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_第1页
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_第2页
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_第3页
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_第4页
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引言2一、散文中展现的理想化的湘西世界2(一)山水秀美奇绝,景致如诗如画2(二)人性美、人情美2二、湘西世界3三 作者深沉的忧思4四、沈从文散文区域特色的文化土壤4(一)自然风光、湘西人与楚文化5(二)独特的历史与特殊的文化5参考文献7摘要 沈从文的散文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关于湘西神奇瑰丽的长卷。在这一长卷中,作者一方面延续了其小说创作中构建的那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另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现实中真实的湘西世界,其中既渗透着作者对湘西复杂人生形态的关照,又表现了其对湘西命运的深刻思考。关键词:沈从文 散文 湘西Abstract:Shen cong-wen's pros

2、e for readers opened a picture of the xiangxi magical hand.painting magnificent. In this scroll, the authors on one hand lasted the novels of constructing the idealized xiangxi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to the reader a reality real xiangxi world, which is the reflection in the form of complex life in

3、 car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ate of the western hunan deep reflection.Key words: in shen congwen's prose引言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文学创作中,沈从文可以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个,他远离社会矛盾的中心,始终坚守着“湘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神性的土地,抒写着自己这个“乡下人”对故乡、对人性的某种朦胧感受和认识。湘行散记与湘西分别写于 1934 年和 1938 年。前者是作者离家后第一次返乡探视母病,将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致夫人张兆和的信札,后来将这些书信略作整理

4、加工而成;后者则是作者于抗日战争期间,出于廓清湘西是“匪区”的谬传,向外来者介绍“诗意的湘西,富裕的湘西,而且也是生气勃勃的湘西抗战中的湘西”(萧乾语)的需要,以其第二次返乡旅行作为视角,结合 20 年前其在沅水流域传奇式的生活经历所作的散文,文集将报告与评说相结合,既兼有地方志、乡土史、调查报告的特点,又是思想性、艺术性很高的散文。湘行散记、湘西与作者的小说一样,一如既往地表现人性与人情的美,绘制着湘西世界独特的风景风情画,但更重要的是向读者展示了现实中真实的湘西世界。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作者表现出深沉的忧思,他将整个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浓缩为心灵的歌哭与哀欢。一、散文中展现的理想化的湘

5、西世界在湘行散记、湘西中,作者延续了边城、长河等小说创作中构建的那个理想的“湘西”世界,为我们绘制了湘西世界独特的风景风情画,表现了人性与人情的美。(一)山水秀美奇绝,景致如诗如画沈从文对湘西土地魂牵梦绕的热爱,使沿途的山水景致在作者眼中无不美妙至极。“两岸皆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种奇迹的,却是两岸高处去水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鸭窠围的夜)沈从文以诗意的笔触,饱蘸浓郁的感情色彩,把自己对故乡的热爱通过山水的描写而尽情展露。有时他还以议论笔法来帮助自己言说景色之美,笔端充满着对故乡的热爱。在桃源

6、与沅州中,他写到:“那种一丛丛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种小小回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若没有这种地方,屈原便再疯一点,据我想来他文章也未必写的美丽。”作者笔下的山水美轮美奂,超尘脱俗,是他心中情感的表示,在他心中,那个理想的“湘西”世界,就是山美水美的。(二)人性美、人情美沈从文所创作的“湘西”世界里,不单单是自然景色美轮美奂,更重要的是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他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湘西”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引起读者的无限憧憬和向往。在湘行散记、湘西中,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年版。25-28沈从文笔下的男男女女,诚实

7、、善良、毫不虚伪,敢爱、敢恨、敢追求自己所希望的。他们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向上的生命力。他们活得热烈,活得有生气。他们摆脱了金钱、权势的熏染,较多地保留了人的自然本性。他们的生存是“优美、健康、自然”的,是合乎人性的,体现着生命的本质。在湘行散记、湘西中,沈从文以健康活泼的笔调书写湘西人的人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者笔下的湘西人物画卷也独具风貌。水手、商人、妓女、兵士、船夫、寡妇、青年学生王明文:牧歌情调里的沉默与忧思沈从文湘行散记解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65-71 在作者笔下无不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他们纯朴、正直、忠诚、执着、刚强、乐观,而富有生命力。水手牛保与吊

8、脚楼妓女的爱情,诚挚热烈,一往情深。当他得了四只苹果,便不顾忌等开船的水手们的百般咒骂,飞奔而去,把它们献给吊脚楼里那个钟情于他的女人。分手时他们彼此相约,不许胡来,回头再见,于是便开始了长长的思念等待;8 岁时就用石块打死人的虎雏,“船上他一切在行,篙桨皆能使用,做事时灵便敏捷”“,一见别人做事,就赶快帮忙去做”;还有“打家劫舍捉肥羊”后来被五个军官设计捉到后而机智投井的煤矿工人他们或慷慨仗义,或负气任侠,或机智从容,浸染了浓重的楚人游侠尚气的气质。沈从文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远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

9、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他的两本散文集中,作者从这些鲜活的生命与爱的疯狂追求中间,进行着爱欲即为生命,生命契合自然的人性的哲理思考。作者把这些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关照,发掘其古朴而纯真的人性美。二、理想化、现实话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散文力图全面地展示湘西的风貌,是湘西的历史与现状的反映。湘西的山川景物,风俗民情,地理物产,人事现状,历史事变,各色人等,无不在他的笔下得以展现。因此,沈从文说自己的这些散文是“沅水流域的杂记”。在许多人心目中,湘西是个交织着神秘与恐怖,野蛮与优美的地方,沈从文创作这两个集子,也意在消除一般人对于湘西的神秘

10、与恐怖,为去湘西的旅游者减少不必要的忧虑,“补充他一些不可免的好奇心,以及给他一点来到湘西为安全和快乐所需要的常识”。为此,他本着一种客观的态度描绘湘西,反映湘西。在湘行散记、湘西中,作者记录了二十余年来,在湘西的土地上发生的重大社会事变。湘西虽然偏僻荒蛮,但早已不是人们想象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了。特别是近代以来军阀的混战割据,使湘西经历了血雨腥风。张波:美在于生命湘行散记湘西 评论,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17-22桃源城门上的斑斑血迹,凤凰两位朋友的坟墓,以及有关当事人的牺牲始末的叙述是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实行反革命大屠杀的历史见证。这场大屠杀造成的政治恐怖,一

11、直延续到 30 年代。沅陵的人、沅水上游几个县分分别叙述了官、兵、匪在这片土地上的横行。官府的强行抓丁,逼得乡下人上山为匪,使沅陵几乎成了“女儿国”;合掌州一夜的枪声,是土匪团长带人抢夺民女做压寨夫人;怀化镇山头上一列堡垒型的富丽堂皇的房子,是那个“由地主而团绅,由团绅而做大王,由大王升充军长”的陈大章,“用人血做成的”。但这个杀人的地方军阀又被另一个军阀暗杀,收刮聚敛的“三百五十条金子”和“几个美丽的姨太太”旋即烟消云散,不知下落。这种变异不定的政治局势和此起彼伏如轮转的地方军阀势力的兴衰更迭,使湘西下层人民必然陷入悲惨的人生境地。湘行散记、湘西不仅真实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经济上受到的残酷压榨

12、,及其在贫困和死亡线上的凄惨挣扎,还进一步揭示出他们在封建专制下遭受的精神摧残。湘西·凤凰记叙了放蛊、行巫、落洞少女三种怪异的人生现象:蛊婆“年老而穷,怨愤郁结”,以至产生“隐性疯狂”,自觉有致人于死的魔力,以放蛊这种报复形式排泄感情;巫婆在凤凰与别处不同,行巫不是故意装神弄鬼,引人迷信的谋生手段。这里的巫婆往往是“平时为人极老实忠厚,沉默寡言,常忽然发病卧床不起,如有神附体,清醒后对病中作为毫无所知“;落洞少女”则发生在青年女子中间,自以为被洞神爱恋,在“人神恋与自我恋情形中消耗其生命,终于衰老死去。”这三种现象都是人的精神在极度压抑下的变态发展,以致人神错综的产物。封建专制的观念

13、与秩序,完全剥夺了妇女的爱情与婚姻自由。蛊婆、巫婆和落洞少女,正是封建专制导演的人生悲剧,妇女成为必然的牺牲品。尤其是落洞少女,或因早熟,或因晚婚,精神上所受的压抑更大。结果只能从虚幻的人神爱恋中获得满足,从而揭示出封建专制的违情悖理。沈从文在湘西现实关系的直接再现中完成描写,为人们打开了观察与认识湘西的现实主义窗口。沿着作者指示的路径,湘西的山川景物、民情民俗、地理物产、人事现状、历史事变、原始遗迹,便连续不断地闪现出来,交织成令人目不暇接的五彩织锦。湘行散记、湘西不仅抖开了一幅长长的山川景物的连轴画卷常德河面上形态与性格各异的船只,沅州的美兰香草,鸭窠围的吊脚楼奇观,沅陵的轻烟细雨宋西顺:

14、艰难的超越沈从文早期散文散论,河南大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34-42作者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画出湘西山光水色的神韵,确实“满眼是诗”;而且作者还详尽地介绍了湘西各地的物产:地面上的满山的药材,源源不断的桐油、白蜡、干果,都是大宗的出口商品;地下埋藏着各种矿藏。作者娓娓叙出,如数家珍,令人眼花缭乱。然而,湘行散记、湘西既非纯然的山水诗,也非地方的物产志,在这里,与山川秀丽对应的是社会现实的黑暗腐败,物产丰饶与人民的悲惨命运恰成对比。三 作者深沉的忧思沈从文凭借着他对湘西世界的了解和感情,顺着沅水、辰水来建构他的神话,表达了他对自然和谐的迷恋。他那么迷恋他的湘西,湘西甚至可以说是他的整个精

15、神家园。他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他企图通过对湘西理想生命形式的抒写来建造自己的希腊小庙。湘西生活所代表的是“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边城可以说把这一理想推向了极致:那和谐宁静的纯朴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形式,朴素而执着的民族性格,再加上风土民情的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共同构建了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神土。而人物翠翠那宁静、朴实、纯净、忠贞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理想中的典型的湘西人生形式。然而重回故土后所见所闻的湘西,让作者感到忧虑,他的理想的家园正在一天天的沦落。透过沈从文的散文,我们看到的是一

16、个真实的湘西,一个让作者深深忧虑的湘西。立足现实,思索未来,沈从文站在一个广阔的时间空间里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他的散文着力暴露湘西在近代社会变动中的黑暗堕落,其目的不只在引起人们一般的厌恶憎恨,而是希望人们从深处明白湘西的问题。他写湘西下层人民悲惨的人生命运,也不欲猎取对湘西人民廉价的“同情”,而是贴近这人生,真正认识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现实。湘西人之所以历代遭受外来统治者的奴役、压迫和屠杀,其根源就在于湘西的落后,在于湘西人的愚昧无知。更使他感到悲哀和忧郁的是湘西人又有那么一种弱点“负气”与“自弃”。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沈从文觉得有必要有责任改变湘西的现状。陈德锦:中国现代乡土散文史论M北京:中

17、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7 在湘行散记、湘西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愿望:让外面的人了解湘西,认识湘西;让湘西人认识自己民族的弱点,从而发奋图强,以求长存。他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他说:“当我拿笔写到这地方的种种时,心情实在很激动,很痛苦。觉得故乡山川风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并富于热忱与艺术爱美心,地下蕴聚又是如此丰富,实寄无限希望与未来。”周哓明多源与多化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4他知道湘西民族的潜力,而这力量可以成就一切伟业。通过沈从文的散文,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心中理想的湘西世界的影子,更可以身临其境般感受真实的湘西;不仅可以领

18、略湘西的山水画卷,人物长廊,民俗风情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264 还可以直接触摸作者的灵魂和情思。正是因为这些散文中间融入了作者心灵的歌哭与哀欢,我们才能随同作者一起感受理想与现实的湘西。理想的湘西世界固然令人憧憬向往,然而现实的湘西让深深爱着她的湘西才子感到凄凉,那个他精心构造的美丽的湘西世界已成海市蜃楼,再也不复存在了。四、沈从文散文区域特色的文化土壤生命哲学是贯穿沈从文散文的一条红线,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实质是着眼于人的解放以及民族文化的重造。沈从文散文表现出来的浓烈的生命意识,使他的散文也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他的散文的生命意识与艺术个

19、性又是牢牢地扎根于湘西文化土壤之上的。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水.启发了他的灵感.孕育着他的情感;湘西人雄健、强盛的生命力,具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楚文化更滋润了他对生命的认识;湘西独特的历史与特殊的文化增添了他感情的沉淀与厚重感,也使他更加珍借生命、热爱生命,并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须悟。(一)自然风光、湘西人与楚文化湘西是个山青水秀、风景清幽的地方,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启迪着他的灵性,孕育着他的倩感,肉冶着他的生命。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常到大自然中去,读社会、人生、自然这本大书,“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干世界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沈从文还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

20、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说是在水边的,我体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和我的生命下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水,在沈从文的心目中.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它更是一种生命的象征,它天然清澈,透亮洁静,动静相兼,刚柔并举,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正是这种“水性”给沈从文以生命的滋润。湘西人身上组藏着的原生的生命意识使沈从文似乎窥探到了某种人生的奥妙。在怀化,商会会长年纪极轻的女儿病死后,一个本街卖豆腐的年青汉子,将尸体从坟墓中挖出,背到山洞里睡了三天三夜,到后来被发现,捉去正法,那汉子只是自言自语地说:“美得很,美得很”,微笑着从容

21、而死;山大王种种杀人放火的犯罪纪录,使作者“从他那种爽直说明中了解那些行为背后所隐伏的生命意识”;怀化一家烟馆门前,一个四十来岁的妇女,那点富于人性的对有点身分的过往行人的挑逗,作者也“始终没有丑恶的感觉,只觉得这是人的事情”。湘西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本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自由的生命意志,都使作者感悟到人的生命意识的某种丰厚的内涵。楚文化对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形成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虽然楚文化作为一个断裂了的文化形态大多消融在整个传统文化中,然而,湘西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却为我们保留了一部分活生生的楚文化的原生形态,居住在湘西这块边睡之地的苗族,其祖先大部分都居住在长江中游一带,他们不仅和南迁的楚祖

22、先共同生活着,而且以他们特有的土著文化丰富了楚文化,并使楚文化显示了自己的特有风貌。可以这样说,没有楚祖先的南迁,就没有楚文化的产生;没有苗汉文化的融合,就没有楚文化的个性从楚辞里.我们可以看到楚文化的绚烂多姿与活泼生动,天真、热烈的品格以及楚国人民自由、浪漫、多情、崇尚人格独立和尚武精神的个性,这种品格和个性的产生除了社会历史原因外(如楚国长期保持原始部落式的生产方式),与楚地巫风盛行不无关系(楚地信鬼好祠,巫风繁盛)。金介甫凤凰之子·沈从文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312在屈原的(九歌)中,天神、地神、人鬼,或神神相恋.或人神相恋,天真活拨,浪漫多情,具有浓厚的人间性

23、.人情美,男女之爱表现得热烈多情、勇敢悲伤。很显然,楚文化比中原文化以及发展到后来成为正宗地旅的擂家文化愈识方面更具有人情味和人性美,更有利于主体人格和个性的发展。楚文化中这种浓厚的人情味、人性美以及对人格独立和个性发展的张扬,实际上是对人的生命意识的弘扬,沈从文正是吸取了楚文化中的这种积极因素而把它融入自己的生命哲学之中,丰富了他的生命哲学。(二)独特的历史与特殊的文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湘西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的社会状态,尤其是苗族聚居地,其内部实行的是一种称为“合款”的社会组织.一种氏族家庭制与部落联盟,其经济形态为一种原始的自由民经济。形成“既无流官管束

24、.又无土司治理”的局面,既不纳粮当差.又不输斌供役.被统治者称为“生界”。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雍正年间清政府对湘西实行“改土归流”之前。清政府在雍正年间,对湘西实行“改土归流”. 湘西便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然而,这种转变不表现为汉文化和苗文化两种文化形态的融汇交流过程.而是在汉民族对苗族的屠杀、压迫、剥夺的残酷斗争中进行的。陈德锦中国现代乡土散文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14 “两个世纪以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赤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周堡”。残酷地杀人与痛苦地领受被杀.构成苗族特殊的文化,这个民族是伴随着巨大的血和泪的悲苦和优伤而成长的。沈从文看到的

25、杀人场面太多了,从十三岁开始,在长达六年的军旅生涯中.他目睹了上千次杀人的骇人场面,他“太与那些黑暗、粗野”接近了.这种特殊的人生使他“永远同幸福分手了”. “许多所谓人类做出的盆事.简直无从说起。这一份经验在我心上有一个份量.使我活下来永远不能同城市中人爱僧感觉一致了。从那里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我看了些平常人没有看过的蠢事,听了些平常人没听过的喊声,且嗅了些平常人没嗅过的气味,使我对城市中人在狭窄庸懦生活里产生的作人善恶观念,不能多少兴味,一到城市中来生活,气弄得优郁孤僻不象一个正常人的感情了。”湘西的历史.是血与泪的历史,不断地杀戮,不断地镇压,这历史“除了告给我们一些另一时代另一群人在这地

26、面上相所相杀的故事以外.我们决不会再多知道一些要知道的事情。”辛亥革命那一课,更使作者永志难忘。苗人谋反失败,被统治者抓去杀头.统治者以掷策决定苗人生死,作者沉痛地写道:看那些乡下人,如何闭了眼睛把手中一副竹艾用力椒去.有些人到已应当开释时还不嗽睁开眼晴,又看那些虽应死去,还怒念家中小孩与小牛褚羊的,那份倾丧,那份对神理怨的神情,真使我永远忘不了。也影响到我一生对于滋用权力的特别厌慈。我刚好知选“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是这些事情。(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人的命运在屠杀者手中,一点价值也没有。这种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残酷的历史,促使作者更热爱生命。除了野蛮、杀戮以外,湘西原始的宗教

27、迷信与愚昧的道德规范.构成了一种宗法制度与原始文化合一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形成了湘西特有的道德观念和习俗信仰,这种道德习俗、观念信仰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扼杀生命、泯灭感情和欲望,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认同、暗合。中国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本质是对于人的生命价值的蔑视和否定.对人的追求、欲望的人为的压抑。中国封建文化的要害之一,是对追求自然本能的幸福的欲望的压抑与贬斥。孔孟濡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于把人禁锢在封建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中,压抑个人对自然欲望的追求.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至宋明理学.更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禁锢生命.压抑欲望。湘西女子的三

28、种迷信形式,即“放蛊”、“行巫”、“落洞”,就是这种道德观念的产物。三者“同源而异流”,都是“情绪被压抑后”产生的“变态女性神经病”。只是由于年龄、社会地位的不同分别表现为三种不同形式;老年而穷,或因经济拈据.或因男女新欢旧爱的得失.怨愤郁结,采用一种报复手段以排泄情感,便产生了放蛊的蛊婆。“三十岁左右,对神力极端敬信.民间传说如七仙姐下凡之类的故事又多.结合宗教情绪与浪漫情绪而为一,总认为神对她特别关心.发狂、吃语,天上地下,无所不至,必需作巫,执行人神传递愿望与意见的工作,经众人承认其为神之子后,中和其情绪,狂病方不再发。”这就是中年变巫的过程。十六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女子,“一面为戏文才子佳人故事所启发,一面由于美貌而有才倩,婚姻不谐,当地武人出身中产者规矩又严”.性行为受到极端压制.于是在人与人相互得不到爱悦的情况下.“便产生人与神爱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