文化来了解德
9、意志民族。桂乾元先生的德国风情介绍了德国人的日常饮食用餐、待客礼仪以及节日习俗。本选题通过对众多著作的研读分析,总结了中德两国饮食文化各自的内涵和特点,比如饮食历史的发展和饮食的地域性分布;也详尽地介绍了中德两国在饮食文化的饮食内容、饮食观念、进餐方式以及饮食习惯各方面的差异,并且多方面地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如两国地理位置的差异、思想文化背景的差异。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分,亦是民族性格和精神的缩影,本文旨在促进两国人民对彼此国家饮食文化的了解,消除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从而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交往。2.中德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1文化的定义对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10、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性,也反映了文化与个人、文化与社会、文化与国家的紧密联系。目前被学界大多数人公认的文化定义出自于被称为人类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的定义被奉为经典:“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曾小华,文化研究与文化定义,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页。除此之外,各类学科对于文化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尤其是人类学和社会学。最常见的便是把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文化哲学又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2.2饮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学
11、术界对于饮食文化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统一答案。何宏认为,“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物的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陈苏华认为,“饮食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在饮食生活中产生的饮食观念、行为、技术及其饮食产品的总和,是人类通过自然选择、约定俗成的与环境相适应的饮食生活方式。”蔡晓梅认为,“饮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人们围绕饮食所产生的系列行为和规范。它包括与饮食有关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 张述林、张帆、唐为亮
12、、邹程林、苏清委,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年4月,第1页。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深深地植根于每个民族的文化,它体现出了一个民族在其文明衍变发展的进程中的社会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德国饮食文化亦独具匠心,别树一帜。本章便是介绍中德饮食文化各自的特点。2.3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所谓的中国饮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杜莉、孙俊秀、高海薇, 筷子与叉子:中西饮食文化比较,2007年,第13页。“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表明中国古代人民对饮食的重视,也
13、正是这种对饮食的精益求精,使得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蒙昧时期的火堆孕育了最初的中国饮食文化萌芽,熟食的出现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旧时代。从一百五十万年前的元谋人遗址到七十万年前的北京人遗址,都有人类使用自然火进行“烧烤”的痕迹。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复合生产工具出现,生产力突破,古代中国人民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培植蔬菜;饲养家畜,进行渔猎。制陶业的出现使得烹调方式更新,增加了“炖”和“涮”。夏商周饮食文化初结硕果,人工培植的粮食蔬果种类不断丰富,水产养殖和捕捞业也很发达,调味品和发酵业相继问世。秦汉到唐宋时期,
14、耕作方式制度和灌溉方式更新换代,农业生产跃上新的台阶;全国统一后的长途贸易,汇集了岭南和天山南北的果蔬,则大大丰富了中国的饮食内容,在南宋时期南食、北食形成各自的体系;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步入成熟阶段,近代开始繁荣发展。中国饮食文化不论是食物原料种类、烹调加工方式,还是饮食器具和饮食文化著述,都可谓是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参见林乃燊,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中国菜肴有许多菜系流派之分,其中最耳熟能详的便是传统的八大菜系了,即最早在清朝初期形成的四大菜系:粤系、川系、鲁系和苏系(淮扬菜),以及后来分化产生的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的共同
15、特点便是它们都是在各个地域的内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形成的,而且它们的调味基调相同,千万个花样都是从清鲜或浓香演变出来的。粤菜用料广泛、选材严格,多用鲜活海鲜和野味,且配菜和点心丰富;做法以蒸煮居多,讲究原汁原味,口味清淡。川菜则重油重味,偏爱麻辣,这与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湿气重的气候特点密不可分。 鲁菜善烹海味,味道鲜咸,多用爆炒。苏菜的特点则是味兼南北,既有清香爽口,也有高热量高蛋白的浓香美馔。中国饮食文化讲究医食结合。几千年前古代中国人就提出“医食同源”“药膳同功”的说法,即将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原料做成供人食用的菜品,中国哲学在文化精神上重视天人合一、重视整体,因此中国人产生了食治养生的营养观
16、念与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强调食用养生与审美情趣欣赏的和谐统一,不仅要色香味形俱全,还要有利于身体健康。2.4德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所谓西方饮食文化,就是指西方人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杜莉、孙俊秀、高海薇, 筷子与叉子:中西饮食文化比较,2007年。德国饮食文化处处体现着德意志民族独特的性格特征,从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了解这个民族鲜明的性格特色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德国人理性务实的特点也映射在德国菜上,德国饮食不像中国饮食那样过分讲究排场,却也不失美观。提起德国美食,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便是啤酒和香肠。的确如此,这几乎是德国人日常生活的
17、标配食物,成为了德国美食的一大标志。德国香肠据说有一千五百多种,其中令人耳熟能详的有纽伦堡香肠、白肠、肝肠、咖喱肠和血肠等等,不论从做法还是味道,它们都风格各异。近五百年来,德国似乎已经成为纯正啤酒的代名词,在中国的超市内也随处可见来自德国的原汁原味的啤酒。德国境内约有一千三百多家啤酒厂,生产的啤酒种类甚至有五千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白啤酒,是由小麦芽和大麦芽混合酿制而成的,也称小麦啤酒;黑啤酒来自北威州,颜色同淡咖啡的棕色,口味甘醇,带些甜;清啤酒呈淡黄清冽,口味苦涩。除了香肠和啤酒外,大多数德国人的日常食物中还有他们:肉排、面包、土豆、酸菜、奶酪、,面条。德国人还喜欢喝咖啡、带气的矿泉水还
18、有葡萄酒。德意志是一个无肉不欢的民族,更确切地说,他们喜欢吃所有动物性的肉蛋奶食品。这与德国发达的畜牧业密不可分,中欧丰茂的林地资源恰恰为放养牲畜提供了天然良好的条件,这也是德国猪肉肉质极佳的重要因素。德国烹饪中较为有名的菜品,几乎都离不开一个肉字。比如烤猪肘、煎肉饼和酸菜牛肉。德国人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肉,德国人膳食蛋白质的来源中,约有三分之二来自肉蛋奶类。正餐的主菜绝大多数都是各类烹调的肉品,而其中占的比重最大的是猪肉,接下来是鸡肉和牛肉以及各类奶制品。在年人均90千克的肉类消费中,猪肉及其制品占到60千克。 参见蔡玳燕,餐桌上的德意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由此可见,德国人对猪肉的
19、偏爱。在德国,猪肉除了被做成世界闻名的香肠和火腿外,猪肘猪脚所做成的菜也是德国人百吃不厌的菜品,有油煎的,也有碳烤的。除此之外,德国人常吃的还有肉排,牛肉和猪肉都有。酸菜也是德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配菜,酸菜的爽口恰好能消解肉食带来的腻味。德国乳畜业发达,因此奶制品成为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角色,除了牛奶和酸奶,德国人十分钟情各类奶酪和奶油,奶油除了当做面包伴侣,许多甜点和菜肴中也有它的身影。德国的饮食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中国几千年都属于农耕文化,而德国却由于各地的地域文化多样性,属于农耕文化、森林文化、商贸文化、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体。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部沿海地区临北海和波罗
20、的海,土壤贫瘠,主要依靠草场发展畜牧业,且深受地中海沿岸的商贸文化影响。中西部则以山地为主,孕育了森林和高山牧场。东南部河谷地带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各地区农牧产品各不相同,因而使得德国东西南北部形成了差异明显的饮食文化。有人把鱼和海产称为北德的饮食文化;把小麦啤酒、白香肠和蛋面称为典型的南德饮食文化;把煎烤香肠和酒称为德国中西部的饮食文化;把咖喱香肠与史多伦圣诞蛋糕,称为德国东部的饮食文化。德国饮食烹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简单。法国菜以精致闻名,而德国菜却以实在大气博得众人喜爱。德国菜的简单,首先体现在烹调方式中包含了机械化生产,这也是因为德国食品工业十分发达,是世界一流水平。此外,
21、德国菜肴的烹饪手法也十分简易,容易操作,德国人善于“烤”,十道菜有九道都用烤,家家都必备烤箱。而对于蔬菜的处理,不是水煮蘸调料吃,就是与沙拉酱搅拌后生吃。中国菜喜欢在烹饪过程中加入大量的调味品,以达到想要的味道。而德国菜则是更多的原汁原味,调味料大多是在菜品做好后,根据食用者个人喜好来调剂。当代德国饮食文化还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餐馆在德国随处可见,如中国的川菜馆、日本的居酒屋还有土耳其小吃,希腊风味餐厅,没有你吃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它们早已融入德国人的日常生活,比如意大利的披萨,中国的米饭,日本的拉面。而德国本土的饮食也博采众长,吸收了不同饮食文化的特色,使其更加符合德国人的口味
22、。3.中德饮食文化的比较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本,是农业大国,种植技术遥遥领先,烹饪方式也丰富多样;而德国处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烹饪方式较为单一。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差异,自然造成了两种饮食文化的明显差异。3.1饮食内容品种不同中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发达,主要食物多为蔬菜水果,以肉类为辅;而传统饮品则是茶和白酒居多。中国人不光用粮食制作食品,还利用粮食来酿造酒产品。中国还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据考已有几千年,有人说上古神农氏时已有饮茶的习惯,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我国大江南北有许多茶叶的原产地,他们价格有高低,味道也不尽相同,能满足各类阶层和
23、不同口味人群的需求。茶既能消暑解渴,又能提神醒脑,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饮品。德国人的饮食则是以动物为主,植物为辅,而饮品多是咖啡,葡萄酒和啤酒。这与德国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有关。本节着重于介绍中德两国在饮酒文化上的不同。3.1.1中德酒文化比较3.1.1.1饮酒种类不同中国人平时喝的酒,大多是酿造的谷物酒。中国酿酒历史悠久。中国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且是中国独创,与啤酒和葡萄酒共称世界三大古酒。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而现在中国人更常饮用的是白酒,据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
24、露。”酒渗透于中华五千年灿烂光辉的文化当中,在古代诗词歌赋典籍中,我们也时常看见酒的身影,酒中八仙、曲水流觞都与酒有关。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对酒爱不释手,借酒来抒发自己的感想。酒既能解千愁,还能激发灵感,比如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有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从酒的命名当中也可见人们对它的赞美和喜爱溢于言表:液、春、津、酩、醇、霞、曲。北方人大多爱饮中高度的白酒,而南方人则喜欢喝中低度的黄酒。德国人平时大都喝啤酒,此外还有各类水果酿造加工的酒,比如葡萄酒。德国人对葡萄酒与啤酒的差别有一种说法:葡萄酒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而啤酒则是气魄豪迈的象征。中德两种文化对酒类的认定也
25、不尽相同。中国人认为,只要是含有酒精度的饮品,都划分进入了酒类,比如黄酒、米酒、啤酒以及较低浓度的葡萄酒都是酒。而在德国人严重,酒精度低于15度的水果酒和葡萄酒,都只能视为饮料酒,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饮品。德国人认为酒精度在37.5%以上,才能算是烈性酒,比如利口酒,伏特加还有威士忌。德国人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桌上时常摆有无酒精啤酒、普通啤酒还要葡萄酒,这都是人们习以为常的。 3.1.1.2饮酒习惯不同德国人喝酒十分讲究。对于餐前、用餐时和餐后所饮用的酒,都有严格精细的划分,不同的时候会喝不一样的酒,而且喝酒的次序也有一定的规矩。德国人喝酒,还讲究酒和菜品的匹配。若是吃一些调味较重的肉类菜肴,则要
26、喝浓郁的酒;若是吃较为清淡爽口的菜肴,也需要味淡色浅的酒与之相配。而在中国,似乎没有什么约定俗成的规矩,人们对佐餐酒并不讲究。中国人喝酒大多伴随着聚会和宴席,很少有单独喝酒。而德国人想喝酒的话,还可以去各类酒馆、酒吧还有啤酒花园,并不拘泥在餐桌上。3.1.1.3酒文化不同与中国酒文化一样源远流长的是中国酒桌文化,中国人请客喝酒,喝的往往是感情,而并非享受喝酒的感觉。俗话说“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由此可见,中国人眼中的饮酒象征了一种感情,可以视为人们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的桥梁,酒喝开了,话也就说开了。中国酒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劝酒行为了。在宴席上,为表对对方的关怀和自己的诚意,人们都会劝
27、劝酒,倘若不喝,就是不给对方面子,自己也会显得很没面子,容易破坏双方的感情。中国人喝酒往往不是单纯的喝酒,一般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逢年过节喝酒是为庆祝节日,表达自己的欢愉之情;有时喝酒是为了给自己壮壮胆,借着酒劲提起勇气说些心里话;更多的则是为了工作应酬和沟通感情。中国人的酒桌文化,也涉及了中国的面子文化、等级文化还有关系文化。德国人的酒文化则比较纯洁,他们喝酒是为自己的情绪而喝,也只为自己而醉,自斟自酌,投入而又忘情地品味着酒杯中的酒,不必顾忌他人。当然也不存在劝酒的行为,如同品味美食一般,德国人享受的是饮酒的过程。德国人喝葡萄酒,则会先细细品鉴它的颜色、香气,然后入口品味,偏爱浅斟慢酌。
28、3.2烹饪手法的不同烹饪是膳食的艺术,是一种复杂而有规律的将食材转化为食物的加工过程。是对食材加工处理,使食物更可口,更好看,更好闻的处理方式与方法。中国烹饪历史悠久,中国人对吃的研究和讲究,是其他国家难以媲美的,这种说法毫不夸张。中国人认为烹饪就是一种艺术创造。中国传统的烹饪方式大概有以下这么多种:炒、煎、炸、爆、馏、蒸、炖、熏、烧、烩、扒、涮、烤、卤、腌、焖。而德国的烹饪方式则花样简单,主要是炸、煎、烤、煮。他们讲究原汁原味,并不会对食物做过多的加工和处理,以营养为重,并不会刻意追求食物口感。中国饮食讲究“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在菜肴的形式和味道上都讲究和谐统一。而德国菜则是分离的,即使是
29、一盘主菜,其中的食物只是放在一起,但味道没有融合。3.3进餐方式与工具的不同3.3.1进餐方式中国人的进餐方式基本是共餐制。大家围圆桌而坐,共同享用桌上的饭菜,席间气氛热烈,有说有笑,相互敬酒和夹菜,形成一股融洽和谐的氛围。围桌共餐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象征。但是这种合餐制也有不足之处,人们往往受礼仪的约束,吃不到距离自己较远的食物,难以完全按照个人意愿选择食物,而且吃的快慢和多少也要顾及旁人,缺乏独立性和选择性。有些场合还会出现劝酒和逼酒这些违背个人意愿的事情。德国人的进餐方式大多是分餐制,即一人一份,分餐而食。这也是受西方强调个体思想的影响。人们围坐在长桌周围,一人一套餐具和一套菜品,各吃
30、各的,互不干涉和影响,吃多少和怎么吃,有完全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十分自由,不必勉强自己。调味品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添加,牛排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选择几分熟。德国人的宴席更加讲究礼仪和规程,但有时难免显得一丝冷清和拘谨。3.3.2进食工具筷子是中国餐具的代名词,是中华饮食文化的象征之一。筷子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筷子。筷子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它与匙同用,人们用匙来食用羹汤,用箸来夹食饭菜。后来,筷子的用途逐渐扩大,可以“一统餐桌”,用一双筷子就可以吃完一顿饭,这也是因为用筷子吃饭事半功倍。筷子也具有其象征意义,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
31、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德国人吃饭基本用刀和叉,它们共同承担了进餐的功能,这也是西方历史悠久的用餐工具。一手握刀,一手执叉,用刀来切割食物,用叉将食物送入口中,这已是德国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一顿较为正式的餐还需要用到多副刀叉。正餐的进食过程中通常是一道菜用一副刀叉,主菜用一副刀叉,吃甜点、沙拉还有鱼虾类都有特定的刀叉。德国人对刀叉的分类十分精细,各司其职,比如抹黄油的刀、面包刀、龙虾叉、生蚝叉等。饮酒也分红葡萄酒杯、白葡萄酒杯、鸡尾酒杯和香槟酒杯等。 参见杜莉、孙俊秀、高海薇, 筷子与叉子:中西饮食文化比较,2007年。3.5中国茶馆文化与德国咖啡馆文化茶与咖啡都是世界
32、上最著名的饮料。茶的历史早于咖啡,但咖啡对于西方世界的深远影响,并不比茶对东方人的影响要少。咖啡是德国人的日常饮品,不仅三餐有咖啡,工作或消遣时,咖啡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德国人来说,咖啡不仅仅是开胃助食、美容皮肤、提神醒脑和消除疲劳的饮品,更是艺术创作灵感迸发的源泉,也是浪漫情调的所在。咖啡馆是一个既高雅又实惠的消费场所,历史上许多追求时尚热爱文化而又囊中羞涩的各种文人墨客,都对咖啡馆青睐有加。有人曾这样评价,“咖啡是欧洲历史发展的催化剂,而咖啡馆则是欧洲文化的培养皿、欧洲美术的调色桶、欧洲革命的策划地、欧洲生活的万花筒、欧洲风情的博览馆。”, 郑万春,咖啡的历史,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咖
33、啡馆文化对欧洲的巨大影响可见一斑。德国的咖啡馆文化是欧洲传统咖啡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咖啡能够在德国,乃至在欧洲普及,咖啡馆的传播与推动是功不可没的。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咖啡馆遍布了德国的大街小巷,不论在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僻静的小乡村,都屹立着咖啡馆的身影。咖啡馆是德国人平日里休闲的好去处,在咖啡馆里读书看报,与朋友小聚聊天,是德国人的习惯。回顾德国和欧洲的咖啡馆文化历史,就会发现,它深深烙印在了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方式以及行事风格之中。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时代,恰好是咖啡在欧洲风靡流行的时期,而经营咖啡馆的人也将新思潮带入了咖啡馆,有些文化的读书人和公众们在这里产生良好互动,并且自由发表言论,
34、知识分子在这里宣传自己的思想和著作,而普通民众的想法也得到了倾听。茶馆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茶馆里蕴含了浓郁的中国特色风情,若想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一定要去茶馆小坐一下。茶馆是中国普通老百姓谈天说地,休闲交际的好去处。许多茶馆都挂着这样一幅对联,“忙里偷闲,吃碗茶去;苦中作乐,拿杆烟来”,茶馆轻松舒适的环境,的确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地方。平日里疲于奔波的工作一族,有幸在茶馆齐聚一堂,或品茶论道,或下棋打牌,又或是听场戏剧,最大限度的放松自己,短暂的忘记生活中的烦恼和不悦。茶馆亦是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缩影。茶馆里聚集了三教九流、七十二行形形色色的人物,每天都上演着极富生活气息的戏剧。老舍的作品
35、茶馆,通过对几个典型人物喜怒哀乐和茶馆兴衰更替的描写和刻画,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时代的兴衰变迁。入木三分的揭示和批判了封建清末、民国军阀混战、抗争后国民党统治三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风貌。当代中国茶馆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人前往茶馆的目的是联络感情的聚会聊天或是商务会谈,而非单纯的放松找乐子。茶馆提供的服务也日益丰富,比如电脑上网。如今,中国的茶馆文化和德国的咖啡馆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中国的街头,出现越来越多的外国咖啡连锁店,它们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去处,体验一下西方生活方式,其中也有追求时尚、体验小资情趣的心理。而中国的茶,由于其养生和医疗功效,近些年来风靡德国,茶文化漂洋过海
36、,来到了欧洲大陆。4.中德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4.1饮食观念的不同4.1.1营养观念不同中国人吃饭,首要考虑的便是食物的样貌和气味,比起食物的营养健康度,更在意食物的美味。倘若食物显得清淡无味,我们便觉得这道菜不好吃,即使它十分有营养,但却提不起中国人的胃口。中国传统饮食观念中,以素为主,以肉为辅,但是有许多菜肴短则需要几分钟的爆炒油煎,长则需要几小时的炖煮,这使食材的营养成分流失,而且在加热过程中喜欢多样且富有层次的调味,重油重盐,并非健康饮食。受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强调整体的精神思想影响,中国饮食更注重色、香、味、形、器与养的协调之美,不光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其心理需求、当然,
37、中国饮食也有一些药膳,但并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只有一些注重调理身体的人会特意讲究。德国饮食文化是西方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受西方哲学影响,德国人形成了合理均衡的营养观念,强调人体对各类营养成分恰到好处的摄入,如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脂肪。而且德国人更喜欢原汁原味,烹饪时偏爱突出食物原材料本身的味道,不像中国人格外的喜爱享受美食,营养才是德国人在饮食上的最高标准,即便一些食物毫无美味可言,但只要营养,德国人仍会吃,比如生吃一些蔬菜。因此吃惯了中国菜的我们到了德国,很难适应他们千篇一律的单调口味。4.1.2节俭观念不同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提到过,面子是中国人的宝贝,面子几乎主宰着中国人的一切
38、,人际关系要靠面子来处理和维系;社会生活,也靠面子来决定和操作。 在请客吃饭上,自然也离不开面子。中国人请客十分讲究,好讲排场,喜欢声势浩大,因此宴请所准备的酒菜一定是丰盛的,大鱼大肉,不光数量多,质量也需是上乘的。这样做,既显示了自己的热情好客,又挣回了面子。但宴客时所准备的饭菜,往往是远远超过食客的食量的,也因此造成了铺张浪费。但这种行为在近年来受到国家“光盘行动”的影响后,已经好转许多,现在中国人在讲究排场的同时,也十分注意节俭。德国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只将请客看作是一种普通的礼节,饭菜只是出于礼貌的一种形式,菜肴内容简便,数量也恰到好处,能填饱肚子即可,这并不代表主人对客人的重视程度。不
39、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十分重视宴请过程中的礼节。中国人送礼也像请客,讲究排场。送礼对象与送礼者的亲密程度和重要程度直接决定了礼物的价值。而礼物的价值往往是由金钱来衡量的。而德国人送礼物,仿佛更符合一句“礼轻情意重”,他们认为送礼物是为了传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并不计较其价格。在日常生活中,德国人送礼十分普遍,参加亲朋好友的聚会时,常常备着一束花,一本书,一盒巧克力,或是自己手工制作的饼干和小摆件。4.2气候环境差异影响中德两国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原因,便是两国的气候环境相差甚大。气候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自丰富的饮食文化。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疆域辽阔,自古以来就
40、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温带大陆性、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农业生产条件极好,十分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这也是中国人喜食米面、以素食为主的原因了。但各地水土风貌各不相同,也就印证了那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成了如今的中国八大菜系。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地形变化多端,大部分地区为山林。既有连绵起伏的山脉,也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既有星罗棋布的湖泊,也有葱葱郁郁的原始森林。德国乳畜业发达,因此德国人民偏爱肉食以及蛋奶类食物。德国平原土地面积狭小,土质贫瘠,农业生产条件差,因而德国的蔬菜瓜果种植品种较少,一般是土豆、胡萝卜等。德国北部拥有漫长
41、而曲折的海岸线,有许多天然良港,利于发展海上贸易和水产生产。4.2中德历史文化发展中的思想观念差异东方和西方,看似是一个地理问题,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讲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深受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等人文地理环境影响而造成的。中国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国大地,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是东方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属于大河流域文明,也是最古老的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具有浓厚的封闭性和整体性,再加上地理环境的天然阻断,在此基础上孕育的中国文化也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使得古代中国人开始探求人的内心和主观世界,继而使中国文化染上了浓厚的伦
42、理道德性。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内倾性农耕文化。而德国文化,是典型的欧美文化代表,即西方文化。它属于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海洋文明。德国的北部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拥有众多天然优良港湾,适宜发展海洋运输和海上贸易,由此发展了最早的商品经济,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开放性、竞争性和自主性。欧洲人在向外开拓的征程上,也开始了他们探求外部世界的旅程。中德两国文化最明显的差异便是价值观念了。德国人马勒茨在他的跨文化交际中提到:“西方的基本价值观念受到四种文化遗产的影响,即希腊的思想、罗马的法的观念、日耳曼的社会观念以及基督教的信仰。这些基本价值观念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发展成为现代的具有科学性的价值观
43、念”。德国文化所代表的的西方文化最有别于中国代表的东方文化之处就在于强调个性,重视个体。其次,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上。中国人讲究求同原则,强调事物的整体性;而德国人重视分析,强调个体思维,尊重个人权利。中国人的感情更加含蓄内敛,而德国人则感情张扬外露。也有学者将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归纳为:感情思维与利益性思维的差异;整体性思维与局部性思维的差异。冯骥才曾以菜肴烹饪作比,十分精准:“你们就像你们的菜,这是鸡,这是炸马铃薯条,这是柠檬,全部分开摆,由你选着吃;我们就像我们的菜,都切碎了,拌在一起炒,还嫌黏不到一块儿,再勾上些团粉,这样味儿才出来。”这段话恰到好处的体现了东西方文化
44、最大的差异,就像德国人喜欢独居,而中国人则偏爱热热闹闹的群居。5.中德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和德国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两国饮食文化间的交流却从未止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这种交往日益频繁和壮大。两国的经贸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许多中国人走出国门,来到德国打拼,开设了中国餐馆,让更多的德国人品尝中国美食,了解中国文化。在德国,不止是亚洲超市,即便是普通的超市,你也看得到中国的大白菜、茄子、豆芽,还有酱油、白醋和香辛料。德国许多家庭也开始学做中国风味的菜肴,开始使用中国特色的筷子吃饭,不过由于口味差异,许多德国人还吃不惯地道的中国菜,而是吃经过改良的,更加符合德国人口味的菜肴。虽然在中国开设的德国传统餐厅的数量不如中国人在德国开的中餐厅那么庞大,但在许多大城市,都吃得上地道的德国菜,餐厅的内设风格和细致周到的服务,都与德国本土的餐厅无异。大部分德国餐厅并非德国人所开,而是那些曾经在德国生活过的中国人开设的,他们将德国的饮食文化带回了祖国。这些德国餐厅以肉类食物为主,比如猪肘和香肠等。6.结语饮食文化是每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慢慢积淀和发展的一种民族社会文化,它对于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大意义。饮食文化亦是民族性格和精神文化的写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分析及竞争策略与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化妆盒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剃刀安全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创可贴行业运行状况及营销模式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减速带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冷饮机市场调研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冷藏柜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欲与珠峰试比高》教学设计
- 《爱清洁 讲卫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长春版
- 2025年育婴师考试资源利用方案试题及答案
- 招标投标法培训课件
- GLB-2防孤岛保护装置试验报告
- 中铁员工内退管理办法
- 皮肤科玫瑰痤疮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学习培训课件
- 高考日语复习:日语形容词用法专项课件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述(课件)
- 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程
- 2023年国家药监局直属单位公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JGT116-2012 聚碳酸酯(PC)中空板
- 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 公司差旅费报销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