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专业 基于认知隐喻分析《李尔王》的悲剧主题_第1页
文学专业 基于认知隐喻分析《李尔王》的悲剧主题_第2页
文学专业 基于认知隐喻分析《李尔王》的悲剧主题_第3页
文学专业 基于认知隐喻分析《李尔王》的悲剧主题_第4页
文学专业 基于认知隐喻分析《李尔王》的悲剧主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认知隐喻分析李尔王的悲剧主题【摘要】作为英国著名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期享有盛誉,由此也为他语言大师的尊荣奠定了基础。其悲剧作品李尔王至今在文坛上熠熠生辉。本文以李尔王为对象采用认知隐喻的手法对其悲剧主题进行研究分析。【关键词】认知隐喻;李尔王;悲剧对文学语篇进行认知语言学分析的潮流源于快速发展的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主要涉及到转喻认知理论和隐喻认知理论,其中,最常用于解读文学作品的是认知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这两个理论的创始人,M. Johnson和G. Lakoff认为:被学界广泛应用的语言修辞手段隐喻在更大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映射,其意象图式是抽象的,

2、方式是从一个具体的,比较容易熟悉和理解的源域(source domain)到另一个抽象的、不太容易理解和熟悉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1。本文正是基于认知隐喻理论来对莎士比亚在其著名的悲剧作品李尔王中所使用的容器隐喻及意象容器图式的概念和主题意义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对李尔王作品中莎翁运用隐喻手法所刻画的人物特征、人物内心、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悲剧主题的构建进行详细说明。借助于对隐喻手法下来源域和目标域映射的研究,能够将主人公所经受的苦难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进而对作品的主题进行更好的主题。一、李尔王的悲剧主题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主要围绕一个普通的、发生在一个父亲与三个女儿之间的伦理

3、故事展开。当然,这仅仅是故事的大结构。故事中的父亲是大不列颠的国王,拥有整个国土的统治权。国王年迈之后要对三个女儿进行国土划分,采用的方式是“爱的测试”。三个女儿中,大女儿和二女儿善于花言巧语,大肆宣扬自己对父亲的爱,把老国王哄的很高兴。而三女儿善良实在,她不愿过分夸大自己对父亲的爱,而是实话实说自己在婚后将分别用一半的爱来爱自己的父亲和丈夫,但老国王对此大为不满,三女儿因此而未能获得继承权,并被远嫁到法兰西,然后老国王李尔却被自己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逼出宫门无家可归。当然,李尔王的深刻性并不单单是子女的忘恩负义,而是充分体现在“姐妹相残、兄弟仇杀、父放逐女、女杀死父”等多重悲剧冲突中,以此来对人

4、性的善恶进行深刻揭示。莎翁在其作品中充分运用意象来表达人类情感的广度和深度。运用意象,莎翁在宇宙、自然、身体、心灵、情感、爱恨甚至动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并对正恶进行了概念化。通过意象,将丰富的自然引入作品之中,剧中的人与自然不断进行变化,彼此之间的紧密关系也也通过意象体现了出来。二、意象容器图式和容器隐喻认知语言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说话人运用约定俗成的概念化语言和一系列认知过程积极主动地对情景进行刻画,比如,概念隐喻中的认知过程和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就是典型的例子。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结构之一,意象图式主要源自于基本的生活经验,广泛作用于概念域的映射中。意象图式所表达的基本观点

5、是:我们由日常生活的环境感知、身体移动等经验形成基本概念结构,进而将这些形成的概念结构运用于更抽象的认知域进行思维的组织。在认知结构中,意象图式是最基本的,构成了隐喻的基础,这种结构将语言这种高级认知域同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通过对隐喻的扩展运用,可以将容器图式引入抽象的认知域。在Lakoff &Johnson(1980)看来,容器图式就是由一系列本体隐喻组成的,其中,我们用容器和物质等诸如此类的简单物体来描述非物理现象,正如往往将视觉场感知成容器。Lakoff和Johnson(1980)研究说明隐喻分为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方位隐喻(o

6、rientation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三大类。本体隐喻将人们日常物质生活作为基础,借助于物质实体来对抽象的隐喻概念进行组建。运用本体隐喻,人们以有形的、具体的实体来比喻无形的、抽象的状态、感情、思想等概念,进而对其特征、原因等进行量化和谈论。容器隐喻在本体隐喻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容器隐喻就是人们在了解自身以后,然后与日常生活中的抽象事物以及具体空间领域相映射,就可以对身体意外的事件、事物和状态进行了解,这就好比是把人的身体看做是一个容器,产生了容器隐喻的概念。 3、 李尔王中的容器图式隐喻分析 在李尔王中,“身体是一个容器”和“视线是

7、一个箭头”这两个隐喻是李尔在全剧中行为的整体概括,对整部作品的分析也要从这两个隐喻开始。例如,李尔分裂国家剧目中,李尔拒绝将考地利亚应得的一份给他受到坎特伯爵的责怪,李尔在这里用了第一个比喻:弓和箭,弓在这里比喻的是争论或者文字,而箭则代表了对那些话语的使用。通过这个隐喻,表现出语言具有箭一样锋利的特征,不仅充满危险,而且时刻可能捅破它。在这一场中,李尔的权力就是他的视线,而他就是用视线刺穿了坎特伯爵。李尔身为国王,他的权力以及愤怒就像是一支张满弓的箭,随时都能伤人。剧中还存在其他类似的隐喻。例如李尔考验对他献殷勤的高纳里尔时说:要再留心考察一番,李尔可以看穿高纳里的内心,这里就将高纳里尔的内

8、心比作一个容器。后来李尔对里根抱怨高纳里尔也是将高纳里尔的眼睛比作容器。在这里高纳里尔的视线具有烧伤性,虽然不是刺穿。剧终时李尔再次面对坎特伯爵时说:你是坎特伯爵吗,我眼睛昏花,认不出你来了。这里李尔的视线“昏花”代表着他失去了基本的洞察力。而前面“身体是一个容器”正是这些关于视线隐喻的基础。只有把身体看作是一个容器,视线才会有如此的杀伤力。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生物,会消耗食物,排泄废弃物,呼吸空气,会受伤,也会死亡,这样就让任何人都容易对自身理解。当李尔赤裸着身体在荒原上猛烈的暴风雨中呼喊的时候,这里的隐喻就更加明显了。他全身赤裸,没有衣服遮体,没有房屋遮风挡雨,就代表了李尔衣食不足以及他精

9、神和身体所受的痛苦。在暴风雨中代表他要摆脱财富和地位的束缚。容器隐喻中,容器是一个外壳,是要保护内里最脆弱,最微妙的自我。就像是弄臣在开玩笑的时候经常比喻的那样,把一个蛋剖开,吃掉中间的部分,剩余的两个蛋壳就是代表了至高权威的金冕。他还说李尔放弃金冕的时候,内里其实没有什么。这里,蛋壳就代表了李尔的容器,是用以保护他内在自我的外部权力和地位,是他公众角色的代表,是看似坚硬但非常脆弱的部分,而真正的李尔则是蛋壳内部的部分,代表了李尔的智慧和情绪,他脆弱的内心以及自尊,这些部分比外部的蛋壳更加容易受伤害,更加脆弱不堪。弄臣一直以来都不认同李尔分裂国家的行为,认为那是最愚蠢的,而李尔作为一个男人和国

10、王,不仅体验了身体作为一个容器,而且还体验了这个容器被破坏的状况。也只有容器被破坏,才能让人直接认识到一个危险的后果,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和距离,作为身体的容器被破坏后是非常危险的。约翰逊和莱考夫曾说:人是物质的,是皮肤将我们自己与外界分隔,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处于我们身体外面的外部世界。容器只有被破坏了才能显示其重要性,作为李尔容器的国王权威和地位被破坏了,李尔内部的情感和身体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而破坏这个容器的不是别人,正是李尔自己,他对保护自己的容器的破坏不可避免地造成悲剧的后果。李尔王变疯了,当考地利亚知道后,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尔王的内心受到了重创。于是她向神灵祈祷:请求万能的天神

11、来救治李尔王受创的精神。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女儿的不孝以及对他的反感伤害了李尔的内心,从而造成悲剧。我们将李尔对他的女儿么的各种表现从具体化的隐喻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李尔其实时刻在保护他的容器,他想要女儿们对他的爱是绝对的,没有任何保留的。然而事物总是一把双刃剑,当考地利亚对父亲李尔付出真心的全部的爱的时候其实也深深地伤害了李尔脆弱的内心。相反,另外两个女儿里根和高纳里尔用一些奉承和谎话来对待李尔王。考地利亚的真话会让李尔王发怒,这种没有奉承的真诚的爱戴伤害了李尔。李尔不怕爱,但是他怕暴露的爱,虽然真爱需要这样的暴露,但是却破坏了李尔的容器。而对李尔而言,破坏了容器就相当于伤害了身

12、体和内心。因此,后来考地利亚的死亡与李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因为李尔对这种暴露性的真爱的逃避造成了考地利亚死亡的悲剧。所以当李尔抱着考地利亚的尸体的时候说:本来我可以救她的,但是她死了。李尔面对考地利亚的死亡是李尔苦难的高潮。当他抱着考地利亚的尸体在歇斯底里的时候,其实他已经非常清楚考地利亚死了,但是他对女儿的爱还是让已经处于疯癫的他继续祈祷着,希望奇迹可以发生,希望考地利亚可以活过来。四、结论 本文分析的是李尔王中容器图式的隐喻,我们对作品中的一些场景或者片段用容器隐喻的方式进行分析,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将许多杂乱无章的抽象事物以及语言现象联系在一起,最后可以用系统的,有规律的方

13、式进行理解。这种把不可表达的抽象事物以及思想活动或者状态映射到具体的容器上的方式其实是有着严格要求的,它不是随意的,而是依靠丰富的经验基础才能做到的。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将李尔的身体比喻成一个容器,李尔时刻在保护自己的容器,却因此而伤害了最爱他的小女儿,最后自己也被其他两个女儿逼得离开皇宫,以及与小女儿生死离别的局面。李尔也在无比的悲痛中悲惨死去。本文试图用容器隐喻的方式具体分析莎士比亚在刻画人物内心和表现人物特征方面的思维方式,也希望能破解莎翁作品中人物关系以及悲剧主题的构建。以便读者能通过这种映射的隐喻可以深刻体会作品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隐喻艺术的魅力所在。参考文献: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80 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